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是西昆體詩人嗎

2021-03-06 11:19:48 字數 5154 閱讀 1460

1樓:匿名使用者

優人有裝為(李)義山者,衣服敗裂,告人曰:「為諸館職撏撦至此。」聞者大噱。

「諸館職」指北宋真宗時代在****當文官的一批詩人如楊億、錢惟演、劉綺等,「撏撦」是撕奪的意思,「噱」即笑。這則故事諷刺宋代那批詩人抄襲模擬李商隱詩風,後來很多人都引用過它,並作為貶斥這批詩人的佐證。

當然,這批詩人不甚高明,但也未見得那麼低劣,且從宋初詩風慢慢說起。

唐末五代以來,詩歌寫得越來越纖巧平庸,姚合、賈島那種尖新小巧詩風與白居易平易曉暢詩風逐漸合流,形成了一種格局狹小但清新流暢的風氣,詩人生活情趣又集中在閒適淡泊的林泉山水之中,寫來無非是老一套。北宋歐陽修《六一詩話》曾講過兩個故事,一則說當時有個叫許洞的進士,和九個著名的詩僧分題吟詩,他向詩僧們約定,不許出現「山」、「水」、「風」、「雲」、「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鳥」之類字,於是詩僧都只好不寫了,可見他們生活素材有限,寫多了意象必定重複,讓人感到似曾相識,千篇一律。二則說宋初盛行白居易體,可是很多人卻把詩寫得滑脫簡利,詩像大白話、順口溜,如一個官竟寫出「有祿肥妻子,無恩及吏民」這樣的句子,所以達官貴人「常慕白樂天體,以其語多得於容易」。

這兩種風氣都不利於詩的發展,因此,詩風新變是必然的趨勢。

可是怎麼變,在當時詩人中並沒有特別自覺的意識,於是來自朝廷、官方的一些徵兆就特別容易成為詩風的導向。當時那些滿腹學問的官僚文人往往在應和酬唱時寫些深婉含蓄、語詞綺麗、對偶精巧的詩,這些詩在形式上有點兒像李商隱的七言詩,像姚鉉的《賞花釣魚侍宴應制》「上苑煙花迥不同,漢皇何必幸回中。花枝冷濺昭陽雨,釣線斜牽太液風。

綺萼惹衣朱欄近,錦鱗隨手玉波空。小臣侍宴驚凡目,知是蓬萊第幾重」,只不過點綴了些典故麗辭,竟贏得宋太宗的激賞,「賜白金百兩。時輩榮之,以比奪錦袍賜花故事」(北宋阮閱《詩話總龜》)。

其實,這種詩雖然聲律、語詞、對仗上都很講究,但並沒有李商隱詩那種深沉的內涵與獨特的意脈、色彩與氣格,只是外貌相仿而已,可是它一經皇帝賞識、大官提倡,又與詩壇上思變厭熟的思潮結合,便形成了一股詩歌潮流。

真正使這種詩風大盛的是宋真宗時期的楊億(974-1020)、劉綺(970-1030)、錢惟演(977-1034)等一批館閣文人,正如當時人所記載:「鹹平、景德中,錢惟演、劉筠首變詩格,而楊文公(億)與之鼎立,號『江東三虎』……大率效李義山之所為,豐富藻麗,不作枯瘠語。」(《宋詩紀事》卷六引《丹陽集》)當楊億把這些詩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編為《西昆酬唱集》問世以後,這種被稱為「西昆體」的詩風便瀰漫開了。

平心而論,「西昆體」對當時疲軟衰頹的詩壇是有「強心」作用的,比起姚(合)賈(島)為代表的晚唐體來,它沒有那種細碎狹小的弊病,內涵也開闊些、色彩也明麗些,像把荒疏的小園變成了華麗的殿堂;比起白(居易)體來,它沒有那種理俗滑易的毛病,語言精緻凝鍊些,內涵也深沉含蓄些,像把一間簡陋的茅棚變成了雕樑畫棟、廊廡曲折的樓閣。像楊億詠史的《明皇》:

