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2021-03-03 20:42:56 字數 6112 閱讀 9603

1樓:匿名使用者

《詩經》三百首,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不虛假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是什麼意思

2樓:嗯崔達布

「《詩bai》三百,一言以蔽之,曰:du思無邪.」 的意zhi思是《詩經》dao三百篇,可以用專一句話來概屬括它,就是思想純正,沒有邪念,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原文: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沒有邪念。」

這一章看似寫《詩經》,其實還是寫「為政以德」的「德」,用《詩經》的「思無邪」來培養人的道德品質。也就是《大學》中的「正其心,心正而後修其身。」

3樓:心花朵朵開呀

【原文】

子曰:「

詩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無邪(3).」

4樓:匿名使用者

詩三百,一言蔽之,曰:「思無邪」。

5樓:夜雨春酒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翻譯成現代文,意思是孔子說:「《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無不出於真情。」

6樓:漠鈺不隨心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7樓:匿名使用者

「《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襲思無邪.」 的意思是《詩經bai》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du,就是思想純正,zhi沒有邪念,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原文: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沒有邪念。」

這一章看似寫《詩經》,其實還是寫「為政以德」的「德」,用《詩經》的「思無邪」

dao來培養人的道德品質。也就是《大學》中的「正其心,心正而後修其身。」

8樓:浪費

你猜啊、。。。。。。。。。。。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是什麼意思?

9樓:輕靈觸動

意思是:《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沒有邪念,思想純正。

「思無邪」三字,源出於《詩經·魯頌·駉》原是描寫魯僖公的馬伕專心養馬的神態,此處的「思」作思想解。無邪,純正,不**。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第二章,原文是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思無邪的意義:

孔子「思無邪」的批評標準從藝術方面看,就是提倡「中和」之美。「無邪」就是「歸於正」,就是符合「正」,即「中正」,也就是「中和」。

孔子曾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表達的正是中和之美,歡樂而不放縱,悲哀而不傷痛,一切情感的外觀都是那麼得恰到好處。

孔子認為男女關係、青年戀愛都應在「和諧」的分寸之內,在「合禮」的規範之內進行和完成,必須是合禮和合規範程式的。

「《關雎》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便是這種儒家男女之間倫理規則的典範」。

可見,孔子的「中和」思想是跟政治道德聯絡起來的,在他看來,文藝所表現的情感不但要具備道德上的純潔性和崇高性,即「思無邪」,而且要受到理智的節制,講究適度、平和,不能過於放縱、任其氾濫。

可以說,《關雎》所講的「中和」是「思無邪」的具體化。也反映了孔子所提倡的「中和」之美,但不可否認的是,雖然「思無邪」中體現出了「中和」之美。

但是孔子的這種中和之美還處於朦朧階段,直到荀子才對此從理論上作了概括和總結。

10樓:韓琴

1,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的意思是《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沒有邪念,思想純正。

「思無邪」三字,源出於《詩經·魯頌·駉》原是描寫魯僖公的馬伕專心養馬的神態,此處的「思」作思想解。無邪,純正,不**。

2,選自《論語·為政》第二章,原文是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此句在《論語今讀》中的註文是:「《詩經》三百首,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不虛假。

」註釋中又說:「蓋言詩三百篇,無論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於至情流溢,直寫衷曲,毫無偽託虛徐之意。」

擴充套件資料

孔子認為,《詩經》三百篇,內容健康,思想純正,合乎禮義,符合儒家的政治道德標準。孔子的這個評價,反映了孔子重視《詩經》的社會作用,要求詩歌於人的道德教化有所裨益的思想。

11樓:高天流雲自瀟灑

就是告訴我們為政的人,除了領導思想不走邪路以外,對於自己的修養,更要有詩人的情操,才能溫柔敦厚,才能輕鬆愉快的為政。

「詩三百」,是指中國文學中的《詩經》,是孔子當時集中周朝以來數百年間,各個國家(各個地方單位)的勞人思婦的作品。所謂勞人就是成年不在家,為社會、國家在外奔波,一生勞勞碌碌的人。男女戀愛中,思想感情無法表達、蘊藏在心中的婦女,就是思婦。

勞人思婦必有所感慨。各地方、各國家、各時代,每個人內心的思想感情,有時候是不可對人說,而用文字記下來,後來又慢慢的流傳開了。孔子把許多資料收集起來,因為它代表了人的思想,可以從中知道社會的趨勢到了什麼程度,為什麼人們要發牢騷?

