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表現及其原因

2021-03-03 22:16:22 字數 5401 閱讀 6541

1樓:六六小二

世界經濟出現甚至可以說是井噴試的發展,像日本,德國的崛起,新經濟體出現,但起初也籠罩著冷戰的氛圍,隨著蘇聯的解體,經濟發展的活力被進一步解放.具體原因有二戰帶來的科技的巨大進步,還有美蘇爭霸帶來的科技飛越,加之電腦資訊科技的起步,還有許多國家的先後獨立,其自主的經濟模式富有特色,也給全球市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鮮血液......原因很多,不一一介紹了...

論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原因及其內容

2樓:匿名使用者

答:(1)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原因:  ①新科學技術,特別是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的廣泛應用,加強了國際經濟聯絡,使國際**活動更便捷。

  ②國際**自由程度大大提高和世界各國發展國際經濟關係的迫切要求,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步伐。  ③世界各國逐漸放寬了對資本流動的限制,使國際資本流動大幅度增加。  (2)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資源配置的國際化。

內容包括很多方面,主要包括:生產全球化、**全球化和資本全球化。

促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旅遊活動迅速恢復與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3樓:迷

①、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②、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旅遊產業鏈的完善。

③、二戰後的重建,加劇人才和勞動力的流動,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旅遊活動。

④、二戰時的壓力和驚懼,造成了二戰後「及時行樂」的思潮。

44.簡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大發展的原因。 答案,求幫幫忙!

4樓:匿名使用者

通過二戰以前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的教訓,人們已經明確認識到以前自由到放任的野蠻資本主義不可行:

1,各國工人運動此起彼伏,經濟危機接連不斷,呈現日趨頻繁,規模不斷加大的趨勢

2,羅斯福的加強福利和國家管理的新經濟政策取得了成功

3,納粹發展基建和軍工,雖然多不可取,但也暫時性的解決了經濟危機

4,蘇聯雖然奉行的是糧食的飢餓出口政策,但蘇聯設法隱瞞國內大飢餓的真相,在度過世界危機方面也製造了光鮮的成績。

此等諸諸,讓人們徹底認識到,**對市場放任不管是不對的,舊的自由主義受到致命打擊,催生了戰後各種國家管理政策的競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危機的特點及其原因

5樓:匿名使用者

同戰前比較,戰後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週期和經濟危機產生了新的特點。危機的性質、主要特徵、基本原因等等,並沒有改變。但由於戰後資本主義經濟以及世界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從而使經濟週期的發展程序,經濟危機的表現形式等方面出現了以下一些特點:

同期性與非同期性經濟危機交錯發生

資本主義世界同期性的經濟危機與非同期性的經濟危機互相交錯,而進入 70 年代以後,則由非同期性穩定地轉向同期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經濟危機在各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裡趨向於同時爆發,具有比較明顯的同期性。自2023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以後,2023年、2023年、2023年、2023年、2023年、2023年、2023年、2023年、2023年、 2023年爆發的經濟危機,歐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一齊捲入,都是世界同期性的經濟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只有1957~2023年、 1973~2023年、1980~2023年的危機是世界同期性的經濟危機,其他各次危機則是非同期性的或部分同期性的經濟危機。例如,美國爆發 1948~2023年戰後第一次經濟危機時,西歐和日本正處於戰後恢復過程中,並未同時發生危機,而當西歐各國爆發1951~2023年和 1964~2023年的經濟危機時,美國則由於先後發動侵朝戰爭和侵越戰爭,使危機分別推遲到1953~2023年和1969~2023年才爆發。

危機的非同期性或部分同期性,有以下幾個原因:

①戰後初期,由於資本主義各國遭受戰爭破壞的程度不同,經濟恢復的時間不同,資本主義經濟週期的程序也就很不一致。

②區域性戰爭,即50年代初的美國侵朝戰爭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的美國侵越戰爭,對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週期的程序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③戰後各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但各國採取的國家干預措施並不相同,所以抵制外國經濟危機影響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④由於某些地區和某些國家的經濟關係特別密切並有共同利害關係,戰後形成了一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地區性聯盟,如歐洲經濟共同體等,因此,經濟危機有時在這些國家裡表現出較明顯的地區同期性,而不表現為世界的同期性。

