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有付出才有回報的名人事例只有付出才有回報的名人事例

2021-03-08 04:06:02 字數 5179 閱讀 1279

1樓:阿沾

1、陶行知

少年陶行知迫於生活的壓力,不能一心讀書,必須經常參加勞動。他有時替父親挑瓜、挑柴進城**,有時幫母親挑水、洗菜。崇一堂校長見陶行知勤奮好學,便允許他免費入學。

這樣,15歲的陶行知進入了崇一學堂。

由於基礎紮實,他一入學就直接被編入二年級,畢業時,他的成績名列第一。在崇一學堂讀書期間,陶行知既學現代科學知識,又沒丟下古典文學。

因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學堂的同學借來唐詩選本,在吟誦之餘將一本書工工整整地抄完了。還書時,同學的父親問陶行知唐朝詩人中最推崇誰。

2、魯迅

魯迅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因考試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沒有戴此獎章,作為炫耀自己的憑證,而是拿到鼓樓大街把它賣了,買回幾本心愛的書和一串紅辣椒。

每當讀書讀到夜深人靜、天寒體困時,他就摘下一隻辣椒,分成幾片,放在嘴裡咀嚼,直嚼得額頭冒汗,眼裡流淚,嘴裡「唏唏」,頓時,周身發暖,睏意消除,於是又捧起書攻讀。

3、范仲淹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

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4、蘇洵

蘇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時候很貪玩,直到二十七歲才認識到讀書很重要,從此開始發憤讀書,抓緊一切時間學習。有一年端午節,蘇洵從早晨起來就紮在書房裡讀書。

他的妻子端了一盤粽子和一碟白糖送進了書房。

將近中午時,夫人收拾盤碟時,發現粽子已經吃完了,碟裡的白糖卻原封未動,而旁邊硯臺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來,蘇洵只顧專心讀書,誤把硯臺當成了糖碟。正是憑著這種認真刻苦的精神,蘇洵成為了文學大家。

5、懸樑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

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

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2樓:手機使用者

他被拒1849次

在美國,有一位窮困潦倒的年輕人,即使當他身上全部的錢加起來都不夠買一件像樣的西服的時候,仍全心全意地堅持著自己心中的夢想,他想做演員,拍電影,當明星。

當時,好萊塢共有500家電影公司,他再清楚不過了。他根據自己認真畫定的路線與排列好的名單順序,帶著為自己量身訂做的劇本前去一一拜訪。但第一遍下來,所有的500家電影公司沒有一家願意聘用他。

面對百分之百的拒絕,這位年輕人沒有灰心,從最後一家被拒絕的電影公司出來之後,他復又從第一家開始,繼續他的第二輪拜訪與自我推薦。

在第二輪的拜訪中,拒絕他的仍是500家。

第三輪的拜訪結果仍與第二輪相同。這位年輕人咬牙開始他的第四輪拜訪,當拜訪完第349家後,第350家電影公司的老闆破天荒地答應願意讓他留下劇本先看一看。

幾天後,年輕人獲得通知,請他前去詳細商談。就在這次商談中,這家公司決定投資開拍這部電影,並請這位年輕人擔任自己所寫劇本中的男主角。這部電影名叫《洛奇》。

這位年輕人的名字就叫史泰龍。現在翻開電影史,這部叫《洛奇》的電影與這個日後紅遍全世界的巨星皆榜上有名。

史泰龍在先後共計1849次碰壁面前,沒有打退堂鼓,繼續堅持不懈,終於在第1850次獲得成功。他的事例再次證明了那句哲理:「失敗乃成功之母」。

只有付出,才有回報的名人事例

3樓:脛下逆鱗

張海迪身殘志堅、拼搏進取的女青年張海迪

她以殘疾之軀,完成了許多健全人都無法做到的事情,因此她成為一代中國青年的楷模,被譽為「中國的『保爾』」。

張海迪:女。2023年出生在濟南,成長於莘縣。中**員。

5歲時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特的人生歷程。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又自學了大學英語,還學習了日語、德語和世界語,翻譯了16萬字的外文著作和資料;另外還自學了十幾種醫學書籍和醫科院校的部分教材,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鍼灸等醫術。

為了對社會能有所貢獻貢獻,她曾給農村的孩子當過老師,還曾用學到的醫學知識和鍼灸技術為群眾無償**達1萬多人次。她還用學過的無線電技術,在山東省莘縣廣播局做無線電修理工。

