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美的事物,是深入的瞭解美的地方同時獲知其不美之處,還是靜靜的只欣賞其美呢

2022-10-18 09:20:20 字數 6215 閱讀 7782

1樓:吾道以一貫之

仁者靜,知者動。

兩者都有道理,不衝突,看自己的性格適合哪一種。

2樓:歌唱歌唄

我認為看事物要全面的看,就像是結婚,找一個美女或帥哥,但人品不好,其實將來也不會幸福的

從外在來看也有好處

3樓:都米拉

欣賞其美、萬物都有不完美的一面、你只看好的,就不會失望了。

4樓:0龍哥無敵

在你的認知中事物都有不好的一面,在我的認知中『美在自己心裡 ,感受事物都是美』

名人讀書的故事,100~200字左右。

5樓:匿名使用者

范仲淹少年學習。范仲淹早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

由於家境貧窮。立志苦讀,並以天下為己任,作為自己的目標。曾經在一寺院讀書。

每天只有兩頓粥。用野菜就著下飯。半夜以水沃面。

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學通經典終成大儒。

陶淵明的《飲酒,其五》的賞析

6樓:一米八的脖子

賞析:這首詩的意境可分為兩層,

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後的感受。後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起首作者言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並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為何處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煩惱?因為「心遠地自偏」,只要內心能遠遠地擺脫世俗的束縛,那麼即使處於喧鬧的環境裡,也如同居於僻靜之地。

陶淵明早歲滿懷建功立業的理想,幾度出仕正是為了要實現匡時濟世的抱負。但當他看到「真風告逝,大為斯興」,官場風波險惡,世俗偽詐汙蝕,整個社會腐敗黑暗,於是便選擇了潔身自好、守道固窮的道路,隱居田園,躬耕自資。

「結廬在人境」四句,就是寫他精神上在擺脫了世俗環境的干擾之後所產生的感受。所謂「心遠」,即心不念名利之場,情不繫權貴之門,絕進棄世,超塵脫俗。由於此四句託意高妙,寄情深遠,因此前人激賞其「詞彩精拔」。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中的「心遠」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 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麼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

這種哲學可以稱為「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樸寡慾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一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變成**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採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

「悠然見南山」,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

所以,這「悠然」不僅屬於人,也屬於山,人閒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四句敘寫詩人歸隱之後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渾然契合的那種悠然自得的神態。東籬邊隨便採菊,偶然間抬頭見到南山。

傍晚時分南山景緻甚佳,霧氣峰間繚繞,飛鳥結伴而還。

詩人從南山美景中聯想到自己的歸隱,從中悟出了返樸歸真的哲理。飛鳥朝去夕回,山林乃其歸宿;自己屢次離家出仕,最後還得迴歸田園,田園也為己之歸宿。詩人在《歸去來兮辭》中曾這樣寫道: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他以雲、鳥自喻,雲之無心出岫,恰似自己無意於仕而仕;鳥之倦飛知還,正像本人厭惡官場而隱。本詩中「飛鳥相與還」兩句,與《歸去來兮辭》中「鳥倦飛而知還」兩句,其寓意實為同一。

「採菊東籬下」四句,古人對此評價甚高。張戒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閒至靜之中,則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

」那麼,張戒所說的「味」是什麼呢?為何說「此味不可及」呢?

我們知道,陶詩不尚藻飾,不事雕琢,明白如話,樸素自然,故前人常用「平淡」兩字以概其詩風。但陶詩之平淡乃從「組麗」中來,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這種貌似平淡實則醇美的特色,實為一種更高的藝術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

張戒所說的「味」,當是陶詩醇美的韻味。此種韻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眾多。我們撇開文學修養、藝術才能等條件,可以說這種韻味只有像陶淵明那種不願隨俗浮沉,不肯汩泥揚波的詩人才能寫出,也即只有寄心於遠、心境「至閒至靜」者才能寫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末兩句,詩人言自己的從大自然的美景中領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詩裡的「此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此時此地(秋夕籬邊),也可理解為整個田園生活。

所謂「忘言」,實是說恬美安閒的田園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這種人生的樂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敘說。這充分體現了詩人安貧樂賤、勵志守節的高尚品德。 這兩句說的是這裡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

