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熵增理論讓許多人頓悟,有點誇大其詞,你頓悟了嗎

2022-09-03 13:20:37 字數 5574 閱讀 9822

1樓:時空通訊

有人問:熵增理論為什麼讓好多人一下子就頓悟了?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對於熵增理論似乎並沒有多少人一下子「頓悟」,好像「頓悟」的人並不多。

首先,熵增理論不是個好理解的理論。

熵增理論看起來比較簡單,讀過中學的人都知道,但真正理解的人又有幾個呢?前面有人鸚鵡學舌的說了,現在時空通訊再來鸚鵡學舌一遍:熵增理論有三個方面的定義,一個是物理定義,是說熵增過程是一個自發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熱力學定義是說隨著熵增加,系統總能量不變,但其中可用部分減少;統計學定義為,熵是衡量系統的無序性,熵越高系統就越難精確描述其微觀狀態。

看起來簡單吧,背熟了這幾條,就知道了熵增理論了?其實這裡面有幾個很難理解的問題,或者說詞彙。比如啥叫熵?

為啥熵增過程是有序向無序發展呢?既然如此,為啥又不是一個熵減過程呢?能量既然不變為啥又可用部分減少呢?

能量不都是可用的嗎?前面有人說能量不變,但有能量損失又是咋回事?在引申下去,熵越高為啥就越難精確描述其微觀狀態呢?

現在我們就圍繞著這些「為什麼」來討論。

首先要弄清什麼叫熵,這是這些問題的總綱。過去有句話,叫綱舉目張,說的是漁網有個總綱,就是漁網的總繩,撒網時,只要把這個總繩牽扯好了,漁網每一個「目」,就是網眼就會全部張開來。熵就是熵增理論裡面的「綱」。

「熵」這個詞不僅僅簡單理解在物理學、熱力學、統計學裡面的意義,而是涉及社會的所有方方面面,實際上「熵」只是一個科學的名詞,通俗的說就是度量混亂狀態的一個指標,說的是任何系統,都是一個從更有序到無序的發展狀態,越無序就是熵增越大,越有序就是熵越小。

也就是說,所謂「熵」就是一個衡量無序狀態的參量。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越無序越混亂,熵值就越大了,就越難評估和把握了。如果把這種混亂狀態作為一個熵減過程,那也無不可,但就要改變「熵」的內涵了。

如果從2023年克勞修斯(見題頭圖)提出「熵」的概念時,把它定義為越混亂越是一個熵減過程,那今天或許又有人提出,「為什麼是這樣呢」這個問題了。人就是這麼一種奇怪動物,喜歡問一些無厘頭問題。

理論認為,任何孤立系統都是一個「熵」增過程。

這裡面還包含著一層意思,熵總是在增加,而不會減少。宇宙大**開始,只有單純的能量,這時的宇宙是非常有序的,但隨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物質,產生了恆星星系等等各種天體,這個總系統就越來複雜和混亂,最終還是要走向滅亡。

假定在一個封閉系統,一杯熱水和一杯冷水放在一起,開始也是有序的,熱歸熱冷歸冷這兩杯水就永遠是一杯熱的和一杯冷的。但有一個管道將它們聯通,它們就開始變得無序,最終兩杯水成了一樣的溫度,如果絕對保溫的話,能量不會損失,但冷熱交替就沒有了,也就是可用能量沒有了,這又叫熱平衡。可用能量的變化,並不等於能量的損失,而是差別變小了,所以前面有人說會損失一部分能量的說法是錯誤的。

如果把一堆紅豆和一堆綠豆放在鍋裡翻炒,開始也是有序的,綠豆紅豆分得很清楚,隨著第一下翻炒,無序狀態就增加了,然後就會越來越亂,最終完全均勻了,是不是這就變成有序了呢?不是,而是熵增到了最大值,就沒有任何可以變化的事物了,就是事物的死亡。因此現在宇宙歸宿說中有一個熱寂說,就是熵增到了最大值,能量再也沒有任何可用的,宇宙滅亡。

因此,熵增理論是一個宇宙終極演化規律,包含著所有生命或者非生命的演化規律。

所謂「熵增頓悟」實際上就是說看透了這個世界。

英國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亞瑟·斯坦利·愛丁頓認為,熵增原則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無上的。這是愛丁頓的頓悟,因為他知道,在我們這個世界,熵增值只會越來越大,也就是越來越混亂。知道這個原理,做任何事情就要順勢而為,才能取得成果,如果硬要違背事物發展規律倒行逆施,只能失敗。