「其所由來者漸矣!」總有個原因的。這個原因要找也不簡單,所以孔子把詩集中起來,其中有的可以流傳,有的不能流傳,必須刪掉,所以叫做刪詩書,定禮樂。

他把中國文化,集中其大成,作一個編輯的工作。對於詩的部分,上下幾百年,地區包括那麼廣,他集中了以後,刪除了一部分,精選編出來代表作品三百篇,就是現在流傳下來的《詩經》。

讀《詩經》的第一篇,大家都知道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拿現在青年的口語來講,「追!」追女人的詩。

或者說,孔子為什麼這樣無聊,把臺北市西門町追女人那樣的詩都拿出來,就像現在流行的戀愛歌「給我一杯愛的咖啡」什麼的,這「一杯咖啡」實在不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來得曲折、含蓄。由此我們看到孔子的思想,不是我們想象中的迂夫子。上次提到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人一定要吃飯,一定要男女追求,不過不能亂,要有限度,要有禮制。所以他認為正規的男女之愛,並不妨害風化,這也叫「為政」,正規的。那麼他把文王——周朝所領導的帝王國度中,男女相愛的詩列作第一篇,為什麼呢?

人生:飲食男女。形而下的開始,就是這個樣子。

人一生下來就是要吃,長大了男人要女人,女人要男人,除了這個以外,幾乎沒有大事。所以西方文化某些性心理學的觀念,強調世界進步,乃至整部人類歷史,都是性心理推動的。

《詩經》歸納起來,有兩種分類——「風、雅、頌」、「賦、比、興」。什麼叫「風」?就是地方性的,譬如說法國的文學是法國的文風,法國文風代表法國人的思想、情感,所以《詩經》有《鄭風》、《魯風》、《齊風》等等。

「雅」以現代用詞來講,是合於**、文學的標準,文學化的、藝術化的,但有時候也不一定文學化、藝術化。「頌」就是社會、**公事化的文學叫「頌」。

作品另三種型態,一種是「賦」,就是直接的述說。其次是「比」,如看見下大雪,想起北國的家鄉來,像李太白的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因這個感觸聯想到那個,就叫「比」。「興」是情緒,高興的事自己自由發揮;悲哀的事也自由發揮;最有名的,像大家熟悉的文天祥《過零丁洋》七律詩:「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吹絮,身世飄零雨打萍;皇恐灘頭說皇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也就是「興」。他在挽救自己的國家,挽救那個時代,而遭遇敵人痛苦打擊的時候,無限的情感,無限的感慨。

這也就是真的牢騷,心裡鬱悶的發洩,就是「興」。

詩的偉大

孔子說我整理詩三百篇的宗旨在什麼地方?「一言以蔽之」——一句話,「思無邪」。人不能沒有思想,只要是思想不走歪曲的路,引導走上正路就好,譬如男女之愛。

如果作學問的人,男女之愛都不能要,世界上沒有這種人。我所接近的,社會上普遍各界的人不少,例如出家的和尚、尼姑、神父、修女,各色各樣都有,常常聽他們訴說內心的痛苦。我跟他講,你是人,不是神,不是佛,人有人的問題,硬用思想把它切斷,是不可能的。

人活著就有思想,凡是思想一定有問題,沒有問題就不會思想,孔子的「思無邪」就是對此而言。人的思想一定有問題,不經過文化的教育,不經過嚴正的教育,不會走上正道,所以他說整理詩三百篇的宗旨,就為了「思無邪」。

那麼為什麼把這個講文學境界的話,要放到《為政》篇來呢?這不是次序亂了嗎?一點都不亂,這就是「點題」了,就是把題目的中心抓住,先拿出來。

第一個點題:以現在的話來說,一切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只是思想問題。只要使得思想純正,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我們知道,現在整個世界的動亂,是思想問題。所以我在講哲學的時候,就說今天世界上沒有哲學家。學校裡所謂的哲學,充其量不過是研究別人的哲學思想而已。

尤其是作**的時候,蘇格拉底怎麼說,抄一節;孔子怎麼說,抄一節。結果抄完了他們的哲學,自己什麼都沒有,這種哲學只是文憑!世界上今天須要真正的思想,要融匯古今中外,真正產生一個思想。