然而,戰後國際經濟關係日益密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空前發展,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趨勢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以上這些因素終於阻止不了經濟危機向世界同期性發展。70年代以後,連續發生了1973~1975 年和1980~2023年兩次戰後嚴重的同期性世界經濟危機。由非同期性向同期性轉變,這就是戰後經濟危機發展的歷史趨勢。

這一轉變,反映了經濟危機嚴重程度的加深。在非同期性的經濟危機中,未發生危機的國家還可以吸收那些陷於危機中的國家的過剩商品和過剩資本,起一定的緩衝作用;而在同期性的世界經濟危機時,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陷於危機之中,誰也救不了誰,而且還互相轉嫁危機,加劇了相互之間的矛盾和鬥爭,並使危機的時間拖長。

危機頻繁、週期縮短

19世紀70年代初,馬克思在修訂《資本論》法文版第一卷時曾說過:「直到現在,這種週期的延續時間是十年或十一年,但絕不應該把這個數字看作是固定不變的。相反,根據我們以上闡述的資本主義生產的各個規律,必須得出這樣的結論:

這個數字是可變的,而且週期的時間將逐漸縮短」(《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5頁)。

馬克思關於週期將逐漸縮短的論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是否仍然有效,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由戰後只發生過三次同期性的世界經濟危機來看,從1957~2023年的危機起到1980~2023年的危機爆發止,23年間發生三次危機,每一個週期略長於11年;而20世紀初從2023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1937 年,37年間共發生6次危機,每一個週期略長於7年。兩相比較,戰後的經濟週期是延長了。

但如果把非同期的經濟危機也計算在內,以美國為代表,從1948 年到2023年,32年發生7次危機,每一個週期約為5年零4個月,顯然又比戰前大大縮短了。還要看到,1973~2023年的危機以後,只相隔4年多一點就爆發了1980~2023年的危機,這是週期縮短的最近證明。危機頻繁、週期縮短的首要原因,是由於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普遍加強了對於經濟活動的干預。

每當經濟危機爆發時或將要爆發時,各國**就在財政上和貨幣金融上實行膨脹政策,如增加預算開支,大搞公共工程,增加貨幣發行量等等,同時還用減免稅收、降低貼現率、放寬房屋抵押貸款條件等措施去刺激私人投資和私人消費。這些措施人為地激發起新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暫時地緩和了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生產與市場之間的矛盾,使危機不能充分。這些措施,從短期來看,有時固然能夠延緩危機的到來或減輕危機的嚴重程度;但從長期來看,卻進一步擴大了生產能力,加劇了生產與市場之間的矛盾,為下一輪危機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危機頻繁、週期縮短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由於技術的迅速進步,固定資本更新的週期大為縮短。各國**為了保證壟斷資本獲得高額利潤,還採取加速折舊等措施以刺激私人投資,這也促進了固定資本更新週期的縮短。

危機頻繁、週期縮短,表明資本主義矛盾的激化,在國家的多方干預下,戰後雖然沒有發生象30年代那樣的大危機,但多次危機合起來,對於資本主義的打擊仍然是嚴重的。

週期變形

從一次危機到另一次危機算是一個經濟週期。危機是經濟週期的起點和終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整個週期分為四個階段,這是週期運動的傳統形式。

當時整個週期是在國家不干預或干預較少的情況下自行運轉的。

戰後,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佔統治地位的條件下,由於資產階級**加強對經濟的干預,採取一系列的反週期措施,包括在危機和蕭條階段的膨脹性政策以及在復甦和高漲階段的緊縮性政策,使週期發生了變形:危機的來勢沒有過去那樣凶猛,蕭條和復甦兩個階段,界限不清;高漲階段經濟增長乏力,有時還發生曲折和波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蕭條和復甦兩個階段混淆在一起,不易劃分,從表現形式看,整個週期是由危機、「回升」和高漲三個階段組成的,而不象過去那樣由四個階段組成。

蕭條階段和復甦階段混淆不清,不僅50年代和60年代如此,70年代、80年代初期大體上也如此。

如前所述,在1980~2023年的危機中,由於**加強反危機措施,竟出現了下降—回升—再下降的 w型或幾次下降與回升互相交錯的鋸齒型。這種週期形態變化的新現象,是由週期運動受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嚴重干擾所造成的,是資本主義矛盾激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經濟週期的形態變化,並不是否定過去四個階段的劃分,危機、蕭條、復甦、高漲四個階段仍然是週期變化的基礎和前提,資本主義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中,週期的形態也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

經濟危機的衝力相對減弱 戰後雖然週期縮短,危機頻繁,但在各次危機中,工業生產下降幅度都沒有戰前那樣大。1973~2023年的危機,是戰後一次嚴重的經濟危機,它使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15.3%,英國下降11.

