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名詞作狀語請用文言文舉例,文言文名詞作狀語練習

2021-03-04 05:40:20 字數 5219 閱讀 6316

1樓:匿名使用者

1.日扳仲永環抄謁於邑人

襲(《傷仲永》)"日"是"天天"。bai

2.有好du事者船載以入(《黔之zhi驢》)"船"是dao"用船"的意思。

3.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記》)"西"是"向西"的意思。

4.下見小溪(《小石潭記》)"下"是"向下"的意思。

5.斗折蛇行(《小石潭記》)"鬥""蛇"是"像北斗星""像蛇"的意思。

6.犬牙差互(《小石潭記》)"犬牙"是"像狗的牙齒一樣"。

7.山行六七裡(《醉翁亭記》)"山"是"沿著山路"的意思。

8.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記》)"翼"是"像鳥的翅膀一樣張開"。

9.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是"用箕畚"的意思。

10.北通巫峽,南極瀟湘(《岳陽樓記》)"南""北"是"向南""向北"的意思。

文言文名詞作狀語練習

2樓:策士吧問道鬼谷

原文出自《世語新說》中「元方答客」故事的內容。原文中的「門外戲」是狀中短語,其中:名詞「門外」充當動詞「戲」的狀語。

所以:原文「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的大意為:陳元方當時七歲,正在門外玩耍。

名詞做狀語是文言文的獨有現象,但是這種現象在先秦並不常見,到《史記》才增多的。名詞做狀語主要有兩種型別,一種是比喻性的,另一種是實在性的。

1)比喻性的狀語是用名詞作比喻來說明有關的行為或人、物。這種狀語如果用人、物的外形作比喻,常說明某種形態;如果用人、物的內在關係作比喻,常表示完成某個行為時所持的態度。例如:

○《左傳·莊公八年》:豕人立而啼。

(野豬,像人一樣站立並且啼叫)

本例中的名詞「人」作狀語修飾動詞「立」,是說「豕(豬)」站立起來像人,這是用人的外形來作比喻。

○《史記·循吏列傳》:老人兒啼。

(老人,像孩子那樣啼哭。)

本例中的名詞「兒」作狀語修飾動詞「啼」,是說老人象小兒一樣哭泣,也是用小兒的外形來作比喻。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解其縛,東鄉坐,西鄉對,師事之。

(韓信親自給他解開繩索,請他面向東坐,自己面向西對坐著,像對老師那樣去侍奉他。)

本例中的名詞「師」作動詞「事」的狀語,「師事之」並不是侍奉外表像老師的人,更不能當著主謂短語來解讀,而是說像對老師一樣,即像對老師那樣去侍奉他,這是用人之間的內在關係作比喻。

○《史記·項羽本紀》: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你替我請他進來,我要像對兄弟那樣去侍奉他。)

本例中的名詞「兄」作動詞「事」的狀語,「兄事之」並不是侍奉外表像兄弟,更不能當著是主謂短語,即「兄事之」來解讀。而是說像對待兄弟一樣,即像對兄弟那樣去侍奉他,這是用人之間的內在關係作比喻。

2)實在性的狀語不是比喻,而是某種事體確實與行為有關。事體可以是工具、準則、處所等。例如:

○《漢書·霍光傳》:群臣後應者,臣請劍斬之。

(劍斬之:用劍斬殺他們。)

本例中的名詞「劍」作動詞「斬」的事體狀語,與「斬」的行為有關,表示行為的工具。

○《史記·陳涉世家》:失期,法皆斬。

(法皆斬:依據法令都要斬首。)

本例中的名詞「法」作動詞「斬」的事體狀語,與「斬」的行為有關,表示行為的準則。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按秦王的威勢,而我(藺相如)卻敢在朝庭上呵叱秦王。)

本例中的名詞「廷」作動詞「叱」的事體狀語,與「叱」的行為有關,表示行為的處所

注意: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當名詞作狀語,表示行為的工具,翻譯時,名詞之前可加譯「用」或「拿」;當名詞作狀語,表示行為的準則,翻譯時,名詞之前可加譯「依據」、「憑藉」;當名詞作狀語,表示行為的處所,翻譯時,名詞之前可加譯「在」。

3樓:李居霄

首先講下「門外」是地點名詞,後面「戲」是動詞,名詞不能修飾動詞,所以「門外」作狀語,修飾「戲」,在門外玩耍。

**作狀語其實很容易識別,因為狀語修飾動詞,所以動詞前的基本上是狀語,比如「其一犬坐於前」中的犬,因為要修飾坐,解釋為像狗一樣坐在前面。

4樓:上網不當飯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這句的意思是:陳紀七歲時,便在門外玩耍、嬉戲。

「門外」,本來是名詞,在現代漢語中,名詞是不能作狀語的,但在古代漢語中,卻常有這樣的現象,我們把古代漢語中的這種現象叫做「名詞作狀語」。

文言文詞類活用中的為什麼叫名詞作狀語而不是叫名詞作副詞?別的都是什麼詞作什麼詞,這個怎麼是詞作語?

