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改過幾次道,黃河改道歷史六次改道是什麼

2023-03-23 02:05:08 字數 2237 閱讀 8561

1樓:小家

(1)公元前132——公元11年。

(2)268——300年。

(3)478——575年。

(4)692——838年。

(5)926——2023年。

(6)1040——2023年。

(7)1166——2023年。

(8)1285——2023年。

(9)1383——2023年。

(10)1552——2023年。

(11)1650——2023年。

(12)1721——2023年。

(13)1780——2023年。

(14)1841——2023年。

(15)1871——2023年。

在談到河南的黃河水患現狀時,中科院地理與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歷史地理專家王守春介紹說,黃河這2000多年當中,改道一共1590多次,三年兩決口,三年當中,就有黃河兩次鬧災、氾濫。歷史上,黃河,它的決堤、氾濫,1590次,其中多半都是在河南境內。到了北宋末年,在河南北部出現決口,使黃河由北流改為南流。

自此之後,河南省頻繁受到黃河災害的影響。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黃河改道歷史六次改道是什麼?

黃河歷史有幾次改道?

黃河改道歷史六次改道是什麼?

2樓:教育奮鬥之星

第一次大道,是在春秋中葉(公元前602年),黃河決口改道決口,整治無用,後來封建統治者乾脆不管,任其橫流。

第二次大道,是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主流東決,從今山東入海,分支溢流在今魯西豫東一帶,百年河患至是方息,這就是歷史上第二次大改道。

第三次改道,是在仁宗慶曆八年(公元2023年)。黃河在今濮陽東決口,北流循今衛河入海。東漢大河穩定了700多年,到宋朝又是屢決屢塞,於是至仁宗慶曆八年(公元2023年)河決濮陽東。

第四次改道,在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2023年)。黃河決口於陽武(今原陽)東注梁山泊,分為二派。第三次改道後12年,又在今河北大名東決出一股,東北循馬頰河入海,這就是第四次改道。

第五次改道,明弘治七年(公元2023年)。劉大夏築太行堤以斷北流,全河入淮。第四次改道後20年左右,河道又不經梁山泊,主流自延津東南又溢入徙駭河。

第六次改道,是2023年(清咸豐五年)。在銅瓦廂(今河南蘭考縣東壩頭村西)決口。第五次大改道後,入淮之道,仍分為數股。

改道原因

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向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據統計,在2023年以前的幾千年中,黃河決口氾濫達1593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改道最北的經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經淮河,入長江。

黃河搬運堆積泥沙形成的堆積地貌是決口的根本原因。2023年黃河決口之前,魏源就發現黃河兩岸地形已經是南高北低,認為黃河北決是必然的。

黃河有無泥沙不完全取決於人類的不合理經濟活動。洪水期淤灘,枯水期淤積河槽,長期以往河床抬升。黃河水少沙多,水沙嚴重失調是黃河問題的癥結。

正因如此,目前的治理黃河方案中就有中游派和下游派,生物措施派和工程措施派(小浪底工程),獨流派和分流派等不同方案。

黃河六大改道

黃河為什麼改道

3樓:站在太陽下

黃河改道是因為黃河洪峰沖垮大堤,人工無能力恢復時,黃河就會按照新的方向自己尋找出海口。另外,因為戰爭需要,所以會扒開或炸開黃河大堤造成黃河改道。再者就是黃河下游河床長期升高,大堤達到一定的承受極限後,崩塌造成黃河改道。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攜帶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黃河在歷史上幾次改道 他對人們有什麼災難 他的現狀如何

現代統計較大的改道有26次,清朝初期,黃河是流經北京的。黃河改道的結果自然是廣大的黃泛區唄 黃河歷來給人們帶來的災難都有哪些?1.戰國中期至西漢末年 戰國中期,下游大規模修築堤防後,固定下來的河道就是 漢書 地理志 裡記載的大河,從此結束了長期以來多股分流 改道頻繁的局面,我們暫時作為黃河第一次重大...

有關黃河的歷史背景,黃河的歷史背景資料

早在遠古時期,中國境內的原始先民就生活 奮鬥和繁衍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在數千裡的黃河流域,由於氣候溫和溼潤,四季分明,水溫條件優越,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先民們便定居在這裡。中國文明初始階段的夏 商 週三代以及後來的西漢 東漢 魏 晉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國 宋 金等幾十個強大的王朝,其政治經濟活動的...

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背景,歷史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背景

1938年9月,武漢淪陷後,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伕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高亢 悠揚的船工號子。黃河大合唱 這部作品以黃河為背景,由七種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構成,熱情歌頌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控訴侵略者的殘暴,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