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義源於17世紀的哪地方,古典主義源於17世紀的哪一個地方

2021-03-12 06:37:40 字數 4698 閱讀 3784

1樓:初級提問者

古典主義(法語:le classici**e 英語:western classical),在藝術上主要是指對包含希臘及古羅馬的古典時代文化的高專度認同。古典主義屬將古典時

代的品味作為標準,並試圖模仿其風格。古典主義形成和繁榮於法國,隨後擴充套件到歐洲其他國家,是啟蒙時代、理性時代以及部分現代主義思想所提倡的概念。

17世紀開始流行在西歐、特別是法國的一種文學思潮。這一潮流是特定歷史時期產物,因它在文藝理論和創作實踐上以古希臘、羅馬文學為典範和樣板而被稱為「古典主義」。作為一種文藝思潮,古典主義在歐洲流行了兩個世紀,直到19世紀初浪漫主義文藝興起才結束。

它在17世紀的法國最為盛行,發展也最為完備。法國古典主義的政治基礎是**集權的君主**,哲學基礎是笛卡兒的唯理主義理論。古典主義在創作理論上強調模仿古代,主張用民族規範語言,按照規定的創作原則(如戲劇的三一律)進行創作,追求藝術完美

2樓:文行中國

17世紀形成和繁榮於法國,隨後波及其他國家。

17世紀的法國,古典主義潮流都具有哪些特點?

3樓:漫閱科技

1.古典主義是17世紀到19世紀初歐洲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流行的一種藝術思潮。它起源於法國,卻對歐洲各國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古典主義的哲學基礎是17世紀法國笛卡兒為代表的唯理論,它主張通過理性來認識世界,認為理性是真理的標準,是真正知識的惟一源泉,從而否認經驗在認識過程中的必要性。在藝術創作中它反對想像力,否認自然是藝術創作的物件。

這種唯理論在藝術中的反映就是古典主義。

3.古典主義有三個特徵:一是古典主義把人的理性提高到首要位置,認為僅憑理性就可以表現世界的真實,所以古典主義的藝術家只重視純客觀的描寫,而不摻雜任何主觀感情。

二是古典主義注重藝術的形式,把藝術分為高階的和低階的兩部分,從形式上去模仿古希臘羅馬時代的作品。高階的是指歷史畫、宗教畫和神話畫;低階的是指風俗畫、肖像畫、風景畫和靜物畫。三是古典主義注重一般的型別的表現,而排斥特殊的個性表現,認為藝術不應該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4.古典主義在歐洲各國或各個時代的藝術中都得到了不同的反映。在法國,古典主義的藝術家大多醉心於用古代藝術的形式表現現代社會的道德觀點,他們廣泛地利用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主題,追求形式的合理性和明朗性,提倡完美的造型和抽象的理想化,不免脫離了當時現實的具體形象。

17世紀文學是什麼?

4樓:易書科技

17世紀的歐洲歷史舞臺上,

揭開了近代史的帷幕。

1640~2023年的英國革命,動搖了封建主義的寶座,建立了最初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典範。革命後,英國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成了歐洲最先進的國家。

在法國,胡格諾戰爭(1562~1598)已經結束,建立起**集權的強大君主**國家,到17世紀中葉路易十四當政初期,達到了鼎盛時期。17世紀法國的君主**政體是在資本主義成長,足與貴族勢力抗衡的條件下形成的。君主則「作為表面上的調停人」從中操縱,實際上是兩面依靠。

靠貴族的傳統勢力作為封建政權的基礎,靠資產階級殷實的錢包,維持龐大的軍隊和入不敷出的宮廷豪華開支。王權為了獲取資產階級的支援,採取了重商政策、殖民政策和獎勵民族工業政策,而且通過賣官鬻爵等辦法,向資產階級開放一部分政治權利。大資產階級也向貴族化方向努力,成了長袍貴族。

但是在英、法兩國之外,歐洲的封建勢力卻加強了它的反動統治,在某些國家還出現歷史倒退現象。天主教會利用宗教裁判所來反對改革,統治人們的思想;開列「**目錄」,扼殺一切進步的出版物;用火刑等極其殘酷的刑罰來**新思想家。天主教還利用耶穌會這樣的機構;以新教會的面目出現,操縱教育系統和文化思想。