5樓:古藤

有時候活用後對應的是個短語而不是單個詞或片語,"有亭翼然"的"翼"就是名詞活用做狀語"像鳥的翅膀",所以說是做句子成分"狀語"更準確一些。

語文文言文中常有名詞作狀語的用法,狀語是什麼怎麼看出文言文的一句用了名詞作狀語的用法,還有句子成分?

6樓:匿名使用者

狀語(adverbial)是句子的重要修飾成分。狀語是謂語裡的另一個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謂語中心語的前面,從情況,時間,處所,方式,條件,物件,肯定,否定,範圍和程度等方面對謂語中心進行修飾或限制。在不同的語言中「狀語」有不同的作用。

中文狀語是動詞或形容詞前面的連帶成分,用來修飾、限制動詞或形容詞,表示動作的狀態、方式、時間、處所或程度等;德語狀語修飾動詞、形容詞、副詞或整個句子;英語狀語修飾動詞、形容詞、副詞等的句子成分。

例句:(括號內為狀語) 他(已經)走了。 咱們(北京)見。

歌聲(把王老師)帶入深沉的回憶。 科學(終於以偉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戰勝了神權。 空(谷)傳響。

狀語常以以下形式出現: 1.副詞、形容詞經常做狀語。

2.表示時間、處所的名詞經常做狀語,一般名詞不做狀語,動詞中除助動詞外很少做狀語。 3.

介詞結構常做狀語。 4.一般狀語緊連在中心詞的前邊,但表示時間、處所、目的的名詞或介詞結構作狀語時,可以放在主語的前邊.

如[在杭州],我們遊覽了西湖美景。 狀語說白了就是修飾動作的詞,也可以理解成修飾謂語的詞。

學習文言文的時候這種名詞作狀語的詞類活用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規律一:名詞活用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翻譯的時候,需要在那個活用的名詞前加一「像」字。如「檣櫓灰飛煙滅」句中的「灰」與「煙」,「一石頂壁起猶數十丈」(徐巨集祖《遊黃山記》)句中的「壁」,「贏糧而影從」(賈誼《過秦論》)中的「影」,就屬於這種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有許多成語,如「土崩瓦解」中的「土」與「瓦」、「星羅棋佈」中的「星」與「棋」、「蠶食鯨吞」中的「蠶」與「鯨」、「風起雲湧」中的「風」與「雲」,也都屬於名詞活用作狀語表狀態的例子。僅以「土崩瓦解」為例,指出一個誤區。有人認為「土崩」與「瓦解」均為主謂關係,然後構成了聯合結構。

錯了,因為在成語決不是說「土」與「瓦」怎麼了,而是在比喻某事物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樣徹底崩潰了。

規律二;名詞活用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工具與方式,在翻譯時,要在活用的那個名詞前加上一個介詞「用」。例如「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中的「船,「狼速去,不然將杖殺汝」中的「杖」,「市中游俠兒得佳者而籠養之」(《促織》)中的「籠」,「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箕畚」等,就應該歸入狀語這一種用法。需要指出的是表工具方式的名詞狀語在翻譯時除了可以加介詞之外,還可以時靈活一些,如「餘自齊安適臨汝」(《石鐘山記》)句中的「舟行」就應該譯為「乘著小船」再如「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石鐘山記》)中的「目見耳聞」也該譯為「親眼親耳」才是。

規律三:名詞活用作狀語表動作行為的頻率,這一類句中活用的名詞均為時間名詞。在翻譯時比較靈活,可加介詞「每」,也可將那名詞重疊後前邊加「一」,還可譯為「一......比......」等。

