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解釋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一句

2021-03-10 09:43:31 字數 4038 閱讀 2939

1樓:因緣法

從本質上講來

,凡夫與佛無異無二自,因此才說凡夫

即佛,是迷了的佛,凡夫就是妄想紛飛,執著心重,自私心重,這就是凡夫了。而如果凡夫能破了迷惑,舍了執著,那就是佛。打個比方,佛性好比一顆珍珠,如果沒有染汙,就是佛,如果外面被層層汙物所包,就是凡夫。

只有打破外面的層層汙物,才能顯露出本來的珍珠與光明,這就是佛。所以說凡夫即佛。

煩惱即菩提怎麼講?煩惱來自私心,感到自己的利益受損,因此而生煩惱,這種情況又稱為執著,就是執著這個東西是我的,因此才會有煩惱。有了煩惱,用佛理對照,將執著放下、看破,這就是智慧了。

比如農村常見的因為牆的歸屬生氣打架,這就是煩惱。但如果反過來想,一堵牆爭回來能做什麼?讓給他又怎麼樣,自己難道就活不了了?

因為它生氣得了病得花多少錢?舍了東西,得到心安,這就是智慧。煩惱與智慧,在一轉念之間。

想通了、看破了就是智慧,想不通、看不破,就是煩惱。煩惱與智慧,本是一回事,只是心的轉念而已。因此說,煩惱即菩提。

2樓:符腥砸

人本來就是佛,人乃萬物之靈,煩惱就是我們要修煉掉的,是成長

3樓:匿名使用者

巨集光s1.5t與1.5

「佛曰:煩惱即菩提」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煩惱與菩提相即不二之意。煩惱即菩提,是站在大菩提心的角度而言的。是修行者達到一定境界後的感悟。

也可以說,眾生即是佛。只是眾生是未覺悟的佛,佛是覺悟的眾生。眾生通過戒定慧、四念處、六度萬行等即可轉煩惱為菩提。

《大集經》卷12中說:「若煩惱中見菩提者,是名如見,若離煩惱見菩提者即是倒見。」

那就是說:在煩惱中見真如、佛性的話,這個見才是如,才是如理作意的見,才是如法的見;如果離開了煩惱而見到菩提的話,這叫做倒見,這個「見」錯了。

煩惱即菩提,凡事不必執著妄念,懂得放下,方可釋然。

5樓:香光莊嚴

個人見解,請指教!

從兩方面來說。

一,對有修行的人來說。在有修行的人眼裡,煩惱就是菩提,就是自心的妙用,修行人能轉煩惱為菩提,菩提就是智慧,有修行的人在煩惱時不在煩惱裡,能夠超脫煩惱的束縛!

二,對於沒有修行的有來說。沒有修行成就的人,在煩惱時不知如何解脫,在苦難時遇到佛法的教化,這是一個促使他修行的因緣,這個因緣會使他得法修行,修行會得智慧,也就是說煩惱就是菩提!

只是本人觀點,不妥之處望請指教!

6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意見:真理是一不是二,沒有對立面,打破對立才見道。道不可說,說出來就會有對立面,就不是真正的道。

菩提也不可說,說出來就容易被誤解為與煩惱相對的所謂智慧或者清淨等意思。這句話和金剛經中反覆出現的佛說xx,即非xx,是名xx的目的一樣,佛讓我們用沒有混雜私慾的正念去看待事物,才不會執著於一邊而看清本源。

7樓:匿名使用者

還有一句類似的話:佛祖以煩惱為菩提、眾生以菩提為煩惱

我的理解是:這正說明了佛祖與眾生的差別只在看事情的角度不同,煩惱和菩提本事一體兩面的,就好比危機,既是危險也是機會,如果心態是積極的都會從機會的角度去看,而消極的人遇到危機時只會看到危險而退縮,最後是無路可退,只能是眾生,永遠無法成佛,積極的人面對任何困難、問題或煩惱都會積極的需找解決的可能,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過程就是修行,持之以恆最終可得正果,立地成佛,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8樓:吾本漁樵

「煩惱與菩提,皆是一心,本無自性,能轉煩惱為菩提,即是轉識成智義。」我們的心有煩惱的一面,也有覺智的一面,但兩面同是一心,正如硬幣有正、反兩面,但仍然屬同一枚硬幣。所以煩惱與菩提是一不是二,覺悟是菩提

,迷惑成煩惱。

「煩惱是苦,菩提是樂,苦非樂故;煩惱是暗,菩提是明,暗非明故;煩惱是業識妄心,菩提是清淨真心,妄非真故。」菩提來自於煩惱。

9樓:吉祥祝福

這是通過偷換概念的詭辯邏輯建立的悖論

10樓:oo慧禪

然而此話自有一番「心思」,倘不用心最易流入簡單化、庸俗化,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因而首先應當以正知正見認清這本是凡聖不同「質」的範疇,二者不是自然等同的,其間蘊藏著重要的起轉化作用的因素。就這口頭禪而說,就是要在「即」和「乃」的背後,深解意趣,狠下功夫。

即,表明煩惱轉成菩提要靠「觀必修證」;乃,意謂著失敗導致成功來自「檢討總結」。此之大事哲理落在日常瑣事上,或可通俗地說「想開點」。想者,如理作意,明見事理因由也;開者,策發真智,悟出對治方法也。

