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佛教說的煩惱是什麼?分別妄想執著又是什麼意思?謝謝

2021-03-07 20:59:26 字數 6259 閱讀 6358

1樓:板橋茗霜

煩惱是什麼?這個其實不用說。比如早上想多睡會兒,不行啊,要上班,否則就要扣工資了。

煩惱。又比如想放鬆一下,不忙活工作,不行啊,不工作沒錢,沒錢就沒飯吃。煩惱。

這些都是小煩惱,生活當中這種小煩惱不斷,除此之外,還有大煩惱,生老病死——煩惱狠了,痛苦啊。是不是?

分別,不是世俗見中的分別。佛教所說的不起分別,是指要平等地去看,不要分彼此,不要你啊我啊他啊。不要說這個好那個壞,這個壞那個好。

任何事情都有好有壞,世間不是黑白分明的,眾生也不是非善即惡的,若你認為世界黑白分明,眾生非善即惡,這就是分別見。你說美國好,中國不好,或說中國好,美國不好。這也是分別見。

簡單說,就不要有偏見。

妄想,這個應該比較好理解。一步登天,不踏實,就是妄想。

執著,主要指的是我執和法執。我執,就是執著於自我,包括自我的利益、立場和看法。法執,就是執著於某種觀念,比如說某某宗教教義是永恆的真理,可以解釋世間一切,這就是法執,也就是教條主義。

2樓:黃東亮

解釋下妄想啊,從楞嚴經上看到的,但摻雜了自己的理解,就當俺胡說八道,可別當真啊!色、受、想、行、識五蘊就是五種妄想。

1,色:這個宇宙包括我們的身體一切物質、能量都是妄想,具體叫堅固妄想,很不容易放下的。

2,受:我們的各種感覺叫做虛明妄想。

3,想:我們的思想意識叫做融通妄想,我們學佛就靠這個,但被各種習慣、習氣控制住了,像個木偶,自由很少。

4,行:我們的習慣、習氣叫做幽隱妄想,就像木偶的吊線暗暗的控制著我們。

5,識:我們的阿賴耶識(種子識)叫顛倒妄想,妄想的根源、資料庫。心經中說:菩薩遠離顛倒妄想就究竟涅槃啦。

第八識:阿賴耶識是妄想,是妄想的根,第七識:末那識是執著,執著阿賴耶識是「我」,第六識:意識是分別,分別各種善、惡,美、醜,垢、淨等種種相對的感覺就產生了煩惱。

我覺得下面這句話把一切佛經、修行都說完了。

釋迦牟尼佛成佛時嘆道:奇哉奇哉, 一切眾生, 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但因妄想執著, 而不能證得。若離妄想, 則一切智, 自然智, 無礙智, 即得現前。

也就是說我們放下妄想、執著就成佛啦。

呵呵,我上面說的這一切都是「分別」啊! 可別「執著」啊!

3樓:大阿彌佗佛

煩惱就是不如意。煩逐外境,惱生內心。一切事物的現象使自心感到不快樂。

分別是把事物一分為二,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

妄想是總在不切實際的需求,想要這,想要那。

執著是死不撒手,就是不願意改變思想和行為。

阿彌陀佛

4樓:引導者

煩惱就分別、妄想、執著。

1 妄想是什麼?妄想就是

業障,妄想就是輪迴業。

2 凡夫一天到晚想東想西、想過去想未來,全是打妄想。

3 《地藏經》上講得清楚,「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4 罪業是什麼?罪業就是起心動念,就是打妄想。

5 學佛人他學什麼東西?就是把妄想去掉而已。

6 妄想去掉,心就定,心就清淨,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

7 一念不生,是真心;動,即是妄心。

8 我們的念頭非常之雜,許許多多的雜念都是從一念生的。

9 一念是根本,一念是真實,二念三念叫妄想,不是真實。

10 如果能夠把二念三念舍掉,恢復到一念,真心就現前了。

11 真心裡頭沒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12 妄想是無明煩惱,辦一切事,不感情用事,即能破無明。

