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靜夜思》是在節日裡寫的嗎

2021-03-12 15:28:56 字數 4646 閱讀 4285

1樓:

也沒有明確標示,只是詩人在他鄉看到月亮就思念故鄉和家人,睹物思人

2樓:匿名使用者

獨自出門,睡覺時低頭看見只有一雙鞋想老婆時寫的

3樓:七夜鎮魂曲

詩中可沒提是在什麼節日寫的,就算是什麼節日,可能就是中秋吧

4樓:人的模擬程式

前者是直接抒情,後者是間接抒情

靜夜思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舉 頭 望 明 月,

低 頭 思 故 鄉。

[註釋]

1.靜夜思:在靜靜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懷疑,以為。

3.舉頭:抬頭。

[簡析]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

「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

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這首五言絕句從「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詩人的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鄉圖。詩歌的語言清新樸素,明白如話;表達上隨口吟出,一氣呵成。但構思上卻是曲折深細的。

詩歌的內容容易理解,但詩意卻體味不盡。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這首《靜夜思》可以說是李白詩歌的「自然」和「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藝術特色的極好說明。

作者簡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黑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他的詩對後人有深遠的影響。

王建《十五夜望月》賞析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賞析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絕。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殷璠《河嶽英靈集》捲上贊王維詩「著壁成繪」,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

這一評語也可移之於評一切有意境的唐詩。正因為如此,所以歷代畫家喜作唐人詩意畫。明《唐詩畫譜》中就有以這首詩為題材的版畫。

它的背景為曲岸遠山,長空明月。畫面中心是一處臨水的勝遊之地,曲欄圍著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葉梧桐樹上有幾隻棲鴉,樹旁生長著枝葉婆娑的秋桂。樹下五人,兩人望月而語,談興正濃。

旁一戴襆頭揮扇的**和一帶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貫注地聆聽他們談天。整個畫面遠近主從。層次井然,有動有靜,和諧統一,頗為傳神。

但這幅版畫僅是畫家別出心裁構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並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對全詩點睛之筆——秋思未作充分表達,實是美中不足。在這一點上,詩歌語言藝術顯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在民俗中,中秋節的形成歷史悠久。據《周禮》記載,當時人已在中秋之夜擊鼓奏樂以迎寒。到後代節日氣氛愈來愈濃,此夜常是家人或親友團聚在一起賞月。

所以一旦離別,總會使人逢節思親。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曾抒發過他的秋思:「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王建也是望月興嘆,但寫法完全不同,很有創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王詩原題「十五夜望月」下有的版本尚有「寄杜郎中」四宇,似是寄友人杜元穎的。在詩題下又注云:「時會琴客」,說明佳節良友相聚,並非獨吟。

「中庭地白樹棲鴉」明寫賞月環境,暗寫人物情態,精煉而含蓄。它象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首句一樣藉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將蕭瑟蒼涼之景推到讀者眼前,予人以難忘的印象。這是一座樸素的住宅,夜深了,詩人偕客步出廳堂來到庭院。

低頭但見地上月華如水。一片白色。庭樹的影子枝葉扶疏,象是紙上的水墨畫。

步月者循聲望去,樹冠間影影綽綽有宿在枝頭的幾隻烏鴉。全句無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處處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第二句「冷露無聲溼桂花」緊承上句,藉助感受進一步渲染中秋之夜。在桂花諸品中,秋桂香最濃。在皎潔的月亮上某些環形火山的陰影曾使富於幻想的人賦予它美好的形象,說它是月宮裡的桂樹。

有的傳說還說人間的桂樹是天上落下來的種子生成的。宋之問「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靈隱寺》)令人產生無限遐想。王建這句詩因桂香襲人而發。

古人以為霜露之類似雨雪都從天而降,因而詩人探桂時奇怪冰涼的露水把花枝沁得這麼溼卻沒聽到一點聲音。如此落筆,既寫出了一個具體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現了夜之深和靜,讀者彷彿身臨其境,覺得桂香與寒氣襲人而來了。

第三四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採取了忽然宕開的寫法,從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聯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賞月的活動昇華到思人懷遠,意境闊大,含蓄不露。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曾寫到遊子思婦的月下相思。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懷遠》)寫望月思人之情,溢於言表。天下離人千千萬萬,懷人愁緒如綿綿秋草,逐處叢生;詩人在思誰是確定的,人人所思也是確定的,說「不知秋思落誰家」並非真不知,而是極寫秋思的浩茫渾涵,似虛而實,深得詩歌含蓄之美。對比他用賦體寫的《和元郎中從八月十一至十五夜玩月五首》及唐人其它中秋望月詩,尤能顯出它那以少勝多的特色

先分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絕。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殷璠《河嶽英靈集》捲上贊王維詩「著壁成繪」,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

這一評語也可移之於評一切有意境的唐詩。正因為如此,所以歷代畫家喜作唐人詩意畫。明《唐詩畫譜》中就有以這首詩為題材的版畫。

它的背景為曲岸遠山,長空明月。畫面中心是一處臨水的勝遊之地,曲欄圍著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葉梧桐樹上有幾隻棲鴉,樹旁生長著枝葉婆娑的秋桂。樹下五人,兩人望月而語,談興正濃。

