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體系有什麼推動作用

2021-03-27 12:08:16 字數 4848 閱讀 3250

1樓:薄荷

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阿爾波特·班杜拉提出的社會心理學基礎理論,這一理論源於行為主義學派的強化學習理論——即學習,本質上說是受到增強與懲罰的影響,而改變了行為的發生概率。例如,小孩說真話,得到了糖果獎勵,以後他傾向於更多說真話;小孩說謊話,得到了糖果,以後他傾向於更多地說謊話。

而社會學習理論則認為,不僅加諸於個體本身的刺激物可以讓其獲得或失去某種行為,觀察別的個體的社教化學習過程也可以獲得同樣的效果。例如,小孩看到幼兒園老師誇讚彬彬有禮的小朋友,並且給其糖果吃,等到他(她)見到幼兒園老師,也會彬彬有禮;而小孩其他特質如性別角色等也是從社會環境學習而來的。

社會學習理論的這個論斷,從在常識看是走了一小步,從在科學上看是了一大步。通過這種理論,行為主義學派的增強理論被用來解釋許多社會心理學問題。社會心理學第一次擁有了改造社會的理論。

自社會心理學理論出現之後,大量的電視報道、討論會便隨之出現,社會管理者開始更多地注意示範作用。榜樣的教育意義被空前重視起來。

拓展資料:

阿爾波特·班杜拉(英語:albert bandura,2023年12月4日-),出生於加拿大mundare,著名心理學家,以其社會學習論著稱。

班杜拉畢業於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2023年獲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次年又獲得該校博士學位。

2023年,班杜拉加入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 班杜拉的第一本書《青少年的攻擊》(2023年),和後來的《攻擊:社會學習的分析》一書(2023年)。

2023年,班杜拉發表了他的第二本書《社會學習與人格發展》。2023年,班杜拉發表了the ambitious 《社會學習理論》一書。

2023年,班杜拉發表了《思想與行為的社會基礎:一種社會認知理論》一書,提出社會學習論。

2樓:李李李

所謂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認為是**個人的認

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互動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按照班杜拉的觀點,以往的學習理論家一般都忽視了社會變數對人類行為的制約作用。他們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對動物進行實驗,並以此來建構他們的理論體系,這對於研究生活於社會之中的人的行為來說,似乎不具有科學的說服力。

由於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張要在自然的社會情境中而不是在實驗室裡研究人的行為。

拓展資料:

一、理論的積極意義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特別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他突破了舊的理論框架,把行為主義、認知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加以融合,以資訊加工和強化相結合的觀點闡述了學習的過程和機制,並把社會因素引人到研究中。他所建立的社會學習理論開創了心理學研究的新領域。  第一,班杜拉吸收了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把強化理論與資訊加工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以認知的術語闡述了觀察學習的過程和作用,提出了替代強化、自我強化、三元互動、自我效能等概念,改變了傳統行為主義重刺激一反應,輕中樞過程的傾向,使解釋人的行為的參照點發生了重要的轉變。

第二,班杜拉在社會學習理論研究中,注重社會因素的影響,把學習心理學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提出了觀察學習、間接經驗、自我調節等概念,對學習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三,班杜拉的實驗結果都是以人為研究物件而得出的,這就避免了行為主義以動物為實驗物件,把由動物實驗得出的結論推廣到人當中的錯誤傾向,結論更加具有說服力。

二、理論的侷限與不足

當然,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也有其明顯的不足和侷限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缺乏內在統一的理論框架。該理論的各個部分較分散,如何將彼此關聯起來,構成一個有內在邏輯的體系,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二,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是以兒童為研究物件建立起來的,但他忽視了兒童自身的發展階段會對觀察學習產生影響。

第三,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雖然可以解釋間接經驗的獲得,但對於比較複雜的程式性知識,以及陳述性知識和理性思維的形成缺乏說服力。

第四,班杜拉雖然強調了人的認知能力對行為的影響,但對人的內在動機、內心衝突、建構方式等因素沒做研究,這表明其理論本身仍然有較大的侷限性。

簡述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3樓:匿名使用者

社會學習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於2023年提出的。它著眼於觀察學習和自我調節在引發人的行為中的作用,重視人的行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

所謂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認為是**個人的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互動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按照班杜拉的觀點,以往的學習理論家一般都忽視了社會變數對人類行為的制約作用。他們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對動物進行實驗,並以此來建構他們的理論體系,這對於研究生活於社會之中的人的行為來說,似乎不具有科學的說服力。

由於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張要在自然的社會情境中而不是在實驗室裡研究人的行為。

基本觀點

班杜拉指出,行為主義的刺激一反應理論無法解釋人類的觀察學習現象。因為刺激一反應理論不能解釋為什麼個體會表現出新的行為,以及為什麼個體在觀察榜樣行為後,這種己獲得的行為可能在數天、數週甚至數月之後才出現等現象。所以,如果社會學習完全是建立在獎勵和懲罰之結果的基礎上的話,那麼大多數人都無法在社會化過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班杜拉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並在科學的實驗基礎上建立起了他的社會學習理論。

觀察學習

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特別是人的複雜行為主要是後天習得的。行為的習得既受遺傳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約,又受後天經驗環境的影響。生理因素的影響和後天經驗的影響在決定行為上微妙地交織在一起,很難將兩者分開。

班杜拉認為行為習得有兩種不同的過程:一種是通過直接經驗獲得行為反應模式的過程,班杜拉把這種行為習得過程稱為「通過反應的結果所進行的學習」,即我們所說的直接經驗的學習;另一種是通過觀察示範者的行為而習得行為的過程,班杜拉將它稱之為"通過示範所進行的學習",即我們所說的間接經驗的學習。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所強調的是這種觀察學習或模仿學習。在觀察學習的過程中,人們獲得了示範活動的象徵性表象,並引導適當的操作。觀察學習的全過程由四個階段(或四個子過程)構成。

