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妝容的發展歷。上古時代近代

2021-03-03 21:51:32 字數 6147 閱讀 5888

1樓:陰山月

中國妝容的發展

圖示各朝代婦女的妝容

謊言的沙灘 發表在 圖說歷史 華聲論壇 http://bbs.voc.***.**

花黃與花鈿

北朝《木蘭詩》裡,少女花木蘭替父從軍,征戰十年始歸。她一回到告別已久的閨房,就急忙「脫我戰時袍,著我舊衣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詩中花木蘭所貼的花黃是古代流行的一種女性額飾, 又稱額黃、鵝黃、鴨黃、約黃等,是把**色的紙剪成各式裝飾圖樣,或是在額間塗上黃色。這種化妝方式起源於南北朝,當時佛教的盛行,愛美求新的女性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將額頭塗成黃色,漸成風習。南朝梁簡文帝蕭綱《美女篇》雲:

「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就是指額黃。到唐朝時額黃更加盛行。

如盧照鄰詩:「片片行雲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鴨黃。」皮日休詩「半垂金粉如何似,靜婉臨溪照額黃」,鄭史詩「最愛鉛華薄薄妝,更兼衣著又鵝黃」,經過五代到宋代時,額黃還在流行,如宋彭汝勵詩:

「有女夭夭稱細娘,珍珠落鬢面塗黃。」 古時還時興過由額黃髮展而成的佛妝,張芸叟《使遼錄》中所說:『胡婦以黃物塗面如金,謂之佛妝。

』但這種潮流並未大範圍的在漢地流行。

與花黃相近的額飾還有花鈿,關於花鈿的起源,有一個亦真亦假的美麗傳說:南朝《宋書》中寫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曾在正月初七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殿前梅樹上一朵梅花,恰巧落在公主額上,額中被染成五出花瓣狀。宮中女子見公主額上的梅花印非常美麗,於是紛紛剪梅花貼於額頭,這種梅花妝很快就流傳到民間,成為當時女性爭相效仿的時尚。

五代前蜀詩人牛嶠《紅薔薇》「若綴壽陽公主額,六宮爭肯學梅妝」,即是在說這個典故。至宋朝時,還在流行梅花妝,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簾隙,佳人半露梅妝額,綠雲低映花如刻。

」古代還有一種在面頰貼花鈿的化妝術,稱為面靨或笑靨。相傳三國時期,吳太子孫和酒後在月下舞水晶如意,失手打傷了寵姬鄧夫人的臉頰,太醫用白獺髓調和琥珀給鄧夫人治傷,傷愈之後臉上留下斑斑紅點,孫和反而覺得鄧夫人這樣更為嬌媚,很快宮廷、民間就興起了丹脂點頰,而且流傳到後世。梁簡文帝詩:

「分妝開淺靨,繞臉傅斜紅。」即在形容這種妝飾,詩中的斜紅是一種和麵靨配套的面飾。面靨在唐朝時依然風行,高承《事物紀原》中記載:

「遠世婦人喜作粉靨,如月形,如錢樣,又或以朱若燕脂點者,唐人亦尚之。」從南薰殿舊藏的幾位宋代皇后像中可知面貼花鈿在宋代猶有餘風。

從傳世的文字與形象資料得知,花鈿的樣式是多種多樣的,最簡單的僅是一個紅點丹,複雜的有各種小動物及花朵的圖案。製作花鈿的材料有金箔片、珍珠、魚腮骨、魚鱗、茶油花餅、黑光紙、螺鈿殼及雲母等,五代後蜀孟昶妃張太華《葬後見形》寫「尋思往日椒房寵,淚溼衣襟損翠細」,詩中的翠鈿是用翠鳥的羽毛製成的。宋代陶谷所著《潸異錄》中說:

「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 這是用蜻蜓翅膀做花鈿了。

花鈿是用一種牛魚鰾製成的呵膠貼於額上的,卸妝時用熱水敷軟即可揭下,由此可知,白居易《長恨歌》「花鈿委地無人收」一句中隱含著讓人不忍多想的悽慘。與之相比,李清照思念丈夫而寫的《蝶戀花》中「酒意待情誰與共,沮融殘粉花鈿重」之句僅僅是一場溫暖的憂傷。

中國化妝發展史從遠古時代起源經歷了那些朝代?

