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的主要心理和教育意義,童年期心理特徵的教育意義

2021-03-03 20:44:13 字數 4545 閱讀 4287

1樓:匿名使用者

童年期因其發展的平緩和無尖銳衝突而未引起發展心理學家的充分重視。但枯臘對於教育搜辯家來說,兒童由於童年期所具有的天真、對**依賴,平靜的心態,可塑的品格,極強的吸收能力等特質都是接受教育的**時期。無論是為了國家還是個人的未來,人們都沒有任何理由忽視童年世敗缺期的教育。

童年期心理特徵的教育意義

2樓:匿名使用者

學生心理髮展的四個基本特徵:連續性與階段性;定向性與順序性;不平衡性;差異性。

(1)連續性與階段性

連續性:個體的心理髮展是一個逐漸由低階向高階前進的過程,高階的心理是在低階的心理髮展的基礎上進行的。

階段性:在特定的心理髮展階段,表現為獨特的特點。

心理學家認為小學生的主要發展任務是什麼,如何理解?

3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節 小學生的心理髮展概述

一、心理髮展

1、定義: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程序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2、四個基本特徵:①連續性與階段性;②定向性與順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異性

3、我國將個體的心理髮展劃分為8個階段:①乳兒期(0-1歲);②嬰兒期(1-3歲);③幼兒期(3-6、7歲);④童年期(6、7歲-11、12歲);⑤少年期(11、12歲-14、15歲);⑥青年期(14、15歲-25歲);⑦成年期(25-65歲);⑧老年期(65歲以後)

二、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徵

1.童年期

又稱學齡初期。這是一個人一生髮展的基礎時期,也是生長髮育最旺盛、變化最快、可塑造性最強、接受教育最佳的時期。

2.少年期

又稱學齡中期。這是個體從童年期向青年期過渡的時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整個少年期充滿著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的矛盾。

三、小學生心理髮展的教育意義

(一)學習準備

1、定義: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髮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即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那些促進或防礙學習的個人生理、心理髮展的水平和特點。

2、學習準備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包括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

縱向的學習準備是指從出生到成熟的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習準備;

橫向的學習準備是指每個年齡階段出現的各種內部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個動力結構。

3、學習準備不僅影響新學習的成功,而且也影響學習的效率。學習促進學生的心理髮展,新的發展又為進一步的新學習做好準備。

(二)關鍵期(敏感期)

1、定義:指個體發展過程中環境影響能起最大作用的時期。是個體早期生命中一個比較短暫的時 期,在此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個體的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

如:2歲是口語發展的關鍵期,4歲是形狀知覺形成的關鍵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等。

2、抓住關鍵期的有利時機,及時進行適當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節 小學生的認知發展

一、認識發展的階段理論

1、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

2、從嬰兒到青春期的認知發展分為:感知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和形式運算四個階段。

(一)感知運動階段(0-2歲)

特點: 感覺和動作分化;後期思維開始萌芽

(二)前運算階段(2-7歲)

前運算,是指個體還不能借助邏輯推理將事物的一種狀態轉化為另一種狀態。

處於這一階段的兒童用表徵形式認知客體的能力發展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單一方向思維的限制,具有思維不可逆性,同時這一階段的兒童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其主要特徵表現如下:

(1)單維思維 (2)思維的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

(三)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這個階段的標誌是守恆觀念的形成。所謂守恆,是指兒童認識到客體在外形上發生了變化,但其特有的屬性不變。

這個階段的兒童的思維主要有如下特徵:

(1)多維思維

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在對事物進行分類時,不再像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只能進行單維度的分類,而是能夠根據物體的多個維度進行分類。

(2)思維的可逆性

這是守恆觀念出現的關鍵。這種可逆思維是運算思維的本質特徵之一。

(3)去自我中心

兒童逐漸學會從別人的觀點看問題,意識到別人持有與自己不同的觀念。他們能接受別人的意見,修  正自己的看法。去自我中心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標誌,也是兒童與別人順利交往、實現社會化的重要條件。

(4)具體邏輯推理

進入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的思維已經具有一定的彈性,可以進行逆轉,他們已經發展出了完整的、邏輯的思維體系。

(四)形式運算階段(11-15歲)

二、認知發展階段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皮亞傑所揭示的思維發展的階段性是普遍存在的,思維發展的順序是不可改變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在具體個體身上或不同文化背景條件下不存在階段的特殊性。

三、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係

①認知發展制約教學的內容和方法;

②教學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③教學應適應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第三節 小學生的人格與社會性發展

一、人格的發展

(一)定義:人格又稱個性,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並使其與他人的行為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徵。

