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之間怎麼行禮,古代是如何行禮的?如何稱呼的?

2021-03-03 22:04:37 字數 6818 閱讀 8698

1樓:墨兒

古代漢人女子抄的萬福禮分大禮和常bai禮。

大禮:兩手平措至左du

胸前(右手zhi壓左手),右腿後屈dao,屈膝,低頭。

常禮:右手壓左手,左手按在左胯骨上,雙腿併攏屈膝,微低頭。

一般性禮節,只是右手壓住左手。

你說的應該是滿禮。

可以叫萬福禮,滿人叫「蹲安」。但手在左腰。也有說,漢人在左腰,滿人在右腰。

古代是如何行禮的?如何稱呼的?

2樓:只剩腦袋

行禮:1、正規揖禮:左手壓右手(女子右手壓左手),手藏在袖子裡,舉手加額,鞠躬九十度,然後起身,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手放下。

2、一般揖禮:直立,兩臂合攏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兩臂自額頭下移至胸,同時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規場合,對朋友。

3、拱手:類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動。

4、頷首致意。

5、正規拜禮:直立,舉手加額如揖禮,鞠躬九十度,然後直身(這段叫鞠躬),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雙膝同時著地,緩緩下拜,手掌著地,額頭貼手掌上(這叫

拜),然後直起上身,同時手隨著齊眉(這叫興)——然後根據禮節,平身或再拜……平身時,兩手齊眉,起身,直立後手放下。

6、一般拜禮(用於雅坐時):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蓋支撐身體,然後拜手(手至地,頭貼手)或叩頭(頭扣地)或稽首(時間長)或頓首(時間短)。

7、女子行禮:本著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禮。但處於忍讓的風度——女子行禮兩手合攏放胸前,微屈膝,微低頭即可;若拜禮,上身直,膝著地,攏手下垂,頭微低,即可。應

用:5用於一般用於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場合。6用於雅坐時。

1到4,應當作為漢服時的日常行禮,依據具體情況——對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體場合容許你表現禮節的程度……現在人缺少禮儀觀念,不必過分要求,但拱手應當能做到。如果在與人交談的時候又有人來,當注意問候時要根據身邊人的情況,決定行禮的程度。

四、迎賓:古人迎賓講究衣冠嚴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門口不期而遇,那麼主人會裝作不認識,不理不睬地把門關上,等換上衣服再開門迎賓。迎賓時,主人立在門右(其實就是主

人在東,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門左。迎客進門以後,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說「請」,客人答「請」,要為客人開門、掀簾子……主人請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邊的椅子上),客人請辭——最終看情況決定坐次。

今天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於現在建築佈局多樣,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後主人行,是應當把握的精神。

3樓:匿名使用者

老年婦女謙稱--「老身」

謙稱自己的丈夫--「拙夫」

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稱--「臣妾」

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稱--「本宮」

寡居皇太后自稱--「哀家」

民間女子自稱--「小女子」、「民女」女子謙稱自己容貌--「蒲柳之姿」(柳樹在古代被看作樹中的賤物)未婚女子稱奴家. 其他:「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謙稱自己;敝姓,謙稱自己的姓;

敝處,謙稱自己的房屋、處所。

「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

「僕」--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請求別人。

如敢問,用於問對方問題;敢請,用於請求對方做某事上了年紀的婦人自稱為「老身」稱對方的年齡(多用於年輕女子)--「芳齡」

稱對方的名字(多用於年輕女子)--「芳名」

古代的女子稱呼:女子自稱--「奴家」女子謙稱--「妾」、「賤妾」、「奴婢」老年婦女謙稱--「老身」謙稱自己的丈夫--「拙夫」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稱--「臣妾」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稱--「本宮」寡居皇太后自稱--「哀家」

古代女子如何行禮?求圖 10

4樓:雨中殉情

古代女子行禮共有八種,如下:

一:嵇首禮(前可加作揖-然後再嵇首)

第1步:舉手齊眉

第2步:雙膝跪下,

第3步:頭伏地一段時間,仍舉手齊眉

第4步:直起上身,仍舉手齊眉

第5步:雙膝起,仍舉手齊眉

第6步:手放下

二:叩首禮(前可加作揖-然後再叩首)

第1步:舉手齊眉

第2步:單膝跪下,

第3步:頭觸地。手放於兩旁

第4步:直起上身,手復齊眉

第5步:單膝起,仍舉手齊眉

第6步:手放下拜(若要重複叩首的話,仍跪著但直起上身,手復齊眉,是為興。再頭觸地,手放於兩旁,是為拜。這樣來回重複,就看幾拜了)

