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做智是什麼意思

2021-03-19 10:38:03 字數 6893 閱讀 4103

1樓:東方不敗

鄙人上師對如來五智的開示:「『智慧』之『五智』,是顯教轉八識而成就四智,密教於此加第九識,所轉之法界體性智,而成『五智』。說明如下:

一、法界體性智——是轉奄摩羅識所得。法界如塵沙一般,有差別境。而法界體性即是六大。大日如來居於六**界之三昧,名為法界體性智,主方便及究竟之德。

二、大圓鏡智——是轉阿賴耶識所得。顯現了法界之永珍,如大圓鏡智一般。

三、平等性智——是轉末那識所得。成諸法平等作用之智。

四、妙觀察智——是轉意識之所得。分別好妙諸法而觀察眾機說法斷疑之智。

五、成所作智——是轉眼等之五識所得。成就自利利他,妙業之智也。

五智五佛:

法界體性智——**大日如來——方便及究竟之德。

大圓鏡智——東方阿閦如來——發菩提心之德——大曼荼羅身。

平等性智——南方寶生如來——修行之德——三昧耶身。

妙觀察智——西方阿彌陀如來——成菩提之德——法曼荼羅身。

成所作智——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入涅盤之德——羯摩曼荼羅身。

由『五智』而生『三身』:

一、法界體性智——身業毘盧遮那佛——口業普賢菩薩——意業不動金剛。

二、大圓鏡智——身業阿閦佛——口業文殊師利菩薩——意業降三世金剛。

三、平等性智——身業寶生佛——口業虛空藏菩薩——意業軍荼利金剛。

四、妙觀察智——身業阿彌陀怫——口業觀自在菩薩——意業大威德金剛。

五、成所作智——身業不空成就佛——口業金剛業善薩——意業藥叉金剛。

各位同修,有了『智慧』才能在三世之中通達圓明,在一切佛法中說法度眾生,並且明白一切眾生本具法性,能事理融通而不互相障礙。行者能以『智印』,廣大而起妙用,周遍了一切法界,普照一切世間。行者住持世間,有大神力,有大攝化力,明白眾生一切善惡因緣,能施一切方便教化。

……入智相三昧,見到了一切諸三昧,智光能照破無明之暗,智印入實相之理,圓明的智慧是身業,明白理界曼荼羅(胎藏界),智界曼荼羅(金剛界),智慧廣大無比,用智慧見事物,破生滅相,破無明相,破迷妄相,以真智與真理冥合而一致,立智慧之寶幢。

這是:智藏廣大如海。

靈慧智證圓通。 」

2樓:楊陽

(一)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人生在世,整天昏昏擾相,不得寧靜,所以在五識不得不起用時,要能作到如六祖惠能所說的:

成所作智同圓鏡│即具有智慧的明鏡,朗照一切。

(二)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意識不可盲動。不盲動的方法:一切修為與活動無我、無法,全在菩薩道中,生生世世為人的無功用行中。所以六祖說:

妙觀察智見非功。

(三)轉第七識末那識為「平等性智」│第七識即情執,緊緊的抓住自己的種子識(即第八識),認為這就是「我」,實際上,它是「假我」,所以《唯識三十頌》一開頭就說:

「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

之所以為「假我」,在以上說明「能藏、所藏與執藏」,便可理解。

唯識說第八識是無覆無記,而第七識則是有覆無記。「有覆」也者,就是自己染汙自己,「覆」即染汙義。從這一理解來說,人生在世,好也罷,壞也好,都是自己搞自己,誰也救不了誰。所以

釋迦牟尼佛說,人要:

「自覺」。

因此《金剛經》說:

「度盡一切眾生,實無眾生可度者。」

六祖惠能說:

平等性智心無病。

(四)轉第八識(種子識)為「大圓鏡智」│吾人本來佛(本來自性清淨),只是一念不覺,也就是悟道的《楞嚴經》所說的:「背覺合塵,故發塵勞」。如果「滅塵合覺」則「發真如妙覺明性」,問題是如何滅塵?

二十八、《楞嚴經》說:「心中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菩提」即本來「大圓鏡智」,所以六祖惠能才說:

大圓鏡智性清淨。

如此說來,問題在個人、社會、團體、天下國家能否放下「狂心」,能否「放下」也「放下」。如何「放下」?「放下」就是提起。

如何「提起」?一切莫「狂心」,一切都在「理」與「禮」中。

說明了唯識的轉八識成四智以後,現在有一個大問題:

為什麼有如此八識的設計?