玉牒開觀檢未封,鬥雞三百遠相從。紫雲度曲傳浮世,白石標年鑿半峰。河朔畔臣驚舞馬,渭橋遺老識真龍。

蓬山鈿合愁通訊,回首風濤一萬重。八句裡用了七個有關唐玄宗的典故,並非常精緻地把它們鑲嵌在格律框架裡(像「紫雲」對「白石」、「舞馬」對「真龍」等),而且這些故事前後相續又表現了詩人對唐玄宗奢侈浮靡導致安史之亂的感慨及對楊貴妃、唐玄宗愛情悲劇的嘆息,無疑是很花心思的。再如錢惟演《送客不及》:

橋闊川長恨已多,斑騅嘶斷隔雲羅。遙山幾疊迷朱旆,芳草經時駐玉珂。高鳥可能追夕照,綠楊空自拂微波。

短轅白鼻何由得,目送層樓一雁過。把因送客人而沒有趕上、空對遠去的雁影的感慨凝聚在八句由景物構成的詩裡,四層一一疊進,反覆吟歎。尤其是五六兩句,以遠向夕陽飛去的鳥影暗示心靈隨客而去的惜別之情,又以楊枝拂波暗示自己羈留難行的惆悵之思,上下遠近互相疊變,使人感到詩人佇立遠眺時愁苦的心境。

全詩重疊迴環,結構很精緻,無怪乎後來歐陽修、黃庭堅也稱讚他們時有佳句。

「自《西昆集》出,時人爭效之,詩體一變。」(《六一詩話》)的確,由於他們的有意提倡與無意引導,北宋詩壇發生了變化,詩開始寫得精煉凝重、格局開闊起來了,一代新詩人像蘇舜欽、梅堯臣、歐陽修也從這不那麼完美的詩風中成長起來了。可是,「西昆體」的弊病也開始顯露,由於他們的詩缺乏深沉的情感內涵,因此語言上的精巧便流於形式。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北宋初年一種追求辭藻華美、對仗工整的詩體。宋初,楊億、劉筠、錢惟演曾於景德至大中祥符年間,聚集於皇帝藏書的祕閣,編纂《冊府元龜》,他們把在編書之餘所寫的酬唱詩結集為《西昆酬唱集》。這部詩集在當時影響很大,學子紛紛效法,號為西昆體,在宋初風靡了數十年。

《西昆酬唱集》收集了十七位作者的250首近體詩,其中楊億、劉筠、錢惟演的就有202首。

西昆體詩人宗法李商隱。他們大多有良好的詞章修養 ,技法圓熟,善於在詩作中大量摭拾典故和前人的佳詞妙語 ,以求意旨幽深。其作大抵音律諧美,詞采精麗,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他們不滿白體詩的淺切,也不滿晚唐體的枯寂,提倡學習李商隱,主張詩歌語義要深,詞章豔麗,用典精巧。對偶工整。由於西昆體作家,大多社會地位較高,生活優越,因此他們的詞少有現實內容,多為酬唱之作。

另外,西昆詩人只是一味模擬,缺乏真情實感,刻板地搬用李商隱的詩題、典故、詞藻,所以被嘲為把李商隱「撏

3樓:匿名使用者

西昆詩派與李商隱的詩歌創作有著深刻聯絡,不僅有繼承,更有自己的突破.本文通過對《西昆酬唱集》中楊億、劉筠及錢惟演等西昆詩人創作的分析與歸納,以闡釋西昆詩人對李商隱詩歌創作的繼承與變革.這主要體現在整體風貌上的深情綿邈、典麗精工、勤於用典使事以及精於遣詞造句等幾個方面.

以楊億、劉筠以及錢惟演為代表的西昆詩人在宋初自覺地學習模仿李商隱,他們的詩歌整體風貌與李商隱頗有相似之處,其創作方法如用典使事、遣詞造句、設色用墨等也受到李商隱的影響,他們創作的各個方面都或多或少地繼承與沿襲了義山家法.

