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是怎麼在實驗中發現二氧化碳是可以高選擇性轉化的?

2023-09-26 10:54:42 字數 4230 閱讀 5418

1樓:小草要開花

環境汙染這是我們現在的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所以我們現在都提倡環保,而且我們很多時候都會選擇健康的方式出行,會下意識的去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所以有人問我國科學家是怎麼在實驗中發現二氧化碳是可以高選擇性轉化的?這也是由於我們國家致力於保護環境,淨化大自然不懈努力的結果,在實驗室裡我們國家的科學家們通過不斷的探索才發現了二氧化碳是可以高選擇性的轉化的。

地球的全球變暖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最頭疼的問題之一,全球因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過高所帶來的海平面上公升,冰川消融以及冰山變矮等等問題都危及著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所以我們國家就一直有在研究我們的二氧化碳問題怎麼解決,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們的科學家才在實驗中對二氧化碳進行了研究,發現了二氧化碳轉化技術,這樣能夠利用並且減少二氧化碳,對我們人類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的科學探索是乙個比較漫長而枯燥的過程,我們的很多科學家一生都在實驗室做著實驗,有的人甚至在實驗室做了一輩子也沒有研究出來他自己想研究出來的東西,所以我們的科學家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他們的無私奉獻精神是值得我們當代年輕人學習的,就像我們的中國科學家研究二氧化碳一樣,可以想象他們是在實驗室經歷了多少了日夜才能研究出來關於二氧化碳的轉化的報告。

我們的很多科學家都是在默默無聞的為我們的人類,我們的國家謀福祉,比如這一次的二氧化碳的轉化這一發現,對於整個地球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們對於我們的科學家的精神我們是要去學習的。

2樓:度餘生

我國的科學家是在「富集」效應的奈米催化劑的實驗中,成功實現了二氧化碳到目標產物的高選擇 性轉化。

3樓:小t解答

某科學家通過收集二氧化碳在實驗室裡進行提純萃取,然後發現二氧化碳裡面有的某種物質是可以高選擇性轉化的。

4樓:一笑而過談游戲

應該是在一次關於二氧化碳的轉化實驗中發現的,科學家發現二氧化碳可以高選擇性轉化。

怎樣用實驗證明二氧化碳的性質

5樓:世紀網路

分類: 教育/學業/考試 >>中考。

解析: 1.用眼睛觀察:二氧化碳是無色、透明的氣體。

2.二氧化碳不能支援燃燒、比空氣重。

設計實驗:在燒杯裡放兩根點燃的蠟燭,一高一矮,將一瓶二氧化碳,像倒水一樣沿燒杯內壁慢慢往燒杯裡倒,注意不要倒在蠟燭的火焰上,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

二氧化碳倒入燒杯內,燃燒的蠟燭熄滅了旦物,這說明什麼?(二氧化碳不支援燃燒。)

矮的蠟燭先滅,高的蠟燭後滅,你怎樣解釋這種現象?(二氧化碳是自下而上慢慢充滿燒杯的。)

倒二氧化碳前,燒杯內除蠟燭外,還有什麼物體?(空氣)

杯內有空氣佔據著空間,而又能把二氧化碳倒進姿遲余去,且把空氣擠走。這說明二氧化碳有什麼性質?(比空氣重)

3.觀察二氧化碳與石灰水的反應。

把澄清的石灰水分別倒進裝有空氣的瓶內和二氧化碳的瓶內,搖一搖,觀察有什麼現象?

實驗結果說明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空氣中雖然也有二氧化碳,但含量太小,在短時間內不會使石灰水變渾。)這是二氧化碳的特點可以根據這個性質鑑別二氧化碳。

人們在實踐中發現,在比較深的菜窖或白薯窖中,常會積存比較多的二氧化碳,如果人冒然進去,由於缺氧,會暈倒在裡面。怎樣防止這種事故呢?跡滾為什麼?

由於氧氣支援燃燒、二氧化碳不支援燃燒,所以在下去之前,可以先用點燃的蠟燭或燈火試一試。如果燭火或燈火不熄滅,可以下去;如果燭火或燈火熄滅了,就不要下去,敞開窖口,通風換氣一段時間再下去。)

我國科學家製取得的將二氧化碳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工作原理的意義是什麼

6樓:

這種直接繞過光合作用,獲得生產效率更高的澱粉的方式,對未來的農業、畜牧業乃至航空航天都具有重要意義。在農業和畜牧業歲此,我們肆仿不需要占用那麼多土地來生產足夠的澱粉,然後通過生物轉化轉化為蛋白質、維生素等有機物,這意味著環境可能會繼續改善;而這種方式就是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澱粉,是指我們可以利用技術手段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並固定碳來生產有機物。 業內裂雀纖專家表示,如果未來二氧化碳合成澱粉系統化過程的成本能夠降低到與農業種植相比在經濟上可行,將節省90%以上的耕地和淡水資源,並且避免使用農藥,化肥等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將促進可持續生物社會的形成,提高人類糧食安全水平。

同時,這項技術可以突破太陽光的利用效率,也將為我國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發展目標提供新思路。澱粉具有非常廣闊的工農業應用前景,澱粉的人工合成是一項巨大的成就。未來如果人類實現可控的核聚變等能源**方式,就意味著基本不會出現能源短缺的可能,而有機物的人工合成將助其一臂之力。