13 人在沒有妄念的時候,就有本能;那種能力,是無可限量的。

14 妄想是習氣,是假的;覺的時候,妄想就沒有了。

15 打一分鐘妄想,不如念一分鐘佛號。

16 塵沙煩惱是從分別起來的;對世出世法不分別,你就超越十法界。

17 事事不分別,就沒有三世果報。

18 不起分別心,即可以不執著;去執著,即可以斷煩惱。

19 以「無分別心」觀察一切法,在一切境緣中都無障礙。

20 無分別心,一律平等,令一切眾生得益。

21 學佛的人對一切事,知道得愈少愈好,多則分別心多。

22 平常用的是分別心;從今以後,用不分別的自性。

23 對於一切境界,知道了就算了,一有好醜善惡的分別心,就染汙了。

24 執著是見思煩惱,包括見惑和思惑。

25 見惑有五大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

26 身見,執著這個身是我。現在哪一個不說身是我呢?對這個身非常地愛護,以為身就是我,這是錯誤的。

27 凡是相對的,都是邊見。有大就有小,有我就有人,有是就有非,有正就有邪,這都叫邊見。

28 見取見、戒取見,這兩種我們一般人叫成見。

29 在修因、修行方面的成見,叫做戒取見。

30 在果報上的成見,叫做見取見。

31 邪見,不屬於上面四大類,一切錯誤的見解都叫邪見。

32 思惑有五大類:貪嗔痴慢疑。

33 「貪」是貪愛,這是生死根本。六道輪迴是什麼力量在那裡推動它?就是愛慾在推動。

34 「嗔」是嗔恚。嗔恚是修定最大的障礙,不要說出世間定你不能成就,世間定也不能成就。

35 「痴」是愚痴。愚痴就是邪正、是非、真妄不能辨別。

36 「慢」是貢高我慢、自以為是、目中無人,這是嚴重的障道。

37 「疑」是對佛法、正法懷疑。這個損失太大,因為佛的教訓是我們這一生得度的機會,你一懷疑,這個機會錯過,那就太可惜了。

38 佛法自始至終都是叫我們打破執著。

39 沒有執著的人就叫佛菩薩,有執著的人就叫凡夫。

40 學佛要學「傻」,對任何事,不必執著、計較。

41 工作裡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不會累。

42 心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一切的作為為眾生,不是為自己,對自己來講無作,對眾生來講,作了,叫「作而無作」。

43 無論是待人或處事,儘量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

44 妄想分別執著是煩惱,煩惱斷一分,智慧就增長一分。

45 只要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

46 妄想分別執著一天比一天淡,我見漸漸消除,即是見性的徵兆。

47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妄想分別執著是根本的大病,要把這個改掉,念念都歸阿彌陀佛。

48 妄想分別執著是情執,是煩惱;離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極樂。

5樓:匿名使用者

比如:多年的女友離開你了,你傷心欲絕,想不開,這是執著;

吃飯時,感覺菜裡少了一樣調料,就不想吃,這是過於分別;

看到女明星光彩照人,就想入非非。。。這是妄想。

比喻太簡單,實際情況,得學佛法才得知。

6樓:匿名使用者

煩惱是粗大者,分別、妄想、執著是細微者。煩惱比較容易認識,分別、妄想、執著比較難認識,所以佛教強調覺知,隨時觀照自心。

7樓:無量壽莊嚴清淨

煩惱就是貪嗔痴慢疑。

分別心就是你我,這個,那個,對錯等,是我執的投射。

妄想就是我執而形成的一種執念。

執著就是放不下,也是由於我執而來。

我執放下了,煩惱自然熄滅。如何做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南無阿彌陀佛!