2023年5月,中共**號召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向張海迪學習,***、***等老一代革命家為張海迪題詞。此後,張海迪的名字傳遍全國各地,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全國典型。

張海迪是***同志在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八十週年大會上表彰的青年英雄之一。

4樓:白沙戀人

職場是個名利場,只是所有懷抱理想和追求的人幾乎都需要經過名利場的浸淫。對於那些習慣了理想、真理和公義的人來說,職場所流行的各種規則,明規則或者潛規則,是有一個適應的過程。那些不會吃虧的人,一開始可能會很吃虧,很容易受傷。

可能從心理上最難過的一關是:在利益面前,以前所受的教育,那些真理、正義和公理已不再是唯一評判的標準,那些純真的理想似乎最後也是以名和利來評判。這也是我對大學教育最詬病的地方,到了大學,正規的教育還是脫離現實的理想主義教育,或者就根本沒有職業教育。

我們,至少我們那批人從理想主義的課堂進入現實的名利場時,我們所有有用的經驗要麼是同學間相互揣摩所得,要麼也是來自長輩的絮絮叨叨。所幸的是,現在的年輕人至少可以從網際網路上得到各種海量的資訊,所知道的資訊可能已足夠,只是缺少經歷而已。

我最重要的一個忠告就是:職場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當然我要說這個社會也不是隻講公理的。

公司(單位)不是講理的地方。公司是利益的集合體,公司是以盈利為目的的集體。所以,在單位、在公司,任何一件事情最合理的方法均是以集體利益最大化的方向來處理的。

如果你認為自己受了委屈,非要在某個事情上討回自己的說法,你就徹底的錯了。我在員工培訓時,很願意就這個問題實話實說,因為作為公司的最高管理者,我本人也沒有能力來分辨同事間的是非,所以我只能從如何對公司最有利的方式來處理所有的事情。如果我要去幫員工說理,我也只能從公司的角度出發,而不會是從更高的真理、正義和公理的角度來說理。

要真正評判是非,只能到法院。

因為說理的當事人均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的,自然均有不同的視角;參與評理的人自然也會有自己的道理。你所訴求的道理並不是人人都能認同,這一點你一定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而且一定已有許多經歷。別的不說,即使是在你的家庭生活裡,也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

家是講愛、講感情的地方,所以你經常可以隨便地向爸媽有很多訴求。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幾乎無處可以去說理,或者說不同場合說的都是不同的理。職場自有自己的道理。

我至今認為,我老孃從小就教我的兩句話最是有用:「公道自在人心」和「吃虧是福」。

在我小時候,我娘跟我說吃虧是福和吃小虧佔大便宜時,我不能理解,二十多歲時還以為是中國傳統的精神勝利法。到了三十歲才開始漸漸把吃虧是福和公道自在人心聯絡在一起。我本人第一次最大的從利益的角度領悟到「公道自在人心」和「吃虧是福」還是在2023年底。

當時,我剛到軟體所一年多一點,我們中心恰好有一套二居室。我認為,論資歷、論貢獻,應該都沒有我的份。所以,也就根本不惦記這事,也沒有去申請。

結果,有一次會上,孫玉芳教授很明確地對大家說:「在我們這裡,我們絕對不會讓老實人吃虧,我們一定要讓那些肯幹能幹的人得到獎勵。」等那套房子突然間分到我的頭上時,我才明白,原來我就是孫教授心裡的那個肯幹能幹的「老實人」。

在那一瞬間,我覺得,不但我在軟體所裡那一點點「付出」或者「吃虧」,甚至我在此以前,所受到的種種不平事,在這一次均得到了回報。這是我認為我所得到的「公道」最快的一次。

我漸漸懂得了,公道自在人心是說每個人的心裡對人對事均有自己一杆秤,能公平的評價周圍的人或事,而這種留在人心裡的公道,將會形成長期的、慣性的影響力。但這句話的一個關鍵潛臺詞是:人們把這樣的公道放在自己的心裡,而不是掛在嘴裡。

所以,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碰到這樣的事:明明是自己乾的事,功勞卻被別人領去了;明明是自己有理,卻沒有人來主持公道。有句話叫做「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是說理的一個基本現象,你讓別人如何為你說理?

