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發性面神經麻痺的特發性面神經麻痺的鑑別診斷

2021-03-03 22:19:17 字數 3904 閱讀 3086

1樓:異鳴央央

1.繼發bai性面神經麻痺起du病緩慢,逐漸加重,多因他病繼zhi發。急**染性dao多發性神經回根神經炎,可併發周圍答性面神經麻痺,病程進展緩慢,多為雙側性,且有前驅感染史,對稱性的肢體運動和感覺障礙,腦脊液出現蛋白定量增高、細胞數正常的「蛋白一細胞分離現象」。區域性炎症如中耳炎、腮腺炎或腮腺腫瘤、頜後化膿性淋巴結炎等,可累及面神經,但多起病緩慢,逐漸加重,且因有腮腺及區域性體徵不難鑑別。

後顱窩病變,如橋小腦角腫瘤、顱底腦膜炎、鼻咽癌顱內轉移等原因所致的面神經麻痺,常伴有聽覺障礙及原發病的特殊表現。

2.中樞性面神經麻痺中樞性面神經麻痺可因腦血管疾病或腦腫瘤引起,僅限於眼瞼下部的肌肉癱瘓,故額紋不消失,眼瞼能閉合,且伴有偏癱;或有腦血管症狀體徵,如意識障礙、偏癱、偏盲、偏身感覺障礙、病理徵等。 1.中風中風往往有口眼歪斜、舌強語謇或意識不清,伴肌肉不仁不用,病久關節攣縮,肌肉萎縮,多一側肢體為主。口僻則主要見口眼歪斜,眼瞼閉合不全,且意識清楚。

2.痿證痿證是指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日久因不能隨意運動而致肌肉萎縮的一種病證,可見眼睜閉困難,無口角歪斜,主要見於四肢、軀幹肌肉,與口僻侷限於面部肌肉有所不同。

特發性面神經麻痺的症狀

2樓:愛刷

本病屬中醫來學「面癱」自

、「口眼喎斜」、「吊線風」、「卒口僻」等範疇。金元時期,張子和提出:「口眼歪斜是經非竅」論,從發病部位上指出本病與中風病的不同,強調本病主要損傷手陽明經和足太陽經。

明·樓英在《醫學綱目·口眼喎斜》中說:「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喁斜,亦有無半身不遂而喁斜者。」從臨床表現對本病與中風病進行了鑑別。

本病病位在頭面。清·王清任《醫林改錯·口眼歪斜辨》中說:「若壯盛人,無半身不遂,忽然口眼喁斜,乃受風邪阻滯經絡之症。

經絡為風邪阻滯,氣必不上達。氣不上達頭面,亦能病口眼喁斜。」明確指出了本病病變部位在頭面。

3樓:偉麗皮驪茹

特發性面神bai經麻痺(idiopathicfacial

palsy)又稱面du神經炎,是zhi指莖乳突孔內急性dao非化膿性炎症引起專的周圍性面癱。顱內炎症、腫

屬瘤、血管病變、外傷等多種原因病變累及面神經所致的繼發性面神經麻痺與前者不同,不是本節討論的物件。面神經麻痺表現以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同側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脣溝變淺,面部被牽向健側為主要特徵。

如何鑑別周圍性面神經麻痺和中樞性面神經麻痺

4樓:匿名使用者

中樞型面神經受損:是核上組織(包括皮質、皮質腦幹纖維、內囊、腦橋等)受損時引起,出現病灶對側顏面下部肌肉麻痺。從上到下表現為鼻脣溝變淺,露齒時口角下垂,不能吹氣和鼓腮等。

多見於腦血管病變(如腦、腦梗塞等)、腦部腫瘤等。

周圍型面神經受損:為面神經核或面神經本身受損所引起,出現病灶同側全部面肌癱瘓,從上到下表現為不能皺額、皺眉、閉目、角膜反射消失,鼻脣溝變淺,不能露齒、鼓腮、吹氣,口角下垂。多見於受寒、耳部或腦膜感染、神經纖維瘤引起的周圍型面神經麻痺。

此外還可出現舌前2/3味覺障礙,說話不清晰等。

特發性面神經麻痺的特發性面神經麻痺的調攝護理

5樓:妮露

(1)治法:疏風散寒,通絡和營。

(2)方劑:麻黃附子細辛湯(《傷寒論》)加味。

(3)組成:麻黃6g,附片3g,細辛3g,薏苡仁15g,白朮10g,黃芪20g,當歸20g,生赭石10g,甘草6g。

(4)備選方:小續命湯,功效扶正祛風,助陽散寒,溫通經絡,為祛風劑中補散兼施的方子。

(5)加減:表虛自汗者,去麻黃,加防風15g;兼頭痛者加白芷15g、羌活12g;伴味覺障礙者加茯苓15g、五味子12g;耳鳴、聽覺過敏者加石菖蒲12g、蒼朮10g。

(6)臨證事宜:本證多由於正氣不足,絡脈空虛,風邪夾寒溼之邪入侵所致,故選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以祛風散寒,除溼通絡,改善血脈瘀阻。外加白附子、蜈蚣、地龍等更有散寒,舒筋活絡的作用。

(1)治法:疏風散熱。

(2)方劑:銀翹散(《溫病條辨》)加減。

(3)組成:金銀花12g,連翹12g,薄荷6g,桔梗10g,牛蒡子12g,桑葉10g,殭蠶10g,全蠍3g,白蒺藜10g,防風9g,荊芥9g,川芎15g。

(4)備選方:大秦艽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功效清熱祛風,養血活血,主治風邪初中經絡,口眼歪斜,舌強不能言語等,為「六經中風輕者之通劑也」。

