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及註解,誰有陶淵明《桃花源詩》的註解和賞析?急求!

2021-03-20 20:42:24 字數 5881 閱讀 4363

1樓:abc沒有真沒有

【原文】

贏氏亂天紀[1],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2],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3],日入從所憩[4]。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5]。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工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6],旋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7],焉測塵囂外[8]。

顧言躡輕風[9],高舉尋吾契[10]。

【註釋】

[1]贏氏:秦始皇贏姓。天紀:原指日月星辰執行的規律。這裡指天下的秩序。亂天紀:即悖天時。

[2]黃綺:夏黃公和綺裡季。他們和東園公、角里先生,為避秦亂,共隱於商山。漢惠帝為之立碑,稱為「四皓」。

[3]相命:相互呼喚。肆:致力。

[4]從所憩:任便休息。

[5]菽:豆類。稷:高梁。這裡用菽、稷代五穀。藝:種植。隨時藝:按季節種植。

[6]淳:淳厚,指桃花源中的風俗。薄:澆薄,指當時的世俗。異源:本源不同。

[7]遊方士:遊於主內之士,即世俗中人。

[8]塵囂:塵世

[9]顧言:願意。言:虛詞。躡:踏、蹈。躡輕風:乘輕風

[10]高舉:向高處追攀。契:合。尋吾契:尋找和我志趣相投的人。即指桃花源中的人和「商山四皓」那樣的隱士。

【翻譯】

秦始皇**,打亂了天下的綱紀,賢人便紛紛避世隱居。

黃綺等人於秦末避亂隱居商山,桃花源裡的人也隱居避世。

進入桃花源的蹤跡逐漸湮沒,進入桃花源之路於是荒蕪廢棄了。

桃花源人互相勉勵督促致力農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桑樹竹林垂下濃蔭,豆穀類隨著季節種植,春天收取蠶絲,秋天收穫了卻不用交賦稅。

荒草阻隔了與外界的來往交通,雞和狗互相鳴叫。祭祀還是先秦的禮法,衣服沒有新的款式。

兒童縱情隨意地唱著歌,老人歡快地來往遊玩。

草木茂盛使人認識到春天來臨,天變暖和了;樹木凋謝使人知道寒風猛烈,秋冬之季到了。

雖然沒有記載歲時的歷書,但四季自然轉換,周而成歲。

生活歡樂得很,還有什麼用得著操心?

桃花源的奇蹟隱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卻向世人敞開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

桃花源中的淳樸風氣和人世間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時顯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隱藏起來了。

試問世俗之士,又怎麼能知道塵世之外的事?我願駕著清風,高高飛去,尋找與我志趣相投的人。

誰有陶淵明《桃花源詩》的註解和賞析?急求!

2樓:匿名使用者

《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⑴。黃綺⑵之商山,伊人亦云逝⑶。往跡浸復湮⑷,來徑⑸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⑹,日入從所憩⑺。桑竹垂餘陰,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⑻。

荒路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⑼,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⑽。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志⑾,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⑿。淳薄既異源⒀,旋復還幽蔽⒁。借問遊方士⒂,焉測塵囂外⒃?

願言⒄躡輕風,高舉尋吾契⒅。

[註釋]⑴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無道,造成戰亂,賢人們都逃離世間。嬴氏,指秦王朝。天紀,指合理的社會秩序。

⑵黃,夏黃公。綺,綺裡季。秦末漢初時高士「商山四皓」中的兩人。

⑶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時也離開了世間。伊人,指桃源中人。雲,語助詞,無義。

⑷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進山的路漸漸湮沒。跡,足跡,代「路」。⑸來徑,來時的路,與「往跡」同指,但角度不同。

