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讀後感,鄉土中國讀後感20字

2021-03-04 04:12:37 字數 4980 閱讀 9809

1樓:匿名使用者

《鄉土中國》研究的是根植於中國農村的鄉下人。中國有幾千年的農耕歷史,「鄉土中國」在某種好處上是中國傳統的符號,在這個思想激盪的時代裡,成了暢銷書。

持續者認為:靠務農為生的鄉下人世世代代附著在土地上,以定居為常態,即便正因種種原因離開土地的農民,也像「從老樹上被風吹出去的種子」,又在新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定居下來農民附著在土地上,很少流動,鄉土社會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

在缺少流動和變化的鄉土社會裡,每個人都在一個「熟悉」的環境裡生活。在相對穩定、熟悉的生活環境下,構成了許多鄉土中國的獨特現象:「規矩」即可約束行為,法律則大可不必;「常識」即可應付變化,「規律」就可有可無了。

費孝通先生說,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很同意,正因我們的民族確實是和泥土分不開的。在中國,從女媧用泥土造人的傳統神話故事開始,到歷代的引起社會轟動和反思的農民起義,都與泥、與土,分不開。

「土」,是中國人的根,是中國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國人骨子裡流淌著的東西。「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我們小時候就能朗朗背誦的詩,其實就能說明以前中國社會以農民為榮,尊敬、崇拜他們。

中國人有「私」的毛病,費孝通先生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中國人的社會結構「是好象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波紋的中心是自己,推及的遠近視財富和勢力而定。波紋的中心既不相同,推及出去的圈子也就各不相同,一切皆以跟自己的親疏遠近為出發,因此中國人缺乏團體意識、缺乏對權力和義務的共識和遵從。

在「推己及人」的波紋式社會結構中,也構成了維繫人際關聯的道德要素:「親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在我們傳統道德系統中……很不容易找到個人對於團體的道德要素」。

鄉土中國的「家」通常是父親一系的「大家」,費孝通稱之為「小家族」。鄉土中國的家不但承擔了生育的基本功能,而且能夠承擔政治、經濟、宗教等社會功能。在我們的鄉土社會中,家裡要有家法,夫婦間要相敬如賓,妻子要三從四德。

在鄉下,通常都是男的和男的在一齊,女的和女的在一齊,孩子們又在一齊,這是性別和年齡造成的距離。中國人在感情上的矜持和保留,也是在這種社會格局中養成的。

費孝通先生認為,鄉土中國不是一個法治社會,「但是『無法』並不影響這社會的秩序,正因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鄉土中國的「禮」靠社會傳統來維繫和傳承。

禮制不一樣於法律,亦有別於道德。在中國傳統社會裡,禮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是主動的,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相比之下,法律是強行限制人的行為的,而道德是整個社會所支援、預設的。

做了不道德的事,即使有些還沒有嚴重到會受法律的制裁,卻必定會受到社會**的譴責,即我們俗話說的良心的譴責。

費孝通先生認為,薄弱的基礎決定了農業社會不能建立起強大的權力帝國,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也構建不出西方式的民主社會,鄉村中國「在人民實際生活上看,是鬆弛和微弱的,是掛名的,是無為的」。在鄉村中國,亦有一種發生在長幼之間的很強的「教化權力」,該種權力保證文化傳統的延續。

費孝通先生認為,在鄉土社會,血緣關聯決定了社會地位。在穩定的社會之中,血緣又推而廣之為地緣。因血緣和地緣而構成了一個個關聯緊密的社會群體。

在群體內部,人們靠人情往來,這樣就限制了商業的發展。

最後,作者認為,鄉土社會的穩定是相對的,只但是鄉土社會的變化極為緩慢。緩慢的變化緩衝了變化可能帶來的衝突,因此鄉土中國自春秋戰國之後,少見思想激盪。緩慢的變化在名實分離的教化過程中得以實現――應對教化持續面子上的遵從,具體執行之中則遵循事實上的變化。

這一過程中,恐怕也構成了國人心口不

一、陽奉陰違的一些陋習。

費孝通先生已經仙逝,作為一個既沒有鄉村生活經歷,也沒有文科教育背景的人,對大師的理論做了一些揣測,請費先生原諒這種無知無畏。

鄉土中國 讀後感

2樓:匿名使用者

把你老師絕對搜不到送給你。

費孝通先生說,「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從古至今,農民人口在社會總人口中比重是很高的,農民對社會的進步發展也作出了極大貢獻。作為一名從農村走出來的學生,我感到無比驕傲。

