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那些方式傳遞資訊,古人傳遞資訊的方式有哪些

2022-10-14 04:05:20 字數 5589 閱讀 5272

1樓:

古代的時候,科技不興,交通落後,通訊非常困難。官方傳遞文書還可以用驛站,而民間或驛路不暢的地方就得另想辦法。如「鴻雁傳書」。

漢武帝是蘇武奉命出使匈奴,不幸遭到扣留。對匈奴的威逼利誘,他大義凜然,毫不屈服,便被髮配到荒無人煙的北海(今貝加爾湖)去放羊,一去就是十九年。漢武帝死後,昭帝即位,匈奴與漢朝和親,漢朝要求匈奴放回蘇武等人,匈奴卻謊稱蘇武已經死了。

漢朝的**機警地說:「前幾天,我們皇上打獵是,射下一隻鴻雁,鴻雁的腿上綁著一封帛書,正是蘇武寫來的,這證明他還活著。」匈奴無奈,只得放人。

鴻雁是候鳥,夏天北上,冬季南飛,人們就用它捎書帶信,這與後來的信鴿有異曲同工之妙。

樹葉信則是我國雲南等地的少數民族地區獨有的傳遞資訊的方式,多用於男女之間表達愛情。如:一段竹枝,表示我們談一談;一片蕨葉,表示請你來玩。

2樓:

馬拉松馬拉松是古希臘的一個地名,位於雅典城東北30公里,它三面環山,東臨大海。在公元前490年,波斯遠征軍入侵希臘,在馬拉松這個地方佈陣的訊息傳到雅典後,雅典就派出一名叫裴裡匹底斯的信使前往斯巴達求援。這位信使用35小時走完了雅典到斯巴達的150公里路程。

但是,斯巴達人回答的卻是,月圓之後才能出兵。這需要等10天左右。至此,雅典人不得不靠自己孤軍奮戰。

結果反而以少勝多,打敗了波斯人。這位名叫裴裡匹底斯的信使,帶著勝利的喜訊,從馬拉松跑到雅典城**廣場(跑距為42.195公里),向雅典公民高喊:「我們勝利了!

慶賀吧!」隨即倒地身亡。「馬拉松跑」就是為紀念這件事而設立的。

3樓:匿名使用者

哥倫布在美洲的一座小島上,準備反航,由於怕船到不了西班牙,就把一封信和一張美洲地圖裝進一個瓶子裡,希望它能夠漂到西班牙.哪知這瓶子在海上足足漂了300年,直到19世紀30年代才被人發現,這封信傳遞之長,也算是一個世界之最了.

4樓:森天晴

古人傳遞資訊主要用以下方法飛鴿,烽火快嗎,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燈火等。

5樓:匿名使用者

騎馬快遞.使用信鴿.狼煙.

古人傳遞資訊的方式有哪些 5

6樓:百聽安仍璟

遠古口耳相傳或藉助器物

資訊傳遞速度慢、不精確。

古代靠驛差長途跋涉

資訊傳遞速度慢、資訊形式單一。

7樓:郭怡和拜豔

古人傳遞資訊的方法大約有以下幾種:

[1]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多用於戰事緊急。

[2]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3]羽書:用於徵調軍隊。

[4]信鴿傳書[所說的飛鴿傳書]

[5]快馬傳書。

[6]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7]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8]烽火/狼煙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傳遞方式

8樓:司煙雀念

個人觀點~簡單羅列以下幾點、

口口相傳、人工運輸~人

就是當今所謂人肉系、傳話~

優點、所有事情經過渲染、更生動(史詩、文獻、故事);信件儲存相對妥善(郵書)。

缺點、公正真是性有不足、往往新增個人觀點、會造成三人成虎、耳聽無憑(流言、謠傳);**昂貴、人工運輸有差錯(郵書)。

鴻雁傳書、魚傳尺素~動物

儘管是千古佳話、但漏洞百出嘚方式~

優點、浪漫(多記於詩文、不用於現實生活中、所以真實性有待考證、難下定論)。

缺點、有點不靠譜、真的這麼做啊、鴻雁是古代信鴿、方便、魚就困難叻。

結繩記事、說文畫字~物體

參看原始社會~

優點、在當時已是算先進。

缺點、在現在已是算落後。

詳細說說郵寄吧~

古時候一般來說郵差分兩種、官方派遣為民生嘚、還有素昧平生是老鄉嘚~

張籍有《秋思》一詩最妙、「復空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這裡「行人」就是郵差、而「又」並不是到達嘚意思、「開封」亦非地名、是開啟封好嘚封條嘚意思。

託人捎信、是古代很有名嘚社會……怎麼說呢,就算是習以為常啦~

郵差住的是驛站、簡樸嘚~

這樣的方法優點是、

雙方、郵差、掙點外快、一般是順路捎帶。

郵寄人、因為老鄉順路捎帶並不昂貴、能夠準確送入親人手中。

缺點、比起當今完美的郵寄系統、

速度、效率、安全……

很多都不及現在~

社會是在進步噠~

9樓:竇穎卿泰女

東方主要是飛鴿傳書,烽火臺燒的狼煙,再有就是後來修了驛站,靠人騎馬送信,也有把信放在魚肚子裡的,叫做「魚傳尺素」。在西方主要就是漂流瓶了。

10樓:百度使用者

古人傳遞資訊主要用以下方法: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等。

主要有飛鳥傳(飛鴿傳書、鴻雁傳書、飛雁傳書),驛傳(快馬加鞭),烽火,狼煙,旗語、燈光(三打祝家莊、孔明燈)等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