⑹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勵致力於耕田。肆,盡力。⑺憩,休息。

⑻這兩句的意思是,春天養蠶,絲盡歸己;秋天莊稼熟了,也不用繳納租稅。靡,無。⑼全句意思是按古制進行祭祀。

俎豆,古代祭祀時所用的禮器。⑽遊詣,遊玩。⑾紀曆志,歲時的記載。

⑿這兩句的意思是,桃源中人的奇異蹤跡從秦末到晉已隱沒了五百年,卻被漁人在這一天發現了。五百年,約數。敞,開放。

神界,仙境。⒀這句意思是桃源中的淳厚風俗跟澆薄的世風,二者本源不同。⒁這句意思是,漁人離開不久,它又隱沒了,指記中的「遂迷,不復得路」。

⒂遊方士,遊於方內的人,指世俗中人。⒃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測知塵世以外的事。塵囂,指塵世。

⒄言,語助詞,無義。⒅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

參考資料

《桃花源詩並記》是陶源明歸隱田園十六年後的作品。年輕時的陶源明也曾有過「大濟於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值社會動亂,戰禍不息,民不聊生。加之家境早已敗落,寒門之士,也只能是「壯志難酬」了。

正因為此,陶淵明才選擇了「擊壤以自歡」的道路。退居田園,躬耕自資,感受到的是農民的淳樸可親和田園生活的可樂。而現實生活的政治黑暗又無不激起他思想上的波瀾,他無法改變這種現狀,只好藉助於筆墨抒寫情懷,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

於是便有了他的《桃花源詩並記》。

《桃花源詩並記》,都是通過對一個借想的「桃花源」的敘述,讚歎,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社會現實的批判,它是在醜的面前高舉起的一面美的鏡子。「記」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這樣一幅圖畫:「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飛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是一種和平寧靜,安居樂業的生活。「往來種作」突出人人辛勤勞作,「怡然自樂」可以看出「豐衣足食」的愉快,對土地,房屋,雞犬的描繪則曲婉地表現出社會安定。

而桃源人「設酒殺雞作食」,「各復延至其家」則又表明桃花源民風的淳樸。「詩」中的「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叟縱行歌,班白歡遊詣。」同樣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和平安康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人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相命而耕,春收秋割,雞犬互鳴,童叟歡愉。

這樣與「記」中所述的民風之純樸又互為表裡,互相補充,形成一個令人神往的桃源仙境。可以說,「記」和「詩」在主題中心和立意構思角度是一致的。

但比較二者,我們又不難發現二者在體裁上,內容的選擇安排上,具體的表現手法上,又各具特色。

從體裁上看,「記」是以散文的形式來記敘漁人發現,探訪桃花源的經過。桃花源的發現是在漁人的「忘」路之遠近的情況下,「忽逢」而見的,而且是置於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繽紛的花片中,這樣就給人一種神祕變幻之感。桃花源的消失也顯得撲朔迷離,有如夢幻。

但同時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又自然逼真,親切可感,因為文中有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寫的又是漁人的親聞親見。這正是散文這一體裁的特性,使得文章具有了曲折新奇的故事情節。「詩」則是側重敘述桃花源的社會制度和詩人的一種嚮往之情,它不同於「記」的入微摹神和繪色刻畫。

詩中表明的社會觀,是以道家的「淳」對抗現實的「薄」,由此襯托出黑暗社會激發的一種矛盾。這樣,這種超脫的精神所形成的獨特的胸懷,又使詩中蘊含了一種超然的意境,因此這種看似平緩的敘述也就帶上一種清雅脫俗的意韻。這些正是由「記」和「詩」的不同的體裁所決定的。

從內容的選擇上看,其一,「記」是以漁人的所見所聞為線索組織全文,這樣在內容的選擇上,必然侷限於一時一地之見聞。而「詩」則是作者以第三者的身份來敘述,這樣就可以多側面多角度的輻射壯的鋪陳。「記」的內容選擇從細微出著眼,可摹狀繪神。

而「詩」的內容選擇則從大處落筆,以拓其面。這樣兩者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極好地反映了主題。其二,「記」中受文體的限制,故而選擇了富有情節性的太守「尋向」不得的細節來表明心願--高士劉子冀欲往,作者又何嘗不是如此。