注意過程是觀察學習的起始環節,在注意過程中,示範者行動本身的特徵、觀察者本人的認知特徵以及觀察者和示範者之間的關係等諸多因素影響著學習的效果。在觀察學習的保持階段,示範者雖然不再出現,但他的行為仍給觀察者以影響。要使示範行為在記憶中保持,需要把示範行為以符號的形式表象化。

通過符號這一媒介,短暫的榜樣示範就能夠被保持在長時記憶中。觀察學習的第三個階段是把記憶中的符號和表象轉換成適當的行為,即再現以前所觀察到的示範行為。這一過程涉及到運動再生的認知組織和根據資訊反饋對行為的調整等一系列認知的和行為的操作。

能夠再現示範行為之後,觀察學習者(或模仿者)是否能夠經常表現出示範行為要受到行為結果因素的影響。行為結果包括外部強化、自我強化和替代性強化。班杜拉把這三種強化作用看成是學習者再現示範行為的動機力量。

互動決定論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還詳細論述了決定人類行為的諸種因素。班杜拉將這些決定人類行為的因素概括為兩大類:決定行為的先行因素和決定行為的結果因素。

決定行為的先行因素包括學習的遺傳機制、以環境刺激資訊為基礎的對行為的預期、社會的預兆性線索等決定行為的結果因素包括替代性強化(當人們達到了自己制定的標準時,他們以自己能夠控制的獎賞來加強和維持自己行動的過程)和自我強化(觀察者看到榜樣或他人受到強化,從而使自己也傾向於做出榜樣的行為)。

為了解釋說明人類行為,心理學家提出了各種理論。班杜拉對其中的環境決定論和個人決定論提出了批判,並提出了自己的互動決定論,即強調在社會學習過程中行為、認知和環境三者的互動作用。

環境決定論認為行為(b)是由作用於有機體的環境刺激(e)決定的 即b=f(e);個人決定論認為環境取決於個體如何對其發生作用,即e=f(b);班杜拉則認為行為、環境與個體的認知(p)之間的影響是相互的,但他同時反駁了「單向的相互作用」即行為是個體變數與環境變數的函式,即b=f(p,e),認為行為本身是個體認知與環境相互作用的一種副產品,即b:f(p*e)。班杜拉指出,行為、個體(主要指認知和其他個人的因素)和環境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不能把某一個因素放在比其他因索重要的位置,儘管在有些情境中,某一個因索可能起支配作用。他把這種觀點稱為「互動決定論」。

自我調節理論

班杜拉認為自我調節是個人的內在強化過程,是個體通過將自己對行為的計劃和預期與行為的現實成果加以對比和評價,來調節自己行為的過程。人能依照自我確立的內部標準來調節自己的行為。按照班杜拉的觀點,自我具備提供參照機制的認知框架和知覺、評價及調節行為等能力。

他認為人的行為不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響,也受通過自我生成的內在因素的調節。自我調節由自我觀察、自我判斷和自我反應三個過程組成,經過上述三個過程,個體完成內在因素對行為的調節。

自我效能理論

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動所具有的能力判斷、信念或主體自我把握與感受。也就是個體在面臨某一任務活動時的勝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自我效能也可稱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

班杜拉指出:「效能預期不只影響活動和場合的選擇,也對努力程度產生影響。被知覺到的效能預期是人們遇到應激情況時選擇什麼活動、花費多大力氣、支援多長時間的努力的主要決定者」。

班杜拉對自我效能的形成條件及其對行為的影響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種因素的影響,包括行為的成敗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勸說:情緒的喚起以及情境條件。

第一,行為的成敗經驗指經由操作所獲得的資訊或直接經驗。成功的經驗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個體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反之,多次的失敗會降低對自己能力的評估,使人喪失信心。

第二,替代性經驗指個體能夠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獲得關於自我可能性的認識。

第三,言語勸說包括他人的暗示、說服性告誡、建議、勸告以及自我規勸。

第四,情緒和生理狀態也影響自我效能的形成。在充滿緊張、危險的場合或負荷較大的情況下,情緒易於喚起,高度的情緒喚起和緊張的生理狀態會降低對成功的預期水準。

最後,情景條件對自我效能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響,某些情境比其它情境更難以適應與控制。當個體進入一個陌生而易引起焦慮的情境中時,會降低自我效能的水平與強度。

心理學行為主義,什麼是心理學中的行為主義觀點

行為主義?華生?斯金納 不懂。什麼是心理學中的行為主義觀點 認知心理學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用模擬計算機的程式來建立人的認知模型,並以此作為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途徑。當前,認知心理學開始與認知神經科學相結合,把行為水平的研究與相應的大腦神經過程的研究結合起來,深入 認知過程的機制。人本主義...

簡述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簡述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

答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有 1 華生堅持心理學是研究行為的科學。2 華生認為,強化很重要,只要找到不同事物間的聯絡,再根據條件反射原理給予適當強化,使刺激和反應間建立牢固的聯絡,就可以 控制改變人的行為。3 斯金納指出 任何有機體都傾向於重複那些指向積極後果的行為而不去重複指向消極後果的行為,他...

求人們下列行為的心理學依據,求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在學習生活中的應用案例

1 判斷題 20分 復 通過精神分析法制,你可以知道別人在bai想什麼ba.對 b.錯 2 單選題 du 20分 1879年創立現代科學zhi心理學的dao心理學家是b a.威廉 詹姆斯 b.馮特 c.巴甫洛夫 d.斯金納 3 單選題 20分 目的行為主義是以下哪位心理學家的主張?ba.約翰 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