2樓:求養不求肥

化妝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女性美容技術。古代人們在面部和身上塗上各種顏色和油彩,表示神的化身,以此祛魔逐邪,並顯示自己的地位和存在。後來這種裝扮漸漸變為具有裝飾的意味,一方面在演劇時需要改變面貌和裝束,以表現劇中人物;另一方面是由於實用而興起。

如古代埃及人在眼睛周圍塗上墨色,以使眼睛能避免直射日光的傷害;在身體上塗上香油,以保護**免受日光和昆蟲的侵擾等等。如今,化妝則成為滿足人們追求自身美的一種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化妝品並運用人工技巧來增加天然美,不限男女。

「脂粉黛澤之化妝,中國古代,早已實行。迨及唐朝,人文璨然,宮嬪眾多,使六宮粉黛,競美爭妍。所以化樁一項,更趨濃豔。

日本平安朝女子之化妝,起源亦由於唐,今分為髻、額黃、眉黛、朱粉、口脂等等。」

愛美是人類的天性,早在原始時期,人類就開始用一些特別的東西來裝飾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加美麗。考古學家曾在原始人類的遺址上發現用小石子、貝殼或獸牙等物製作而成的美麗的串珠,用於裝飾;在洞穴壁畫上發現了美容化妝的痕跡。瞭解一些過去的東西,也許會對你的生活有好處!

據說畫眉之風起於戰國,在還沒有特定的畫眉材料之前,婦女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古代婦女畫眉所用的材料,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的畫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種黑色礦物,也稱「石黛」。

描畫前必須先將石黛放在石硯上磨碾,使之成為粉末,然後加水調和。磨石黛的石硯在漢墓裡多有發現,說明這種化妝品在漢代就已經在使用了。除了石黛,還有銅黛、青雀頭黛和螺子黛。

銅黛是一種銅鏽狀的化學物質。青雀頭黛是一種深灰色的畫眉材料,在南北朝時由西域傳入。

螺子黛則是隋唐時代婦女的畫眉材料,出產于波斯國,它是一種經過加工製造,已經成為各種規定形狀的黛塊。使用時只用蘸水即可,無需研磨,因為它的模樣及製作過程和書畫用的墨錠相似,所以也被稱為「石墨」,或稱「畫眉墨」。

到了宋代,畫眉墨的使用更加廣泛,婦女們已經很少再使用石黛。關於畫眉墨的製作方法,宋人筆記中也有敘述,例如《事林廣記》中說:「真麻油一盞,多著燈心搓緊,將油盞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煙凝上,隨得掃下。

預於三日前,用腦麝別浸少油,傾入煙內和調勻,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燈花,用尤佳。」

這種煙薰的畫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則被美其名曰「畫眉集香圓」。元代之後,宮廷女子的畫眉之黛,全部選用京西門頭溝區齋堂特產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隨著西洋文化的東漸,中國婦女的化妝品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

畫眉材料,尤其是桿狀的眉筆和經過化學調製的黑色油脂。

3樓:彩霞滿天光

中國化妝發展史從遠古時代起源經歷了七個朝代:

1、夏商周時期(前21世紀----前771年) 。

中國婦女化妝的習俗在夏商周時期便已經興起。早在商周時期,甲骨文中就出現了「沐」字。《說文解字》註釋說:

沐,洗面也。在距今一千多年前,就有了「香湯沐浴」「月粉妝梳」的描述。在殷紂時期,我國人民就開始用燕地紅蘭花搗汁凝成胭脂(當時叫燕支);周文王時期,婦女已經廣泛使用鋅粉擦臉。

以白為美,已經成為了主流的審美意識。眉形雖有寬窄之分,但長眉也已經成為了主流審美意識。人們普遍追求紅脣。

商周時期,化妝似乎還侷限於宮廷婦女,直到東周春秋戰國之際,化妝才在平民婦女中逐漸流行。商周時期,化妝似乎還侷限於宮廷婦女,主要為了供君主欣賞享受的需要而妝扮,直到東周春秋戰國之際,化妝才在平民婦女中逐漸流行。殷商時,因配合化妝**容顏的需要而發明了銅鏡,更加促使化妝習俗的盛行。

2、秦漢時期(前221年-----220年)。

兩漢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和審美意識的提高,化妝的習俗得到新的發展,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階層的婦女都會注重自身的容顏裝飾。漢桓帝時,大將軍樑冀的妻子孫壽便是以擅長打扮聞名。她的儀容妝飾新奇嫵媚,使得當時婦女爭相模仿。

