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俠們幫忙看這道地理題。太原高三一模

2021-03-12 15:27:54 字數 5309 閱讀 2459

1樓:匿名使用者

資源條件優越。。。(物質資源、、、)人口承載需要各類資源滿足人的需求

2樓:濰坊耳鼻喉醫院

選b。土地人口承載潛力:在一定生產條件下,土地資源的生產力承載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口限度。

即 在一定的區域範圍內,根據其土地資源的自然生產潛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質的、技術的)水平所能生產的食物總量,可以供養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數量。

單位面積土地人口承載潛力: 一定條件下,單位面積土地的生產潛力與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均消費標準之比。

講的是第二條。

如果我答對了,看大家都很費解,我可以解釋一下。

3樓:來自神農架體貼的暖陽

a啦 很明顯b是不對的,因為是因為a 之後才有d的結果最後才會有b的結果 c 很明顯是錯誤的 a 因人集中地地方都是環境比較好的 適合人居住的

4樓:**不要頹廢

應該是d吧?a說資源條件優越,你是太原的,山西的煤礦不少吧?跟廣東比,哪個省承載的人更多?c肯定是排除了,江蘇肯定沒**面積大。

d,對外開放程度高,意思就是江蘇地區經濟發達,所以承載的人口遠遠高於**。是對的。

5樓:

我也參加了此次考試,正確答案就是a。

6樓:白漣

影響一地區人口承載能的因素主要包括資源條件(這個資源包括包括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消費方式、未來預期、等。從資源角度分析,江蘇省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在自然資源上略遜色於**省,但它的人文和經濟資源豐富,彌補了這一缺憾;**雖然資源資源豐富,但對外交通和技術因素限制了這些資源的開發,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然資源作用的發揮;同時從人類生存的角度看,顯然是江蘇的氣候更適於人類居住。一地區消費水平越高資源消耗越快人口承載能力越低,因此b不對。

從面積上講,江蘇省面積要小於**省面積,因此排除c,對外開放程度高外來人口也會增多,就存在消耗本地資源的負面作用,因此d不能成為一項完全有利的因素。綜上所述,我選a。

7樓:特耗子

a,人口承載量,取決於其環境資源的承載量

8樓:最浪漫的舞者

呵呵,d 可以比較一下東中西部的經濟發展程度,及其原因

9樓:名築風裝飾

a 資源條件優越 土地人口承載潛力是一定時期、一定面積土地資源的食物生產能力所能供養一定消費水平的人口數量。 江蘇和**比較這是主要原因。

d 江西和浙江比較一下,對外開放程度高才是主要原因。

本文對傳統的基於自然地理、資源環境、經濟就業以及社會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來測算人口承載力的傳統研究思路提出質疑,認為以就業狀況為主的經濟因素才是人口承載力的決定性因素,從而也解釋了北京人口規劃為何出現「屢設屢破」的歷史迴圈。

中國到底能養活多少人?這個問題前些年引起過很大的爭論,但無定論。其實,別說整個中國,就北京能「裝」多少人,也是一筆糊塗賬。

如果翻看北京歷年的資料,會發現北京人口規模**的歷史是「不準」的歷史,北京的人口規劃已經走入了一個「屢設屢破」的歷史迴圈。

嚇人的兩千萬和宜人的二十年

2023年,中共**、***《關於對〈北京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的批覆》指出,要「堅決把北京市到2023年的人口規模控制在1000萬人左右。」僅僅3年後,2023年北京市總人口已達1000萬;2023年批覆通過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方案1991—2010 》要求,2023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250萬左右,事實是,以統計結果「不完全」著稱的2023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北京市常住人口已達1382萬人;2023年初通過***批覆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 》明確指出,2023年北京的總人口規模要控制在1800萬。但北京市統計局釋出的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為1755萬人。

儘管這一數字比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合理調控城市人口規模」專題調研組所公佈的1972萬人少200多萬,儘管2023年奧運會前摸底排查時北京的流動人口已經超過850萬(加上戶籍人口,當時北京的常住人口實際已經超過2100萬),但不管按什麼渠道的統計結果,《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 》所確定的2023年北京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萬的目標已是「明日黃花」。