三:頓首禮

第1步:雙膝跪下

第2步:手交疊放於地,低頭

第3步:頓首

第4步:雙膝起

四:空手禮

第1步:雙膝跪下

第2步:手交疊放於地,頭碰手(但不要碰上)

第3步:雙膝起

五:作揖禮

第1步:舉手齊眉

第2步:莊重緩慢的鞠躬45度同時兩臂自眉下移至胸部。

補充:還有微微的作揖禮

第1步:舉手齊胸

第2步:微微鞠躬

六:頷首禮(答禮,用於受禮者對施禮者的答謝)

平時起立而不是坐著的時候,叉手於腹部,微微的鞠躬頷首

七:拱手禮

只舉手齊胸一下,上身不動

八:萬福禮

第1步:舉手齊胸,但在左胸側

第2步:右腳後支

第3步:莊重緩慢的屈膝並低頭

補充:後來的萬福,就像現在常看到的一樣

第1步:雙手輕輕搭於左胯處

第2步:右腳後支

第3步:莊重緩慢的屈膝並低頭

第4步:微微屈膝並低頭,口道「某某萬福」

另外補充下古代年齡稱謂。

襁褓:不滿週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髮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擷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在大約周朝那時候應該是二十歲成年,後來越來越早,變成十五歲成年。

笄禮,即漢民族女孩**禮,古代嘉禮的一種。俗稱「上頭」、「上頭禮」。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規定貴族女子在訂婚(許嫁)以後出嫁之前行笄禮。一般在十五歲舉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二十也行笄禮。

中國古代朋友之間如何行禮

5樓:遨遊

1、正規揖禮:左手壓右手(女子右手壓左手),手藏在袖子裡,舉手加額,鞠躬九十度,然後起身,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手放下。

歷史上的舉案齊眉的說法,就用的是這個揖禮。

2、一般揖禮:直立,兩臂合攏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兩臂自額頭下移至胸,同時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這個行禮主要用於正規場合,主要是對朋友行的禮。

3、拱手:類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動。

這個行禮,用的場合稍為正規,行禮比較隨意。4、頷首致意。

這個行禮用的場合不太在正規,行禮很隨意。

5、正規拜禮:直立,舉手加額如揖禮,鞠躬九十度,然後直身(這段叫鞠躬),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雙膝同時著地,緩緩下拜,手掌著地,額頭貼手掌上(這叫拜),然後直起上身,同時手隨著齊眉(這叫興)——然後根據禮節,平身或再拜……平身時,兩手齊眉,起身,直立後手放下。

這種拜禮一般用於祭祀,在非常敬重的場合適用。

6、一般拜禮(用於雅坐時):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蓋支撐身體,然後拜手(手至地,頭貼手)或叩頭(頭扣地)或稽首(時間長)或頓首(時間短)。

7、女子行禮:本著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禮。但處於忍讓的風度——女子行禮兩手合攏放胸前,微屈膝,微低頭即可;若拜禮,上身直,膝著地,攏手下垂,頭微低,即可。

古代女子行禮到底是怎樣的?

6樓:南北

中國古代女子

行禮的方式比較講究,古代漢人女子的萬福禮分大禮和常禮。

大禮:兩手平措至左胸前,右手壓左手,右腿後屈,屈膝,低頭。

常禮:右手壓左手,左手按在左胯骨上,雙腿併攏屈膝,微低頭。

一般性禮節,只是右手壓住左手。

你說的應該是滿禮,滿人叫蹲安,但手在左腰,也有說,漢人在左腰,滿人在右腰。

1.打拱:輕於跪拜的一種禮節。女子行禮時,兩手抱拳,臂的前部上舉,略微擺動。

2.打恭:彎下身子作揖。表示恭敬。打恭時,上身彎曲,至九十度為最恭敬,同時兩手相抱拱手,自下而上移動。

3.團拜:行禮時跪地,兩手前伸至地,頭低至腰平。

4.跪拜:行禮時,兩膝著地,伸直腰及大腿,上身端直,前傾,雙手伏地,以頭碰地。

5.三拜:拜禮重複三次。三拜要行跪後兩手相拱於地,俯首至手,重複三次。

6.欠身:全身或身體的一部分稍微向上欠前,屬對人恭敬的一種禮節。欠身前身體一般為坐姿,欠身時腿部用力,身體上提,稍離所坐之物。

7樓:

