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2021-03-04 04:03:44 字數 5708 閱讀 8556

1樓:科學普及交流

說明女人的重要性。

能成事,也能使事情失敗。

2樓:清風的涼

女人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於水中。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這句話表示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穩地航行

,也能使船沉沒。」,意指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比喻民心向背決定生死存亡。

一、出處:《荀子.哀公》篇

二、原文:

君出魯之四門,以望 魯四郊,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將焉而不至矣?且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三、譯文:

您走出魯國國都的四方城門去瞭望魯國的四郊,那些亡國的廢墟中一定有幾處茅屋,您從這些方面來想想恐懼,那麼恐懼之情哪會不到來呢?

而且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載船,水能翻船。」您從這個方面來想想危險,那麼危險感哪會不到來呢?」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荀子著文,多以論述中心為其題目,而此篇《哀公》乃以一國君為題,所述多為魯哀公與孔子的對話,頗有拼湊之嫌。

然而聽其徐徐道來,胸臆間亦不免漸生興亡之悲。

從歷史上來看,魯哀公可稱是一個昏庸的諸侯。

其在位時,正是春秋末年吳越爭霸之際。

當時的魯國,內有權臣季氏當道,外有齊國屢次莫名的討伐,又曾遭到吳國的侵犯,然而哀公卻如同一個無知的孩童,將自己的眼光只界定於觸手可及的宮牆之內,甚至為自己不曾瞭解哀傷、憂愁、勞苦、恐懼、危險而焦躁不安。

二、作品賞析

面對這樣不知世事的君主,連孔聖人也啼笑皆非:「君之所問,聖君之問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

」然而,孔子在自嘲之後還是不得不一步步地啟發:您看到宗廟裡的玉器是先王留下的,然而物在人亡,不是會感到哀傷嗎?

您每天處理國家大小事務,但如果有一件沒辦好,可能就會帶來災禍,難道這不是令人發愁的事嗎?

不過夫子的滔滔大論顯然沒有打動哀公,他所感興趣的也無非是古代的禮服、禮帽之類。

唐貞觀後期,魏徵在著名的《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意思是說:怨恨不在於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離。水能載船也能翻船,所以應該高度謹慎。

三、作者簡介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

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

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

4樓:匿名使用者

原意是水可以讓船航行,也可以把船打翻。後成為各代君主的人生準則,要善待百姓,

不可為一己私慾而觸怒百姓,否則平時看上去很平靜的水面也可以有滔天波瀾。江山就坐不穩了~~~ 誰讓李世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哦!

5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君 就像船 民 就像水

水可以讓船飄在上面 也可以推翻船

道理:(我知道作業本上有讓你用史實說明,我也寫過。。)水能載舟:劉邦約法三章,深得民心,建立漢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

水能覆舟:秦始皇**,導致人民揭竿而起,最終被推翻。

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君要想治理好國家,首先自己要做到最好,贏得人民認可。

看在我也是學生的份上,就選我的答案吧。這可是老師改過的哦!!

6樓:程子偉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原是魏徵「納諫」的話,唐太宗李世民常用告誡後人,久之成了李世民的「名言」。這句話的含義很直白,就是把一個政權看作「舟」,而百姓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大致等同於「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7樓:八歲刀爺

道理就是:

表面意思是水可以使船浮起,也能令船翻沒。其實比喻人民百姓能夠擁戴皇上,也可以推翻皇上,用來勸告當政者要勤政愛民,廣施仁政。天下之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什麼意思??

8樓:匿名使用者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原是魏徵「納諫」的話,唐太宗李世民常用告誡後人,久之成了李世民的「名言」。這句話的含義很直白,就是把一個政權看作「舟」,而百姓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大致等同於「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9樓:采采柔逸

1、「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字面解釋:水可以把舟船浮起,也可能使舟船傾覆。

2、「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見於唐太宗「納諫」魏徵的一段故事。

李世民與魏徵討論治國之道。李世民問:隋朝滅亡的原因是甚麼?

魏徵回答說:失去民心。李世民又問:

人民和皇帝應當是甚麼關係?魏徵說:皇帝就像一隻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風前進;但是,水能載舟,同時也能將船弄翻。

太上皇(李淵)舉義旗推翻隋朝統治就說明了這一點。所以,作為君王要時刻記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這句話的含義很直白,就是把一個政權看作「舟」,而百姓是「水」。百姓可以支援皇上的統治,也可以推翻他的統治。意思與「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相近。

3、原文見《荀子.哀公》篇。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孔子曰:

「君之所問,聖君之問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無所聞之也。

」孔子曰:「君入廟門而右,登自胙階,仰視榱棟,俯見幾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則哀將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櫛冠,平明而聽朝,一物不應,亂之端也,君以此思憂,則憂將焉而不至矣?