李商隱的詩於宋初十分流行,「西昆體」仿效義山詩的用典,後成為西昆詩派,但只是機械地學到了堆砌辭藻,而不能得義山詩的神髓。

眾所周知,西昆詩人皆宗尚李商隱.古來一些論者僅以與義山詩的相似程度來評價西昆詩作,實則是陷入了一個誤區.本文從選材、用典、詞采、對仗、主體風格等幾方面,把《西昆集》和義山詩進行了一番比較,得出結論:

西昆詩人對義山詩的繼承和學習,是和他們的選擇、改造和發展結合在一起的.西昆體是楊、劉諸人在宋初開創的新詩體,有著獨特的藝術特點和傑出的藝術成就,是唐詩向宋詩發展中關鍵的一步.

"西昆體"與宋初朝廷提倡文治的文化學術風氣之間的淵源,可以吳淑《事類賦》及丁謂《青衿集》為個案證實.與之相應,"西昆體"的絕大多數作品只是"白體"的精緻形態,難以企及"義山體"的藝術及思想高度.西昆體步武"義山體"後塵卻終告失敗的結局,表明宋代詩歌處於一種與中古政治文化、學術氛圍都有本質不同的新局面,已經不能再遵循唐暨唐前詩歌獨特興象境界的路徑延續發展.

這個轉折在某種程度上昭示了唐音、宋調之分野.

4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既然只是皮毛就算西昆體。。那李商隱的詩自然當之甚多。。

李商隱一生經歷,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文宗開成二年(837)以前,是他的青少年時期。他幼時隨父到浙江。 9歲父死,奉喪侍母歸鄭州。

後數年間,他和弟弟羲叟隨堂叔李某學習經書與文章。16歲著有《才論》、《聖論》,以古文為士大夫所知。文宗大和三年 (829),受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

大和六年,令狐楚調任河東節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隱隨至太原。以後曾有短時期在兗海觀察使崔戎幕府逗留。開成二年登進士第。

這個階段存留的詩作不多,但已形成重要的開端。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反映社會政治的詩篇,如《隋師東》、《有感二首》、《重有感》、《壽安公主出降》、《行次西郊作一百韻》等,指事陳情,激切感人,顯示了青年詩人關懷國家命運的抱負和器識。另一些作品以比興寄託的手法抒寫作者的凌雲壯志和渴求用世的心願,如《初食筍呈座中》和《無題》「八歲偷照鏡」,筆意宛轉,風格清新。

此外,也有少量應酬詩和豔體詩。

第二階段,從開成三年到武宗會昌六年(846),是李商隱踏上仕途和開始捲入黨爭旋渦的中年時期。開成二年冬,令狐楚病死,詩人失去憑依,於次年到涇州(今甘肅涇川縣)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後又娶了他的女兒。當時唐王朝內部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兩大官僚集團的鬥爭,正進入白熱化階段,從此他陷入朋黨相爭的峽谷,成了政爭的犧牲品。

這年春天,他參與博學巨集詞科考試,先為考官所取,複審時卻被中書省內有勢力的人除了名。次年始釋褐為祕書省校書郎,後調任弘農縣尉,又因「活獄」事忤觸上司,幾乎罷官。開成五年冬,辭尉職,求他調,到會昌二年以書判拔萃,重入祕書省為正字。

不久又因母喪居家。會昌五年冬服滿後返職。

這一階段坎坷不平的人生歷程,促使詩人的創作向縱深發展。題材比前期寬廣,包括感時、 抒懷、 言情、贈答、行旅、田園、詠史、詠物許多方面。詩中感情更為沉鬱,表達愈加婉曲,藝術上達到成熟的境界,代表作如《安定城樓》、《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