(5)加減:口苦者加柴胡10g、龍膽草12g;頭暈目眩者加鉤藤10g、菊花15g;大便乾結者加大黃15g;咽痛、耳下腫痛者加蟬蛻6g、大青葉20g;若高年有高血壓的患者,風熱而兼肝火,則可酌加天麻15g、鉤藤15g、黃芩12g等。

(6)臨證事宜:此證病人有部分繼發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之後,每有程度不等的咽部充血紅腫、頜後淋巴結腫大壓痛等風熱症狀,治以清熱利咽、疏風消腫之銀翹散加減,藥後區域性充血水腫消退,神經壓迫解除,口眼歪斜等症消失。風藥較多而燥之太過,有耗傷陰血之弊,臨床宜斟酌加減。

(1)治法:祛風化痰,通絡止痙。

(2)方劑:牽正散(《楊氏家藏方》)加味。

(3)組成:白附子10g,殭蠶log,全蠍5g,蜈蚣2條,防風log,葛根15g,羌活6g,鉤藤10g,半夏12g,川貝母9g。

(4)備選方:蒼耳子散,功效祛風通竅,主治前額頭痛。使用時加入貝母、半夏、白附子等祛痰之品。

(5)加減:痰溼阻滯明顯者,加薏苡仁20g、半夏10g以燥溼化痰;若面肌抽搐頻作者,加蜈蚣2條、烏梢蛇10g;面部麻木者,加忍冬藤12g、絲瓜絡12g。

(6)臨證事宜:患者素體痰濁較盛,外風引動痰溼流竄經絡,而引起口眼歪斜,**宜祛風通絡化痰,使邪去痰消,經絡通暢,肌膚筋脈得以濡養,諸症皆消。 (1)治法:搜風散邪,活血通絡。

(2)方劑: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加減。

(3)組成:赤芍10g,川芎10g,桃仁6g,紅花6g,麝香(另兌)0.1g,地龍10g,全蠍5g,蜈蚣2條,柴胡8g,鬱金log,路路通15g,當歸30g。

(4)備選方:桃紅四物湯(《醫宗金鑑》),功效養血活血逐瘀。該方四物養血活血,桃紅人血分逐瘀行血。使用時配合引經、通絡藥。

(5)加減:病久不愈,兼見面肌弛緩,乏力者加炙黃芪25g;如屬頑痰者,加白芥子3g、白附子3g;面部抽搐較重者,加天麻10g、蜈蚣2條、烏梢蛇log。

(6)臨證事宜:口僻大都在病後1月內恢復,病史超過3~6月者,**較難,重用當歸,取其化瘀之性,再加祛風搜邪之品,對病程長,應用其他**無效者均有顯著療效。

特發性面神經炎的護理新進展有哪些?

6樓:匿名使用者

你好!面神經炎,又稱特發性面神經麻痺,或貝耳(bell)麻痺,系莖乳孔內急性非化膿性面神經炎,導致周圍性面神經麻痺。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20~40歲最常見,男性多於女性,多為一側發病,春秋兩季較為高發。

臨床表現:起病急驟,突然發作,以單側顏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如患側眼瞼不能閉合、鼻脣溝變淺、口角歪向健側、不能做皺眉、閉眼、露齒、鼓腮、吹口哨等動作,常伴有耳後或下頜角疼痛。

發病原因:目前,發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部分患者發病與感受風寒、病毒感染、生活事件、精神創傷等因素相關。

**方法:目前尚沒有特效藥物和方法,臨床多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綜合**,主要採用藥物控制感染、營養神經、擴張血管、祛風通絡、養血止痙、調節免疫等,配合高壓氧、鍼灸、推拿、拔罐、按摩、理療、封閉注射、神經節阻滯、手術減壓、功能訓練等方法,改善頭面部血液迴圈,控制炎症水腫,促使受損的神經細胞修復和再生。

特發性面神經麻痺營養**原則是?

7樓:面癱醫師趙恢富

面神經麻痺需要及時到相關醫院進行**,飲食注意宜吃些新鮮蔬菜、粗糧、黃豆製品、大棗、瘦肉等;忌辛辣刺激食物,如酒、大蒜、海鮮、濃茶等。

8樓:匿名使用者

堅持**,注意保暖,均衡飲食。

9樓:逛逛湊湊看看

補鈣,鈣與神經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老年人

如何鑑別周圍性面神經麻痺和中樞性面神經麻痺

中樞型面神經受損 是核上組織 包括皮質 皮質腦幹纖維 內囊 腦橋等 受損時引起,出現病灶對側顏面下部肌肉麻痺。從上到下表現為鼻脣溝變淺,露齒時口角下垂,不能吹氣和鼓腮等。多見於腦血管病變 如腦 腦梗塞等 腦部腫瘤等。周圍型面神經受損 為面神經核或面神經本身受損所引起,出現病灶同側全部面肌癱瘓,從上到...

右側面神經損傷的主要表現,面神經損傷如何評定?

早髮型者,傷後立即出現面肌癱瘓,患側失去表情,眼瞼閉合不全,口角偏向健側,尤以哭 笑時更為明顯,患眼常有暴露性角膜炎。如果面神經損傷在鼓索神經近端,則同側舌前2 3味覺亦喪失。遲髮型者常於傷後5 7天出現面肌癱瘓,多因出血 缺血 水腫或壓迫所致,預後較好。如果僅僅是感覺的異常則可能是面神經的麻痺,從...

特發性震顫的症狀都是什麼,特發性震顫的症狀?

你好,這是一種常見的具有遺傳傾向的運動障礙性疾病,本病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特點進行確診,即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隱匿起病,緩慢進展,震顫是本病唯一的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姿勢性或動作性震顫,多數患者發生於手和前臂,也可累及頭頸部 下肢 舌部 面部和軀幹等部位,患者少量飲酒後症狀可暫時緩解,需要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