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有什麼意義中曰甲午戰爭有什麼歷史意義

2021-03-04 07:52:27 字數 5977 閱讀 2631

1樓:森海和你

影響:1、甲午戰爭失敗

標誌著清朝歷時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

2、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誌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

3、甲午戰爭直接導致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反抗侵略的鬥爭高漲,如義和團運動。

4、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日甲午戰爭背景:

1、日本方面

2023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當時的日本,正交叉進行兩次工業革命,2023年,日本產業革命出現高潮,因此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

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內本身就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加之國內封建殘餘勢力的濃厚及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尖銳,因此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於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

2023年,日本參謀本部制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其第一步是攻佔臺灣,第二步是吞併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所謂的「八紘一宇」。

而甲午中日戰爭就是日本實現「大陸政策」前兩個步驟的重要環節,由於其自身實力資源都不具備相應條件,所以實行以戰養戰的策略來達到目標的實現。

2、清朝方面

當時中國處於清朝晚期,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統治集團中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在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方面向歐美看齊,因此清朝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景象。

清朝於2023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亞洲一個強大的海軍力量,但清朝並未像日本那樣變革國家制度,因此「中興」並未能使中國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此時清朝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

19世紀末的東亞地區,一個是迴光返照的老大帝國,一個是噴薄欲出的近代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戰。

3、歐美方面

當時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援。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英國企圖利用日本牽制**在遠東的勢力;德國和法國為了趁日本侵華之機奪取新的利益,也支援日本侵略中國。

**雖然對中國東北和朝鮮懷有極大的野心,但尚未準備就緒,因此對日本採取不干涉政策。列強默許或縱容的態度,成為日本實施侵略計劃的有利條件。

2樓:衛健委科普專案

甲午戰爭中國的失敗,使半殖民地化速度進一步加快,民族危機愈益深重,同時也促使中華民族日益覺醒,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和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迅速高漲。清**也在更加艱難的處境下,開始變革軍事制度,中國近代軍事改革開始進入實質性階段.

政治方面:①.使中國社會矛盾複雜化:

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②.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使中國日益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③.中外反動勢力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革命;④.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決定了民族資本主義只能在夾縫中成長,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後,先後興起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

在經濟方面:①鉅額賠款相當於清**三年財政收入的總和。清**只得一方面加緊搜刮人民,加重其負擔,另一方面大借外債。

西方國家通過給清**附帶有政治條款的貸款,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②通商口岸深入到長江腹地,這也是前所未有的,使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深入到了內地。③在華投資設廠被正式寫入條約文字,大開資本輸出的方便之門。

從此,西方列強爭先恐後地在中國開設工廠,進一步掠奪、瓜分中國的原料、勞動力和市場,沉重地打擊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

3樓:匿名使用者

甲午戰爭後中日兩國簽訂了《馬關條約》,中方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並且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中國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鉅額的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負擔,便利了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

日本還要求中國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新的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到中國內地。並且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內地免收內地稅。

該規定有利於列強對華進行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將中國改良道路徹底堵死,清**徹底垮臺,從此中國國力日漸衰退,財富大量外流,國家主權完全喪失,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甲午戰爭的失敗標誌著清朝歷時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但是,甲午中日戰爭也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文化,使封建**徹底失敗而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大大促進了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決心。

甲午中日戰爭也直接導致了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反抗侵略的鬥爭高漲。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使清**放寬民間設廠限制,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4樓:匿名使用者

甲午中日戰爭遭受到的失敗是空前的,之前輸給英國、英法聯軍並沒有覺得丟臉,因為誰都打不過他們,而甲午中日戰爭輸給了日本,日本在中國古代一直都是「小學生」、倭

奴國,梁啟超「喚醒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真正把國人打疼、打醒的是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

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有了普遍的覺醒——甲午中日戰爭的戰敗,但凡是一個有志之士

都意識到亡國滅種的危機,應當救亡圖存。

5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海軍全部被消滅,從此日本鬼子稱霸亞洲,悲劇.

中曰甲午戰爭有什麼歷史意義

6樓:匿名使用者

甲午戰爭失敗標誌著清朝歷時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誌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甲午戰爭直接導致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反抗侵略的鬥爭高漲,如義和團運動。

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2023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而日本稱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sino-japanese war)。

7樓:恩惠

甲午戰爭後中日兩國簽訂了《馬關條約》,中方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並且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中國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鉅額的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負擔,便利了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

日本還要求中國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新的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到中國內地。並且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內地免收內地稅。

該規定有利於列強對華進行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將中國改良道路徹底堵死,清**徹底垮臺,從此中國國力日漸衰退,財富大量外流,國家主權完全喪失,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甲午戰爭的失敗標誌著清朝歷時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但是,甲午中日戰爭也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文化,使封建**徹底失敗而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大大促進了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決心。

甲午中日戰爭也直接導致了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反抗侵略的鬥爭高漲。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使清**放寬民間設廠限制,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甲午戰爭對中國的意義