瞭解唯識最重要的一個關鍵是:它是在經驗中來談經驗的。唯識體會和觀察到我們自己存在的經驗,無非是在五類範疇中:

1、心法。

2、心所有法。

3、色法。

4、不相應行法。

5、無為法。

一起構成為百法。

百法是:

心法:有八種│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種子識。

心所有法:有五十一種,如下:

徧行五│作意、觸、受、想、思;

別境五│欲、解、念、定、慧;

善心十一│信、精進、慚、愧、不貪、不瞋、不痴、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根本六│貪、瞋、痴、慢、疑、不正見;

小隨十│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

大隨八│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正念、不正知、散亂;

中隨二│無慚、無愧;

不定四│悔、眠、尋、伺。

色法:有十一種│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

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種│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時、方、數、和合性、不和合性。

無為法:有六種│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

在百法中,前四類為有為法,後一為無為法。若一直沉在有為法中,便是凡夫;如在有為而無為,無為而又有為中,則是菩薩。佛便是成就無為而又超越無為,所以《楞伽經》卷首即說:

「智(佛智)不得有無」,也就是佛智是超越了「有」與「空」的。

3樓:

至「法迄巴」 貝佔 口巴 ,言寸 言侖 佛所傳法門及氣功

佛教裡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分別是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三身,佛學術語,梵語 trikāyāh 的意譯,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身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稱為法身(梵dharmakāya ),智法之聚集稱為報身(梵sambhogakāya ),功德法之聚集稱為應身(梵nirmāṇakāya )。

【四智】 (梵catvāri jñānāni,藏ye s/es bshi) 具雲四智相應心品,又簡稱四智心品,意即與四智相應的一聚心、心所,是菩提的四種德能,亦即佛的四種智慧,是轉有漏的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及前五識,如其次第所得︰

(1)大圓鏡智,

(2)平等性智,

(3)妙觀察智,

(4)成所作智。

佛之五眼

在佛教的名詞裡,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

在佛眼中: 無主體與客體,是沒有絕對與相對的概念;不可思,不可議,一切皆是佛

無限的無限,是沒有空間的概念;不可思,不可議,一切皆是佛

瞬息性和一發即到性,是沒有時間的概念;不可思,不可議,一切皆是佛

總體性和無不涵攝性,是沒有空無的概念。需悟道的人親證,非語言文字可形容。

佛家六神通

又作六通。指六種超人間而自由無礙之力。即:

(一)神境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即自由無礙,隨心所欲現身之能力。

(二)天眼通,能見六道眾生生死苦樂之相,及見世間一切種種形色,無有障礙。

(三)天耳通,能聞六道眾生苦樂憂喜之語言,及世間種種之音聲。

(四)他心通,能知六道眾生心中所思之事。

(五)宿命通,又作宿住通,能知自身及六道眾生之百千萬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六)漏盡通,斷盡一切三界見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盡神通之力。

擴充套件資料

四智的種子,皆無始時來法爾本來具有,依附第八阿賴耶識,前滅後生,相續不斷,不是現在從熏習所生,此即大乘二種種姓中本姓住種姓,《成唯識論》卷九說(大正31·48b)︰「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

發心以後,由聽聞正法等外緣薰發,令無漏舊種漸漸增長,此即大乘二種種姓中習所成種姓。又說(大正31·48b)︰「謂聞法界等流法已,聞所成等薰習所成。」

大圓鏡智,有說菩薩金剛喻定(第十地滿心金剛無間道)現在前時,轉滅一切有漏種子及異熟識等,即開始現行;有說金剛喻定現在前時,還沒有頓舍異熟識種,要到次剎那的解脫道初成佛位才得開始現行。《成唯識論》卷十平列兩說,《佛地經論》卷三隻舉前說,然而《成唯識論述記》卷十以後說為正義。

5樓:匿名使用者

三身:法,報,化

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做智.

五眼: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六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

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

「 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

莫學馳求著,終日說菩提.」

應智通的請求,慧大師又解釋四智的意義及這四智如何由八識轉化而來.慧能說:」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

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他又復說一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是非功,成所做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者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6樓:匿名使用者

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

三身:法身、報身、化身。

四智:大圓鏡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

五眼:天眼、肉眼、慧眼、法眼、佛眼。

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份,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

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對此眾生也不欠缺,奈被五欲六塵所遮而不顯。

7樓:情有獨鍾

三身:是指「法身」「報身」「化身」。

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盡通。

法身指佛所說之正法、佛所得之無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來藏。法身經常用明鏡、明月等來譬喻。如果不受貪嗔痴慢疑五毒的侵害,自性是清淨無暇的。這就是法身。

報身指以法身為因,經過修習而獲得佛果之身。

化身指佛菩薩為教化救濟眾生而變化示現各種形相之身。

大圓鏡智又作大圓鑑智。謂可如實映現一切法之佛智。法相宗所說的四智之一,由轉第八識(阿賴耶識)而得。

亦即在證入佛果之時,阿賴耶識舍斷一切煩惱習氣,轉依而成純粹的無漏智。此智慧明察三世一切諸法,萬德圓滿,無所欠缺,猶如大圓鏡之能顯現一切色像,故稱為大圓鏡智。

平等性智又作平等智。指體悟自、他平等之智。即轉第七末那識所得之智慧,依此智慧而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乃生起大慈悲心。