可是,現在不止中國,這是個思想貧乏的時代,所以我們必須發揮自己的文化。

第二個點題:牽涉到人的問題。

中國史上,凡是一個大政治家,都是大詩人、大文學家,我常和同學們說,過去人家說我們中國沒有哲學,現在知道中國不但有哲學,幾乎沒有人有資格去研究。因為我們是文哲不分,中國的文學家就是哲學家,哲學家就是文學家,要了解中國哲學思想,必須把中國五千年所有的書都讀遍了。西方的學問是專門的,心理學就是心理學,生理學就是生理學,過去中國人作學問要樣樣懂一點,中國書包括的內容這樣多,哪一本沒有哲學?

哪一樣不是哲學?尤其文學更要懂了,甚至樣樣要懂,才能談哲學,中國哲學是如此難學。譬如唐初有首詩,題名《春江花月夜》中有幾句說:

「江上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與西方人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意思一樣,但到了中國人的手裡就高明瞭,在文字上有多美!

所以你不在文學裡找,就好像中國沒有哲學,在中國文學作品中一看,哲學多得很,譬如蘇東坡的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不是哲學問題嗎?宇宙**來的?上帝今天晚上吃西餐還是吃中餐?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他問的這個問題,不是哲學問題嗎?所以中國是文哲不分的。

此其一。

文史不分:中國歷史學家,都是大文學家,都是哲學家,所以司馬遷著的《史記》裡面的八書等等,到處是哲學,是集中國哲理之大成。此其二。

文政不分:大政治家都是大文豪,唐代的詩為什麼那麼好,因為唐太宗的詩太好了,他提倡的。明代的對聯為什麼開始發展起來,朱元璋的對聯作得很不錯,他儘管不讀書,卻喜歡作對聯。

有個故事,朱元璋過年的時候,從宮裡出來,看見一家老百姓門前沒有對子,叫人問問這家老百姓是幹什麼的,為什麼門口沒有對子。一問是閹豬的,不會作對聯。於是朱元璋替他作了一副春聯:

「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很好!很切身份。

唐太宗詩好,大臣都是大文學家,如房玄齡、虞世南、魏徵每位的詩都很好。為什麼他們沒有文名?因為在歷史上,他們的功業蓋過了文學上的成就。

如果他們窮酸一輩子,就變文人了,文人總帶一點酒釀味,那些有功業的變成醇酒了。其次,像宋代的王安石,他的詩很好,但文名被他的功業蓋過了。所以中國文史不分、文哲不分、文政不分,大的政治家都是大文學家。

我們來一個老粗皇帝漢高祖,他也會來一個「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別人還作不出來呢!不到那個位置,說不定作成:

「颱風來了吹掉瓦,雨漏下來我的媽!」所以大政治家一定要具備詩人的真摯情感。換句話說,如西方人所說,一個真正做事的人,要具備出世的精神——宗教家的精神。

此其三。

第三個點題:中國人為什麼提倡詩和禮?儒家何以對詩的教育看得這麼重要?

因為人生就有痛苦,尤其是搞政治、搞社會工作的人,經常人與人之間有接觸、有痛苦、有煩惱。尤篇中國人,拚命講究道德修養,修養不到家,痛苦就更深了。我經常告訴同學們,英雄與聖賢的分別:

「英雄能夠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聖賢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將自己的煩惱交給別人去挑起來,聖人自己挑盡了天下人的煩惱。」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希望每個人能完成聖賢的責任,才能成為偉大的政治家。從事政治碰到人生的煩惱,西方人就付諸宗教;中國過去不專談宗教,人人有詩的修養,詩的情感就是宗教的情感,不管有什麼無法化解的煩惱,自己作兩句詩,就發洩了,把情感發揮了。

同時詩的修養就是藝術的修養,一個為政的人,必須具備詩人的情感、詩人的修養。我們看歷史就知道,過去的大臣,不管文官武將,退朝以後回到家中,拿起筆,字一寫,書一讀,詩一誦,把胸中所有的煩悶都解決了。不像現在的人上桌子打麻將或跳舞去了。

這種修養和以前的修養不同了,也差遠了。

由此我們已瞭解,孔子說《為政》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就是告訴我們為政的人,除了領導思想不走邪路以外,對於自己的修養,更要有詩人的情操,才能溫柔敦厚,才能輕鬆愉快的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