旁一戴襆頭揮扇的**和一帶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貫注地聆聽他們談天。整個畫面遠近主從。層次井然,有動有靜,和諧統一,頗為傳神。

但這幅版畫僅是畫家別出心裁構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並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對全詩點睛之筆——秋思未作充分表達,實是美中不足。在這一點上,詩歌語言藝術顯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

在民俗中,中秋節的形成歷史悠久。據《周禮》記載,當時人已在中秋之夜擊鼓奏樂以迎寒。到後代節日氣氛愈來愈濃,此夜常是家人或親友團聚在一起賞月。

所以一旦離別,總會使人逢節思親。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曾抒發過他的秋思:「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王建也是望月興嘆,但寫法完全不同,很有創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王詩原題「十五夜望月」下有的版本尚有「寄杜郎中」四宇,似是寄友人杜元穎的。在詩題下又注云:「時會琴客」,說明佳節良友相聚,並非獨吟。

「中庭地白樹棲鴉」明寫賞月環境,暗寫人物情態,精煉而含蓄。它象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首句一樣藉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將蕭瑟蒼涼之景推到讀者眼前,予人以難忘的印象。這是一座樸素的住宅,夜深了,詩人偕客步出廳堂來到庭院。

低頭但見地上月華如水。一片白色。庭樹的影子枝葉扶疏,象是紙上的水墨畫。

步月者循聲望去,樹冠間影影綽綽有宿在枝頭的幾隻烏鴉。全句無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處處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第二句「冷露無聲溼桂花」緊承上句,藉助感受進一步渲染中秋之夜。在桂花諸品中,秋桂香最濃。在皎潔的月亮上某些環形火山的陰影曾使富於幻想的人賦予它美好的形象,說它是月宮裡的桂樹。

有的傳說還說人間的桂樹是天上落下來的種子生成的。宋之問「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靈隱寺》)令人產生無限遐想。王建這句詩因桂香襲人而發。

古人以為霜露之類似雨雪都從天而降,因而詩人探桂時奇怪冰涼的露水把花枝沁得這麼溼卻沒聽到一點聲音。如此落筆,既寫出了一個具體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現了夜之深和靜,讀者彷彿身臨其境,覺得桂香與寒氣襲人而來了。

第三四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採取了忽然宕開的寫法,從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聯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賞月的活動昇華到思人懷遠,意境闊大,含蓄不露。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曾寫到遊子思婦的月下相思。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懷遠》)寫望月思人之情,溢於言表。天下離人千千萬萬,懷人愁緒如綿綿秋草,逐處叢生;詩人在思誰是確定的,人人所思也是確定的,說「不知秋思落誰家」並非真不知,而是極寫秋思的浩茫渾涵,似虛而實,深得詩歌含蓄之美。對比他用賦體寫的《和元郎中從八月十一至十五夜玩月五首》及唐人其它中秋望月詩,尤能顯出它那以少勝多的特色。

再來分析:《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應該是在夜裡,詩人在夜裡,在睡夢中驚醒,發現了「床前明月光」。這個「明月光」,應該是透過窗戶射進客房裡來的。

『疑是地上霜』,緊接上一句『床前明月光』,是詩人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表明了時間,是在深秋。在深秋的夜裡,詩人被明月光從睡夢中驚醒,看到地上白色的明月光,以為是地上的霜。

『舉頭望明月』,接上面的句子,我們看到此時,詩人意識到了「地上的霜」是天上的明月的光,光是明月所照,自然地就要看一看這個月亮。『低頭思故鄉』是全詩的重點、中心,由明月所照,聯想到故鄉的明月的光,聯想到故鄉。

在似夢似醒之間,在床上驚醒,還以為是在故鄉自己的家裡。遊子在清涼的深秋的夜裡,恍惚之間又回到自己的故鄉,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啊。

李白靜夜思怎麼背,李白的靜夜思是什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的靜夜思是什麼?李白的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膾炙人口,古代沒有玻璃,都是紙糊的窗戶,李白在屋裡怎麼會看到月亮呢,而且月亮也不可以透過紙糊的窗戶,所以有人就質疑了,李白是在屋裡看月亮的嗎?不是...

李白寫《靜夜思》的鄉愁是由什麼引發的

而病臥在床關於李白寫 靜夜思 的背景,又病臥在床,唐軍戰敗的訊息,回所以這種情景更符合 答靜夜思 的思鄉情懷,也更符合詩中所表述的場景。我的見解更傾向於 靜夜思 是李白從開元十三年起出蜀地遊覽東南諸地,瞬間想起兒時故鄉的明月,有幾個版本,一個是說李白可能是於東遊散金三十萬之後貧困之時寫的思鄉辭,人在...

《靜夜思》是有關中秋的詩嗎,靜夜思是寫中秋的古詩嗎

不是。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李白的 靜夜思 創作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 726年 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時李白26歲。同時同地所作的還有一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