這樣顯得含蓄,意味深長。而「詩」則發揮詩體表情的優勢,直接議論:「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來點明桃花源不可及的原因,顯得自然真摯。

從具體的寫作手法看,由於「記」,「詩」體裁不同,兩者在具體的表現手法上也就迥然不同,實為「異曲」。首先從筆發上看,「記」多用描繪,如「乃大驚」的神色,「皆嘆惋」的情態等,寫得細膩生動;而「詩」則多用敘述,議論,顯得平緩蘊韻。其次,「記」的語言簡潔生動,如「土地平曠」諸句,言不多而盡出桃源風貌。

李公煥說,《桃花源記》言「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造語之極簡妙。而「詩」的語言則顯得質樸自然,近似口語,全無雕飾做作之痕。再其次,結構上「記」以漁人串文,從美麗寧靜的環境,寫到男女衣著,勞動和歡愉的精神風貌;從這些人的生活,寫到他們的來歷,層層深入,次序井然,條理清晰。

而「詩」由敘「先賢避亂」自然而巧妙地引出議論,敘議結合,渾然一體。敘是議的基礎,議是敘的昇華。最後,從個別區域性看,「記」中言避世由來,運用插敘的手法,巧妙而不突兀;而「詩」中則運用順敘的手法娓娓道來,自然而順暢。

總之,《桃花源詩並記》兩者主題構思角度相同,而體裁手法各異。二者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構成一個完美的整體,極好地表明作者的愛憎情感和志趣,願望。實為中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的經典之作。

桃花源詩的內容及翻譯

3樓:匿名使用者

一、原文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遊詣。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二、譯文

秦王**亂綱紀,賢士紛紛遠躲避。

四皓隱居在商山,有人隱匿來此地。

往昔蹤跡消失盡,來此路途已荒廢。

相喚共同致農耕,天黑還家自休息。

桑竹茂盛遮濃蔭,莊稼種植按節氣。

春蠶結繭取長絲,秋日豐收不納稅。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雞犬互鳴吠。

祭祀仍遵古禮法,衣裳沒有**式。

兒童歡跳縱情歌,老者欣然自遊憩。

草木花開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雖無年曆記時日,四季推移自成歲。

歡快安逸樂無窮,哪還需要動知慧?

奇蹤隱蔽五百歲,一朝開放神奇界。

浮薄淳樸不同源,轉眼深藏無處覓。

請問世間凡夫子,可知塵外此奇蹟?

我願踏乘輕雲去,高飛尋找我知己。

三、出處

《陶淵明集》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陶淵明晚年,約為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的作品。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

這些事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

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汙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二、作品賞析

陶淵明寫桃花源,用了散文與詩兩種文體。《桃花源記》主要是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桃花源詩》內容豐富,對於瞭解陶淵明描寫桃花源的意圖和生活理想很有幫助。

三、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41歲。

《桃花源記》的恐怖真相是什麼呢,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隱藏著哪些恐怖真相?

桃花源記,是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家陶淵明的名作,大概故事就是說晉朝時期武陵的一個漁民在一天打魚的時候迷了路,無意間來到了桃花源。來到這裡以後才發現這裡的人們都穿著先秦時代的衣服,保持著先秦時代的風俗,經過打探才知道,他們是在秦代時期為躲避戰亂而逃到這裡的人們,不知不覺已經在這裡生活了幾百年了。之後當地...

桃花源記是鬼故事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什麼後人說這是一個鬼故事?

不是的。桃花源記 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 桃花源詩 的序言,選自 陶淵明集 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 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桃花源記 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

桃花源記是什麼意思,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想表達什麼意思

是陶淵明的一篇代表作的名字,講述了一個他來到一個名叫桃花源的地方的虛構故事 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想表達什麼意思 表現作者嚮往和諧社會,安逸快樂的生活,對黑暗社會的批判。因為桃花源記的背景正是社會昏暗,戰爭連連,人們痛不欲生。所以在此文中更有一層體現了陶淵明憂國憂民的思想,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