那時的妝型,已出現了不同樣式,而化妝品也豐富了很多。

3、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1年)。

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融會,加上世俗習風也經歷了一個由質樸灑脫到萎靡綺麗的變化,使我國婦女的化妝技巧在此時期逐漸成熟,呈現多樣化的傾向,整體而言,婦女的面部裝扮在色彩運用方面比以前更加大膽,妝態的形態變化也很大,而且女性以瘦弱為美。這時期婦女的髮型以各種髻為主,如百花髻、富榮歸雲髻、富人家的婦女插戴金、玉、玳瑁、珍寶等製成的簪釵,而鮮花都受各階層歡迎。這時期妝態沒有太多變化,主要有酒暈妝、桃花妝、飛霞妝。

這時期還有一種特殊妝式稱為「紫妝」。《中華古今注》記載魏文帝所寵愛的宮女中有一名叫段巧笑的宮女,時常「錦衣系履,作紫粉拂面」,當時這種妝法尚屬少見,但可以看出古代紫色為華貴象徵的審美意識。

4、隋唐五代時期(581---960年)。

隋唐五代是中國古代史上最重要的一個時期,其中唐朝更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一個時代。隋代婦女的妝扮比較樸素,不像魏晉南北朝有較多變化的式樣,更不如唐朝的多姿多彩。唐朝國勢強盛,經濟繁榮,社會風氣開放,婦女盛行追求時髦。

女子著妝較自由,這時期的審美意識是中國歷史上最接近西方美的一個朝代,開放式的化妝風格也是這種審美趨向的構成部分。上妝的順序先是敷鉛粉、塗胭脂,接著畫眉毛、貼花鈿。有些人還會點面魘、描斜紅、畫脣形、塗脣脂。

在唐末五代有一種特殊的妝「三白妝」即在額、鼻、下巴用白粉塗成白色,其他部位不做修飾。初唐時期髮型主要有「半翻髻」、「回鶻髻」。而開元盛世則有密髻擁面的特徵。

當時在貴婦中間流行假髮。這時候開始用煙墨畫眉,眉形由細長發展到寬粗,有「垂珠眉」、「涵煙眉」、「小山眉」等眉目。盛唐時期流行寬且彎曲的八字眉,「桂葉雙眉」就是其形象寫照。

「石榴嬌」、「小紅春」、「露珠兒」等脣紅依然說明當時流行點紅脣,另外還有些人用檀色的口脂。這時期的美容特點是:初步形成了獨立的學科,初具規模,概括了現代美容的許多基本知識和內容。

隋代婦女的妝扮比較樸素,不象魏晉南北朝有較多變化的式樣,更不如唐朝的多彩多姿。   唐朝國勢強盛,經濟繁榮,社會風氣開放,婦女盛行追求時髦。無論是宮妓還是私妓,這些女子都是濃妝豔抹,著意修飾。

唐朝的女性社會地位提高,是中國歷史上女權最高的一個朝代,也難怪會出現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5、宋遼金元時期(420----2023年)。

宋朝建立之後,經濟有所發展,美學思想也有了和以前不一樣的變化在繪畫、詩文方面力求有韻,用簡單平淡的形式表現綺麗豐富的內容,造成一種迴盪無窮的韻味,衝上淡雅的風格。宋代的《聖經總路》裡非常強調,「駐顏美容當以益血氣為先,倘不如此,徒區區乎膏面染髭之術!」明確反對只注重塗脂抹粉,不求根本的做法。

所以婦女的妝扮屬於清新、雅緻、自然的型別,不過擦白抹紅還是臉部裝扮的基本元素,因此,紅妝仍是宋代婦女在化妝方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時期貴婦常在額前、百間、兩頰都貼上小珍珠做裝飾,這就是珍珠花鈿妝。髮型沒有太多的變化,貴婦之間流行高髻,而平民之間流行低髻 ,飾品中開始流行花冠,這直接導致了假花製造業的產生,而這時氣頭上扎巾也逐漸形成風俗。

這時期的眉形雖然沒有什麼大的發展,但卻出現了一種新的畫眉的工具即篦。手和趾的妝飾也開始引進妝界,用鳳仙花塗指甲,這是美甲業的開端。遼在2023年被金所滅,金在2023年被蒙古所滅,蒙古又在2023年滅南宋,統一中國,建立元帝國。