8樓:匿名使用者

這場戰爭因為是日本蓄謀挑起的,侵略中國的戰爭。因此,對中國來說它是一次反侵略戰爭,其性質是正義的。這場戰爭,大大加速了中國社會向殖民地、半殖民地沉淪的過程,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覺醒程序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甲午中日戰爭雖然最終以中國的戰敗而告終,但對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宣告持續時間達三十年之久的洋務運動的失敗。洋務運動本是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富國」與「強兵」相互聯絡,但重點是「強兵」。

洋務運動就是首先從軍事工業搞起,而後推衍到民用工業的。

但是,洋務派所推行的改革,主要是採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機器生產,引進科學技術和創辦新式企業,即改善生產力,卻根本不想去觸動封建的生產關係及其上層建築。任何真正的社會改革都是一個系統的工程。而洋務派的改革卻只是淺嘗輒止,長期停留在較低的層次上,沒有進一步深化下去,因此始終未能發展成為一次社會改革運動,其結果,是使中國失去了這次有可能實現自強的大好機遇。

甲午戰爭的實踐,終於宣告了洋務運動的最後失敗。

二,一**五年四月十七日,李鴻章代表清**在日本馬關簽訂了空前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宣告了甲午戰爭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序,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開放新的通商口岸,使外國侵略勢力深入到了長江上游地域;鉅額的賠款增加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外國資本的擠壓,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帝國主義把中國的大好河山分割得支離破碎,整個神州呈現出一幅觸目驚心的圖景。列強的蠶食鯨吞,使中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險。

總之它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程序,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確立。

三,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危機同時也給中國人民敲響了警鐘,促進了民族的覺醒。以農民為主體的人民群眾,把鬥爭的鋒芒直接指向了帝國主義列強。針對帝國主義「洋教」的鬥爭彼伏此起,最後匯合成了具有全國規模的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

到一**八年十月二十四日,趙三多、閻書勤等在山東冠縣梨園屯發動起義,正式打出了「黃色而鑲以黑邊」的旗幟,「上標『扶清滅洋』四字」。注11這次起義,可以視為義和團運動的起點。從此,「扶消滅洋」便成了義和團運動的主要口號,這個口號的提出,反映了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客觀事實,但也況明瞭農民群眾沒有科學的思想**去分析帝國主義的本質及其與清**的關係。

當農民群眾自發反帝鬥爭方興未艾之際,資產階級維新派所發動的變法運動興起來了。這個運動的主題是變法圖強,即變封建地主階級之法,圖資產階級之強,學習西方資本主義,進行社會改革,以期中國臻於富強之境,挽救瓜分的危機。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通過「公車上書」把維新思潮推向政治運動。

因此,可以說,甲午戰後發生的「公車上書」,是持續了三十年之久的洋務運動讓位於維新運動的標誌。以救國為宗旨的維新運動,是在批判「中體西學」論中開展起來的。面對甲午戰後的瓜分危機,維新志士們痛切地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不僅認識到前此所謂西學,只是「洋務之枝葉,非其根本」,不過「盜西法之虛聲,而沿中土之實弊」而已。

維新運動則與洋務運動根本不同,它高舉救亡圖存的愛國旗幟,反覆闡述「能變則全,不變則亡」的哲理。維新派提出的「救亡」口號,振聾發聵,激動人心,迅速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一個 群眾性的愛國救亡運動。

四,從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馬關條約》允許列強在中國投資辦廠,擴大了列強在中國的資本輸出,對中國的自然經濟起到進一步瓦解的作用。再加上清**為了償還戰爭賠款,放鬆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這都對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使民族資產階級日益發展,從而為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

五,甲午戰爭把維新運動推向高潮的同時,又把資產階級革命派引上了中國的政治舞臺。還在甲午戰爭期間,偉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即開始了他的革命生涯。一**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他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大聲 疾呼「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併發出了「振興中華」的吶喊。他在會員誓詞裡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注12的綱領性口號。《馬關條約》簽訂後,孫中山深悉清朝統治業已腐朽透頂,不可復振,便開始積極準備武裝起義。

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相繼失敗後,清**的反動面目更加暴露無遺,成為人民革命的眾矢之的。於是,革命終於成為時代的主流 。

資產階級革命派不僅揚棄了維新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消極因素,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為中國近代民族覺醒注入了嶄新的內容。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資產階級革命派對中國革命的性質、方法和任務提出了一套新的思想體系,這在中國近代民族覺醒的程序中是一次重大的飛躍。

中日甲午戰爭,中日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 日本稱 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 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 sino japanese war 第一次中日戰爭 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 大陸政策...

甲午戰爭是誰領導的?歷史上的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是光緒皇帝領導的。當時中國處於清朝晚期,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統治集團中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 自強 求富 為口號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在科學技術 特別是軍事技術 方面向歐美看齊,因此清朝一度出現 同治中興 的景象。清朝於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亞洲一個強大的海軍力量,但清朝並未...

日韓如何看待甲午戰爭,如何看待中日甲午戰爭?

在韓國,甲午戰爭也被稱作 清日戰爭 被認為是中國和日本圍繞對朝鮮半島的支配權而的一場戰爭。韓國史學界公認的看法是,中日甲午戰爭在東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不僅是新興的日本取代中國成為地區霸主,而且朝鮮民族淪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物件,從此開始遭受史無前例的精神和物質壓迫。韓國 民族文化大百科 這樣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