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打仗,糧倉要和主力部隊離得很遠

2021-03-03 22:32:42 字數 947 閱讀 4199

1樓:山楂尛丸子

打仗時,部隊是要動彈的,不是紮根邊疆支援建設的。

官渡之戰期間,袁紹和曹操在白馬、延津都打過,然後才是官渡。讓那麼多糧食一直跟著這支隊伍跑?搬運和管理糧食是要人力的,人是要吃糧食的。

相比之下,既然打仗的地點就在那一帶,找個易守難攻的地方建個大糧倉,收來的糧食統一送過去儲存,需要糧食時再從糧倉調比較輕鬆。

古代打仗時的糧倉是什麼樣的

2樓:以劍作犁

中國古代糧倉種類很多,從漢代開始已建設糧倉。我見過朝邑義倉,這座義倉由清末閻敬銘所建,是在特殊情況下發放糧食用的。閻敬銘為陝西大荔縣朝邑鄉南寨村人,道光二十五年中進士,選庶士土散館改戶部主事,光緒九年升任軍機大臣。

義**於南寨村塬上,是組大型四合院,四壁外牆是用磚砌成的城牆,東西總長約130米,南北寬約80米,高約8米。南面城牆上有垛口,共計62個。南城牆中心兩側設東、西券門兩個,北面城牆中部建有望樓,城牆平頂,四面環道,行走方便,又可防衛。

為及時排雨水,城牆每隔16米或21米設有一個排水道,排水道利用間隔牆牆頂,伸出城牆達3米多,全倉共有排水道10個。

倉房利用牆體預留的室面,內部砌券頂。南牆倉房14間,北牆倉房20間,東西牆倉房各為12間,總共58間,包括兩個門洞共60間。倉房間大小不一,南面進深較淺,大部分倉房面積為50平方米(4米寬,12.5米長),倉門前有3米深的簷廊。

倉門為券門,門檻為石制,高50釐米,厚60釐米。室內地平比外邊高,對面牆上均開通風用的拱券小窗。平均每間倉房可存糧7.5萬公斤,因便於通風乾燥,糧食可存放十幾年不壞。

義倉採取磚砌結構,建築佈局巧妙,利用城牆牆體作為倉房,節省了材料。中間有一個大院子可供晒糧用。這個義倉的設計做到了防火、防水、通風,採光較好,目前儲存完好。

這足以說明我國古代工匠的聰明智慧。

(張馭寰)

《人民**海外版》 (2006-06-02 第15版)

古代打仗時,為什麼不打扛旗的士兵

誰說不打,扛旗兵代表的是指揮官,將軍在那,旗就跟到那,另外旗還有指揮的功能,小兵都是跟著大旗衝鋒的,大旗倒了,就成無指揮了,軍隊要亂的,所以扛旗兵是己方第一要保護的,也是敵人重點打擊的物件,萬一扛旗戰死就有人接替他扛旗,旗倒意味著大將亡,剩下的就是兵敗了。在我們看古裝劇的時候,每次看到兩軍對戰的時候...

古代打仗經常在打仗之前糧草十分充足,為什麼一開打便大多會缺糧

因為古代行軍打仗的不定因素有很多,在我國古代有句俗話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所以說糧草是一場戰爭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為古代時候打仗多是長時間的,誰能熬到最後誰就是最後的贏家。糧草是維持士兵打仗的關鍵,如果糧草不充足,士兵們餓著肚子,就沒力氣打仗,軍心不穩不可能會打出勝仗。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科技...

古代打仗時,士兵為什麼不能躺在地上裝死

我相信有很多人在 影視作品的時候都有過這樣的疑惑,那就是那些上了戰場的士兵,面對著激烈的廝殺,如果想要保全性命,為什麼不躺在地上裝死呢?因為對方似乎只對那些仍然活著的人下手,而躺在地上的人都是為死人。其實,在古代當兵的人最忌諱的就是當逃兵,對於這些士兵在上戰場之前,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在他們內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