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是高中學過的,有什麼運用了婉曲修辭的古詩句

2021-03-27 05:10:05 字數 4160 閱讀 4271

1樓:匿名使用者

1、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唐代:王昌齡《採蓮曲》

譯文:採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彷彿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

2、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唐代李白 《夜宿山寺》

譯文:山上寺院的高樓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樣子,人在樓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這裡,我不敢大聲說話,唯恐(害怕)驚動天上的神仙

3、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唐代賀知章《詠柳》

譯文: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裡溫暖的春風,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4、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簷楹。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宋代:劉攽《雨後池上》

譯文:一場大雨過後池塘裡漲滿了水,非常平靜,好像蘸水輕輕磨光的鏡子照映著岸邊房屋的倒影。東風忽然吹起,下垂的柳條嫋娜起舞,柳枝上的水珠撇向荷葉中間,不斷髮出聲響。

5、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唐代: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譯文:登上岳陽樓覽盡四周風光,江水遼遠通向開闊的洞庭。看見大雁南飛引起我憂愁之心,遠處的山峰又銜來一輪好月。

在高入雲間的樓上下榻設席,在天上傳杯飲酒。醉酒之後興起了涼風,吹得衣袖隨風舞動我們隨之而回。

2樓:那個閃電

1、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夜宿山寺》【作者】李白 【朝代】唐

釋義:山上寺院的高樓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樣子,人在樓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這裡,我不敢大聲說話,唯恐(害怕)驚動天上的神仙

2、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詠柳》【作者】賀知章 【朝代】唐

3、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釋義:九月初三這個夜晚多麼可愛啊,岸邊草莖樹葉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樣,而升起的一彎新月像一張精巧的彎弓。

4、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作者】杜甫 【朝代】唐

釋義: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整齊的白鷺直衝向蔚藍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

5、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二首·其一》【作者】王之渙 【朝代】唐

釋義:將士何須哀怨那柳樹不發芽,春風根本吹不到玉門關外。

3樓:匿名使用者

1、詩句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鄭燮《竹石》 )2、簡介

擬人修辭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將本來不具備人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一樣具有動作和感情的樣子(就像童話裡的動物、植物能說話,能大笑)。

3、表達效果

賦予事物以人類的行為特點,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作者的情感,讓讀者感到所描寫的物體顯得更活潑、親近,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

4樓:╰☆╮江水寒

修辭方式(\"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覆\"\"象徵\"寄寓 寄託)

1、 烘托:本是中國畫中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詩歌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淒涼、孤獨、悲傷的心情。

2、聯想和想象: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採用。如李白常把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一片,他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以飛越的神思結構全詩,詩人的想象猶如天馬行空,所描繪的夢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小時不識月,呼著白玉盤」「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都是奇思遐想與自然天真相結合的神來之筆。

3、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等,詩人藉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比喻象徵:本是一種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質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詩詞當中經常運用這一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

如唐代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巧借新婦拜見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滿希望的心理,寫自己應試前緊張而又希望得到賞識的心態。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早春新葉萌發,詩人在一陣驚喜中忽發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雙靈巧的手,擺弄那富有靈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細葉的吧!比喻使描寫化實為虛,形象更生動了,情感更濃郁了。

如果通篇貫穿著這種比興的意象,則是象徵。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鵬、天馬、雄劍及高山大河,來寄託他的理想,象徵他的才能;喜歡選取高潔美好的事物如明月、鳳凰、松柏、美人等,來象徵報的人品節操;又常選取遭摧殘、受拘羈的人物事件來比喻他的經歷和處境。

5、 誇張:即故意地對事物進行誇大或縮小的描寫,藉以表達詩人異乎尋常的情感。合理的誇張雖不符合事理,卻符合情理。

在浪漫主義詩歌中,誇張的手法隨處可見。如「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李白《俠客行》)以五嶽為輕來誇張俠客然諾之重;「輕言託朋友,面對九凝峰。」(李白《箜篌謠》)用山峰來誇張朋友之間的隔膜與猜疑。

古詩詞中還常用對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雙關、比擬等用法,特點、作用類似於一般文章中運用的辭格,此不再贅述。另外,古詩中常見的一些「藝術辯證」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時,常把遠與近、動與靜、聲與色、實與虛等相結合,收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

高中古詩文修辭手法有哪些?分別有什麼特點?

運用通感修辭的詩句有哪些

5樓:北京王嘉化妝學校

通感:(移就) 通感就是把人們的各種感覺(視感、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通過比喻或形容溝通起來的方式.分為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

1.暗香浮動月黃昏(杜甫)

2.紅杏枝頭春意鬧.「鬧」

3.西園漸綠相思意

4.春風又綠江南岸 " 綠" (王安石 )5.塞上聽吹笛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高適)

5.比喻的通感: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初中高中詩詞中用了烘托手法的詩句,解析

6樓:蘇羽杏

(1)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 詩句通過六個鮮明的詞語 風急、天高、猿嘯,清渚、白沙、飛鳥,這些景物描寫烘托出秋天的肅殺蒼涼的景象。

(2)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漢樂府《陌上桑》) 見了美麗的羅敷,行者「下擔捋髭鬚」,少年「脫帽著綃頭」,耕鋤者停下手中的農活,羅敷之美可以想見。這裡沒有直接描寫羅敷的美貌,但羅敷之美通過行者、少年、耕鋤者的反應得到了有力的表現。

行者等人的反應,對於羅敷之美來說,顯然是側面描寫,這樣的側面描寫就是我們所說的烘托。

(3)《詩經·秦風·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次章的「蒹葭悽悽,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悽清到泛白,把深秋淒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4)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靜,唯有不時傳來一兩聲「蟬噪」、「鳥鳴」。靜寂,本是無聲,有聲則打破了靜寂。但是詩人偏偏說因為那一兩聲「蟬噪」「鳥鳴」,山林愈發顯得幽寂了。

作者有意識地運用「蟬噪」「鳥鳴」之動來烘托一種靜的境界。

高中初中學過什麼葉聖陶和茅盾和郭沫若的文章啊

白楊禮讚 白楊樹實在不是平凡的,我讚美白楊樹!當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賓士,撲入你的視野的,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毯子 黃的,那是土,未開墾的 土,幾百萬年前由偉大的自然力所堆積成功的黃土高原的外殼 綠的呢,是人類勞力戰勝自然的成果,是麥田,和風吹送,翻起了一輪一輪的綠波 這時你會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兩...

有什麼好的高中學習方法,高中最好的學習方法是什麼?

高中嘛 剛剛走過了。回首3年。高一的時候在不斷的退步。由100多名退到了400左右。但是後來改變了一點。然後就平均在20左右了。很神奇吧?那時候還沒有分文理科。就是說我偏向理科的。但是我必須學政治歷史地理 不過我的政史地高一的前段時間一直就60分左右。後來高一下學期的二檢前的複習。因為真的不想一直後...

紙的發明運用了什麼手法?紙是怎麼發明的?

中國人就已經懂得養蠶 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覆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直到東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