8樓:凡夫的勇敢

總而言之煩惱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而造成的。妄想就是心起邪念,分別就是心不平等,執著就是心不肯放下。

9樓:匿名使用者

煩惱有很多種,任何執著

都是煩惱,因為執著你的想法,執著一個人,執著一件事情就會引起貪慾,悲傷等各種情緒。金剛經中說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讓你不要執著任何,這樣就找到了本心,就無煩惱了。不順的事情,讓你心煩的人等等都不是煩惱,都是客觀存在,只有自己的這顆心才會造就煩惱。

10樓:解汝蘭

煩惱謂迷惑不覺;包括貪、嗔、痴等根本煩惱以及隨煩惱。能擾亂身心,引生諸苦,為輪迴之因。分別依據自我的心理意識對各種思維和造作,依據自我的感受產生有無、對錯、好壞等等判斷和歸屬意義上的認知;並且執著於這些認知和判斷而不變化,在無明思維的影響下產生錯誤迷戀和貪取。

妄想謂妄為分別而取種種之相,虛妄的思想。執著指對某一事物堅持不放。.

11樓:匿名使用者

由於無明而生分別、妄想、執著。

分別:取相

妄想:實無有卻見有。

執著:痴

12樓:匿名使用者

你把這個問題 放在搜尋答案 搜一下 總共可以搜到1萬3千多筆的資料

相信你看完 這1萬3千多筆 的精華答案 一定可以瞭解煩惱 及 妄想執著是什麼喔

13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講就是不外呼貪嗔痴引起的,分別,妄想,執著造成的煩惱。阿彌陀佛。僅供參考。

14樓:平等心平等心

多聽淨空老法師的開示 你就明白了 南無阿彌陀佛

15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的說佛教中的「煩惱」就是指「五蘊」,也就是名法和色法,更通俗點說就是你自己。

佛教裡所講的三大煩惱分別是什麼意思?

16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裡所說的三大煩惱分別是無明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具體如下:

1、無明煩惱

「無明煩惱」又叫「無明惑」,是佛教用語。無明煩惱是根本煩惱,能障蔽中道實相的道理,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斷盡,就成佛。

佛菩薩把障礙分成三大類,叫做煩惱,三大類的煩惱。第一個是無明煩惱,無明煩惱就是現代科學家發現的波動的現象,也就是心動念。這種念動是極其微細,這個起心動念本人完全不知道,連八地以前的菩薩都不知道。

這個極其微細的波動,在佛學裡有個名詞叫無始無明。無明加一個無始,這兩個字加得妙!無始是什麼?

沒有開始,也沒有理由。要說:為什麼它會動?

為什麼會有這一動?愈問就愈糟糕,為什麼?愈問它動得愈厲害,波動得愈厲害。

別管它,隨它去吧!它慢慢就降溫,它就變成不動,不動就還源了。你可不能找它的原因。

所以第一個動,那個微細的東西叫無始無明,從它以後就有因、就有果,第一個沒有因,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別去追究它,愈追究就愈往裡面鑽,鑽進去就出不來,就壞了,這是無明煩惱。

2、見思煩惱

見惑和思惑。依小乘俱舍宗來說,是以迷理和迷事來分別見思二惑,迷於理而起之惑如身見邊見等**正見,叫做見惑,迷於事而起之惑如貪嗔痴等五煩惱,叫做思惑。

依大乘唯識宗來說,則以分別俱生之二起來分別,分別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是見惑,俱生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是思惑。此二惑是正受三界生死的因,斷此二惑才能免三界的生死。斷的次第,須先斷見惑,次斷思惑。

斷見惑之位,叫做見道,斷思惑之位,叫做修道,二惑皆斷之位,叫做無學道。

3、塵沙煩惱

迷於界內外恆沙塵數法所起之惑障,稱塵沙惑。二乘斷除見思惑後,易著於空觀而未能進一步了知眾生之塵沙惑,及對治教化法,故此惑又稱著空惑,致妨礙出假利生,化度眾生。此惑為二乘趨入菩薩間所斷,又稱別惑,但通於界內外,須假觀破之.