這才是頓悟。

其實有幾個人有這種科學精神呢?也就是說能夠頓悟呢?要知道,愛丁頓曾經認為自己才是真正懂得相對論世界第一人。

他最支援愛因斯坦相對論,並且一生科學成果豐碩。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發表後,為了證實廣義相對論中關於時空彎曲光線彎曲理論,曾經帶隊千里迢迢到非洲觀測日全食,驗證了愛因斯坦的正確,轟動了世界。

記者曾經問愛丁頓,世界上是否只有3個人真正懂得相對論,愛丁頓風趣的回答:第三個人是誰我還得想一想。雖然這有點吹牛皮,但也可見愛丁頓對自己的自信。

愛因斯坦的好朋友,量子力學大師薛定諤在其名著《生命是什麼》一書中指出: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這個意思是說,生命孕育和出生時,是從最簡單有序不斷發展到無序狀態的,為了保持有序,就不斷的攝取食物,食物就像是負熵來保持人的有序狀態,但人類又要不斷向周圍環境釋放生命活動的熵增來維持生存和進化,最終熵增就越來越大,人就會走向衰老和死亡。

宇宙和人類社會之「熵」只會有增無減。

不但是生命個體,就是整個社會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原始社會的簡單,變得越來越複雜,各個群體從過去黑白分明,變得越來越混亂而失去特色。所謂全球村既是一個進步,也是熵增的無序越來越大。

各種文化從清晰變得模糊,就像一盤圍棋,隨著開始的黑白分明,變得混亂不堪。

熵增是不可逆的,從生活中最簡單的理解就是自律總比懶散困難,放棄總比堅持輕鬆,變壞總比變好容易。人類和社會總是想盡力的解決熵增問題,盡力去做一些熵減的事,力圖使事情變得更有序。但有序是相對的,無序才是絕對的目標。

但這種變化是指一個孤立系統,如果藉助系統外力,有可能會給某個系統一定程度的熵減,但必將以增加外系統的熵為代價,即環境熵增。總體上,一個孤立系統熵增是必然的,不可逆轉的。

因此,不管是任何事物,都無法違背熵增規律,都有一個從誕生到成長到死亡的過程,個人有死亡的一天,不同的社會體系和團體也是這樣,人類整體也有滅亡的一天。對此,你頓悟了嗎?

2樓:微風需要竹林

不算誇大,讓人頓悟也很正常。熵增理論是科學,同樣是一種生活哲學,即所有事物都是不斷朝著無序度更大的方向發展。比如收拾好的房間會逐漸混亂、生命會不斷消散直至死亡。

如果有原本很難理解的事拿它去思考想通了,就「頓悟」了唄。

3樓:秋風體育

我沒有頓悟,因為我到現在都不明白熵增理論是怎麼一回事,完全不理解。

4樓:優惠列印影印

熵增過程是一個自發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熱力學定義是說隨著熵增加,系統總能量不變,但其中可用部分減少;統計學定義為,熵是衡量系統的無序性,熵越高系統就越難精確描述其微觀狀態 。熵增理論是一個宇宙終極演化規律,包含著所有生命或者非生命的演化規律 ,當熵不再增加,那麼事物就此完結了。

學心理學要具備什麼要的條件啊?

5樓:匿名使用者

要學好 心理學對個體而言,要看這個個體是否真誠、是否真實地對待他人和自己,只有真誠並真實地對待他人才能使他人信任你並坦然地無界線地與你溝通;真誠並真實地面對自己你才能獲得更多的領悟,對於心理學這麼科學而言領悟的東西明顯要比學到的東西要多得多,你只有對自己真誠並真實,你才能夠獲得這些。從你的條件來看,你是個愛思考的人,但任何一個問題,都要以一個平常心去看,不能有任何的偏見,偏見會讓你迷失思維和領悟的方向;只有保持平常心,你才能在事實的基礎上分析問題的起因,找到解決的方法。先從自己做起,自己做到真誠、真實、平常心,就具有了學習心理學的條件,否則學到的只會是知識,而不是成為心理學者所具備的素質。

6樓:匿名使用者

是當做專業或者職業來學習,則需要熱愛、堅持

如果是愛好和興趣來培養,不需要具備條件

7樓:匿名使用者

唯一必要條件:智商正常足夠了

8樓:我們一無奈

有耐心,具備耐心你就足夠了、

心理學有哪些流派?

