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春節習俗來歷,老北京的春節習俗及來歷

2022-08-09 16:45:31 字數 5360 閱讀 1803

1樓:匿名使用者

日落日升,斗轉星移,回首往昔,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繫念和玄想,而這「歲時禮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節習俗成了我國最大的傳統民俗節日。春節在古都更受到人們普遍重視,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節習俗。

農曆的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春節原起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稱:

「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後,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

傳說在西周的時期,出現了一年一度歡慶農業豐收活動,在新舊歲時交替間,平民百姓都要在家中生火燒暖房子和炕頭,用煙燻走老鼠,全家人團聚在一起殺雞宰羊,祝酒共賀。到了漢代,春節的慶賀禮儀有了正式的儀式。在除夕之夜,民眾要舉行一種擊鼓驅鬼除瘟的舞蹈儀式。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年俗活動內容也逐漸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就北京地區來說,從臘月初八家家戶戶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講:

「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

有一首歌謠唱道:「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

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北京人總是把「福」倒著貼在門裡、衣櫃、水缸上,寓意著福到了。貼春聯也有許多講究,一般百姓家貼紅色春聯,門楣上貼「橫批」,內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紙鑲紅邊;守制者(有父、母喪者)則要用藍紙;廟宇用黃紙。春聯最早始於五代時的後蜀。

據說當年蜀太子在本宮門上提寫「天垂餘慶、地接長春。」八個大字,這就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北京人在屋內廷貼上「抬頭見喜」,屋外貼上「出門見喜」,院內貼「全院生輝」等春條。

過去大多數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講究的要擺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餅、花糕的面鮮,成堂的水果、成堂的乾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過年講得就是吃喝玩樂,以吃為主。

這些供品實際上也是為人準備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飯要葷素一起上。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

冷葷有冷燉豬、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

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羅

十、鹹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葷素睡覺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還總是把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著日後生活甜蜜;吃到銅錢意味著有錢花;吃到花生意味著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著早立子……

一交豐年子時,迎來了新年,首先要放炮驅邪、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起源於魏晉南北朝,自宋代中國人開始用紙裹火藥製成鞭炮。京城百姓才開始有了燃放鞭炮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老北京人有除夕守歲的風俗,守歲最早起源於晉代。守歲其意有二,年歲大的是在辭舊之際有珍惜時光之意。年青人守歲則有為父母延壽之意。

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須守歲。再搞些娛樂活動。年長的打麻將,婦女們打索胡鬥紙牌。

年輕的推「牌九」,小孩們則點燈籠、放鞭炮,玩「升官圖」。

除夕子時接神後,全家要進行團拜,團拜最早出現在漢代為官方朝拜皇帝之禮。老北京的團拜從清代盛行。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頭拜年,然後晚輩再給長輩磕頭拜年,這時長輩要給未成年的小輩壓歲錢。

給壓歲錢的習俗起於清代。為的是體現長輩對晚輩的慈愛之情,也有驅邪取吉之意,團拜後,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餡的接神餃子,又稱五更餃子。

初一到初五北京人則要串親走友,相互拜年,請客送禮、逛廟會、逛廠甸。到了初五北京人稱「破五」,百姓「送窮」、商人「開市」(初六正式開業)。初五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稱之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內不犯「小人」順順當當。

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過完了春節。

老北京的春節習俗,實際上是一種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蘊含著家人團聚的溫馨,辭舊迎新的輕鬆和期望,這是一個充滿歡樂和美好理想的古老傳統節日,已紮根於人民心目之中,所以才能延續二千多年至今。它還將世世代代延續下去,向後人向世界傳播這古老民族文化資訊!

2樓:一塵傳統文化

民俗故事:春節的來歷

老北京的春節習俗及來歷

北京春節習俗的由來

3樓:匿名使用者

日落日升,斗轉星移,回首往昔,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繫念和玄想,而這「歲時禮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節習俗成了我國最大的傳統民俗節日。春節在古都更受到人們普遍重視,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節習俗。

農曆的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春節原起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稱:

「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後,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

傳說在西周的時期,出現了一年一度歡慶農業豐收活動,在新舊歲時交替間,平民百姓都要在家中生火燒暖房子和炕頭,用煙燻走老鼠,全家人團聚在一起殺雞宰羊,祝酒共賀。到了漢代,春節的慶賀禮儀有了正式的儀式。在除夕之夜,民眾要舉行一種擊鼓驅鬼除瘟的舞蹈儀式。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年俗活動內容也逐漸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就北京地區來說,從臘月初八家家戶戶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講:

「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

有一首歌謠唱道:「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

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北京人總是把「福」倒著貼在門裡、衣櫃、水缸上,寓意著福到了。貼春聯也有許多講究,一般百姓家貼紅色春聯,門楣上貼「橫批」,內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紙鑲紅邊;守制者(有父、母喪者)則要用藍紙;廟宇用黃紙。春聯最早始於五代時的後蜀。

據說當年蜀太子在本宮門上提寫「天垂餘慶、地接長春。」八個大字,這就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北京人在屋內廷貼上「抬頭見喜」,屋外貼上「出門見喜」,院內貼「全院生輝」等春條。

過去大多數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講究的要擺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餅、花糕的面鮮,成堂的水果、成堂的乾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過年講得就是吃喝玩樂,以吃為主。

這些供品實際上也是為人準備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飯要葷素一起上。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

冷葷有冷燉豬、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

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羅

十、鹹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葷素睡覺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還總是把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著日後生活甜蜜;吃到銅錢意味著有錢花;吃到花生意味著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著早立子……