另一方面,消極頹廢的思想和綺靡俗豔的詩作也有所發展,如《鏡檻》、 《曲池》、 《縣中惱飲席》、《花下醉》。

第三階段,宣宗大中元年 (847)以後,是李商隱三入幕府、天涯漂泊的後期。宣宗即位後,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會昌年間得勢的李德裕黨紛遭貶逐,詩人受到進一步壓抑。他在京沒有出路,只好到遠方幕府去安身。

從大中元年至九年,先後三次赴桂州(今廣西桂林)、徐州、梓州(今四川三臺)隨人作幕僚,悒悒不得志。大中五年去梓州幕府前,妻王氏病故,更使他精神上蒙受沉重打擊。居東川時,常抑鬱不歡,頂禮佛教,甚至想出家為僧。

大中九年冬,梓州幕府罷,詩人返歸長安。次年任鹽鐵推官,一度遊江南。大中十二年,罷職回鄭州閒居。

大約就在這一年年底病逝。

漂泊無定的生涯,使詩人後期的詩風變化更為多樣,詩境也日趨老成。在桂州時,除寫了一些風神搖曳、氣韻渾成的寫景抒情詩如《晚晴》、《訪秋》、《城上》、《高鬆》以外,還以五律和五排的形式寫了反映異域民俗風物、具有鮮明地方色彩的風土詩,如《桂林》、《即日》「桂林聞舊說」、《異俗二首》、《昭郡》。赴徐州幕府時,一度情緒較昂揚,唱出高歌慷慨、興會淋漓的長篇古風《偶成轉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和《戲題樞言草閣三十二韻》。

喪妻後及任職梓州幕府期間,轉而為悽苦酸楚之音,如《柳》「曾逐東風拂舞筵」、《北禽》、《天涯》、《初起》。同時仍保持對國事的憂慮,寫下象《井絡》、 《武侯廟古柏》、 《杜工部蜀中離席》、《籌筆驛》之類弔古傷時、蒼涼悲壯的名篇。而到了頹年鄉居時寫的《幽居冬暮》,則又一變激楚頓宕為深沉凝重,將無窮的悲憤含蓄在悽清衰颯的意境畫面之中,發人深思,令人嘆惋。

不過朋友我說下。。每個詩人每個年帶有有不同的風格 都有不同精髓所在

所以說你的問提算不算我只感說應該算 如果你說西昆體的詩好還是李商隱的詩好

對我們現代人來說 那就要看個人的品位 對當時來說肯定是哪個年代的人就覺得哪個好 畢竟每個年代的詩大多數就在當時流行一時過你說是把朋友 所以我真心的說一句 看東西 不能只看表面 要從多方面去了解後才能對它作出有價值的評價

詩人李商隱是什麼朝代的人,李商隱和柳宗元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1 簡介 字義山,唐朝人,號玉溪 溪 生,又號樊南生,漢族人,原籍懷州河內 今河南沁陽 祖輩遷滎陽 今河南鄭州滎陽市 唐文宗開成二年 837年 進士,當過祕書省校書郎 弘農尉。2 家世出生 李商隱的家世,有記載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擔任過最高階的行政職位是美原縣令 曾祖李叔恆 一作叔洪 曾...

嫦娥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作品詩中作者聯想到的是怎樣的美麗傳說

常娥 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作品。此詩詠歎常娥 即嫦娥 在月中的孤寂情景回,抒發詩人自傷之情。前兩句分別 答描寫室內 室外的環境,渲染空寂清冷的氣氛,表現主人公懷思的情緒 後兩句是主人公在一宵痛苦的思憶之後產生的感想,表達了一種孤寂感。全詩情調感傷,意蘊豐富,奇思妙想,真實動人。以下為 常娥 原文 雲母...

李白是唐朝什麼詩人,李白是中唐時期的詩人嗎

李白 701年到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有 詩仙 詩俠 酒仙 謫仙人 等稱號,活躍於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 李杜 被賀知章驚乎為天上謫仙 李謫仙。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搜詞條。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