古代女子行禮,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行李方式。清朝以前都是跪禮和手帕禮,清朝的女子行李都是雙手交疊在左側半跪禮,在重要的場合實行的是跪禮。

8樓:是26號大川啊

是女子福禮(又叫:萬福禮或道萬福):用於同輩著漢服日常見面,辭別時。身體肅立,兩手相扣,右手在上,放於胸前或左腰側,微俯身約20度,微動手,微屈膝。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行禮方式:

稽首,指古代跪拜禮,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上(掌心向內),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點在手背。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

頓首,通常是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輩之間互相表示敬意的禮節,也稱為「叩頭」。其形式如同稽首,只是頭觸地後立即抬起而不在地面停留。

叩首禮常見於下級對上級、少輩對長輩。表示恭敬、侍奉、懇求之意,或春節拜年,學藝拜師均行叩首禮。行禮時,先脫帽,跪左膝,後跪右膝,馬蹄袖一彈,雙手按地,連叩三下頭。

肅拜,中國古代的一種禮俗,肅拜專行於婦女,雅拜,何謂肅拜?曰:兩膝齊跪,手至地而頭不下為肅拜。」

9樓:愛你一百年

古代女子行禮共有八種,如下:

一:嵇首禮(前可加

作揖-然後再嵇首)

第1步:舉手齊眉

第2步:雙膝跪下,

第3步:頭伏地一段時間,仍舉手齊眉

第4步:直起上身,仍舉手齊眉

第5步:雙膝起,仍舉手齊眉

第6步:手放下

二:叩首禮(前可加作揖-然後再叩首)

第1步:舉手齊眉

第2步:單膝跪下,

第3步:頭觸地。手放於兩旁

第4步:直起上身,手復齊眉

第5步:單膝起,仍舉手齊眉

第6步:手放下拜(若要重複叩首的話,仍跪著但直起上身,手復齊眉,是為興。再頭觸地,手放於兩旁,是為拜。這樣來回重複,就看幾拜了)

三:頓首禮

第1步:雙膝跪下

第2步:手交疊放於地,低頭

第3步:頓首

第4步:雙膝起

四:空手禮

第1步:雙膝跪下

第2步:手交疊放於地,頭碰手(但不要碰上)

第3步:雙膝起

五:作揖禮

第1步:舉手齊眉

第2步:莊重緩慢的鞠躬45度同時兩臂自眉下移至胸部。

補充:還有微微的作揖禮

第1步:舉手齊胸

第2步:微微鞠躬

六:頷首禮(答禮,用於受禮者對施禮者的答謝)

平時起立而不是坐著的時候,叉手於腹部,微微的鞠躬頷首

七:拱手禮

只舉手齊胸一下,上身不動

八:萬福禮

第1步:舉手齊胸,但在左胸側

第2步:右腳後支

第3步:莊重緩慢的屈膝並低頭

補充:後來的萬福,就像現在常看到的一樣

第1步:雙手輕輕搭於左胯處

第2步:右腳後支

第3步:莊重緩慢的屈膝並低頭

第4步:微微屈膝並低頭,口道「某某萬福」

另外補充下古代年齡稱謂。

襁褓:不滿週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髮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擷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在大約周朝那時候應該是二十歲成年,後來越來越早,變成十五歲成年。

笄禮,即漢民族女孩**禮,古代嘉禮的一種。俗稱「上頭」、「上頭禮」。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規定貴族女子在訂婚(許嫁)以後出嫁之前行笄禮。一般在十五歲舉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二十也行笄禮。

古代私塾師生怎樣行禮,古代進私塾如何拜見老師

當孩子到了入學年齡,有錢家的孩子就去私塾 1正衣冠,要穿戴整齊去面見先生專 2點硃砂,在跪拜先屬生後,私塾中的先生會以硃砂清點孩子的額頭點出一點3贈毛筆,行禮後起身之時先生會贈與孩子一支毛筆 當然是父母先買好,再將毛筆轉交給先生的 用來告誡學生勤勉於己,刻苦讀書 4拜孔子,以標對文學的尊敬之態 要行...

古人是如何用詩詞來讚美女性,讚美女性的古代詩詞

其形bai也,翩若驚鴻,婉若遊du 龍。榮曜秋zhi菊,華茂春鬆。髣髴兮dao若輕雲之蔽月,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屬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脣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

古代金銀如何換算,在古代的黃金,銀子,文錢之間是怎麼換算的?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 8 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 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 20。可知1兩 約可兌換8 11兩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 換錢一吊,也就是一千文 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 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 竟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