「忘言」通俗地說,就是不知道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情言語即無聲」,這裡強調一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飲酒·結廬在人境》以平淡之語,寫秋日晚景,敘歸隱之樂,道生活哲理,即富於情趣,又饒有理趣,達到了情、景、理的統一。尤其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幾句,「清悠淡永,有自然之味」,更具藝術魅力。

擴充套件資料:

《飲酒其五》原文:

魏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將房屋建造在人來人往的地方,卻不會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擾。問我為什麼能這樣,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傍晚時分南山景緻甚佳,霧氣峰間繚繞,飛鳥結伴而還。這裡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公元四一七年,即詩人歸田後的第十二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飲酒來抒情寫志。

7樓:懷舊阿九

陶淵明的詩歌從題材上劃分主要有田園詩、詠懷詩、詠史詩,其次還有行役詩、贈答詩等。所反映的思想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田園詩:描寫了自然恬靜的田園風光和自然純樸的田園生活。這是被詩人理想化、藝術化了的一種境界。

反映了詩人的恬淡閒適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脫心境,同時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和官場醜惡的一種否定。如《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野外罕人事]、《飲酒》[結廬在人境]、《和郭主簿》等。抒寫了對躬耕生活的體驗和對勞動的熱愛,並體現了詩人對農民的深情厚誼。

如《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等。描寫自己生活的困頓和農村的凋敝,反映了詩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現實世界。如《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歸園田居》[久去山澤遊]、《乞食》等。

2.詠懷詩和詠史詩:陶淵明的詠懷詩和詠史詩內容相近,詠史亦是詠懷,它繼承了阮籍《詠懷》和左思《詠史》的詩歌傳統。詩的主要內容是抒發個人思想、情懷和志節。

有的表現了理想與現實、入世與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憂患生命價值的實現,抒發了壯志難酬的苦悶;有的反映了不與黑暗現實同流合汙、堅守個人志節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剛怒目式」的方式抒發著激憤的情懷。如《飲酒》、《擬古》、《雜詩》、《詠貧士》、《詠荊軻》、《讀山海經》等多屬這一類。

3.其它:陶淵明的行役詩是其宦遊其間的作品,多是寫行役之苦和厭倦仕宦思慕歸隱的內容。如《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等。

贈答詩多是寫朋友之間的友情。如《答龐參軍》、《與殷晉安別》等。此外陶淵明還有一些哲理詩。

如《形影神》等。

陶淵明詩歌的藝術成就:

1.恬淡自然、醇厚雋永的藝術風格。陶淵明的詩歌題材和內容貼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詩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習見常聞的事物,而且是直寫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辭采,陶淵明田園詩深厚的意蘊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實感,托出詩的藝術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見神奇,樸素之中見綺麗。朱熹說:

「淵明詩平淡,出於自然。」(《朱子語類》)蘇軾說他的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

」(《與蘇轍書》)又說:「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東坡題跋》上卷《評韓柳詩》)元好問說他的詩: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論詩絕句三十首》)陶詩除了這種基本風格外,還有一些被魯迅稱為「金剛怒目式」(《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的詩歌。朱熹也曾談到他豪放的一面:

「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說得這樣言語出來。」(《朱子語類》)

2.高遠拔俗、天然渾成的藝術境界。陶淵明的詩歌意象看似平淡無奇,然卻創造了高遠拔俗的藝術境界。其詩的主旨在於寫意,在於表達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體悟,而寫景、敘事只是為意造境。

陶詩的許多作品達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渾然天成的藝術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統一。

3.天然本色、精練傳神的語言。陶淵明的詩歌不尚藻飾,不事雕琢,而是慣用樸素自然的語言和疏淡的筆法精練地勾勒出生動的形象,傳達出深厚的意蘊,達到了寫意傳神的藝術效果。他善於提煉日常生活口語入詩,沾染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也常用比喻、象徵、寄託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語化。

陶淵明的生平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尋陽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十分複雜的政治環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晉朝的大司馬;祖父做過太守,父親大概官職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淵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視門閥的社會裡,陶家的地位無法與王、謝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於寒門。

陶侃出身寒微,被譏為「小人」,又被視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見,他的後人在政治上的處境是相當尷尬的。

陶淵明在柴桑的農村裡度過少年時代,「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飲酒》其十六),便是那時生活的寫照。他常說因家貧而不得不出仕謀生,這固然是實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種想要建功立業的動機。「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就透露了這一訊息。