那麼宇宙那麼大,人類可以去,就沒有必要了。在地球上戰鬥至死。 目前的問題是超越實驗室並將這項技術產業化。

如果能實現,那以後真的是大功告成了。

求作業答案:科學家們認定二氧化碳

7樓:小小生

解: 陪枝1)v= m/ρ 12

千克/千克/公尺讓歷 3

公尺 32)蘆滑敏m'=ρv= 3

千克/公尺 3

公尺 3千克。

下圖有關二氧化碳的實驗,分別證明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質

8樓:曠野蒼蒼

沒看到圖。

不過二氧化碳一般有這些性質:

一,不支援燃燒,可以象潑水一樣將二氧化碳潑向燃燒的蠟燭,蠟燭會熄滅。

二,比空氣重,上個實驗也能證明。

三,溶於水,用玻片蓋住裝滿二氧化碳的廣口瓶,倒立放入水中,抽掉玻片,會發現水慢慢進入到廣口瓶中。

求老師解答:科學家們認定二氧化碳

9樓:帶刺的男人

解: 陪枝1)v= m/ρ 12

千克/千克/公尺讓歷 3

公尺 32)蘆滑敏m'=ρv= 3

千克/公尺 3

公尺 3千克。

二氧化碳已逐漸成為一種備受關注的物質.(1)下圖所示的三個實驗中,實驗1說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質是____

10樓:034坑徘阜泛

(1)實驗1,把二氧化碳氣體慢慢倒入放有燃著的蠟燭的燒杯中,下層蠟燭先滅,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不燃燒和不支援燃燒的性質;

實驗2,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2 co3 =h2 o+co2 ↑;

實驗3,大理石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其反應方程式為:caco3 +2hcl═cacl2 +co2 ↑+h2 o,二氧化碳能與澄清的石灰水反應,使之變渾濁,故反應現象為:固體逐漸減少,有無色氣泡產生,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2)c與co都可以通過化合反應轉化為二氧化碳,而ch4 氣體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兩種物質二氧化碳和水不屬於化合反應;故①不正確;三種物質c、co、ch4 都具有可燃性,點燃時燃燒都能生成二氧化碳,故②正確;

3)①二氧化碳、氫氣在復合催化劑作用下製取有機物甲,二氧化碳、氫氣含有碳、氫、氧三種元素,根據質量守恆定律,有機物甲中可能含有碳、氫、氧三種元素;②ⅰ中只有ⅰ消耗了二氧化碳,故①正確;

故答案為:1)不燃燒也不支援燃燒,密度比空氣大;co2 +h2 o=h2 co3 ;固體逐漸減少,有無色氣泡產生,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caco3 +2hcl═cacl2 +co2 ↑+h2 o;

用實驗證明二氧化碳具有下述性質 怎麼做?

11樓:匿名使用者

二氧化碳。相對分子量或原子量早謹】

密度】相對密度以空氣的平均密度(為基準)

熔點(℃)帕)

沸點(℃)昇華)

性狀】無色無臭氣體,有酸味。

溶解情況】溶於水(體積比1:1),部分生成碳酸。

用途】氣體二氧化碳用於制鹼工業、製糖工業,並用於鋼鑄件的淬火和鉛白的製造等。

製備或**】

可由碳在過量的空氣中燃燒或使大理石、石灰石、白雲石煅燒或與酸作用而得。是石灰、發酵等工業的副產品。

結構式】o=

其他】表示陸雀基乙個碳原子和兩個氧歲鬧原子結合而成。

把乙個充滿co2的氣球放在空中,鬆手,球下落。說明 co2比空氣重,密度比空氣大。

在乙個燒杯裡放上2個高低不同的蠟燭將其點燃然後往裡到co2 觀察下面的先滅`所以co2大於空氣密度。

2.在礦泉水瓶裝入二氧化碳,在往裡面裝水**,瓶子變形則說明二氧化碳能溶於水。

12樓:匿名使用者

1).用兩個同等大小的集氣瓶裝滿二氧化碳和空氣,放在天平兩端,天平將向二氧化碳方向傾斜。

2)。用一礦泉水瓶裝半宴念瓶水,再通入二氧化罩悶碳。然後擰緊瓶蓋,使勁搖瓶子,瓶子將會變癟晌悶困。

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發現是我國幾代科學家辛勤努力的結果(縮句)

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發現是我國幾代科學家辛勤努力的結果 縮句 縮句最簡為 發現是結果。注 雅魯藏布大峽谷的 作定語,刪掉 我國幾代科學家辛勤努力的 作定語,刪掉。願對你有所幫助!將的前面的去掉,結果是 發現是結果 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發現是辛勤勞動的結果 雅魯藏布江大峽的發現是我過幾代科學家辛勤努力的結果。...

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發現是我國幾代科學家長期艱辛努力的結果(縮寫)

雅魯藏布大峽谷是我國科學家的結果 大峽谷的發現是艱辛努力的結果 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發現,是我國幾代科學家長期艱辛努力的結果怎麼縮寫 雅魯藏布抄的發現,是我國幾代科學家長期bai艱辛努力的結果。du20世紀末,眾多科zhi學家曾先後八次進入這個地區進行科dao學考察,並在1998年10月下旬至12月初,...

2023年我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發現青蒿素(青蒿素的化學式 C 15 H 22 O 5它是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

1 由青蒿素的化學式可知,一個青蒿素分子是由15個碳原子 版22個氫原子和5個氧原子構成的,權一個青蒿素分子含有42個原子 2 青蒿素分子中c h o三種元素的質量比為 12 15 1 22 16 5 90 11 40 3 564g青蒿素中含有氧元素的質量為564g 16 512 15 1 2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