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中的爻辭有什麼用?爻辭和卦辭的區別是什麼

2023-05-27 00:35:05 字數 2202 閱讀 4556

1樓:阿桑方方

‍‍爻辭不是孔子的註解。易經自帶得有爻辭。並不一定需要結合,因為每一個爻辭都是一個單獨的小情況,看你使用的是哪種起卦方式,比如文王卦,六爻之類的常見的有可能出現多個變爻就可能會用到多個卦辭組合起來分析。

但是比如像梅花這種永遠只會有一個變爻的就不會要組合起來分析。卦辭是總論,爻辭是分論,缺一不可,但是也可以都沒有,就以易理分析例如爻位,卦名,陰陽,通過這些,即使沒有爻辭卦辭,你也能判斷吉凶悔吝和具體情況,既然如此那麼爻辭卦辭看起來並沒有作用咯?錯。

爻辭和卦辭才是畫龍點睛之作,它是對影象也就是卦像的註解,沒有這個,恐怕易經很難流傳下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孔子。一般人很難理解無字天書。它是輔助作用,但是這種輔助作用又是根本。

卦辭和爻辭其實就是對占卜結果的記錄(有史學家說是歷史爻辭是歷史記錄,但是根據自己這麼多年的研究實踐我認為是對占卜結果的記錄),找到最合適的寫上去,就成了你所看到的卦辭爻辭,因為易經的占卜其實是可以對比以前的來判斷。吉凶悔吝,但是這種對比不能一概而論。《六韜》裡寫得很明確,文王去捕獵之前讓史官占卜,然後得出一卦,史官說,這一卦和史官的先祖得到的很像,先祖得到這一卦的時候當時的大王就得到了賢人的輔佐,大王這次應該會有很大的收穫。

他給了文王有利的方向,讓文王去,文王照做,結果遇到一個人在垂釣。然後大家應該都知道後面的事了。

2樓:編號

‍‍卦辭說的是一個大背景,爻辭說的是這個背景裡的內容。就好像手與五指的關係一樣。比如說豫卦,上震下坤,大象裡面就是上震下順,大象是孔子老人家開示的修身,齊家,平天下的法門。

與你所謂的「**」關係不大。實際上我們在理解卦的時候,腦袋裡要有自己的象,這些象都是從大象發揮而來的,在這裡,我們可以上震卦象足,象動,下坤卦象靜止,象迷茫。用文言文來說「卦者,爻之所積,爻者,變之所適」,卦辭是一個空洞的概念,是沒有時間的,它只是一個道理存在在那裡!

六爻所變,無非在六位。

爻辭和卦辭的區別是什麼?

3樓:小影

卦辭乃一卦之旨,爻辭乃是圍繞卦旨分門別類的評述。

共有六十四條卦辭,內容主要有:(1)自然現象變化;(2)歷史人物事件。(3)人事行為得失。

4)吉凶斷語。或分為象佔之辭、敘事之辭、佔兆之辭三類(李鏡池《周易筮辭續考》)。

其通例為先舉出暗示意義的形象,或舉出用於譬喻的事例,然後寫出吉凶的斷語。具體可分為:先敘事而後斷吉凶,先斷吉凶而後敘事;單敘事而不言吉凶,單言吉凶而不敘事。

或敘事、斷吉凶,再敘事,再斷吉凶等不同體例。涉及到狩獵、旅行、經商、婚姻、爭訟、戰爭、飲食、享祀、孕育、疾病、農牧等內容。還記載西周初期以前的歷史事件,如離宗伐鬼方、帝乙歸妹、康侯用錫馬蓄庶等故事。

據研究反映了奴隸制的社會生活。不少卦辭具有深刻的哲理。

爻義的文辭,《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坤兩卦各有一用爻,總為三百八十六爻,故有三百八十六爻辭。

每爻先列爻 題,後為爻辭。爻題皆為兩字,一個表爻的性質,陽爻記為"九",陰爻記為"六";另一個表爻的次序、位置,自下而上,分別記為初、二、三、四、五、上。

爻辭是組成各卦內容的主要部分。其體例內容、取材範圍與卦辭相類。有很多哲理性格官,如:"無平不肢,無往不復"(泰·九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 得其友"(損·六三)等。

爻序號後面的話就是"爻辭"。《易經》六十四卦每卦有六個爻,每個爻都有一段爻辭,共六段爻辭。爻辭是對各爻下的斷語。

金錢卦中的卦辭和爻辭分別怎樣用,爻辭和卦辭有什麼區別?

剛起出的卦為本卦.但是有機率卜得動爻.動爻是陰變陽,陽變陰,一但爻一變 卦就不一樣,一般情況下說的是,變爻的爻辭就是你所站的位置,但是更深的話,得納甲,將天干地支裝進卦裡,配六神,妻財,官鬼之類的,在以五行生剋,用神之類做分析的.並不是簡單的以爻辭或卦辭來決定的.你所說的應該是六爻法,在 增刪卜易 ...

易經六十四卦中的變爻,只看變爻所在的爻辭,而不用看變之後得到的卦的卦辭嗎

前者為當下情況後者為事情變化結果。個人看法是這樣。如前者沒有符合當下卦象,那麼後者為失準。爻辭和卦辭有什麼區別?1 定義不同 bai爻辭 爻辭,du 易經 中六十四卦zhi每卦爻題dao下所繫文辭。易經內 八卦 的兩個符容號,一個是 另一個是 在 易經 中並沒有 陰陽 二字,數百年後的 易傳 才把 ...

怎麼樣看易經 看易經有什麼用

易經是儒家 道家思想的共同源頭。儒道兩家在處理人與自然社會的關係上有較大的區別,儒家主張濟世,道家主張無為,而易經作為行動指南正是二者的統一。天道迴圈是自然常理,君子效法天道,就應當崇尚此理,不能違天逆常,要順時適變。在陽剛生息之時要順應,在陰柔生息之時也要順應。這是為什麼要 順 的道理。但陰柔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