以前對自己生活的村子沒有太多感想,在讀完《鄉土中國》後再去回想,鄉土社會果然都是大同小異的。

在農村生活,土地就是命根子,也正是那些廣袤的土地養活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小的時候跟隨父母到田裡去播種或者收割,印象最深的是刮開蓋好的薄膜種玉米籽,再就是在秋收時節抱麥子。在北方,割麥是農活裡最苦最累的活,農民割麥的姿勢用「面朝黃土背朝天」來形容最恰當不過,母親心疼我,沒有讓我割過麥穗,於是我開始找尋新的「營生」——挖苦菜。

現在想來,土地真的好神奇,你播種它會生長,你不播種它也生長。苦菜就是那種自然生長的植物,挖它並不費事,田地裡到處可見,不一會兒就能挖一小筐,帶回家後用水淘了就能吃。「非典」那年,母親不信任小賣部的菜種,我就天天出去挖,那段時間家裡足足吃了一個月的苦菜。

在鄉下,生活好像不用怎麼花錢,吃的自己都可以種,家家戶戶都有一口井,梨樹、沙棗樹什麼的也都有,柴火有葵花杆子和玉米棒棒,逢年過節的時候買些糖果、穿件新衣裳就是了。可見,土地孕育了多少生命,人們聚村而居確有一定道理。

費先生認為:「熟悉是從時間裡、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次的小磨擦裡陶煉出來的結果。

」。因此,鄉土社會裡的人們彼此特別熟悉。但是,與陌生人所組成的現代社會相比,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

於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彙,「鄉」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

在第二篇「文字下鄉」裡,費先生認為:「鄉土社會中的文盲,並非出於鄉下人的『愚』,而是由於鄉土社會的本質。我而且願意進一步說,單從文字和語言的角度去批判一個社會中人和人的瞭解程度是不夠的,因為文字和語言,只是傳情達意的一種工具,並非唯一的工具,而且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傳的情、能達的意是有限的。

所以在提倡文字下鄉的人,必須先考慮到文字和語言的基礎,否則開幾個鄉村學校和使鄉下人多識幾個字,也許並不能使鄉下人『聰明』起來。」我非常認同這句話,因為我的母親就是文盲,從來沒上過學,但是她很聰明。沒有我的母親,我的高中文憑的父親也不可能事業有成的,而且我的母親在深圳短時間內自學了粵語和普通話,之後還自學認字和寫字。

在解釋中國的差序格局時,費先生打了個形象的比喻:「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絡。」在這個網路裡,費先生認為只有「禮」才可以維繫每個人的關係,並在文中大量地引用孔子的話語和例子。

費先生認為:「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係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關係的增加,社會範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絡所構成的網路,因之,我們傳統社會裡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聯絡中發生意義。」總之,鄉土社會就是這樣一個穩定的差序格局。

在「男女有別」的一篇中,費先生認為:「同性組合和家庭組合原則上是交錯的,因為以生育為功能的家庭總是異性的組合。因之,鄉土社會中「家庭」的團結受到了這同性組合的影響,不易鞏固。

於是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為主,異性為輔的單系組合。中國鄉土社會裡,以家族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則較異性原則為重要的表示」和「鄉土社會是個男女有別的社會,也是個安穩的社會。」深刻地展現了鄉土社會的性心理,但是,我認為這在現如今已經改變了許多。

只是,男女之間多了些平等,並沒有「有別」。

費先生認為鄉土社會是沒有法治的,但是,這並不影響社會的秩序,因為鄉土社會是「禮治」社會。「所謂禮治就是對傳統規則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關係,都有著一定規則。

行為者對於這些規則從小就熟習、不問理由而認為是當然的。」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範,是孔子兩千多年來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這就讓我明白了,鄉土中國的鄉土性質其實是受孔家思想影響的,而且影響深刻。

正因為禮治慣了,所以,在鄉土社會裡,一說起「訟師」,大家會聯想到「挑撥是非」之類的惡行。鄉間看到壞的行為卻是合法的行為,於是司法處在鄉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個包庇作惡的機構了。現行的司法制度在鄉間發生了很特殊的***,它破壞了原有的禮治秩序,但並不能有效的建立起法治秩序。

