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

2021-03-05 09:16:08 字數 5882 閱讀 3568

1樓:京城「老炮兒

孔子是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人。與**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2樓:孟雪怡

孔子,**三千,有名的七十二人。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經常思考治理國家的諸多問題,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

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

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 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縣)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

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孫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6歲。 孔子帶**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給孔子俸粟6 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

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

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兩小兒說日。陳國路上缺糧食,**子貢獻上自己的肉供孔子吃……。

其實現在流傳下來的孔子的每一句話都有一個故事。你可以看一下論語。細細品味一下,能發現很多有趣的故事。

給你個論語的網頁書籍。有空看看哦!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今朝小有收穫也會受益一生的!

3樓:欣欣湖兒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他有一套雖不周密而相當完整的思想體系和政治見解。孔子思想中最光輝的一點,是提倡「仁」,仁就是「愛人」。這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實,反映了由於奴隸制的漸趨瓦解而產生的當時庶人(廣大人民)的抬頭。

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識普及到人民中間去,就是這種現實以及反映這種現實的人道精神的具體表現。《孔子的故事》中的孔子並不因為李長之在文獻上的言必有據而顯得古板無生氣,恰恰相反,在他的筆下,兩千五百餘年前孔子栩栩如生的面影經常活躍在字裡行間。

一 、沒落的貴族和孤苦的幼年 孔子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國(在現在河南江蘇交界的地方)的貴族,如果再往遠裡說,他們還是殷代貴族的後代。孔子在臨死的時候也曾說自己是殷人呢。 但是,到了孔子的前三四代,由於宋國統治集團的內部傾軋而逃到魯國(在現在山東東南部、江蘇西北部)避難的時候,這貴族的世家是日漸沒落了。

孔子的父親叫紇,字叔樑,是魯國一個職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氣。有一次,幾個諸侯國家去攻打一個叫逼陽(在現在山東嶧縣南)的小國,魯國也參加了。孔紇就在魯國的軍隊中。

當他們攻入倡陽城的時候,守城的人把一種閘門放了下來,先入城的隊伍眼看就被隔斷在城裡了,這時孔紇卻用雙手把閘門一掀,掀起來了,先入城的軍隊才得以完全退出來。這事發生在公元前563年,離孔子出生還有十二年吶①。又有一次,孔紇和其他兩個魯國將領,率領三百武士,打退了齊國的侵擾。

這事發生在公元前556年,離孔子出生只有五年②。這就是我們所僅僅知道的關於孔子父親的事蹟了。 孔子的母親姓顏,叫徵在。

當孔紇和她結婚的時候,她還很年輕,可是孔紇已經上了歲數了③。他們的結婚是沒有經過當時社會上所通行的完備手續的,因此遭到了社會上的奚落。 ……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後裔。

周滅商後,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帶)。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樑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

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氏生下孔子。由於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仲為第二的意思,叔梁紇的長子為孟皮,孟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

由於種種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沒有過大的作為,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周遊列國十四年,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孔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位,其中有很多皆為各國**棟樑。 孔子,**三千,有名的七十二人。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經常思考治理國家的諸多問題,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

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

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 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縣)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

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孫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6歲。 孔子帶**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給孔子俸粟6 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

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

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兩小兒說日。陳國路上缺糧食,**子貢獻上自己的肉供孔子吃……。

其實現在流傳下來的孔子的每一句話都有一個故事。你可以看一下論語。細細品味一下,能發現很多有趣的故事。

給你個論語的網頁書籍。有空看看哦!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今朝小有收穫也會受益一生的!

4樓:凝a翼

■盡善盡美: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

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為最美妙的**[[韶]]. 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後大受感動,一連好多天老是想著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

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於**入迷的情況.後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侃侃而談:不慌不忙地談著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於下大夫. 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在家鄉,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於談論,有些謹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捨晝夜: 表示時間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時間觀念強,曾對著河流嘆道:"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意思是:光陰一去不復返啊!就如河水這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

時間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為他懂得:時間就是財富啊!

