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時期的服裝是漢服嗎?服裝被蠻化的地方多嗎

2021-03-17 20:53:04 字數 5605 閱讀 6073

1樓:匿名使用者

元朝時漢人穿的是漢服,但是長期跟別的民族雜居,也受一些影響,比如左衽什麼的。但是元朝的朝服皇帝袞冕之類的都是學習了漢服的,但蒙古人還保持一部分民族特色。

元朝是被蒙古族統治的,為什麼他們的衣服也叫漢服?

2樓:孟子我的湯呢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2023年建汗國,滅西夏、金之後,其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於****比較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

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2023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質孫」為蒙語音譯,意思為「單色衣」,在元代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要穿統一顏色的服裝,也就是穿「質孫服」。「質孫服」,其形為袍襖狀,與漢族深衣相近,元代服裝,都以以長袍為主。**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

《元史·輿服志》有:「質孫,漢言一色服也,內廷大宴則服之。冬夏之服不同,然無定製。

凡勳戚大臣近侍,賜則服之,下至於樂工衛士,皆有其服。精粗之制,上下之別,雖不同,總謂之質孫雲」。據載,天子的質孫服款式繁多,冬服有十一種,夏服有十五種「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3樓:豬寶安以沫

元朝統治時期,漢族人仍穿漢服,蒙古族穿他們本族的服飾,統治者沒有像滿清統治者那樣採取「剃髮易服」這種極端民族壓迫政策。因為他們是東夷 首領 炎帝 後嗣 匈奴人(史記有記載)的後代,幾千年來,和漢人的服飾大致相同。直到清朝,才受影響變成今天的盤扣樣式。

(清朝以前,華夏各民族服飾都承襲周朝服章制度,清以後迫於形勢,改了服制,但今天仍有很民族多保留漢服式樣)

4樓:愛追劇的

元朝雖然是被少數民族(蒙古族)統治的,不過當時民間各穿各的,蒙古服飾漢化、漢族服飾也蒙化,兩者交融發展,另外當時,官方祭祀、朝會等正式場合用的都是漢服,所以在元朝,漢服文化並沒有消失,而是結合時代在發展。而到了清朝,由於統治者實行的制度是禁止漢服,人們逐漸穿滿清規定的馬褂、長袍等,漢服在長時間的壓制下逐漸消失,只存在於一些邊遠地區。

5樓:作業幫

蒙古人入主中原後仍保持其生活習俗,但也深受漢文化的影響,服飾上蒙漢互相影響。元代服飾統稱長袍,男女差異不大。用華麗的織金布料及貴重的毛皮製成,分為蒙制和漢制兩種。

典型的蒙制冠服是以「姑姑冠」為主的袍服,交領、左衽、長及膝,下著長裙,足著軟皮靴。

6樓:輪迴者

民族服飾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獨有特色的服飾,也可以稱為地方服飾或民俗服飾。在一些民族國家的城市生活中,人們在日常的時間雖然多以西裝打扮為主,但在節慶、宗教儀式、國家典禮和其他正式的場合中,則會以民族服飾打扮出現,通常在服飾上的一些裝飾品中可以推斷出穿戴者的婚姻狀態、社會或宗教地位等。 恢復了唐朝時期的衣冠,略微有些變化。

明朝建立後,明確禁制穿胡服,恢復了漢唐時期的衣冠,畢竟明朝之前的朝代,是滅亡了中原王朝的元朝

7樓:渣黔涼

漢服,即華夏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此不能與「唐裝」、「和服」相混合。其由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代,連綿幾千年,華夏人民(漢族)一直不改服飾的基本特徵,這一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

自炎黃時代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代的規範制式,到了漢朝已全面完善並普及,漢人漢服由此得名。

8樓:w如果有幸會面

元朝是中國一個特殊的朝代,這是中國第一次被異族統治,野蠻征服了文明,從此中國的民族性格再也回不到之前了……元朝的國號取自《易經》「乾元」之意。有的人也許會有疑問,因為作為另外一個異族統治的清朝卻是要求剃髮易服的,而元朝卻是把中國人分成好幾個等級,不過,其實在南宋滅亡之後,蒙古皇帝就採用漢服了

9樓:大長腿黑

因為他們是東夷 首領 炎帝 後嗣 匈奴人(史記有記載)的後代,幾千年來,和漢人的服飾大致相同。直到清朝,才受影響變成今天的盤扣樣式。(清朝以前,華夏各民族服飾都承襲周朝服章制度,清以後迫於形勢,改了服制,但今天仍有很民族多保留漢服式樣)

什麼才叫漢服,清朝的服裝是不是漢服

10樓:匿名使用者

漢服,即漢族的民族服裝,亦稱「衣冠」 「漢裝」 「華服」。相傳,漢服始於「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軒轅黃帝,秦統一中國以後,建立了各項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

1、漢朝

漢朝的禮儀制度由漢高祖的太常叔孫通依據夏商周三代禮儀制度所制定。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至東漢明帝,參照三代和秦的服飾制度,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分等級主要標誌的漢代冠服制度。

2、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影響,由魏晉的仍循秦漢舊制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各民族的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漸趨融合。這一時期的服飾主要以自然灑脫、清秀空疏為特點。

3、唐代

唐代服飾承上啟下,法服和常服同時並行。法服是傳統的禮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稱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場合所著服飾,包括圓領袍衫、襆頭、革帶、長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

4、宋代

宋代服飾大體上沿襲了隋唐舊制。但由於宋朝長年處於內憂外患交併之中,加上程朱理學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服飾崇尚簡樸、嚴謹、含蓄。