(二)人格發展的階段理論

埃裡克森的八階段理論如下所示(其中前5個階段屬於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

1. 基本信任感對基本不信任感(0-1.5歲)

發展任務:發展對周圍世界,尤其是對社會環境的基本態度,培養信任感

2. 自主感對羞恥感(1.5-3歲)

發展任務:培養自主性

3. 主動感對內疚感(3-6、7歲)

發展任務:培養主動性

4. 勤奮感對自卑感(6、7-12歲)

發展任務:培養勤奮感

該階段影響兒童活動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轉向同伴、學校和其他社會機構,教師在培養勤奮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5. 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

發展任務:培養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指個體組織自己的動機、能力、信仰及活動經驗而形成的有關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6. 親密感對孤獨感(18-25歲)

7. 繁殖感對停滯感(25-50歲)

8. 自我整合對絕望感(50歲以後)

(三)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的教育含義

埃裡克森的理論指明瞭每個發展階段的任務,並給出瞭解決危機、完成任務的具體教育方法,有助於  教師理解不同發展階段的兒童所面臨的衝突型別,從而採取相應的措施,因勢利導,對症下藥。

根據埃裡克森的發展階段理論.小學兒童所面臨的主要危機是「勤奮與自卑」之間的衝突。在這一階段,小學兒童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而克服自卑感。所以,在小學教育中,要特別注意培養小學生勤奮刻苦的學習態度。

二、自我意識的發展

(一)1、定義: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係的認識。

2、自我意識包括三種成分:一是認識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意志成分。

(二)發展階段:

1. 生理自我(1歲末開始,3歲左右基本成熟)

2. 社會自我(3歲以後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3. 心理自我(在青年初期開始發展和形成)

(三)自我意識對人格發展的影響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

(1)自我意識的水平制約著個人對自己的人格形成和發展進行調節的能力。

(2)自我評價的性質決定人格發展的方向。

(3)自我調控能力制約著人格的發展。

三、社會性發展

(一)小學兒童的社會性認知

社會性認知是指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情緒、思想、動機的認知,以及對社會關係和對集體組織間關係的認知,與個體的認知能力發展相對應。

(二)小學兒童的社會**往

小學兒童的交往物件主要是父母、教師和同伴。隨著小學兒童的獨立性、批判性的不斷增強,小學兒童與父母、教師的關係從依賴開始走向自主,從對**權威的完全信服到開始表現出懷疑和思考。同時,具有更加平等關係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兒童生活中佔據重要地位,並對兒童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學校教育對兒童心理髮展起什麼作用

4樓:酷暑無霜

促進引導作用,是社會化的一種方式。

童年期是社會化過程中培養學習品質和道德品質的關鍵期兒童到了6、7歲,他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一次大變動,兒童要進入學校開始系統地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一下子從備受家長和**保護的幼兒成為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承擔一定社會義務的小學生。兒童的社會地位變化、承受環境壓力的變化,這一切都促進兒童心理品質產生質的飛躍。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雖起主導作用,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小學階段是打基礎階段,是培養學生的學習品質、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期。

綜合國內外眾多學習心理的研究,學生的學習品質有:1、學習的目的性和方向性;2、學習的主動性和計劃性;3、學習的廣闊性和深刻性;4、學習的靈活性和批判性;5、學習的實踐性和創造性。這五個方面的學習品質分別是從學習動機理論、知識結構理論、學習遷移理論、學習內部矛盾轉化理論,以及理論和實踐的關係等一系列的規律提出來的,其中最重要的品質是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一旦具備了良好的學習的品質,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美國心理學家艾裡克森認為,許多將來對學習和工作的態度和習慣,都可溯源於幼兒階段克服自卑感獲得勤奮感,體驗著能力的實現。

童年期是兒童什麼和什麼發展的重大轉折時期

童年期是兒童生理 心理髮展的重大轉折時期 童年是指哪個年齡段?10 童年 t ngni n 未成年時期 幼年.童年期的年齡範圍在6 7歲 12 13歲,屬於小學階段,是為一生的學習活動奠定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的時期,是心理髮展一個重要階段.童年 childhood 是指幼年和少年之間的時間段,沒有確切...

罪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務是 1 針對大多數心理健康的學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預防心理障礙的發生,促進學生心理機能 人格的發展與完善。2 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 針對少數有心理障礙的學生...

教育心理學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簡稱嗎

顯然不是。教育學是以教育現象 教育問題為研究物件,歸納總結人類教育活動的科學理論與實踐,探索解決教育活動產生 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實際教育問題,從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規律的一門社會科學。教育是一種廣泛存在於人類社會生活中 有目的培養人才的活動,教育學的研究具有客觀性 必然性 穩定性 重複性 現實性 辨證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