封建宗教的反動勢力在西班牙和義大利為害尤甚。西班牙在15、16世紀曾是歐洲最富強的國家。但是不久,便一蹶不振,日趨衰落。

王權依靠軍隊和天主教會的支援,加強反動統治。天主教反動勢力更猖獗一時。義大利原是歐洲資本主義發達最早的地區,文藝之盛況達到空前的地步。

但世界**航路的改變給了它的經濟以致命的打擊,又長期遭受外來侵略,致使義大利民生凋敝,文化衰落,天主教反動勢力之大更甚於西班牙。

德國的命運和義大利有許多相似處。毀滅性的30年戰爭(1618~1648)給廣大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戰爭結束時,德國已是四分五裂,滿目瘡痍,全國陷於癱瘓,長期處於經濟文化的落後狀態。

17世紀天主教反動勢力的猖獗,給歐洲的思想界和文化界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在17世紀初期歐洲文壇上,人文主義文學還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文藝復興時期的現實主義思潮仍在繼續發展。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這2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大文豪,都死於2023年,維加死於2023年。

莎士比亞的後繼者本·瓊生寫了大量現實主義的劇本。維加學生和追隨者們如吉連·德·卡斯特羅(1569~1631)等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現實主義的風格。

但出現在17世紀歐洲文學史上的新現象是巴羅克風格和古典主義的興起。封建天主教會的反動勢力的反撲雖然沒能毀滅文藝復興的基本成就,卻引起人們意識上的混亂、精神上的消沉。歐洲文藝中的巴羅克風格就是這種精神意識的具體表現。

「巴羅克」原是葡萄牙語,是珍奇和奇妙的意思。在文學上是指誇張、繁豔的藻飾,神殿靈光,花團錦簇的風格。巴羅克風格文學慣用的主題是宗教的狂熱,人類在上帝的殘酷威嚴面前無能為力;慣用極端混亂、支離破碎的形式,表現悲劇性的沮喪,用誇張、雕琢的詞藻,謎語似的詞彙來玩弄風雅。

巴羅克文學從義大利、西班牙傳到英、法等國。義大利巴羅克文學的代表是馬裡諾派。馬裡諾(1569~1625)博聞強記,把古典作品中的詞句引用在作品裡,以詩句輕鬆簡練,韻律鏗鏘著稱,其作品的不足之處,是以誇飾的詞句散佈人生的悲哀情緒。

西班牙巴羅克文學的代表流派是貢哥拉派。貢哥拉(1561~1627)貴族出身,為宮廷神父。他提倡一種與晦澀思想結合的華麗雕琢的詩歌語言。

後來在法國有矯揉造作的文學,由義大利的馬裡諾傳入,經蘭蒲綺夫人的沙龍的鼓吹而風行一時。在英國有玄學派,以神祕主義詩人約翰·多恩(1571~1631)為代表。他把神祕的宗教情緒和色情、好戰交織在一起。

17世紀西歐著名的巴羅克風格文學家是卡爾德隆(1600~1681)。曾為宮廷戲劇家和宮廷神父,得過詩人桂冠。其劇作200餘種,以《人生如夢》為代表作,劇中表現對人生的藐視,對宗教的狂熱,是典型的巴羅克風格的作品。

《人生如夢》的序幕描寫在暮色蒼茫中,陰暗的荒山,不毛的懸崖上,陰暗的塔樓裡的囚人,發出沉重的嘆息:人生就是罪,生在世上就是罪過。囚徒本是波蘭王子,因為星相家說他長大後會成為殘暴不仁的君主,而被父王囚禁在塔樓裡。

後來父王懷疑星相家的說法,把他放出來一試,王子的行為使國王認為他確是殘暴不仁,便再次囚禁他。最後,他省悟到人生的一切就是一場幻夢。當群眾破獄,放他出來時,他對那嚴厲看守他的獄吏,並不記仇。

因為看守執行國王的命令;對解放他的革命戰士反加嚴懲,因為他們違反國王的命令。卡爾德隆在劇中,不僅鼓吹**教教義,而且宣揚對國王的忠誠,體現了西班牙巴羅克的特點。

17世紀的德國,文化落後,文學作品極少,還帶有巴羅克色彩。其中比較傑出,且獲得世界聲譽的作品,要算格里美爾斯豪森(1622~1676)的《痴兒西木傳》。這是一部自敘體的流浪漢**,主人公西木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在長期的戰爭中受盡苦難和屈辱。