君平明而聽朝,日昃而退,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思勞,則勞將焉而不至矣?君出魯之四門,以望 魯四郊,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將焉而不至矣?且丘聞之,君者,舟 也;庶人者,水也。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

10樓:匿名使用者

水可以將舟托起,也可以將舟弄翻

「水則載舟,亦能覆舟」

原文見《荀子.哀公》篇。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孔子曰:

「君之所問,聖君之問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無所聞之也。

」孔子曰:「君入廟門而右,登自胙階,仰視榱棟,俯見幾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則哀將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櫛冠,平明而聽朝,一物不應,亂之端也,君以此思憂,則憂將焉而不至矣?

君平明而聽朝,日昃而退,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思勞,則勞將焉而不至矣?君出魯之四門,以望 魯四郊,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將焉而不至矣?且丘聞之,君者,舟

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

有一次,李世民與魏徵討論治國之道。李世民問:隋朝滅亡的原因是甚麼?

魏徵回答說:失去民心。李世民又問:

人民和皇帝應當是甚麼關係?魏徵說:皇帝就像一隻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風前進;但是,水能載舟,同時也能將船弄翻。

太上皇(李淵)舉義旗推翻隋朝統治就說明了這一點。所以,作為君王要時刻記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11樓:匿名使用者

太宗皇帝的名言,意思很簡單.就是講了一種水和舟的關係.用這種比喻教育後世子孫,想讓他們知道人民的重要性.從而治理好大唐,使大唐江山千秋萬代.

12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大臣們 能好好的輔佐皇上 也能顛覆皇權 起義叛亂

13樓:劍過之有我無敵

意思是.天才也會變笨蛋.笨蛋也有可能變天才.比喻誇張了點. .

14樓:巧賦陶嵐彩

比喻人民群眾能夠擁戴一個政權,也能推翻一個政權。

15樓:乾萊肥半梅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亦作「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簡稱「載舟覆舟」。意指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必有弊害。比喻民心向背決定生死存亡。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什麼意思?

16樓:匿名使用者

公****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是誰說的?

17樓:匿名使用者

一、釋義

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穩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沒。

二、謂喻

回「水則答

載舟,水則覆舟」,亦作「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簡稱「載舟覆舟」。意指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必有弊害。比喻民心向背決定生死存亡。

三、出處

(一)最早出自孔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二)《荀子·王制篇》中有這麼一段話:「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三)唐初魏徵和唐太宗也多次轉引這樣的觀點。見《貞觀政要·論政體》:「臣又聞古語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為可畏,誠如聖旨。」

(四)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18樓:匿名使用者

皇帝就像一隻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風前進;但是,水能載舟,同時也能將船弄翻。

19樓:清玄玉後

出自:《荀子·王制篇》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回人者,水也答;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穩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沒。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亦作「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簡稱「載舟覆舟」。意指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必有弊害。比喻民心向背決定生死存亡。

20樓:匿名使用者

水能把舟浮在上面,也可以把舟弄翻

21樓:匿名使用者

成語釋義:比喻在平時要想到可能發生的困難和危險。

成語出處:《後漢專

書·皇甫規傳》屬注引《孔子家語》:「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可知也。』」

國事講求萬無一失。以舟喻國,大丈夫可以主持航海大計,即非親手掌舵,亦應為舵手之師,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徵有句名言,「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這句話的首要含義「民可載舟」,民不僅能載舟,民更能推舟。

駕馭好你的國之大舟,使你的民眾富裕幸福、國泰民安,是大仁政。

22樓:黃智燁

水可以讓船漂在上面 也可以把船搞翻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誰說的

23樓:蛙家居

水則載舟,亦能覆舟」原文出自《荀子.哀公》篇。

拓展資料:

(一)最早出自孔子:君者,

舟也;庶人回者,水也。水答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二)《荀子·王制篇》中有這麼一段話:「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三)唐初魏徵和唐太宗也多次轉引這樣的觀點。見《貞觀政要·論政體》:「臣又聞古語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為可畏,誠如聖旨。」

(四)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反應了什麼原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什麼意思??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反映了矛盾的對立統一性,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版下可以相互轉化。權對立和統一是矛盾的兩個根本屬性,矛盾的對立屬性稱作鬥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稱作同一性。要深刻理解唯物辯證法的矛盾,就必須弄清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的含義以及兩者的相互關係。矛盾的基本屬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鬥爭性。矛盾的同...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說這句話的意圖是什麼

意識bai到了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du的,人民群眾也是變革zhi社會的dao決定性力量.君主要想統 回治地位能答 夠穩固就必須獲得人民的支援,否則就會被人民推翻.他作為統治階級的成員意圖是在總結以往朝代興替的經驗教訓基礎上維護自己的統治,但是他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客觀上使他能夠實行一些有利於人民生活的政...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原話是李世民說還是魏徵說的

唐太宗說的是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孟子提出 民貴君輕 荀子提出 君舟民水 魏徵引用 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戰國時,邯鄲籍著名思想家荀況,在他的不朽著作 荀子 王制 篇中,回說 君者,答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意思是說 統治者像是一條船,而廣大的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