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藝術大約從什麼時期開始從宗教中獨立出來

2021-03-21 20:51:29 字數 5423 閱讀 4872

1樓:wuli都靈

西方的藝術是由希臘人帶來並開拓的,中西方由於文化的差異,在藝術的表現上也是各具特色。從繪畫為例,東方是潑墨寫意,強調的是一種意境,而西方具有鮮明的現實感和視覺與知覺的樸實性,強調的是寫實。

西方人最早的美術作品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即距今3萬到1萬多年之間。最傑出的原始繪畫作品,發現於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區的幾十處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國的拉斯科洞窟壁畫和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

古希臘的自由民主創造了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築、雕刻和繪畫作品,其中留存於世的不少健美而優雅的雕刻形象,如《擲鐵餅者》、《米洛斯的維納斯》等,尤其具有無窮的魅力。

2樓:匿名使用者

概念:西方文化史是從古希臘文化講起的,涉及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中世紀的宗教文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理性文化、現代社會的多元文化等。

時期劃分:

****** 西方文化的起源

一、歐洲史前文化

二、愛琴文化

三、古代近東文化

四、希伯來文化

****** 西方古典文化的繁榮

一、早期希臘文化

二、希臘古典時代文化的繁榮

三、希臘化時代的東西文化融合

四、羅馬古典文化

五、古典文化的衰落與**教文化的興起

****** 中世紀西歐**教文化

一、中世紀早期的西方文化

二、中世紀西歐**教會

三、西歐12世紀文化復興

四、中世紀西歐的社會生活與習俗

****** 西方文化的近代化轉型

一、中世紀文明的衰落

二、文藝復興運動

三、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成就

四、宗教改革運動

五、西方文化的擴張

****** 近代西方啟蒙文化

一、17、18世紀的西方社會

二、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

三、近代資產階級思想體系的形成

四、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學和史學

五、17、18世紀的西方藝術

****** 工業化時代的西方文化

一、科技發明與工業化社會

二、工業化時期的西方思想

三、浪漫主義與批判現實主義——19世紀西方兩大文學主流四、浪漫主義時代的**

五、流派紛呈的19世紀西方繪畫

****** 20世紀上半葉的西方文化

一、20世紀前期科學與技術的大發展

二、重"內省"和重"實證"的哲學思想

三、經世致用:經濟學的發展

四、怪誕的西方現代主義文學藝術

五、順流而變的西方社會科學

****** 戰後西方文化

一、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

二、當代西方的哲學思潮

三、變革中的史學與社會學

四、凱恩斯以後的西方經濟學

五、戰後西方的現代主義文學

六、戰後的西方藝術

3樓:匿名使用者

建議你還是就說一段時期的中西方藝術

史吧。。

西方藝術發展史

在西方漫長的古代史中,因為宗教佔據了社會整體的核心地位,是這個整體的基本凝聚力,藝術不僅因為依靠宗教而得到了縱貫歷史的輝煌發展,而且藝術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內容)也是統一於宗教的——它是宗教活動的一種基本工具和方式。在西方藝術發展史的研究中,不深入理解西方宗教精神,不把這種精神作為藝術的內在動機,是不能真正把握自古希臘以至於前浪漫主義時代的西方藝術實質的。比如,***術的發達,是西方藝術的一個基本傳統。

這個傳統的確立,是以西方世界根深蒂固的宗教情懷為基礎的。傳統藝術家是把為人塑像作為為神造像的神聖事業來進行的。在此,我們看到藝術與宗教的內在統一性,也因此藝術是傳統西方社會所絕對必須的。

東方藝術發展史

中國歷史的情況不同。傳統中國社會是以宗法體制為核心的,這決定了倫理與政治的緊密結合,而藝術則在這一結合之下,成為傳授宗法精神、實現宗法統治的基本工具和方式。在傳統中國文化的主導體系(儒家學說)中,藝術被賦予兩個層次的規定:

藝與樂教。藝,即技藝,把藝術視為技術或技巧活動;樂教,泛言之,即今天所謂藝術教育。藝術作為單純的技巧性活動,是儒家所看輕的;藝術作為「樂教」,即藝術教育,才是儒家所看重於藝術的。

儒家認為,樂教的基本作用,是深人個體心靈而培養社會成員內在的社會認同意識——共同感。這一作用是其他社會方式如禮、法所不能具有的。在這個意義上,藝術是社會維繫所必須的。