5、元代

元朝時期長衣統稱為袍,其樣式南北方差異不大,但材料貴賤精粗,卻差距懸殊。漢族男性發式變化不多,但北方的漢族女性發式較前簡化。

6、明代

明朝建立之初曾力圖消除元朝蒙古族服制對漢服的影響,「悉命復衣冠如唐制」,但未能完全貫徹執行。至洪武二十六年才開始確定了許多服制。

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便於維護滿州的統治,實行「剃髮易服」,服漢衣冠、束髮者治重罪。在壓迫下,漢服開始衰落。

擴充套件資料

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摺,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

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前襟後裾的中縫稱為裻,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

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裋、深衣。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11樓:匿名使用者

漢服 即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主要是指約公元前21世紀在至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近2023年中,以華夏(漢後又稱漢民族)民族文化為基礎,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風貌性格,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的裝飾體系;或者說:「漢民族傳統服飾(漢服)」是從夏商周時期到明朝,華夏(漢)民族所著的、具有濃郁華夏(漢)民族風格的一系列華夏(漢)民族服飾的總體集合。

漢服的歷史和發展

非實物時期

在有現有考古實物支援的年代之前,一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

例如,《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 第一)

有人認為(注:無充分的考古資料支援):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紹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黃帝時代冕冠出現,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夏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逐漸完備。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

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範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實物時期

漢族的這一服飾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來漢人服裝的基本特徵是沒有大的該變。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這一服飾制度才崩潰。2023年明朝滅亡後,清在與南明的戰爭中,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達到統一中國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滿族髮型和滿族服裝,禁止人民穿戴漢族服飾,史稱「剃髮易服」(「剃髮」也作 「剃髮」)。

這使得漢服逐漸消亡。當時孔子的後裔衍聖公孔聞謤上書多爾袞,請求儲存孔府家服飾,說:「先聖為典禮之宗……定禮之大要莫於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來未曾變易……」,遭到多爾袞拒絕。

今天的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而來。

辛亥革命推翻滿洲貴族的統治之後,人們的思想趨於西化,改穿西式服裝,沒有恢復漢服。但在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

漢服的特點和樣式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釦子,而用繩帶繫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型別。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髮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髮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髮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漢服對中國周邊其他民族服飾的影響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

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主要內容有:1.

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2. 禁止說鮮卑話,以漢語為唯一通行語言。

3. 凡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洛陽為籍貫,死後葬在洛陽,不準歸葬平城。4.

改鮮卑姓為漢姓。首先從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為元氏,「其餘所改,不可勝紀(記)」。還規定鮮卑族的八個大姓與漢人頭等貴族崔、盧、李、鄭四姓門第相當,鮮卑八個大姓以外的貴族也規定了品級。

使鮮卑貴族也和漢族一樣實行門閥制度。5. 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鼓勵鮮卑族按門第與漢人結婚。

孝文帝還率先做起,納漢族大姓的女子做後妃 併為他的五個皇弟娶漢族大姓的女子作正妻,同時把公主們嫁給漢族大姓。

儘管遭到一部分鮮卑貴族的阻撓和反對。孝文帝的改革最終得以成功,極大的促進了民族融合,此後僅經過數十年時間,中原的鮮卑等各少數民族就基本上和漢族人民融為一體了。

日本和服

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也即中國的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當時他們還模仿唐制頒佈了「衣服令」。至今日本仍把刺繡等紡織品稱為「吳服」,意為從中國的吳地(今江浙一帶)傳來的。

初期和服為唐服翻版,之後的盛裝十二單的外套華服也被稱為「唐衣」(李氏朝鮮禮服外套也稱為唐衣,雖然兩者已經有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和服雖由漢服發展而來,但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發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如男服的褲子,江戶時期之後女服腰帶逐漸增寬到比較大的尺度,腰帶鼓節移到後背並發展出種種樣式,也是區別和服與漢服的主要標誌。

和服衣料上的紋飾等往往也具有鮮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朝鮮半島傳統服飾 韓國稱

漢服是哪個朝代的服裝,漢服是指哪些朝代的服飾

樓上說的漢朝時期服裝我笑了 首先,有一點是必須確認的,那就是所謂的 唐裝 絕對不能代表漢服。唐裝 充其量只能算是源於旗袍馬褂的一種稍具民族元素的服裝,例如它的盤扣等。其次,唐裝 絕非唐朝人穿的服裝!至於它之所以要叫 唐裝 那是因為 西方國家稱 中華街 為 china town 英文發音很像 唐 於是...

元朝國力是第一強大的朝代嗎,元朝時期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強的麼

是的,元朝,中國歷史上疆土最廣,國力最強的偉大朝代。元朝,領土達3000萬平方公里,是現在960萬平方公里的三倍還要強,足足擁有歐亞大陸板快3分之二強的領地。當時的疆土所及,東至日本海,南到東亞半島和菲律賓群島,西至黑海之濱的領地,就連莫斯科紅牆的規劃設計圖,都要報請中國朝廷稽核點頭方能始建,東歐不...

唐裝是唐朝人發明的服裝嗎唐裝是指唐代的服裝嗎?

唐裝是中國服飾,指唐制漢服,為漢族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特徵是交領 右衽 繫帶 無扣或佈扣。代表有齊胸襦裙 唐圓領袍 交領襦裙等。唐裝,是根據馬褂為雛形,加入立領和西式立體裁剪所設計的服飾。由於唐朝對海外的巨大影響,在宋代時,唐 就已經成了東南海外諸國對中國的代稱。歷宋 元至明,外國將中國或與中國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