萬法唯心,相由心生,專心用心,才能安心,心安人定,必能看清 解釋一下

2021-03-28 04:49:53 字數 3765 閱讀 7437

1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每個人的念頭都是不斷的,你試試看,把念頭專著在一個點上(比如把念頭集中在任何一件物品上)但要不了多久,就不能集中在那個物品上了。而又不自主的生出另一個念頭(比如可能是念頭轉向了另一件物品)

這就是萬法唯心,相由心生。這裡的「法」和「相」代表一切想法和一切物。也就是說所有的東西和想法,都是我們去判斷分別出來的。

其實一切本來都是「空」的。空為什麼加引號,要注意理解,空既色,色既空。

專心用心,才能安心,心安人定,必能看清。怎麼理解呢?

佛陀,老子,等聖賢皆為我們留下了很多方法。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一句:阿彌陀佛

念頭一直專心在一句:阿彌陀佛,其他念頭來了,不用去管它,照樣念你的阿彌陀佛。久而久之,(有可能一輩子,甚至幾輩子)慢慢你的雜念就會少,雜的念頭少了又少,到最後連阿彌陀佛那個念頭都沒了,就入定了。

入定久了,慢慢什麼事物都看得清清楚楚。

方法很多,不一定念阿彌陀佛,比如咒語,比如道家的意守丹田。再比如,你念1234也可以,只要念頭在1234上面。

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跟你提的問題:萬法唯心,相由心生,專心用心, 才能安心,心安人定,必能看清

《大學》裡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老子與大學裡的這兩段,你拿來對比一下你提問的:萬法唯心,相由心生,專心用心, 才能安心,心安人定,必能看清。

2樓:匿名使用者

「萬法唯心,相由心生」是佛語,這話沒問題!

「專心用心, 才能安心,心安人定,必能看清」純屬謬論,猶是迷惑中人!

3樓:累劫修行

前面兩個心是佛性是法性是自性,後面的心,是修行者的智慧觀照。意思是說:世間一切現象物質存在形式,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幻相;把自己的心調整到這一認識高度,自然一切豁然開朗,悟佛知見,入佛法性。

4樓:沙裡的魚罡

「累劫修行」等同修都講得很好,樓主的前半部分其實世尊早就有了一些概括了,比如————「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法唯心想生」又如三法印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正因為此「諸行無常」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由於「諸法無我」,故破除「我執」等四相後,才得脫離六道輪迴,出凡入聖。後面的部分則是講三學「戒定慧」中的功夫,也就是淨土宗所講的「理一心不亂」,也就是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也就是密宗所講的「三密相應」,也就是宗門所講的「明心見性」.。還需要指出的是,定中的神通只是自然會有,也會失去,就算修到四禪八定,仍舊是屬於三界內,脫不了輪迴。

故一般非真正修行學佛者所追求的終極目標。阿彌陀佛。

5樓:煩惱即菩提

前面就不要解釋,很明顯,解釋最後一句必能看清,指的是明心見性。

6樓:秋天的山風

把妄想都去掉,你就有神通了,人入定以後,就好了,就上下左右,無所不通了,天地間就通達明瞭,沒有疑惑了,阿彌陀佛

找一首歌的名稱,記得有歌詞是「皆有緣」,並且幾乎每一句歌詞後面都有一個緣字

請問「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應怎樣理解?望各位明示,感激不盡!

7樓:彌陀村長

三界唯心:

全稱三界唯一心,謂三界(欲界、色界、無識界)所有現象皆由一心之所變現,心為萬物之本體,凡三界生死、十法界眾生等,實是妄想心所變作。正如《六十華嚴》卷十雲:「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諸佛悉了知,一切從心轉,心造諸如來。

」萬法唯識:

說明宇宙萬有悉皆心識之動搖所現之影像,宇宙萬有無非一心所造。

憨山大師雲:

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多少佛法。

只是解說得此八個字。分明使人人信得及大段聖凡二途。只是唯自心中迷悟兩路。

一切善惡因果。除此心外。無片事可得。

蓋吾人妙性天然。本不屬悟。又何可迷。

如今說迷。只是不了自心本無一物。不達身心世界本空。

被他障礙。故說為迷。一向專以妄想生滅心。

當以為真。故於六塵境緣。種種幻化。

認以為實。如今發心趣向。乃返流向上一著。

全要將從前知解。盡情脫去。一點知見巧法用不著。

只是將自己現前身心世界。一眼看透。全是自心中所現浮光幻影。

如鏡中像。如水中月。觀一切音聲。

如風過樹。觀一切境界。似雲浮空。

都是變幻不實的事。不獨從外如此。即自心妄想情慮。

一切愛根種子。習氣煩惱。都是虛浮幻化不實的。

如此深觀。凡一念起。決定就要勘他個下落。

切不可輕易放過。亦不可被他瞞昧。如此做工夫。

稍近真切。

阿彌陀佛!