心理學到底是什麼

9樓:巴巴拉小白兔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兼顧突出的理論性和應用(實踐)性。

心理學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其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思維、人格、行為習慣、人際關係、社會關係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

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另外,它還與神經科學、醫學、哲學、生物學、宗教學等學科有關,因為這些學科所**的生理或心理作用會影響個體的心智。實際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學科都與心理學有關,人類心理活動其本身就與人類生存環境密不可分。

擴充套件資料

研究物件

動態性維度

1、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指一個人心理現象的動態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反映正常個體心理現象的共同性一面。

認識過程即認知過程,是個體在實踐活動中對認知資訊的接收、編碼、貯存、提取和使用的心理過程。它主要包括感知覺、思維、記憶等。

情感過程是個體在實踐活動中對事物的態度的體驗。

意志過程是個體自覺地確定目標,並根據目的調節支配自身的行動,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

以上三種過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絡、相互作用構成個體有機統一的心理過程的三個不同方面。

2、個性心理(individual mind)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各種心理現象的總合。包括個性傾向、個性特徵和個性調控等方面,反映人的心理現象的個別性一面。

個性傾向是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動力系統。它反映了人對周圍世界的趨向和追求。它主要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價值觀和世界觀等。

個性特徵是個人身上經常表現出來的本質的、穩定的心理特徵。它主要包括氣質、性格和能力。

10樓:淡儉項綢

心理學一詞**於希臘文,意思

是關於靈魂的科學。靈魂在希臘文中也有氣體或呼吸的意思,因為古代人們認為生命依賴於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結了。隨著科學

[1]的發展,心理學的物件由靈魂改為心靈。直到19世紀初葉,德國哲學家、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學是一門科學。而原先,心理學、教育學都同屬於哲學的範疇,後來才各自從哲學的襁褓中分離出來。

科學的心理學不僅對心理現象進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對心理現象進行說明,以揭示其發生發展的規律。

有朋友說:「學心理學的人能看透別人的心理,知道他人心裡想什麼,好厲害!」這些說法把心理學神化了,其實,心理學就是一門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的規律的科學。

心理學者只是在儘可能的按照科學的方法,間接的觀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過程(包括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想象和言語等過程)是怎樣的,人與人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這樣和那樣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個性,包括需要與動機、能力、氣質、性格和自我意識等,從而得出適用人類的、一般性的規律,繼而運用這些規律,更好的服務於人類的生產和實踐歷史起源心理學是研究人的行為與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

之後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提出了氣質這一概念,用氣質代替人格,形成四種氣質,後來的心理學研究中,沿用了這一分類方式。

19世紀前,心理學屬於哲學範疇。

19世紀中葉,開始引入實驗作為心理學的研究方式,使得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德國的韋伯,研究出著名的韋伯定律(感覺閾限定律)

2023年,德國的費希納開創心理物理學,德國的艾賓浩斯開創記憶的實驗研究。

2023年,德國的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心理研究,標誌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實證研究方法的運用是這一學科成為科學的轉折點.其後的一百多年,心理學門派紛爭及高度發展,學科體系也進一步完善.

心理學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在於視角及立場,因為它本身具備兩者的特點.基礎心理學歸為自然科學範疇,應用心理學歸類於社會科學範疇,因此,有人稱之為「中間學科」。

心理的起源,尤其是人類高階心理過程,如思維,語言,情感,意志,高階心理特徵的產生,是神經基礎及人類社會化程序的產物,所以我們不能以單純的生物學觀點來研究此命題。

有人說 「在你窮時,真的能看清許多人」,你認同這句話嗎

認同,當你窮時,才能看清誰是真正的朋友!誰會真正幫助你!這種人值得交一輩子!首先我十分的認同這句話,因為現在的人都是這樣,因為現在的人有很大的一個比例是勢利眼,現在的人只要有錢啥都能做,你一旦沒錢了,不來落井下石就算是好的了,雖然我上面的一番話顯著十分的激進,但是我認為我說的話還是現在比較現實的,雖...

許多人說劉邦是流氓出身,為何這麼說

劉邦的出身很普通,並不是什麼世家子弟,而在他有了較大權力後,那些對他不滿的政治人士,文人墨客很可能就會拿他的出身來打壓他,所以歷史上流傳出來的就是他是流氓出身。因為劉邦確實家境不好,而且沒有讀過太多書,又總是和一群混混在一起,所以才會有人說他是流氓。在他與項羽的鬥爭之中,確實有不少的齷鹺之事,說劉邦...

為什麼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為什麼許多人說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好奇心重 出了事呢還總想著 我自己能不能 藉著事得點好處 我向領導彙報一下子 這就是他 既可憐又可恨的地方 我們在生活當中 你都已經可憐了 就別再成為可恨的人了 你在單位是個 弱勢群體 小職員 別幹讓萬人恨的事 俗語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到底為何?俗語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其實還有後半句,說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