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資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資訊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的長城。「長城」一詞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在古代不通朝代有著不同的修築形式,所以對這種防禦工程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如:

列城、方城、塞、暫洛、界壕、邊牆等,實際上均指「長城」,其實廣義的長城是對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體系而言。

烽火通訊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資訊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訊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臺。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訊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臺,接連不斷,臺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臺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臺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檯傳遞資訊,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臺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

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

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資訊聯絡網路。

竹簡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也使用竹簡作為文字的載體。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後,即成為簡片。然後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刻寫或書寫文字。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冊"字,象徵著一捆簡片系二道書繩,而金文中的"典"字則表示"冊"在桌几上。

相傳在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朔向皇帝上了一個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簡,派了兩個大力士才抬進宮,所以竹簡使用起來非常麻煩,而且時間長了會受蟲蛀、腐爛,不能長時間儲存。

旗報、牌報、揭帖旗報源於我國古代的「露布」,通常由專人扛著,騎在馬上,賓士傳送,供沿途軍民閱覽,鼓舞士氣。牌報則是寫在木牌上的新聞傳播工具,而揭帖則是類似傳單的一些印刷品,可供四處散發。

報房起於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早在清代初期,北京城內就有以私人名義從事抄報活動的人,多為低層文吏,以刊刻抄邸報為自己的副業,到清代中、晚期演變成私營報紙。

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繫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古時候。人們修築高高的烽火臺。當發現敵人入侵時,便立即點燃烽火臺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煙,來傳遞敵情資訊,召集軍隊前來援助。

後來,人們又發現了騎馬傳送資訊的方法,在全國各地設定很多驛站,有專門的人接力傳遞信件,這樣,可以騎著馬把資訊傳送到很遠的地方。再以後,人們又發明了用旗語、燈光傳遞資訊的方法。

早在公元968年,中國便發明了一種叫"竹信"(thumtsein)的東西,它被認為是今天**的雛形。歐洲對於遠距離傳送聲音的研究,卻始於17世紀。2023年,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資訊的辦法。

雖然這種方法不太切合實際,但他賜給這種通訊方式的一個名字--telephone(**),卻一直延用至今.

古人用哪些方式傳遞資訊?

11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傳遞資訊主要用以下方法: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等。

主要有飛鳥傳(飛鴿傳書、鴻雁傳書、飛雁傳書),驛傳(快馬加鞭),烽火,狼煙,旗語、燈光(三打祝家莊、孔明燈)等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

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有《烽火戲諸侯》,《我們勝利了》,《裝在瓶子裡的信》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有《烽火戲諸侯》,《我們勝利了》,《裝在瓶子裡的信》中國資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資訊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的長城。「長城」一詞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在古代不通朝代有著不同的修築形式,所以對這種防禦工程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如:

列城、方城、塞、暫洛、界壕、邊牆等,實際上均指「長城」,其實廣義的長城是對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體系而言。

烽火通訊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資訊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訊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臺。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訊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臺,接連不斷,臺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臺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臺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檯傳遞資訊,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臺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

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

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資訊聯絡網路。

竹簡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也使用竹簡作為文字的載體。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後,即成為簡片。然後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刻寫或書寫文字。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冊"字,象徵著一捆簡片系二道書繩,而金文中的"典"字則表示"冊"在桌几上。

相傳在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朔向皇帝上了一個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簡,派了兩個大力士才抬進宮,所以竹簡使用起來非常麻煩,而且時間長了會受蟲蛀、腐爛,不能長時間儲存。

從前人們傳遞資訊的故事,古人傳遞資訊的故事有哪些

古人傳遞資訊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說飛鴿傳書 用烽火 用快馬等等,在這裡提供一個有關於烽火的故事。這個故事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西周被犬戎滅亡的導火線,而褒姒也因此成了紅顏禍水的代名詞.周宣王死了以後,兒子姬宮涅 音ni 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什麼國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樂,打發人到處找美女。有個大...

關於古人傳遞資訊的小故事,急!急!急

1.魚肚藏書 2.希臘人在馬拉松打敗波斯大軍後,派一個跑步能手回城報告勝利的訊息,這個人為了儘快讓人們得知勝利的訊息就不停地跑,在第一時間將捷報帶給了期待中的人們,但他自己卻疲勞過度而死。這就是馬拉松長跑的來歷。古人傳遞資訊主要用以下方法 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等。主要有飛鳥傳 飛...

傳遞資訊的方式有哪些,古代有什麼傳遞資訊的方式有哪些

1 是通過雙向電訊號傳輸語音的終端裝置,可以撥打固定 和移動 4 短訊息是使用者通過移動 或其他電信終端直接傳送或接收的文字或數字資訊。使用者每次可以接收和傳送簡訊的字元數為160個英文或數字字元,或70箇中文字元。5 寫信,然後通過信件去郵局購買郵票,貼上在信封上,把信封放入郵箱,即可將信件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