8樓:天涯裔風老地方

阿彌陀佛!善栽善栽!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是啥意思?

9樓:逆羽匟

古義:能夠知其所止,止於至善,然後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後心才能靜下來,不會妄動;能做到心不妄動,然後才能安於處境隨遇而安;能夠隨遇而安,然後才能處事精當思慮周詳;能夠思慮周詳,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今義:《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裡所說的「止」,不僅是一種理想目標,也是一種底線要求。

對於領導幹部而言,在認識上更深一籌,行動上更深一步、標準上更嚴一格,樹立底線思維,喜不忘憂、未雨綢繆、防患未然,就能做到從底線出發,不斷逼近頂線。

出處:曾參《禮記·大學》。

大學的本質在於發揚美德,在於革新,在於至善,知道終點才能定位,定位後才能靜下心來,靜下心才能居安,居安才能思考憂慮,思考後才能有所得,物體有本來本質,事情有所始終,明白事物的先後本質,則接近道了。

《禮記·大學》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相傳為孔子**曾參(前505~前434)所作。唐代韓愈、李翱等把《大學》、看作與《孟子》同等重要的「經書」;宋代「二程」、朱熹祖述這種觀點,竭力推崇其在經書中的地位,旨在弘揚理學。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

10樓:匿名使用者

知止絕不是懂得停下來,正確的理解如下

知止而後有定:止,是目標的意思,你有目標,你才能定下來,有定力,最可怕的是整天忙忙碌碌,不知到在忙啥,有目標你的心就會安定,不是無頭蒼蠅。

定而後能靜:你專注於你的目標,做你該做的事,你就有定力了,有了定力你的心就是平靜的。

靜而後能安:你的心能靜得下來,那麼你就會感到一種心安,心安的狀態不是樂也不是喜,而是發自內心的安寧。

安而後能慮:你的心安了,你的智慧就顯現了,那麼你就能如理思維。

慮而後能得:你的思維是正確的,那就是智慧的顯現,這樣的思考就是有價值的,是為得。

總結一下,要想有智慧,要想有能成就,先從確定目標開始,有了目標你就去做實事,這樣就是一種修行,從而提升自己,修行修行就是修於行止,知道該幹什麼不幹什麼。

11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大學》中: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1.「止」,近乎「戒」,止,減少不應為(非份)之事,減少貪、嗔、痴、慢之慾念,減少妄念,不為財、色、名、食、睡**,安分守己,方能有定力。

2.「定」,有了定力,不為所動,是為靜。

3.「靜」,平息妄心則心安體安,心安體安才會有正念(慮)的體會、**。

4.「慮」,正確的(慮)的體會、**會得到智慧的答案(方向),謂之得。

——儒家的這段話,和佛家的「戒、定、慧」相似,異曲同工。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才子蘇東坡和高僧佛印的小故事 此句不是出於 無常經 我找這麼久,都沒找到出處。佛教經典 無常經 佛曰 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內非物,可感之事,實為容非事。物事皆空,實為心瘴,俗人之心,處處皆獄,惟有化世,堪為無我。我即為世,世即為我。佛曰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你的心動了,把理解也去了,你不是你,我不是我。你說的命運是你的心轉了,外境不動了,這個不動是他在動,可你不動了,你不動了,外境也不動了。你說的心情好就是歡喜,一切皆歡喜。有人說,是他在動,你不要跟著動就好了。你若真想知道佛教是什麼樣的,你只能深入經典,別人評價佛教代表他只看到一個字,我,一個我知我見...

請幫忙通俗準確地解釋一下「萬法唯心造,心生法界生,心滅,法界

萬法唯心造 這一段可分幾個層次來理解。第一,從最基本的,以人本身為主體的角度出發。不管 法 法界 即物質世界到底是不是真正存在,如果沒有認知的存在為前提,則無所謂存在不存在了。皆因 存在 也是我們認知活動所產生出來的 概念 第二,從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即五蘊 六識來說。人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以為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