陶淵明29歲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辭職。後來江州召為主簿,他未就任。

晉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淵明到江陵,入荊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當時桓玄掌握著長江中上游的軍政大權,野心勃勃圖謀篡晉。陶淵明便又產生了歸隱的想法,在隆安五年(401)所寫的《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中說:

「詩書敦素好,林園無世情。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尋陽居喪了。

此後政局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安帝元興元年(402),桓玄以討尚書令司馬元顯為名,舉兵東下攻入京師。元興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國號曰楚。元興三年(404)劉裕起兵討伐桓玄,入建康,任鎮軍將軍,掌握了國家大權,給晉王朝帶來一線希望。

於是陶淵明又出任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在赴任途中寫了《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覺得時機到來了,希望有所作為:「時來苟冥會,婉轡憩通衢。

」另一方面又眷戀著田園的生活:「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這時劉裕正集中力量討伐桓玄及其殘餘勢力,陶淵明在劉裕幕中恐難有所作為。

到了第二年即安帝義熙元年(405),他便改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這年八月又請求改任彭澤縣令,在官八十餘日,十一月就辭官歸隱了。這次辭去縣令的直接原因,據《宋書》本傳記載:

「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

『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而他辭官時所作的《歸去來兮辭》說出了更深刻的原因: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陶淵明徹底覺悟到世俗與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違背的,他不能改變本性以適應世俗,再加上對政局的失望,於是堅決地辭官隱居了。

辭彭澤令,是陶淵明一生前後兩期的分界線。此前,他不斷在官僚與隱士這兩種社會角色中做選擇,隱居時想出仕,出仕時要歸隱,心情很矛盾。此後他堅定了隱居的決心,一直過著隱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靜: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雜詩》其二)他在詩裡一再描寫隱居的快樂,表示隱居的決心,如「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其九);

「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飲酒》其四)。這固然是他真實的感受,但也可以視為他堅定自己決心的一種方法。在後期他並非沒有再度出仕的機會,但是他拒絕了。

晉朝末年曾徵他為著作佐郎,不就。劉裕篡晉建立宋朝,他更厭倦了政治,在《述酒》詩裡隱晦地表達了他對此事的想法。到了晚年他貧病交加,

「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偃臥瘠餒有日矣。道濟謂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

』道濟饋以粱肉,麾而去之。」(蕭統《陶淵明傳》)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寫了一篇《自祭文》,文章最後說:「人生實難,死如之何?

嗚呼哀哉!」

這成為他的絕筆。死後,朋友們給他以諡號曰「靖節先生」。他的好友顏延之為他寫了誄文,這篇誄文是研究陶淵明的重要資料。《宋書》、《晉書》、《南史》都有他的傳記。

參考資料:根據網路蒐集

美的空調安裝步驟是怎樣的,美的空調怎樣安裝步驟

1.空調不宜與煤爐,燃氣灶,暖氣裝置安裝在一起,一是不安全,二是不利於冷凝器散熱。2.在空調安裝過程中防止氟里昂洩漏,空調安裝完畢後,一定要讓安裝人員對空調連線口進行檢漏,以防氟里昂洩漏。3.防止雨水從穿牆孔向室內倒灌,在空調安裝過程中,必須打一個室內稍高一些的穿牆孔 安裝完成後,穿牆孔的空隙必須用...

怎麼寫平凡事物中的美的,借什麼突出人的勞動的作文

可以從這些人對他人的幫助或間接幫助著手,也就是說,這些平凡的人雖然貌不驚人,文化水平可能也不是很高,但他們有為他人犧牲奉獻的人格魅力與精神,如天邊勞作的農夫,高空作業的民工或打掃衛生的清潔員等,他們所做的雖然看起來平凡,甚至 卑微 但也就是在這種平凡之中看到了他們對於社會的貢獻。希望這麼解釋能對lz...

聽過最美的情話是什麼,你聽過的最美的情話是什麼?

1 曾經有段真情擺在我的面前,而我沒有珍惜,等失去的時候才追悔莫及。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從來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說三個字 我 愛 你 如果非要在這三個字前加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這句話過多少年都不俗,現在聽起來還是那麼美妙動聽!2 如果活著是上帝賦予我最大的是命,那麼有你,將會是上帝賦予我使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