所以,費先生倡導:「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單靠制定若干法律條文和設立若干法庭,重要的還得看人民怎樣去應用這些裝置。更進一步,在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上還得先有一番改革。

如果在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單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鄉,結果法治秩序的好處未得,而破壞禮治秩序的弊病卻已先發生了。」講到「無訟」這一篇的時,我看了之後覺得費先生思想很激進,看待現實中的一些詬病眼光很犀利,大膽地揭露社會上的弊端,讓我很敬佩。

「每個要在人生逆旅裡生活的人就得接受一番教化,使他能在這些眾多規律之下,從心所欲而不碰著鐵壁。」 這就是教化權利的效應,是鄉土社會中長老統治下才有的。另外,「在我們客套中互問年齡並不是偶然的,這禮貌正反映出我們這個社會裡相互對待的逃遁是根據長幼之序。

長幼之序也點出了教化權力所發生的效力。」有句諺語說的就是長老統治,「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所以,長老統治對鄉土中國來說還是很有意義的。

「缺乏變動的文化裡,長幼之間發生了社會的差次,年長的對年幼的具有強制和權力。這是血緣社會的基礎。」關於「血緣和地緣」這一篇中,我學到了:

在穩定的社會中,地緣不過是血緣的投影,不分離的。「生於斯,死於斯」把人和地的因緣固定了;血緣和地緣的合一是社群的原始狀態;如果分出去的細胞能在荒地上開墾,另外繁殖成個村落,它和原來的鄉村還保持著血緣的聯絡,甚至把原來地名來稱這新地方,那是說否定了空間的分離;籍貫只是「血緣的空間投影」;「怎樣才能成為村子裡的人?」大體上說有幾個條件,第一是要生根在土裡:

在村子裡有土地。第二是要從婚姻中進入當地的親屬圈子;在親密的血緣社會中商業是不能存在的。最後作者總結:

「從血緣結合轉變到地緣結合是社會性質的轉變,也是社會史上的一個大轉變。」

最後一篇中說到:「從慾望到需要是社會變遷中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那麼你就會會問到慾望是什麼?

費先生用孔子的一句話解釋——食色性也,「那是深入生物基礎的特性。這裡似乎有一種巧妙的安排,為了種族綿續,人會有兩性之愛;為了營養,人會有五味之好。」作者認為鄉土社會中的慾望是合乎人類生存的條件的,認為這是自覺的文化事實,不需要計劃,這就有別於現代社會了。

鄉土中國的情結是紮根於每個中國人的心底,是一種普遍的民族心理體驗。雖然有人從意識形態方面排斥拒絕這種情結,但是應當承認這種情結是傳統文化作用的結果,是一種集體意識存在,並不會因為少數人的意識缺失和丟棄從而不復存在,而是將一直通過民族的血脈傳承下去。費孝通先生正是看到了或者說是深刻體驗到了這種情結的力量,從而在社會學層面試圖進行解析。

這大概應當是《鄉土中國》裡個人情感的顯露。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紅星照耀中國,每章讀後感。

紅星照耀中國,每章讀後感。第十章 戰爭與和平 講述紅色中國的少年們耐心 勤勞 聰明 努力學習,代表著中國的希望,講述共產黨為建立統一戰線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領導人 極其傑出的領導才能和個人魅力。如果中國沒有抄解放,在一個個。bai充滿槍聲 炮聲的日子裡du,百姓是多麼痛苦啊!我想你們zhi都在繁華的城...

我喜歡中國讀後感我喜歡中國讀後感400字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相信每個中華兒女心裡都有這樣一句話,而且它已在我心中留下一個深深的烙印。中國,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一位名符其實的 老人 我喜歡中國,喜歡中國的 老 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從五帝時期到今天,已是5000多年的高齡,但他仍然鶴髮童顏,既有豐富的人生...

讀後感讀後感,讀後感怎麼寫

做好這四點,讓你讀後感寫的滿分 什麼讀後感啊?就一個讀後感叫什麼問題 讀後感大全 1 龜兔賽跑讀後感 這個故事中的烏龜被兔子諷刺後並沒有灰心喪氣,反而激發了他的鬥志,他明知道結果便絲毫沒有要認輸的樣子,敢於嘗試,而兔子就不一樣了,用自己的長處去衡量烏龜的短處讓他的得意忘形,以為勝局已定,竟然呼呼大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