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人是如何造紙的?漢代人怎樣造紙

2023-02-21 16:55:11 字數 3947 閱讀 1946

1樓:匿名使用者

到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

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壯;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壯的溼紙;第四是乾燥,即把溼紙曬趕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2樓:清風v暮雨

有五個主要的步驟。

斬竹漂塘:砍下竹子置於水塘浸泡,使纖維充分吸水。可以再加上樹皮、麻頭、和舊魚網等植物原料搗碎。

煮楻足火:把碎料煮爛,使纖維分散,直到煮成紙漿。圖中可見大鍋中的碎料用大石壓住,有助於完全煮爛。

蕩料入簾:待紙漿冷卻,再使用平板式的竹簾把紙漿撈起,過濾水分,成為紙膜。此一步驟要有純熟的技巧,才能撈出厚薄適中、分佈均勻的紙膜。

覆簾壓紙:撈好的紙膜一張張疊好,用木板壓緊,上置重石,將水壓出。

透火焙乾:把壓到半乾的紙膜貼在爐火邊上烘乾,揭下即為成品。

3樓:匿名使用者

自古以來都是把字寫在或刻在竹片上,再編成冊,那種用來寫字的絲綢叫做紙。絲綢很貴而竹簡又太笨重,並且不便於人們使用。蔡倫於是想出一種方法,用樹皮、麻頭以及破布、魚網造成紙。

元興(漢和帝年號)元年上奏皇帝,皇帝誇讚他的才能,從此都採用他造的紙,所以天下都說「蔡侯紙」。

蔡倫早年和他手下一個叫張紙的宦官到白水槐溝河為張父祝壽,發現小孩子們用木杆挑著水面上的漚變物嬉鬧,當他看到那漚變物一離開水面,迅即變幹,用手摩擦,質地柔韌輕薄,可用來書寫文字,第二天回到宮中,又用黑色顏料在每塊漚變物上寫了一個字,讓皇帝察看,皇帝甚為高興,就派蔡倫重返槐溝河,借居張紙家,到處揀麻、布、棉絮、樹皮等一類漚物,挖池漚制,經打漿、攪混、沉澱、反覆試驗,終於製造出了理想地書寫材料,因為這個創造是在張紙地家鄉發現的,就把這種書寫物起名叫「紙」,俗稱「紙張」,至今這一帶還有蔡倫當年造紙的遺址。

4樓:冰山雪蓮

蔡倫早年和他手下一個叫張紙的宦官到白水槐溝河為張父祝壽,發現小孩子們用木杆挑著水面上的漚變物嬉鬧,當他看到那漚變物一離開水面,迅即變幹,用手摩擦,質地柔韌輕薄,可用來書寫文字,第二天回到宮中,又用黑色顏料在每塊漚變物上寫了一個字,讓皇帝察看,皇帝甚為高興,就派蔡倫重返槐溝河,借居張紙家,到處揀麻、布、棉絮、樹皮等一類漚物,挖池漚制,經打漿、攪混、沉澱、反覆試驗,終於製造出了理想地書寫材料,因為這個創造是在張紙地家鄉發現的,就把這種書寫物起名叫「紙」,俗稱「紙張」,至今這一帶還有蔡倫當年造紙的遺址。

5樓:匿名使用者

切麻-洗滌-浸灰水-蒸煮-搗碎-打漿-抄紙-曬紙-揭紙。

網頁中有繁體字你自己慢慢看吧。

6樓:空舞皋淑靜

將麻頭、破布等原料經水浸、切碎、洗滌、蒸煮、漂洗、舂搗、加水配成懸浮的漿液、撈取紙漿、乾燥後即成為紙張。

漢代人怎樣造紙?

7樓:匿名使用者

漢代主要將植物纖維等人工搗碎、研磨,加入一定粘性物,通過網布在漿池中反覆抄制,自然曬乾然後從網布上揭下。

漢代人是怎樣造紙

漢代造紙的過程,只要過程

8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壯;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壯的溼紙;第四是乾燥,即把溼紙曬趕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漢代是怎麼造紙的

9樓:水脈晨風

最初的造紙作坊誕生。蔡倫率領幾名皇室作坊中的技工利用豐富的水資源和樹木,剝樹皮,搗碎,泡爛,再加入漚松的麻縷,製成稀漿,用竹蔑薄薄撈出一層涼幹,揭下,造出了最初的紙。大家歡笑聲中,試用,發現容易破爛,又將破布、爛魚網搗碎,或制絲綿時遺留的殘絮等,摻進漿中,再製成的紙便難以扯破了。

為了加快製紙進度,蔡倫又指揮大家蓋起了烘焙房,溼紙上牆烘乾,不僅速度快,且紙張平整,更讓大家樂開了花。造出了些紙,蔡倫挑選那規正挺括的,進獻給和帝。和帝試用後龍顏大悅,當天就駕幸陳河谷造紙作坊,檢視了造紙過程,回宮後重賞蔡倫,並詔告天下,推廣造紙技術。