2%,法國下降16.3%;而戰前比較嚴重的1920~2023年的危機,卻使這些國家的工業生產分別下降了32%、55%和24%。至於1929~2023年那次世界經濟大危機,各國工業生產下降的幅度就更大了。

當時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 56.6%,英國下降32.3%,法國下降35.

7%。戰後危機衝擊力較小的原因,總的來說,是由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反危機措施阻礙了危機的。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原因:

①固定資本投資幅度下降不大。過去危機爆發時,企業一般都中止擴大再生產的投資,甚至暫停固定資本的更新。但戰後由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實行減免稅收,加速折舊,以及其他各種優惠待遇,去鼓勵投資,再加上科技革命不斷開展,要求固定資本加速更新。

所有這些,即使是在危機期間,也使固定資本投資的下降幅度不大,從而緩和了危機的惡化。

②個人消費需求下降幅度較小。過去在危機期間,由於失業工人大量增加,勞動人民的收入減少,使消費品的生產過剩更加嚴重,轉而又加劇了生產資料的生產過剩,推動經濟危機進一步發展。但戰後由於消費信貸的擴大,社會保險制度的改進,以及工人組織程度提高,抵抗資本家降低工資的力量增強,使消費的下降遇到了阻力,從而減輕了危機的嚴重程度。

③以通貨緊縮、銀根吃緊、銀行擠兌和大批倒閉為主要形式的貨幣信用危機有所改變。這樣的貨幣信用危機,是戰前經濟危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大大加劇了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戰後由於金融資本力量增強,**採取膨脹性的貨幣金融政策,加強了對金融機構的控制和管理,增強了貨幣信用體系抵抗經濟危機衝擊的能力,從而減輕了經濟危機的嚴重程度。

④由物價**轉為物價**。戰前的危機是通貨緊縮,物價**,人心惶惶,造成嚴重的緊張局勢。戰後由於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貨幣金融上和財政上實行膨脹政策,在危機期間,物價不僅不**,反而大幅度**,儘管留下後患,卻暫時緩和了危機的衝擊力量。

由於以上各種原因,戰後的經濟危機不能充分,生產下降幅度不大。這本身就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可以使危機的衝擊力減弱;但另一方面,又為危機頻繁、週期縮短播下了種子,同時還為70年代以來的停滯膨脹準備了條件。

危機期間物價**

如前所述,伴隨著戰前危機的,是通貨緊縮,物價**。當時的一般情況是:危機階段,物價**;蕭條階段,物價在低水平上徘徊;復甦階段,物價回升;高漲階段,物價迅速**;危機再爆發時,物價又大幅度下降。

如此迴圈反覆,起伏波動。支配這種起伏波動的是市場供求關係的週期變化和貨幣**量的週期變化,而這是在國家干預較少的條件下自發執行的。

什麼事經濟全球化,試敘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原因

答 1 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原因 新科學技術,特別是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的廣泛應用,加強了國際經濟聯絡,使國際 活動更便捷。國際 自由程度大大提高和世界各國發展國際經濟關係的迫切要求,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步伐。世界各國逐漸放寬了對資本流動的限制,使國際資本流動大幅度增加。2 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資源配置的國際化...

什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什麼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的規模最大 最慘重 造成破壞最大的全球性戰爭。1939年9月1日 1945年9月2日,以德國 義大利 日本法西斯軸心國 及芬蘭 匈牙利 羅馬尼亞等國 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戰爭最高峰時期,全球有60 的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內容,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內容

第二次世界大戰 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 1945年9月2日 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 日本帝國 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 羅馬尼亞王國 保加利亞王國等僕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戰爭範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