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美學的產生都是因為社會的現代化變革,導致了傳統文化精神的瓦解,現代文化把審美一藝術中心化、自律化,並以此為基礎重建人類文化精神。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運動是一一個只有雙重意義的世俗化運動。一方面,它通過理性啟蒙,把人類從傳統的神話一宗教統治下解放出來,使人類獲得精神自由;另一方面,它的工具一合理化原則把人的存在束縛於技術的無限發展和經濟效益的追求,消解、甚至剝奪人類自我存在的內在價值、目的意義。

現代化的雙重性使人類的現代生存面臨著理性與自由、個性與整體、技術與生命、精神、物質等多重互相悖反的矛盾。面對著這些矛盾,美學始終站在人類自我存在的立場上,從人的內在精神發展和完善的需要出發,開拓和表達現代人文精神。美學不僅提供了研究和闡釋人類審美一藝術活動的新角度、新方法,而且是現代人文精神發展的一個基本形式、實際上承擔了傳統宗教和倫理學的工作。

這是美學對於人類現代生活的特殊意義所在。

宗教與藝術的關係?

4樓:廢材小小怪

宗教與藝術的關係如下:

1、宗教與藝術都是對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

上帝、聖母、天使等等都是生動的具體形象,儘管這些形象是虛幻的,但它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對社會生活的抽象。

當然,從本質上說,宗教形象是宗教觀念的外化,是普遍觀念的符號,如佛教或**的形象,只是象徵著至高無上的力量,它所物化或物件化的只是一般的宗教教義。

並不包含有藝術家的個性和他的思想情感,人們在對它虔誠膜拜時只能感到一股壓迫自己的巨大力量。

而藝術形象是審美的符號,人們在欣賞它的時候也認識到自身的本質力量,從而得到審美的享受。

2、宗教與藝術都是對社會生活的全面反映。

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全面反映,宗教,像藝術一樣,也是社會生活的全面反映。

不僅 反映社會的經濟,而且反映社會的政治、法律;不僅反映社會的物質關係,而且反映社會的思想關係;不僅反映人們真實存在的思想和情感,而且反映人們虛妄的幻想與願望。

一部《聖經》,既是意蘊精深的宗教典籍,又是古代巴勒斯坦地區的經濟、政治、軍 事、文化、思想的百科全書,是古代希伯來人的法典、哲學、倫理、民情的歷史長卷。

3、宗教與藝術都蘊含了感情與幻想的成分。

宗教不僅要相信作為人們幻想產物的超自然實體即神靈的真實存在,而且對這些超自然實體抱有強烈情感,不是恐懼與虔敬,就是讚美與歡欣。

宗教與藝術一樣,不僅有強烈的情感,而且把這種精神追求置於眼前物質利益追求之上。克萊夫貝爾在 《藝術》一書中曾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

他說:「我在巴黎見到的一些青年畫家,他們身無分文,半飢半飽,衣衫襤褸;就連妻兒老小也是如此。

但是他們仍然發狂般地以全部熱情畫著那些沒人買的畫,他們還說不定會殺死或者打傷任何一個建議他們降低自己作品售價的人。

這些人是地地道道的超級宗教狂。一切藝術家都屬於宗教型。」

4、宗教與藝術都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撫慰,產生愉悅與希望

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對於苦難中的人民來說,又是通往天國的廉價門票。它既能使人麻醉,又能使人的心靈得到撫慰,產生愉悅與希望。

這與藝術的作用有共同之處。 克萊夫貝爾認為,藝術與宗教同屬於幻想的領域、情感的領域,科學則屬於現實實證的領域、理智的領域。

因此,他強調「藝術與宗教是人們擺脫現實環境達到迷狂境界的兩個途徑。審美的狂喜和宗教的狂熱是聯合在一起的兩個派別。

藝術與宗教都是達到同一類心理狀態的手段」。甚至,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宗教和藝術能起著同樣的功用。以時下的流行文化為例,若從藝術政治學角度來看,其作用和宗教大致相當。

宗教給人以精神寄託,以便人類從中獲得對現世痛苦的解脫。而流行文化也以狂歡、娛樂的方式消解人的思考,度過人所必須要消磨的時間。

因此,流行文化通過奔騰熱烈的方式來消磨反抗者的思考,而宗教則通過內斂深沉的方式來寄託人的未來希望,都能同時達到安撫民眾的作用,這是二者的內在相通性。

根據以上理由可以看出,宗教推動藝術的發展,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

當然作為兩個不同的文化子門類,宗教和藝術畢竟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

宗教乃是人的一種自我意識的迷失和不確定,藝術卻是對人的自由創造本質的確證。兩者之間也是一種互相影響的關係。

宗教與藝術確實存在根本對立的方面:

宗教是對社會生活的歪曲反映;而藝術是對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

宗教要求對彼岸世界的心靈感悟;而藝術世界要求對現實世界和世俗情感的形象表現。

宗教的物件是神,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異化,人們在神面前感到自己的渺小。

藝術的物件是全面的生活,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物件化,人們在藝術面前感到自身的力量、智慧和美。

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鴉片,勸人到彼岸世界去尋求精神的慰藉,它是對人的心靈的麻醉;藝術是生活的教科書,鼓舞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去實現自己的自由創造的本質, 它是對人心靈的淨化。

宗教相信自己的物件超自然實體即神靈的真實存在;而藝術卻不相信自己創造的物件的真實存在。

費爾巴哈說:「藝術認識它的製造品的本來面目,認識這些正是 藝術製造品而不是別的東西;宗教則不然,宗教以為它幻想出來的東西乃是實實在在 的東西。」

列寧在《哲學筆記》中肯定了費爾巴哈的這個思想,指出「藝術並不要求人們 把它的作品當作現實」。宗教對藝術的排斥,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上。

如八世紀至九世紀拜占庭掀起的所謂「聖像破壞運動」和中國古代的三項「滅佛運動」。

5樓:贛南臍橙

(一)從反映現實生活上看,宗教和藝術都採用想象的、幻想的反映方式

從反映現實生活上看,宗教和藝術都**於生活,但又不是對現實生活的直接反映,而是以想象、幻想的方式表現出來,具有超俗、誇張的成分。

宗教崇拜超自然的力量,追求彼岸世界,建立了龐大的神靈系統,整個過程無不借助想象和幻想的方式,通過想象和幻想去表現超出現實生活的藝術的真實性。在古今中外的藝術作品中不乏此類作品。

儘管宗教和藝術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宗教否定現實世界,建立起超人間的彼岸世界,藝術追求美於現實世界的理想世界,其意在於昇華現實世界,但是二者同樣都運用了想象和幻想的方式,並且成為它們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二)從思維方式上看,宗教和藝術主要運用形象思維

從思維方式上看,宗教和藝術主要運用形象思維。宗教教義以及崇拜的物件只有被具體化,以生動的形象呈現,才易於被普通民眾所接受。

藝術通過形象表現生活,形象性是藝術必不可少的重要特性。藝術家將自己的情感、觀念、願望寄予在具體形象之中,通過塑造生動具體的形象,使人賞心悅目,陶冶人的性情。

(三)從情感表現上看,它們都具有情感特性點

宗教情感是宗教信仰產生的重要條件,信徒要想有真正的宗教信仰,不能缺少與崇拜物件的情感聯絡,在心靈上與之相溝通,對其依賴、敬畏,把自己的願望寄託在宗教裡,可以說,宗教信仰是建立在宗教情感基礎上的。

情感亦是藝術中極為突出的重要因素,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內在情感的外化形式。藝術家在創作中有豐富的情感活動,通過藝術作品表達其內在的情感,因此作品能感染人,引起共鳴,形成作品、藝術家與欣賞者情感的交流。

西方美學是從柏拉圖開始的,為什麼

最早提出較有系統的美學思想的,是一些研究宇宙構成的哲學家。他們認為宇宙是由某種或某些元素,按照一定的 秩序 構成的 人的心靈也是由同樣的元素構成的,因之人能夠認識世界。公元前 6世紀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數的秩序 比例和尺度,不僅構成了宇宙萬物,而且構成了宇宙的和諧。美,就是從和諧中產生的。例如 的...

青春是什麼時期,青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指青年時期 年紀輕。文選 潘尼 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 詩 予涉素秋,子登青春。李善 注 青春,喻少也。文苑英華 卷二二五引 北齊 顏之推 神仙 詩 紅顏恃容色,青春矜盛年。宋 蘇軾 曾元恕游龍山呂穆仲不至 詩 青春不覺老朱顏,強半銷磨簿領間。清 李漁 巧團圓 傷離 怎當的狂風怒波掀翻愛河,便是青春少...

日本是從什麼時期變到什麼時期的是從資本主義變到帝國主義還是

20世紀初期,經過明治維新自上而下的改革,日本進入了軍事封建帝國主義這樣一個行列。因而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保留了濃厚的封建勢力。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聯合 並採取極端殘暴的 主義的政權形式 都是在資本主義經濟沒有多大發展的歷史條件下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並都在經濟上對歐美先進資本主義國家有著依附性。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