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別代詞其和語氣詞其

2021-03-04 02:38:05 字數 5041 閱讀 9533

1樓:驚嘆

作代詞和作語氣詞,是.其」的兩種主要功用,而且有時兩者在句中所處的位置也相同版,這樣就給學習權古漢語的人帶來了困難.勢如,范仲淹的名句「是進亦優,退亦優.

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優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乎」中的「其」,有人看作語氣詞,有人看作代詞,莫衷一是。

那麼,究竟該怎樣來辨識代詞「其」和語氣詞「其」呢?下面提出五種方法以供參考。

一、當「其」位於句首,它後面的動詞賓語通過復指代詞「之」提前時,這個「其」為語氣詞.如: ①詩曰:

「孝子不康,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左傳·隱公元年》) ②傳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史記·李將軍列傳)) ③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

「左傳·昭公三年》) 例①②③中的賓語「是」、「李將軍」、「何日」均通過代詞「之」而置於動詞「謂」和「有」之前。「其」在這裡表推測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中「大概」、「恐怕」的意思。

二、當「其」用於句首,而句尾又有「乎」、「邪」等語氣詞與之呼應時,這個「其」往往為語氣詞.如: ④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值公十年》) ③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不平者乎?

如何判別特殊句式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漢語中

常見的幾種特殊句式

古代漢語中常見的幾種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斷句式、被動句式、倒裝句式、省略句式、疑問句式、否定句式等。

一、判斷句式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1、「......者,......也。

」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

「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2、「......,......也。

」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資治通鑑》)

3、「......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

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4、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

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戰國策.齊策》)

無標誌判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

」(《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二、被動句式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型別:一是在標誌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誌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誌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1、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史記.屈原列傳》)這裡「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2、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鑑》)

3、用「見」、「於」,「見......於......。」表被動。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4、「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裡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

用「為」,「為......所.....。」表被動。

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鑑》)

5、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誌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資治通鑑》)這裡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三、倒裝句式

(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等形式。)

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王—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生變化的,這就是古漢語中的所謂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了前後顛倒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倒裝形式:

1、主謂倒裝(謂語前置或主語後置)

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實際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第

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

「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型別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餘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

「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範圍副詞「唯」,構成「唯......是......

」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3、定語後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並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後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及:「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等。

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後置只限於表示修飾關係的句子,表領屬關係的定語則不後置。

4、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

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於」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荀子《勸學》)兩個「於藍」在翻譯時,都要放在動詞前做狀語。

第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如:「具告以事。

」(《史記.項羽本記》)即「以事具告。」這種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動詞賓語,實際就是「以事具告(之)。」

還有一種情況要注意,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韓愈《師說》)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譯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狀語,又可譯為「生在我的前面」,作補語,一般來說仍作補語,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則一定要作狀語。

四、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都有,不過,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1、省略主語有承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文言文中的第三稱代詞「之」、「其」不能作主語,也是文言文中主語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

「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年矣,而鄉鄰之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徒,飢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時一個複句或一段話中多處省略主語,這些主語並不一貫,即所指不是同一物件,在閱讀和翻譯時要注意。

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的主語要補充出來。

2、省略謂語為主是句子裡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如: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後一分句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代漢語時,被省略的為主要補充出來。

3、省略賓語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如:

「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句話就省略了動詞謂語「拜」的賓語「之」又如:「豎子不足與謀!

」(《鴻門宴》)這句話中省略了介詞「與」的賓語「之」。在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動詞賓語或介詞賓語要補充出來。

4、省略介詞在文言文中,介詞「於」和「以」常被省略。如:「後數日驛至,果**隴西。

」(《張衡傳》)句中省略了介詞「於」。又如:「賜之彘肩。

」(《鴻門宴》)句中省略了介詞「以」。澤為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介詞也要補充出來。

五、疑問句式

文言疑問句,一般都有疑問詞,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何、曷、故、安、焉、孰等),疑問語氣詞(乎、諸、哉、歟、耶等)以及疑問副詞(豈、獨、其等)。有時也不用疑問詞。

另外,還有些表示反問的習慣用法。

六、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詞有否定副詞(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詞(莫)以及否定性動詞(無)。

如何判斷虛詞種類(介詞,連詞,語氣詞

看每個單詞的詞性語法使用 如何判斷虛詞種類 介詞 連詞 語氣詞 助詞區別 如何分辨文言文中介詞,副詞,連詞?文言虛詞的複雜性及其用法的特殊性 古代漢語的虛詞 也包括副詞 連詞 助詞 介詞 嘆詞五大類。有的語法書將文言虛詞分為語氣詞和關係詞兩大類。不管怎樣分類,各類虛詞的基本用法,古今大體相同。但除虛...

紅木手串怎麼鑑別,如何辨別其真假

紅木手串的鑑別與紅木的鑑別是一樣的,主要看木紋,顏色和重量,只有熟悉紅木的特點才能很好的鑑別紅木手串。謝謝 怎樣辨別紅木手串的真假?辨別紅木手串的真假方法如下 1 看紋理 一般說來,顏色深的紅酸枝密度大,年輪緊,紋理清晰而順直。而顏色淺的紅酸枝相對密度小.年輪鬆散.有些發暗,表面看上去像有一層霧氣。...

這是蛇洞還是老鼠洞,如何辨別蛇洞和其鼠洞的區別

鼠洞。蛇沒有打洞的能力,蛇鑽進老鼠青蛙蟾蜍或其他相對弱小的動物的洞裡,還有一些天然形成的或者樹木死後樹根爛掉形成的洞,如果沒有動物就直接變成蛇洞,如果有小動物,然後強行侵佔,就成了蛇洞。蛇類喜居廕庇 潮溼 人跡罕至 雜草叢生 樹木繁茂 有枮木樹洞或亂石成堆 具 柴垛草堆和古埂土牆,且餌料豐富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