10樓:頑醒

東漢時,宦官蔡倫負責管理為朝廷造紙的作坊,他總結勞動人民的經驗,於105年,改進了造紙術。蔡倫採用樹皮和一些易尋的廢舊物資,破布、麻頭、舊魚網等,作為造紙的原料,造出了質量更好的紙。他把這批紙獻給了漢和帝。

人們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首先把那些破布、舊魚網、樹皮洗乾淨、切碎,並且加以漚制,然後進行鹼液蒸,舂搗,配成紙將液,最後,用紙模簾撈取紙將,經過晾曬乾燥,揭下壓平砑光,就製成了紙。

蔡倫改進造紙術以後,紙的使用逐漸普遍。後來,又經過200多年,到晉朝時,紙完全代替簡帛,成為我國主要書寫材料。蔡倫對造紙術的改進、推廣,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11樓:匿名使用者

東漢蔡侯改進以前的造紙方法,形成了比較方便快捷的造紙術。洗滌原料、切割和浸漬漚制、焚燒草木灰,即把麻頭、樹皮、破布等原料用草木灰水浸漬漚制,使其膨脹和柔軟,再用工具切碎,然後用水洗滌;中間一排分別為蒸煮、舂搗,即用草木灰中的鹼性溶液去掉原料中的油漬,色素等雜質,然後用水漂洗、舂搗,將搗碎的細纖維加水攪拌成紙漿;撈取紙漿、晾曬、碼放,即用一種多孔的平面篩子將紙漿撈出,經脫水乾燥後,就成了紙張。紙成型後表面粗糙、發皺,不利於書寫,需用力砑光,使紙張表面平滑 。

12樓:空號

用木頭、竹子、破布等原料,是東漢某個太監發明的。

13樓:紫色水之鏈

人們從「積飄絮成絮片」中得到啟示發明了紙,東漢時期,蔡倫總結人們的經驗,用樹皮、麻頭、破漁網改進了紙,他改進的紙被人們稱為「蔡侯紙"

14樓:匿名使用者

漢代還沒有紙,用竹簡。

15樓:寧可危險愛我

漢代沒紙的。宋代以後才有紙的。

16樓:水橙星紫

應該是東漢蔡倫造的吧。

17樓:文藝路張波

纖維 麻 等材料 先搗碎過濾 熬製 晾曬等一系列程式。

18樓:網友

樹皮什麼的吧,反正不用木頭了。

漢代的造紙過程?

19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壯的溼紙;

第四是乾燥,即把溼紙曬趕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20樓:網友

分離,打漿,抄造,乾燥。

21樓:鉞星劍

古代造紙方法 以我國古書「天工開物」卷中所記載之竹紙製造方法為例,作為介紹。古時以竹子造紙之步驟如下: 1.

斬竹漂塘 斬竹嫩竹, 放入池塘,裁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並洗去竹子之青皮。 2. 煮徨足火 將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內與石灰一道蒸煮八日八夜。

3. 舂臼 取出上述處理之竹子, 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爛,形同泥面。 4.

蕩料入簾 將被打爛之竹料倒入水槽內,並以竹簾在水中蕩料,竹料成為薄層附於竹簾上面,其餘之水則由竹簾之四邊流下槽內。 5. 覆簾壓紙 然後將簾反覆過去,使溼紙落於板上,即成張紙。

如此,重複蕩料與覆簾步驟,使一張張的溼紙疊積上千張,然後上頭加木板重壓擠去大部分的水。 6. 透火焙乾 將溼紙逐張揚起,並加以焙乾。

焙紙的裝置是以土磚砌成夾巷,巷中生火,土磚溫度上升之後,溼紙逐張貼上焙乾。乾燥後,揭起即得成紙。

易中天講的《漢代人物風雲》一共幾集

漢代風雲人物 第一部分 第一講 冤死的晁錯 上 1 第一講 冤死的晁錯 上 2 第一講 冤死的晁錯 上 3 第一講 冤死的晁錯 上 4 第一講 冤死的晁錯 上 5 第二講 冤死的晁錯 下 1 第二講 冤死的晁錯 下 2 第二講 冤死的晁錯 下 3 第二講 冤死的晁錯 下 4 第二講 冤死的晁錯 下 ...

不僅有蔬菜水果,漢代人餐桌上還有啥

糧食 米 粟 麥 青稞 豆。蔬菜 芹菜 白菜。水果 桃 李 棗。1 大米 大約在5萬年前,在雲南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的稻屬植物。湖南道縣與江西萬年縣考古發現,約一萬三千多年前人類開始種植食用,新石器以前人類應該是口腔咀嚼全稻原谷。稻穀的胚與糊粉層中含有近64 的稻米營養和90 以上的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

古代人是如何取暖的,古代人都是怎麼取暖的?

古代取暖的設施主要有火塘 火牆 壁爐和爐灶等。火塘是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從半坡 姜寨等遺址發掘來看,其原始房屋中設於門口附近的灶炕,是一種炊事與取暖相結合的設施。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氣以助燃燒,又能阻擋冬季自門口吹入的寒風。秦宮的 壁爐 和 火牆 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情況下,秦代宮廷貴族是怎樣禦寒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