但應該看到,這兩千萬不僅沒使北京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出現根本性的負面問題以及有些人危言聳聽的「生態災難」,相反,北京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已經大大高於提出人口控制目標和最大人口容量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人居環境改善,居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得到滿足,有例可證:中國社會科學院編著的《2023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23年)中,在生活環境競爭力方面,北京以絕對優勢超過上海和香港,排名第一。

當然,我們不否認,如果只比較資源環境方面的因素,北京的宜居水平橫向來看有待提高,但估計沒人能否認北京的宜居水平縱向來看是有顯著提高的。而且,北京確定建設宜居城市的目標是在**有比較清楚的管制目標、比較有力的管制手段的情況下,是在北京房價以及生活成本較高的情況下,是在這20年來北京人口仍然顯著超過規劃增長且勢頭並未減弱的情況下提出的。

人口承載力研究的必要性與人口承載力的影響因素

面對北京實際人口數量屢屢突破其控制目標,突破北京人口承載極限,但其發展並沒有停滯的現實,有很多學者對這類研究提出質疑,認為既往人口承載力研究有意無意地低估了技術、制度創新和管理手段進步對人口承載力的動態影響,這些研究意義不大甚至基本思路都有問題。那麼,人口承載力是否有其研究的必要性?其決定性因素到底是什麼?

對政策制定有何影響?

區域人口承載力通常是指某個區域在維持正常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下的最大人口數量。人口作為一國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其數量、結構、分佈制約著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發展。目前,人口數量增長過快已非我國主要的人口問題,但人口數量的存量帶來的問題和人口結構、分佈方面的問題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關注。

許多研究都認為,人口分佈的不均衡使得我國發展效率不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出現困難。

顯然,人口的數量、結構、分佈等都是需要調控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人口這一發展要素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換句話說,為保證人口發展要素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調控人口數量、結構和分佈是必要的。

而人口合理分佈是以區域人口承載力為基礎的,因此,從理論角度而言,研究人口承載力是必要的。

這個認識實際已經進入政策層面。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公佈的《中共**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文:「要構築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形成合理的區域經濟格局即是資源和要素在空間上得到優化配置。而「大城市要加強和改進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根據實際放寬外來人口落戶條件。合理確定城市開發邊界,提高建成區人口密度」則更具體地說明人口承載力是重要的城市發展規劃依據,對大城市並非一味減人為上,而要充分考慮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人口規模,需要的地方(如建成區)還應該提高人口密度。

顯然,理論和實踐需要都說明人口承載力研究自然不可或缺。

然而,根據人口承載力的研究所設定的人口規劃目標「屢設屢破」,若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對人口承載力的影響因素出現了誤判。既有關於人口承載力的研究都是基於自然地理(包括氣候、區位、交通、地形起伏度等)、資源環境、經濟就業以及社會政治(包括宗教等)等多方面因素來測算人口承載力。既往人口承載力的測算一般是按照生態學上的最小限制因子,即俗稱的「短板」來進行的。

對北京來講這一短板非常明顯,就是有錢也難以買到的水資源。既往人口控制目標正是考慮水資源這一短板考慮而設定的(2023年北京可供水資源為54.2億立方米,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確定的人均水資源量300立方米/年是現代小康社會生活和生產的基本標準,按此標準,確定了北京人口承載力為1800萬人左右)。但自然地理、資源環境、經濟就業等因素能否等量齊觀呢?

我們認為,不能。從經濟學的生產函式理論出發,我們認為:只有以就業為主的經濟因素才是人口承載力的直接影響因素,是決定性因素,資源環境等只是構成以就業為主的經濟因素的要素之一,是間接影響因素。

另外,某些區域的人口承載力還會受到社會政治因素的影響(如某些少數民族聚居地),但並非普遍。

這個有別於傳統認知的判斷可以系統表述如下:資源環境,與勞動力、資本一樣,是經濟發展的要素之一,一個地方的經濟規模及產業結構如何,是勞動力、資本以及資源環境等方面的要素成本決定的,這些因素作用於經濟系統,通過影響經濟規模和產業結構來間接影響人口承載力。因此,真正直接決定人口承載力的,是區域的經濟因素(包括經濟規模、產業結構及相關就業容量等),尤其是經濟規模和就業結構所決定的經濟發展和就業狀況。