是執著於空,迷於界內外塵沙數法,障出假利生。此惑通界內外。界內通二乘有,以見思為體。界外只限於菩薩所斷,所以又叫別惑。

擴充套件資料

三惑是和三諦是相應的,即不明瞭空諦理起見思惑,不明瞭假諦理起塵沙惑,不明瞭中諦理起無明惑。所以明瞭三諦理,斷三惑,即證三智,成三德。但是三諦是實相的三方面,空、假、中,都是一實相的全體。

空顯破情之德,假顯立法之德,中顯絕待之德。

所以說空,假、中就在其中,非是和假、中相對之空,而是和假、中相即之空,於是一空一切空。說假、說中,同樣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這就是三諦圓融。

三諦圓融所以證一諦即證三諦。三智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一切智是於色心依正一切諸法通達畢竟空寂之理,即空諦智。道種智是了知一切種種差別的道法,即假諦智。

一切種智是於一切諸法上通達本有性德之體,即中諦智。在四教的別教中,三惑其體各別,因而次第斷除,三智也次第發得。就中先修空觀,破見思惑,得一切智,證真諦理。

次修假觀,破塵沙惑,得道種智,了知假諦恆沙法門。

後修中觀,破無明惑,得一切種智,證中道法身。這樣,由隔歷的次第三觀斷三惑、得三智。然而在圓教就不這樣,三諦既然圓融,而能障蔽它的三惑也就同體,即就迷於絕對理的一惑,把它的粗分叫作見思,細分叫作塵沙,極細分叫作無明。

一惑即三惑,所以起一惑即障蔽三諦,粗分的見思障蔽空諦,細分的塵沙障蔽假諦,極細分的無明障蔽中諦,其實,卻是一心三惑,又稱為同體三惑。斷一惑即斷三惑,得一智即得三智,這稱為「三惑頓斷」,「三智一心中得」。

但就斷惑的漸次上,先在十信位斷見思和塵沙,其中初信斷三界的見惑,次六信斷三界的思惑,後三信斷界內外的塵沙惑。從十住位的初住以後到十地漸次斷無明一品,證中道理一分,即斷四十品惑。更破一品無明,進入等覺位。

再進而破第四十二品無明,發究竟圓滿的覺智,智斷二德圓滿,即為圓教的妙覺果位。

佛教心法是什麼佛教中說的心法是什麼意思

佛教心法有兩種,一種叫心王法,就是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這叫前六識,還有末那識,再加上就叫前七識,也叫七轉識,因為都是轉生出來的,不是本有的,最後加一個本有的第八識,阿賴那識,一共叫八大心王。1 心所法是簡稱,全稱是心所有法,一共有五十一個,包括五遍行心所,五別境心所,十一個善心所,和...

佛教佛教歸一有什麼好,佛教說的歸一是什麼意思

本人才疏學濺,修學成佛是必需放下執著心,分別心和妄想無明這三大障礙。萬法修都是為了放下這三大障礙,自然本來存在於自己心中的佛性會顯現出來,不需向外尋求。針對放下分別心而言,分別即是有你我之分別,有多少,大小,長短,有空,遠近等等的分別心。放下分別心,萬法歸一,達到見相非相即見如來,即見自己本自佛性的...

請問佛教中的不殺生是什麼意思,佛教中的不殺生是什麼意思 打架,鬥毆算不算

不殺生是中國大乘佛教中五戒之一,其所說不殺生,是指不殺 有情眾生 所謂有情眾生,實質是指 有靈魂的眾生 表現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類和思想感情。植物屬於無情眾生 地水火風也是無情 所以不在佛教所說的 不殺生 範圍內。不殺生是為了 1 不讓有靈魂的眾生,因為身體的損毀而感到痛苦,同時避免這些靈魂,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