■道不拾遺:形容社會風氣道德良好.

孔子在魯國當了幾任官,他在任之時,魯國政治有了極大改良:賣東西不討價還價;掉了東西不必驚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達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師專授指點.

孔子的**子路,為人剛勇,一日在孔家彈瑟,瑟聲中帶有殺氣,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歡,又不便發作,就不滿道:"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能進入內室.

他為何要在我家彈瑟啊? 無聊!" 孔子的眾**一聽老夫子對子路不滿,馬上就改變對子路的看法和態度,越來越鄙視他.

兩個啟示:在別人家裡最好安份些;

對於頭兒,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聽途說: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塗同途)

意為:從道路上聽來一些沒有根據的話,就在道路上不負責任地傳播,這種道德作風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類似的玩藝,被人一本正經地轉來轉去,實際上這些謠言裡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認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夠看出其中的謊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卻信以為真,樂此不疲。是我們自己太脆弱太輕信還是網路裡情緒的煽動太容易?要警惕啊!

■發憤忘食:形容學習努力,工作勤奮.

楚國某縣尹問孔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木訥小心,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你為什麼不說:

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

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 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吹一把,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啊!

■鳴鼓而攻:形容聲討犯罪的人.

孔子**冉求在朝中幹活,準備試行新法,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一邊,於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一再堅持自已的改革,於是孔子對眾徒發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你們一起向他攻擊吧!"[[ 論語.

先進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勝人少,以強凌弱的風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會關係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後臺嗎?你的朋友多嗎? 如果沒有,可得小心行事,潔身自好呀!

■以強凌弱:憑藉強力欺負弱小.

跖,一奴隸起義首領,士大夫蔑稱起義者為盜.孔子想遊說盜跖走入正途,於是斗膽找了他,不料惹來盜跖一陣亂罵,罵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臉色如土,滿懷感羞啊! 來,那些看著孔夫子就煩的人們有機會了,跟著盜跖英雄一起罵:

"你這死夫子,你不勞動卻吃得香,不紡織卻穿得好,整日搖脣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舉,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貴,你就天下最大的盜.堯,舜興起後,設立百臣,商流放國君,周武王殺死商紂,從此社會都是以強凌弱.你所說的那一套,是我所唾棄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鑽營,虛偽巧詐的東西.

天下人為啥不叫你盜丘,而叫我盜跖!你這個罪大惡極的人,趕快滾回去,不然,我將用你的肝拿來加菜配酒吃了哈!"

■東家之丘:比喻不認識身邊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並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

孔子的西鄰住著一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

有關孔子故事的名稱,有關孔子的故事 (只要故事的名字)急

沽名釣譽之災 孔子故事之十六 有一個叫子西的人,做事總是先看中名譽,甚至於沽名釣譽。孔子對 說 誰能夠去勸導一下子西,使他不再沽名釣譽?子貢說 我能勸他。於是,子貢就去勸說子西,子西也好像因此而沒有什麼疑慮了。孔子說 不受功利所左右,才能胸懷寬廣 保持本性而不動搖,才能保持住純潔的品行。內心不正直,...

孔子的故事有哪些,孔子的著名故事有哪些?

孔子的著名故事有 孔子勸頑童 魯班考孔聖 兩小兒問日 在論語裡面。他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能夠看出他們每一個人的優點和缺點教育的時候,發揚他們的優點,把他們的缺點改正,還告訴自己的學生,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孔子的教育故事在 論語 中有記載。著名的教育故事有 一 認為學生需要全面發展,...

孔子的經典小故事,關於孔子的小故事,越多越簡潔越好

樓主的這個小故事真好!我想補充一條,孔子不僅 精通 深諳畫理,具有很高的 美學素養 而且還精通易學,於占卜之道深得其奧。據司馬遷 史記 記載,孔子讀易曾 韋編三絕 也就是由於讀的遍數太多,所以連串連書簡的繩子也給決斷了。史記中載有兩個關於孔子應用易學占卜的小故事 有一回孔夫子派 曾叄 其中人名地名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