如果你迷失在當時的一種不平和困惑中,你可能就失去那種埋在人心裡的公道。如果你一直是不肯吃虧的形象,那可能你就失去了所有的「公道」。

在職場,吃虧總是在所難免。我無法羅列各種吃虧的現象,只是希望你能相信你吃虧時,還有另一個公道留在了別人的心裡。

我小舅子的公道是在不同的公司轉了五年後才得到了體現。我記得,他的公道開始顯現的第一次是他的小組長要離職了,向老闆推薦他來接替小組長的職位。這是他本人的能力和付出開始得到回報的第一個開端。

當年,他在各個小公司打轉,人家還不給上保險,加班加點又不保證獎金,等等虧吃了不少。所幸的是,雖然是出了這個「黑公司」,加入那個「黑公司」,最後,他終於在一個比較規範的公司裡得到了真正的認可。

我的切身領悟是,這公道也是積累的過程。他會在你的活動圈子裡不斷積累,慢慢放大,等你在自己的圈子裡形成了一個好信譽、好名聲,你所期待的公道就會真正的來到。

所以,在職場,吃虧和付出經常是你成長過程中所必須的代價。吃虧是福,你需要吃過足夠的虧後才能顯現出「公道」。而且,你所得到的這個公道通常也不一定就是你為之「付出」的人那兒得到。

我們經常會碰到的一個現象是,那些厲害的人,那些一點虧都不能吃的人,那些沒有回報就不肯付出的人,那些必須要先有回報再付出的人,到頭來,可能人人都敬而遠之。也許在每件事情上,都沒有人在他身上討回自己的公道,但最後在所有的人都對他敬而遠之時,公道才真正地體現了出來。

吃虧和付出經常是必須的,但我這麼說,並非要你無條件、無原則的去忍耐、去付出。在我老孃在教我吃虧是福的同時,給我一個原則:別人欺負你第一次,你得讓;別人欺負你第二次,你要忍;別人欺負你第三次,那你就要堅決回擊,並且要厲害,既然回擊了,就要讓人記住你的厲害。

我太是我孃的乖兒子了,而我也是很無奈的發現,在我所經歷的初中、高中、大學、工作單位,我真的都和人幹過架(只不過只有小時候才有真正動手的),並且也都是衝冠一怒後才贏得周圍人的尊重。所以,在體會吃虧是福的同時,一定要把握住吃虧的原則,而這樣的原則顯然和每個人的價值觀與各種底線相關,我無法列示。

我只知道自己,許多我二十多歲不能忍受的事,如今已是非常淡然。我仍然是一個非常有原則的人,只是我的原則條款越來越少,越來越抽象。我漸漸地體會到,當一個人所能吃的虧越大,願意為周圍的人付出更多時,其實是他的能力和實力更強大的一個具體表現。

吃虧是福只有置之於人生長河才能真正的體現,一時一地的得失原本不必太在意,只要不是涉及你真正的底線,忍一忍,海闊天高。

接受每個人均需要在職場付出甚至吃虧的現實,結合利他主義的崇高境界,把一些必須的付出自我提升到自願的境界,可能對自己的職業經歷非常有用。任何時候相信公道自在人心,也能確保自己對這個不公平的世界充滿信心

回報的名人事例

三國時期的魯肅。瑜言語,徑來舟中相探孔明。孔明接入小舟對坐。肅曰 連日措辦軍務,有失聽教。孔明曰 便是亮亦未與都督賀喜。肅曰 何喜?孔明曰 公瑾使先生來探亮知也不知,便是這件事可賀喜耳。諕得魯肅失色問曰 先生何由知之?孔明曰 這條計只好弄蔣幹。曹操 雖被一時瞞過,必然便省悟,只是不肯認錯耳。今蔡 張...

關於幸福的名人事例,關於幸福的名人事例。

1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唸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複雜的沖茶的技巧,...

關於幸福的名人事例,關於幸福的名人事例

幸福是什麼?幸福有太多種定義,或許只是一種感覺 有一天,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蘇格拉底就讓他先到麥田裡去,摘一個全麥田裡最大最金黃的麥穗來,其間只能摘一次,並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於是按照蘇格拉底說的去做了。結果他兩手空空地走出了田地。蘇格拉底問他為什麼摘不到?他說 因為只能摘一次,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