在經濟因素中,經濟規模越大,需要的勞動力越多,對人口承載力的影響就越大。

除經濟規模以外,產業結構的影響也不小。不同的產業結構,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有霄壤之別。通常來說,第一產業對就業表現為一種剩餘勞動力「蓄水池」的作用,雖然第一產業表面能吸納大量勞動力,但實際上有效吸納能力有限;第

二、三產業是吸納勞動力的主要產業,且當第二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必然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創造出大量就業機會。即在同樣的經濟規模下(即同樣的gdp),第

二、三產業尤其是三產比例越高,則某區域的人口承載力越大。由此可推論出,人口承載力並不是不變的,當諸如影響經濟發展與就業狀況的因素髮生改變時,必然引起人口承載力的變化。因此,只要經濟發展及就業狀況支援,沙漠中也可以發展出百萬人口以上且欣欣向榮的城市,美國的拉斯維加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迪拜都是例子。

如果資源環境等因素制約了區域經濟系統發展,**可通過成本—收益的比較,決定是否採取政策措施對資源進行開發或對環境進行改善,從而改變區域人口承載力。美國的拉斯維加斯為解決水資源的限制在成本—收益比較下采用調水措施。同樣,以色列大力發展節水農業,也從另一個角度突破了水資源的限制。

這從某種意義上表明,只要經濟系統發展,資源環境對人口承載力的限制作用是可以消解的。

這個結論不僅可以解釋以人口承載力為依據所確定的人口規劃目標「屢設屢破」的原因,還可以解釋農業時代人口分佈與水資源狀況等高度相關的事實。在農業時代(目前許多欠發達國家或地區仍然處於這個時代),表面上來看是自然地理、資源環境等決定了人口承載力,但其實直接影響人口承載力的,還是經濟規模和產業結構等經濟因素。只不過農業時代的支柱產業——農業——高度受制於氣溫、水資源、地形等自然地理條件,所以就顯得好像是自然地理、資源環境等決定了人口承載力。

隨著技術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不僅水資源在農業時代的剛性約束隨著水庫、調水等水利工程建設,以及**導致的虛擬水轉移而被越來越多地弱化,而且後工業時代的產業結構受自然條件的約束也顯著減小,經濟發展及就業狀況對人口遷移意願和人口承載力及區域間人口分佈狀況的影響日益凸顯,自然條件與人口承載力及分佈之間的關聯越來越間接;而且目前由於福利社會和福利國家成為社會發展的一種主流,公共服務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使得公共服務狀況也成為影響人口遷移和分佈的重要因素。不過,公共服務主要依靠財政資金支援這個特點決定了公共服務狀況與經濟發展和就業狀況高度相關。這進一步印證了區域人口承載力的決定因素歸根結底是以就業狀況為主的經濟因素而非其他因素。

(作者單位:***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首都經濟**大學)

這道地理題的第五小題怎麼做,求助一道地理題目

做題要先審好題。在地理裡,氣溫是由海拔高度決定的,原因是大氣濃度。海拔越低,大氣越濃,能夠保留的熱量也就越多,氣溫越高 海拔越高,大氣越稀薄,能夠保留的熱量也就越少,氣溫低。一言以敝之,地勢低溫度高,二者成反比。你這樣記,珠峰上那麼冷,那麼越高的地方越冷,高處不勝寒嘛。具體的是,每上升100米下降。...

高中地理這道題怎麼看,這道題目怎麼做,高中地理。直接看圖吧,線上等。

讀圖可知,該地區平均海拔約1000米,不可能位於華北平原 此時城市上空出現逆溫現象,空氣對流受到抑制,大氣汙染加劇 此時水庫的氣溫為4 6 不會結冰。讀圖可知,12日城市受到冷鋒影響,多陰雨天氣,晝夜溫差較小。11日水庫受暖氣團控制,多晴朗天氣,水庫溫度沒有降低。13日水庫受到冷鋒控制,氣壓升高 這...

幫忙看看這一道題,對不對,大家幫忙看看這道題的答案對不對

小學裡面教學時用湊十法,所以先5 5再加3 您好,根據您的描述,這道題是對的啊,沒有大問題 湊十法計算得數為十幾的加法 問一道數學問題,數學擅長者,幫忙答一下 答案是不是不對?幫我看看謝謝 如果不對幫我重新做一下這道 遞縮等比數列,否則不可能有 所有項的和 所以 1 利用二次函式的值域即可 就相當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