**在敘述現實生活之外,還穿插了幻想的情節,如妖魔的舞會,狂人朱庇特的故事,以及上天下地的離奇情節。最後,主人公西木皈依上帝,安然和這個苦難的世界告別。

巴羅克文學的影響很廣,17世紀最傑出的法、英大作家如高乃依、拉辛、彌爾頓、馬維爾等的作品中也有巴羅克的痕跡。

17世紀歐洲最主要的文藝思潮是古典主義。它產生於本世紀初期的法國,影響到歐洲其他各國,持續到19世紀初。

法國古典主義是君主**制度的產物,其首要特徵是具有為君主**王權服務的鮮明傾向性。法國是當時歐洲最強大的**集權君主**國家,**王權為了牢牢掌握統治權,要求文武百官和老百姓都奉公守法;也要求文學語言規範化,文學樣式程式化或格律化。

亨利四世時代的詩人馬來伯(1555~1628)首先提出詩歌要為王權服務,語言要明晰、合理,創作要有嚴整的格律。法國**更推波助瀾,通過設獎金、賜年俸等辦法,籠絡文人為王權服務。路易十三時期,還設立「法蘭西學士院」,作為國家的機構來推行它的政策。

法蘭西學士院的主要任務是制定並控制語言的法規和各種文體的格律,如「三一律」等。

古典主義文學的第2個特徵是注重理性。古典主義的立法者布瓦洛(1636~1711)說:「首先必須愛理性;你的文章永遠只憑理性才獲得價值和光芒。

」當時法國的大哲學家笛卡兒(1596~1650)的唯理主義為古典主義提供了哲學基礎。笛卡兒認為理性就是良知,人人都有。他肯定人的理性,主張用理性剋制情慾。

17世紀的法國,**集權已經形成,**君主便要求人們剋制個人慾望,遇事以理性為重,以國家民族為重。但他們的所謂國家,只是指君王的國家,路易十四就說「朕即國家」。進步的作家則不願受這樣的限制,對王權提出公正的要求,對它採取又擁護又鬥爭的態度。

古典主義的第3個特點是模仿古代,重視格律。近代西歐年輕的民族國家,文化根底淺薄,為了建樹自己的古典文學,只能把古希臘、羅馬的文學奉為楷模。從16世紀後半葉起,一部分作家在創作上採用古典文學的題材和體制,學習古代的創作方法。

到了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者的理論和創作中,便全面以古典作品為最高典範,並從其中找出寫作的規則和格律。實際上這些規則不完全是從古典作品中總結出來的,有些是為了當前的需要而託名古典的。例如最著名的戲劇「三一律」就是如此。

三一律是指時間、地點、情節三者的單一,就是說一齣戲只演一件事(情節單線索),劇情必須發生在同一地方,一晝夜之內。古典主義的維護者說這一格律**於希臘,是亞里士多德規定的。其實不然,亞里士多德只提到劇本中的動作或情節要一致,不可枝蔓,並未對劇情的時間、地點作什麼規定。

正如馬克思所說:「路易十四時期的法國劇作家從理論上構想的那種三一律,是建立在對希臘戲劇(及其解釋者亞里士多德)的曲解上的。但是,另一方面,同樣毫無疑問,他們正是依照他們自己藝術的需要來理解希臘人的。」

法國18世紀的時代背景,17到18世紀西方的歷史背景?

十八世紀的法國仍然是一個君主政體的封建國家,封建 和天主教會控制著國家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的思想,天主教會與 王權相互勾結,推行文化 主義和矇昧主義,瘋狂殘害異教徒和有進步思想的人們。與封建制度嚴重衰敗景象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發展,資產階級日益壯大,他們強烈要求衝破舊制度,在政治 經濟 思想...

你覺得17世紀最強的國家是哪個

17世紀世界上最強的國家我覺得是西班牙,西班牙是最早進行殖民擴張的國家之一,從殖民地之中攫取了大量財富,成為世界上的第一強國,至於英國打敗西班牙成為世界第一那是之後的事了。我覺得是荷蘭,17世紀被稱為海上馬車伕,具有海上霸主的稱號,非常的厲害。當時的英國都比不上它。可想而知它是有多麼的厲害。最強的還...

文學和20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異同有哪

一 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仍然是作家們的重要思想 20世紀上半葉,羅蘭主義 是現實主義作家的基本立場.他們猛烈抨擊不人道的社會現實,批判社會對人的異化,譴責統治者的殘忍和法西斯主義的暴行,同情受侮辱受損害的下層人民,同情無產階級革命,嚮往沒有人壓迫人的美好未來.但由於把 博愛 當作出發點和終點,宣揚 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