是說即、乃、想、開,實為就事明理、依理處事者。

明、依之理,首當為菩提。菩提乃佛果正覺,覺了宇宙諸法緣起性空、因果不昧。性空說生滅無常,示我人不可執事象為「實有」;因果顯作用不空,告我人造作之業力「勢用」昭然。

圓融空不空,是說中道義;依此空不空之中道正見,發起親證「正覺」之大願,說為「發菩提心」;唯以無我大悲菩提心才可於空不空上現觀煩惱事,是說內證自我,心行本分,轉化功夫。

「就事」之事,原為煩惱;「處事」之事,可體現「即」的轉化。煩惱者,《大智度論》雲:「略說則三毒(貪

11樓:國家鍊金術

「佛曰:煩惱即菩提」,壇經中,六祖慧能將這句話做了衍申:「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 菩提是覺醒、開悟、智慧的意思;煩惱是迷惑、愚昧、困擾的意思。悟了是菩提,迷中是煩惱。煩惱和菩提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心的作用。

如果心中有分別、執著、計較的念頭,就是煩惱;反之,雖然心仍然照常活動,照樣起作用,但是沒有自私自利的分別、執著與計較的念頭,就是智慧。多數人因為不知道不論是苦難、敵人、或是幸福,都未曾離開自心的感受。所以,想克服困難,結果困難更多;想要打倒敵人,反而製造出更多的敵人;本來要追求快樂,結果歡樂卻遠離自己。

12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是圓融 不二之法門

如同 物質與能量不二可以相互轉化

煩惱菩提亦同

然而比喻是比喻 成佛之後就不會再變成眾生 示現不算阿米陀佛

13樓:貝葉白蓮

這個佛經有累死的意思,但這句話是倓虛老和尚問徒弟們的話,當時回答不一,老和尚都不滿意,只一童子答曰:煩惱即菩提。老和尚驚歎童子的智慧,欲勸其出家,童子不應。《影塵回憶錄》記載。

用法藏法師的一段話來解釋吧!

就一般的凡夫修道而言,佛法中有一句話:「富貴學道難!」

過度風光的人,有時就容易忘記自己也有「佛性」的「本然樣貌」,而迷失於慾望的大海中。

因為生病、困惑、苦悶到幾乎無法呼吸了,才使人「汲汲營利」的腳步停下來,重新思考生命的方向與出口;

因為不愉快,而反覆探索內心的世界,然後不斷地修正與調整,使生命趨向「光明」與「覺悟」。

所以,有時壞事未必真是壞事,所謂的「壞事」,以修道說,可能恰恰是「好事」;反之,「好事」也可能對修道而言卻是「壞事」。

煩惱即菩提,不知道我這麼通俗的理解對不對。佛法 佛教 宗教

14樓:身相等虛

轉煩惱為菩提,是我們從凡夫起步修行的過程,當我們的煩惱越來越少,智慧光明和心量就會越來越廣大,修到無煩惱可轉時,也就沒有菩提可證了,因為事物相矛盾的雙方是互相依賴而存在的,當一方不存在了,對立一方的概念也就沒有意義了。有修有證,還在歸途;無修無證,才是到家。

歸依與不歸依,存在著天壤之別。你最好到寺廟裡去受個基本的三歸五戒。

如果連最基本的實踐都沒有,學習佛法的知識道理再多也只是空口白話,只是個研究學問的凡夫,把時間用來學習了,卻沒有生起生生世世結善果得受用的萬善功德。歸依了三寶,從心底生起持戒修行的心,那麼在學習佛法時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龍天**的擁護及諸善友的幫助,對佛法的理解才會正確、深入、到位。

15樓:晨曦之李卿

宗教本來是為讓這個世界而生的。它有很多非常精闢的看法和著作。並不因為現在是二十一世紀,就遺忘那些本無迷信的經論。

我相信你是可以學習那些佛法的基本的要論。當然多看一下佛書的故事也會有所領悟的。就如菩提它指的是心境,但更在於他那超脫凡塵的行為…

16樓:銀翼影法師

你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

17樓:你不看你看看

佛法 佛教 宗教

你要學佛啦

佛即道道法自然如來怎麼解釋,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如何解釋?

應該整句話的理解它,整句是 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道是內心的境界如禪,術為外在的修為如武學.道是術的基礎,術是道的表現.有道才能成更高的術,有術無道只能是普通的人.精神,品德就是道,道法自然即是道應該合乎於人理,天理.如來 功到自然成 再來仔細的分析下 這 道...

佛教東方佛怎樣解釋佛教中東方藥王師佛是不是孫思邈

佛教中通常所說的 東方佛 即藥師琉璃光佛又名藥師如來指藥師佛 梵文 bhai ajyaguru 全名作 藥師琉璃光如來 為佛教東方淨琉璃世界之教主。以琉璃為名,乃取琉璃之光明透徹以喻國土清靜無染。東方另一佛國曰 妙喜世界 其佛為阿閦佛 不動如來 東方阿閦佛 五方佛中的東方佛,表覺性,意譯為 不動佛 ...

密宗提倡即身成佛是指什麼佛,什麼是即身成佛

密宗的bai即身成佛不du同於淨土宗所說zhi的 即心是佛 也不同dao於禪宗的 見版性成佛 和天台權宗的 六即佛 唐密提出三種即身成佛,稱為 理具成佛 加持成佛 和 顯得成佛 所謂 理具成佛 就是依據 體 的六大,加持成佛 是依據 相大 的四曼,顯得成佛 是依據 用大 的三密相應。而所求的不是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