一交豐年子時,迎來了新年,首先要放炮驅邪、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起源於魏晉南北朝,自宋代中國人開始用紙裹火藥製成鞭炮。京城百姓才開始有了燃放鞭炮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老北京人有除夕守歲的風俗,守歲最早起源於晉代。守歲其意有二,年歲大的是在辭舊之際有珍惜時光之意。年青人守歲則有為父母延壽之意。

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須守歲。再搞些娛樂活動。年長的打麻將,婦女們打索胡鬥紙牌。

年輕的推「牌九」,小孩們則點燈籠、放鞭炮,玩「升官圖」。

除夕子時接神後,全家要進行團拜,團拜最早出現在漢代為官方朝拜皇帝之禮。老北京的團拜從清代盛行。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頭拜年,然後晚輩再給長輩磕頭拜年,這時長輩要給未成年的小輩壓歲錢。

給壓歲錢的習俗起於清代。為的是體現長輩對晚輩的慈愛之情,也有驅邪取吉之意,團拜後,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餡的接神餃子,又稱五更餃子。

初一到初五北京人則要串親走友,相互拜年,請客送禮、逛廟會、逛廠甸。到了初五北京人稱「破五」,百姓「送窮」、商人「開市」(初六正式開業)。初五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稱之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內不犯「小人」順順當當。

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過完了春節。

老北京的春節習俗,實際上是一種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蘊含著家人團聚的溫馨,辭舊迎新的輕鬆和期望,這是一個充滿歡樂和美好理想的古老傳統節日,已紮根於人民心目之中,所以才能延續二千多年至今。它還將世世代代延續下去,向後人向世界傳播這古老民族文化資訊!

北京春節的習俗

4樓:崇尚

與老北京的春節習俗相比,雖然北京的春節習俗已經有了些變化,但是老北京的豐富年俗畢竟讓人懷念。

從臘月初八家家戶戶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在北京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從這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

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5樓:京味馬聆曙

京味馬聆曙-北京大百科-老北京春節習俗

北京的民俗來歷有哪些?

6樓:匿名使用者

老北京人過年期間放鞭炮,主要是在祭灶、接神、祭財神、順星、開市送神等儀式上。即表示送舊布新,除祟迎祥,又象徵新年的到來。清人百一居士《壺天錄》捲上稱:

「京師人煙稠密,甲於天下。富家競購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貧乏家即謀食維艱,索逋孔亟,亦必爆響數聲,香焚一炷;除舊年之瑣瑣,卜來歲之蒸蒸,此習尚類然也。」老北京的俗語中說:

「過年了,姑娘戴花,小子放炮」。可見,老北京人已經將過年放鞭炮當成過年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來操辦。

舊時的北京城,一進入臘月,鬧市區就開了臨時的「花炮市」。花炮歷來是年前的熱門貨、俏貨。有的時候,城內的茶葉鋪中也代銷各種花炮。

清末民初,北京城內所售花炮種類繁多,常見的幾種有:鞭炮、麻雷子、二踢腳、旗火、炮打燈兒、太平花、花盒。

老北京舊時燃放煙花爆竹一般從臘八就開始,無論是富裕家庭還是家境不好的家庭一般都會買上一些鞭炮回來。家裡的小孩子是最高興的,每天都能放幾個過過癮。等到大年三十晚上,在家中大人的帶領下痛痛快快的放一通。

在隨後的接神、祭財神、順星、開市送神等儀式上,都會燃放爆竹。

除了以家庭為單位放鞭炮外,老北京的春節還有一個放鞭炮的大節目,就是在元宵節期間,商家舉辦的焰火會。城內的南貨店、綢緞莊、糕點鋪等各大商號為了招攬生意,招攬主顧,紛紛舉辦街頭煙火大會。一般以一條街為單位,一條街上的商號各自在自家門前附近空地上選好位置,搭起高架子,將各種花盒,太平花等掛在架子上,並在架子上寫著「本號為酬謝主顧,定於今晚燃放花盒煙火,共慶上元,同樂春宵,歡迎各界光臨指導」。

有的商家還利用這個大好機會貼出減價的。一般的焰火會中,各個商家的心裡都較著勁,暗自對壘誰家的最漂亮,最巨集大。有的商家為了烘托氣氛還請來舞獅、高蹺等花會的表演。

北京城裡的老百姓,在這一天都喜歡出來逛大街看焰火表演。

不過,隨著落後意識的逐漸淡化,放爆竹一俗,已經很少包含驅鬼成分,而僅僅是為節日增添歡樂氣氛罷了。

老北京的春節作文一百字左右,老北京的春節作文220字

老北京的春節 日落日升,斗轉星移,回首往昔,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繫念和玄想,而這 歲時禮俗 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節習俗成了我國最大的傳統民俗節日。春節在古都更受到人們普遍重視,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節習俗。農曆的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 過年 春節原起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稱...

北京的春節表示習俗的有那些?北京的春節風俗有哪些?

看春節聯歡晚會 貼春聯。北京的春節風俗有哪些?北京的春節風俗有一家人圍在一起遲年夜飯,必須有餃子和魚,年年有魚的意思。還要到廟裡搶上第一注香。還會拜年,守歲,放鞭炮等等。北京春節的習俗1 臘月二十三 祭灶。灶神,俗稱 灶王爺 祭灶是舊曆到來的訊號,老北京人稱 過小年 童謠傳 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

春節習俗與來歷,春節的來歷,故事和習俗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 最熱鬧 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 年 的怪獸,頭長觸角,凶猛異常。年 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