契丹、女真、蒙古都是遊牧民族,在入主中原之前,長期轉居於邊塞,服飾妝扮都非常簡樸,知道逐漸漢化後,才變得比較講究和華麗。元代婦女的妝扮在順帝前後有較明顯的變化,之前,多崇尚華麗;之後,風氣轉為清淡、樸素,有的甚至不化妝不擦粉。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人們用一種植物的跟磨成粉,塗在臉上當作**用。

6、明清時期(1368-----2023年)。

明朝初期,國勢強盛,經濟繁榮,當時的政治中心雖在河北,然而經濟中心卻在農業繁榮的長江下游江浙一帶,於是各方服飾都仿效南方,特別是經濟富庶的秦淮區中的婦女的化妝更是全國各地婦女仿效的物件。明代時中國傳統美容的一個鼎盛時期。明初朱材等編纂的《普濟方》是中國美容方的大彙總,對於美容化妝藥之收載,規模空前。

明朝婦女普遍喜歡扁圓形的髮型,如「桃心髻」、「桃尖髻」、「鵝膽羽髻」。這時期的假髮製作越來越精良,很多是用銀絲、金絲、馬尾、紗做成的丫髻、雲髻等戴在真發上的裝飾品。頭飾有頭花、釵、冠,又從國外引進了燒製琺琅技術,使得飾品更加精美。

纖細而略微彎曲的眉毛,細長的眼睛,薄薄的嘴脣,素白明淨的臉是明朝婦女給世人留下的總體印象,秀美,清麗韻味天生。

清初婦女的妝容分為兩條發展線索,滿族多為「兩把頭」,到後來發展成一種類似牌頭的高大的固定裝飾物,用綢緞等材料製成,在上面裝飾以花朵、珠、釵等,將頭髮向後攏起梳成曼長形後將它戴在頭上。而漢族的髮型主要有牡丹頭、荷花頭等龐大的片與華麗誇張的髮型。後來兩種發展線路逐漸融合,到了晚清時期,開始留「前劉海」面部仍為低調線路,面部清秀,眉眼細長,嘴脣薄小。

清代美容化妝之術非常發達,其標誌是大量的美容用品和藥劑不斷出現,東南沿海的化妝美容的小作坊在唐宋元明時代就已存在,但到了清代規模才不斷擴大。

7、近代**時期(1840----2023年)。

近代**時期化妝品種類繁多,香粉是各階層婦女化妝品的首選。有些人堅持傳統路線,有些人則大膽追求時尚,喜歡香水、旋轉式口紅、化有層次感和線條柔和的眉毛,強調立體感的深色眼影,貼假睫毛,且對上脣飽滿下脣線條明顯的脣形特別有感情。到了四十年代,國內由於長期戰爭,物質生活困難,整個社會偏向自然樸實的妝容。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推崇愛與和平,整體裝扮以浪漫、活力為主。到了二十世紀末,現代女性由於教育水平的提高,經濟上的獨立及價值意識的變化,對美的追求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強調時尚感,自然美。

唐代書院是怎樣發展的,簡述中國書院的發展歷程

發展至唐代,開始出抄現了書院的雛形。唐玄宗李隆基時設立的麗下書院和集賢殿書院,是宮廷圖書館而不是一種教育機構,但它卻是書院名稱之始。由於唐代的書院跟後來出現的書院往往有直接聯絡,所以說唐代是我國書院的萌芽時期。唐代還出現了一些私人創辦的書院,並且成為文人學士們個人讀書的場所。其中有幾所如廬山國學 皇...

化妝的發展歷史,中國化妝發展史從遠古時代起源經歷了那些朝代

早在原始時期,人類就開始用一些特別的東西來裝飾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加美麗。考古學家曾在原始人類的遺址上發現用小石子 貝殼或獸牙等物製作而成的美麗的串珠,用於裝飾 在洞穴壁畫上發現了美容化妝的痕跡。據說畫眉之風起於戰國,在還沒有特定的畫眉材料之前,婦女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古代婦女畫眉所用的材料,隨著...

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分期體現了怎樣的時代歷史背景和文學發展

第一次文代會和第四次文代會在不少文學史著作中,都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階段劃分的歷史節點。從王瑤的 中國新文學史稿 開始,延安文藝座談會和第一次文代會作為文學史分期的歷史界標,其政治功能被不斷強化。進入八十年代中期以後,延安文藝座談會作為文學史分期界標的歷史功能被逐漸淡化,文學的審美性原則以及文學形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