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商朝周朝青銅鼎的問題,鼎用來做什麼

2021-03-04 06:25:40 字數 5941 閱讀 5867

1樓:匿名使用者

1、甲骨文和青銅鼎上的銘文都是記載當時各個歷史事件的重要載體。相對而言青銅器鑄造困難,器型大小有限造成銘文內容受到很大限制;因此燒錄與獸骨、龜甲上的甲骨文,由於書寫簡便、材料易得,流傳程度更加廣闊。而帶有銘文的青銅器多用於祭祀、入葬等重大場合。

2、周朝先秦時代,書寫材料已經開始大量使用竹木材料製成的木牘、竹簡,除此之外帛、錦等書寫材料也在上層社會流行起來。這一點可以從出土的大量竹簡可以證明。

3、鼎和簋這一類青銅重器都已經徹底脫離了實際作用,完全作為禮器使用。比如著名的天子九鼎等。在祭祀時青銅禮器都是按照一定序列進行排序擺放。

至於貴族入葬等祭祀場合,用來承裝祭祀用品的都是一般的日常用低等級青銅器,多為日常用品。

4、諸如著名的「司母戊鼎」「毛公鼎」之類的帶有紀念性質的的青銅重器,其誕生之初的目的就是為了紀念某些重大事件,其實用性是置於次要地位的。因此是以擺放為主。

2樓:魔逆月蒼生

1,甲骨文主要記載占卜事件,青銅鼎裡的銘文主要記載祭祀事件或者作為陪葬品記錄死者生平

2,已經使用木簡竹簡布帛記載事物

3,盛東西

4,青銅器開始的時候多為祭祀,冥器,隨著社會發展,已經被貴族作為生活用品

3樓:匿名使用者

做飯用的

所謂鐘鳴鼎食,鼎是用來煮東西吃的。

只是到了後來,鼎開始逐漸成為禮器,用來在祭祀、典禮中使用。

.甲骨文是一種文字,是刻在龜甲、骨頭上,用來祭祀用的文字。祭祀的方法是,首先將禱告詞刻寫在龜甲和骨頭上,然後焚燒、掩埋。

青銅鼎裡也有文字,大多也是刻上去的(少量是鑄的),這些文字被稱為金文,與甲骨文性質類似,也大多祭祀用,基本屬於同類文字。

現代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對商文明的研究,主要來自於甲骨文、金文的記述----------《史記》記錄的那些商代歷史,基本不可信。

理論上來說,商朝應該也有用來記述歷史的文字載體,遺憾的是,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任何商代正規記載歷史的文字載體

也就是說,今天研究商文明,只能通過祭祀用的甲骨文、金文從側面進行研究,而無法獲得自己的歷史記載。

4樓:匿名使用者

祭祀時鼎裡應該會放冷豬肉,就像後來祭祀將祭品用盤子裝盛一樣

鼎的最初用途是幹什麼用的

5樓:匿名使用者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製的食具演變而來的,即是由釜、陶支腳和灶的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

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祕的禮器。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

擴充套件資料

鼎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 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

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

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祕,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6樓:小晨盈盈

鼎最初的用途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

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祕的禮器。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

7樓:雀巢不是鳥窩

鼎最初是用來烹煮和盛貯肉類的。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製的食具演變而來的,即是由釜、陶支腳和灶的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

青銅鼎多為圓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處有兩耳。對銅鼎的擁有和使用,是奴隸主身份等級差別的標誌之一。

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誌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徵、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

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以後,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後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8樓:追尋複製者

鼎是青銅器的最重要青銅器物種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祕的禮器。

一、後母戊鼎(一稱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

原器2023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二、青銅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時候極為普遍的烹飪器,其後實用意義逐漸減弱,成為權勢的象徵物。

夏鑄九鼎的傳說,表明了青銅器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發生於春秋時代的"問鼎中原"事件,是這種觀念的延續。

而現今已發現的中國古代體量最大的青銅器──商代司母戊鼎,則可讓我們感受到鼎予人的精神震撼。

9樓:廬山聽月

鼎是青銅器的最重要器種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祕的禮器。

一般來說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

有一種成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為一列,稱為列鼎,列鼎的數目在周朝時是代表著不同的身份等級的。列鼎通常為單數。據文獻及考古發現九鼎應為諸侯之制,

七、五鼎為卿大夫,

三、一鼎為士級。但天子之製為十二鼎,是雙數,但至今未見周天子之陵墓,故這個記載是否正確還有待證實。當然列鼎中的九鼎並非代表**政權的九鼎。

關於「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裡說:

「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製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

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

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ps: 個人感覺古時候的生產力還比較落後,鼎的出現最早應該是作為一種權力、尊貴的象徵,最早應該是作為祭祀用具~

10樓:匿名使用者

「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裡說:

「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製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

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

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11樓:匿名使用者

用於煮盛物品,或置於宗廟作銘功記績的禮器。

1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兩耳。

鼎有什麼用處?

13樓:小草的心闖天涯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製的食具演變而來的,即是由釜、陶支腳和灶的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

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誌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徵、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

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以後,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後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擴充套件資料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時期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

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

歷史上有「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藉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

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

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

14樓:追尋複製者

開始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製的食具演變而來的,就是由釜、陶支腳和灶的組合而成的。

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就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能夠熬煮油烹食物。

自從青銅鼎呈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用,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

鼎是我國青銅文明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明的載體。

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能夠推想,我國遠古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鍛鍊和鑄造技能;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利的標誌,「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顯貴」、「隆重」等引申含義。

15樓:夢想世界

關於「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裡說:

「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製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

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

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

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於2023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

**和平解放50週年慶典之際,****向**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於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徵民族團結和**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

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釐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

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祕,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範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歷史題商朝的司母戊鼎是用來做什麼用的

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國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現稱 後母戊鼎 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戊而作的祭器 鼎其實是一種鍋,煮肉用的,董卓就曾以鼎煮人肉 司母戊鼎介紹 司母戊鼎是商後期 約公元前十四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 鑄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於河南安陽...

在古代,「鼎」是用來做飯的嗎,古代的鼎是用來幹嘛的?

古代人用鼎做飯,這聽起來有些誇張,但這卻是事實。古代用鼎,是用來煮肉或盛肉的炊具,最早是用陶鼎,後來多用青銅鼎。來做飯,是與古代的飲食習慣分不開的。古代的肉食並不像現在小塊,而是將牲畜整隻或解為若干部分放人鼎中煮,如解為二塊 十一塊,隨場合而定。一般情況下,貴族每餐都要有好幾種肉食,來煮,這叫做 列...

關於鼎的成語和介紹鼎

鼎鐺玉石 謂視鼎如鐺,視玉如石。形容奢侈 鼎成龍去 史記 封禪書 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曈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後以 鼎成龍去 指帝王去世 鼎成龍升 見 鼎成龍去 鼎鼎大名 形容名聲極大 鼎鼎有名 見 鼎鼎大名 鼎分三足 見 鼎足三分 鼎湖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