妙觀察智是由九識中的意識轉化而來,即觀察諸法法性平等,法相有差別,從而根據眾生不同的根基而為眾生說法,斷除其疑惑之智。

成所作智者,謂能通於一切世界隨所應化應熟有情,示現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佛變化事;方便利樂一切有情,常無間斷,如是名為成所作智。

肉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外不見內,見晝不見夜,見上不見下;以此礙故,求天眼。得是天眼,遠近皆見,前後、內外,晝夜、上下,悉皆無礙。是天眼見和合因緣生假名之物,不見實相,所謂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如前中後亦爾;為實相故,求慧眼。

得慧眼,不見眾生,盡滅一異相,舍離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內滅,是名慧眼。但慧眼不能度眾生!所以者何?

無所分別故,以是故生法眼。法眼令是人行是法,得是道,知一切眾生各各方便門,令得道證。法眼不能遍知度眾生方便道,以是故求佛眼。

佛眼無事不知,覆障雖密,無不見知;於餘人極遠,於佛至近;於餘幽闇,於佛顯明;於餘為疑,於佛決定;於餘微細,於佛為粗;於餘甚深,於佛甚淺。是佛眼,無事不聞,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為難,無所思惟,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天眼通:我們的肉眼只能看見粗大東西,微細的東西如果不假借顯微鏡或者放大鏡的幫助,就無法看清楚。有天眼通的人,無論細如微塵的東西,都能一目瞭然。

肉眼只能看清近處的東西,距離一遙遠,視線就模糊,無法辨別物體。而天眼通的人,無論多遠的東西,彷佛近在眼前那麼清晰明白。平時我們的眼睛只能看到一定範圍之內的景物,而天眼通可以超越任何的窒礙、阻隔,能透視牆壁、山嶺,瞭解牆那一邊、山那一頭的情況。

肉眼光線充足時固然能辨明事物,陰暗漆黑就無法發揮視覺效用。而天眼通無論多麼黑暗的環境,如同白晝一般,毫無障礙。具有天眼通的人不僅能看見吾人生存的世界,並且能看見其它世界的活動情形,天眼通是視覺上的自在無礙力。

天耳通:我們的肉耳只能聽見近處的聲音,遠處的聲音需要藉著擴音器、麥克風等科學儀器的輔助,才能聽得清楚。有天耳通的人無論路途多麼遙遠,彷佛在耳邊交談一樣。

目犍連尊者是佛**中神通第一的大阿羅漢,有一次他為了測度佛說法的音聲,而在娑婆世界說法的佛陀法音仍然句句清晰地響於耳畔。

他心通:他心通是對於別人起心動念都能瞭若指掌。我們常聽到某人埋怨某人說:

「你不瞭解我。」瞭解自己已經不是容易的事了,更何況去了解另一個人。具有他心通人,對方有什麼善惡的念頭、正邪的想法,好像放置一面***一樣,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神足通:具有神足通的人,能夠將一個變成無數,同時也能將無數變成一個,這就是變化自在。具有神足通的人,遠處就是近處,近處就是遠處,來去自如。

入水、入火、入地易如折枝,要隱即隱,要顯即顯,山河石壁也阻擋不了,超越了空間的限制,這就是通行自在。神足通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甚至可以用手把日月托住,對於外境能夠縱心所欲,無所障礙,這就是隨意自在,為身如意通。

宿命通:我們有時對於昨天才發生的事,今日就忘得一乾二淨;博聞強記的人,或許記得數月前,乃至數年前的事,而宿命通不僅記得今生今世的事情,累劫累世的塵封往事,彷如昨日般明白;不僅知道自己的過往,眾生過去的宿命是什麼來路?某人去世了,將受何種業報?

出生於何趣?也能夠知曉。

漏盡通:漏是煩惱的意思,漏盡通是斷除煩惱,了生脫死,不再受生於迷界的神通,為究竟的神通。前面五種神通不一定修行者才具備,鬼、魔、仙等也能修得,但是不能免於煩惱的煎熬、輪迴的痛苦,不是究竟的神通。

只有第六種的漏盡通才能超拔於生死,為究竟的神通,而這種神通唯有聖者的阿羅漢和佛才能證得,凡夫和魔鬼是無法取證的。

15款納智捷優6反光鏡下面有攝像頭屬於哪款

五礦的納智捷u6反光鏡,下面有攝像頭,屬於屬於她家的一個最新的款式,它是通過變更 15款那拿捷優六五反光鏡下面有攝像頭屬於哪一款吶?屬於最新型的那一。那我款納智捷優六反光鏡下面有攝像頭屬於哪款?屬於哪一款可以在?搜尋欄目裡面查詢一下。一五款的納智捷優六反光鏡下面攝像頭屬於哪款?這個真的是不太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