比如時間名詞「日」與「月」活用的例子就有「鄉鄰之生日蹙(《捕蛇者說》)」中的「日」(譯為「一天比一天」),「日與北騎相出沒於長淮間」(《指南錄後序》)中「日」(譯為「每天」),「日削月割」(《六國論》)中的「日」「月(譯為「一天天」、「一月月」),「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中的「月」(譯為「每日」)等。再如時間名詞「歲」的活用就有「宮中尚促織之戲」(《促織》)中的「歲」(譯為「每年」),「良庖歲更刀」中的「歲」(也譯為「每年」)等。

規律四:表示動作行為的方位。這一類名詞的特點是均為方位名詞,翻譯時在活用的名詞前加上介詞「向」「到」或者「對」一類介詞。

例子俯拾皆是。如「大江東去」(《念奴嬌·赤壁懷古》),「孔雀東南飛」、「北伐」、「南征、「西行」等,譯時加介詞「向」;「外調」「上訪」等,譯時加「到」,而「外連橫而鬥諸侯」中的「外」、「內惑與鄭秀,外欺於張儀」中的「內」與「外」譯時均得加上介詞「對」。

規律五: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那活用的名詞的特點是均為處所名詞,翻譯時加上介詞「在」或者「從」。如「卒廷見相如」中的「廷」應譯為「在朝廷上」,「秦伯素服郊次」(《崤之戰》)中「郊」也得譯為「在城郊」,「草行露宿」(《指南》錄後序))中的「草」和「露」,需譯為「在草叢中」、「在露天裡」,而「沛公已去,間至軍矣」、「道芷陽間行」兩句中的「間」就應譯為「從小道」了。

規律六:表示對人的態度。翻譯時需加上一串文字:

「像對待......一樣」。如「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中的「兄」,「人皆得以隸使之」(《五人墓碑記》)中的「隸」,「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孫臏列傳》)中的」客」,就需譯為」像對待兄長一樣,「像對待奴隸一樣」,「像對待賓客一樣」。

規律七:表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情理。翻譯時在活用的名詞前加上「按」、「照」「按照」這一類介詞就可以了。

如下面的例子,「古法」採草藥多用二月八月」(《採草藥》)中的「古法」(譯為「按照古代的方法」),「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次」(譯為「按次序」),「靈運所未至,理未足怪也」(《雁蕩山》)中的「理」(譯為「照理」)「予分當引決」(《指南錄後序》),中的「分」(譯為「照名分」)等。至於「義不賂秦(《六國論》)」,「義不食周粟」(《史記·伯夷叔齊列傳》)中的「義」若譯為「按照正義」是可以的,但若稍微靈活一點,譯為「堅持正義」似乎更好些。

至於句子成分:句子的組成成分叫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詞與詞之間有一定的組合關係,按照不同的關係,可以把句子分為不同的組成成分。

句子成分由詞或片語充當。漢語: 現代漢語裡一般的句子成分有六種,即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和補語。

英語:句子的組成部分,包括主語、謂語、賓語、定語、補語、狀語、表語七種

我們學習文言文的時候會有幾種比較特殊的句子成分情況:也就是判斷句 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賓語前置:一般都是否定句和疑問句常見此種情況,如: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 「臣未之聞也」。

謂語前置:(1)表示疑問的句子。如:何哉,爾所謂達者? (2)表示感嘆的句子。如:賢哉,回也!

省略句 被動句等

其實樓主可以去書店買一本語文基礎知識積累 裡面有詳細的解說 明白易懂

什麼是作狀語,什麼叫做名詞作狀語

狀語包括時間狀語 地點狀語 條件狀語 方式狀語 目的狀語等。當一個句子成分完整 至少有主謂 時,表示時間或地點等的的詞語在句中作狀語。什麼叫做名詞作狀語 名詞作狀語 名詞作狀語,就是指名詞放在動詞的前面,對這個動詞起著直接修飾或限制的作用。現代漢語中,除時間名詞外,其他名詞一般是不能獨立作狀語的,但...

文言文里名詞作動詞,是使動用法還是意動用法

兩種情況都有 下面解釋中最後一條 下面是名詞作動詞的具體情況,會對你有幫助的 1 兩個名詞連用,或名詞和代詞連用,它們如果不是並列關係或修飾關係,那麼其中必有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如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驢不勝怒,蹄之。解析 例 衣帛 不是 衣服和布帛 也不是 衣服的布帛 而是 穿帛 即 一 活用為動...

用學過的文言文舉例說明什麼是互文

什麼是互文和排比還有對偶修辭手法 指詩文的相鄰句中所用的詞語相互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意思的修辭方式。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互文,也叫抄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文中對它的解釋是 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互辭形式 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