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講到自生,佛教內部有沒有說自生是存在的

2022-07-15 20:26:56 字數 7024 閱讀 7133

1樓:懺悔文人

我查閱入行論,並沒有說自生,文中的自生不是說萬物的自我產生,而是說一種素質的自我產生,原文如下,諸位可以自己親自到佛經中查證:

若人福無有  安忍而自生——乾隆大藏經《菩提行經四卷》

2樓:仙兒真美

不存在。法是因緣所生,而非自生。一切法無我,非他生,非自生,非自他生,非離自他生,乃因緣生。

3樓:你本來是佛

佛教講"自性"!何期自性,夲自具足,能生萬法。可能就是你說的自生吧!

4樓:北方的極處

不要拜佛,

因為它連自己都不能保護,

它就是:

一聲不響,

二目無光,

三餐不食,

四肢無力,

五官不正,

六親不認,

七竅不通,

八面威風,

久坐不動,

實在無用!

偶像是金的銀的,是人手所造的,有口卻不能言,有眼卻不能看,有耳卻不能聽,有鼻卻不能聞,有手卻不能摸,有腳卻不能走,有喉嚨也不能出聲;造他的要和他一樣,凡靠他的也要如此。

「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麼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 神,是忌邪的 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

」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 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因為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

神說: 「看哪,我必快來。賞罰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

5樓:冥想音主站

為什麼不把原話都寫出來呢?就這麼從一部大經論中掏出一個詞,難道讓人猜嗎?

6樓:

不存在,非自生。一切法無我,非他生,非自生,非自他生,非離自他生,非因緣生。所謂一切法,皆是妄想。

妄想不能說其何生。若有生則不名為妄。說千道萬終歸戲論。

若從夢醒,當下歇息。

7樓:888道法自然

「何**化物?」那我們所執著的一切實有的東西,和幻化的本體到底有什麼差別呢?我們在講《中觀》、在聽《中觀》時,有時容易引發「哦,這一切的確沒有什麼意義,這一切都是假的」,這樣一種心態能夠產生。

一方面,這個法已經很殊勝;一方面,我們在隨文入觀的時候,跟著這個法義,進去思維的時候,大概就能產生這種想法「這些法的確都是不存在的」,就可以產生這種思想或感受。但是當我們一旦放下——不講了、不聽了、不思考了、把法本也放下了,我們內心當中實執的分別念又產生了,覺得「還是應該執著,這些東西執著起來還是有它的好處」,因為我們無始以來已經習慣了,所以再把它撿起來就覺得很熟悉了、很安全,自然而然就這樣。

佛教入行論有什麼意思

8樓:匿名使用者

全稱《入菩薩行論》。此書為印度希瓦拉大論師所著,頌文簡要易懂易記,主要是記述修大乘菩提心之語訣,共有十章。最初在赤松德贊時,由譯師薩爾帕業第瓦和藏族譯師噶瓦貝則譯成藏文,先後修改過兩次,收錄在納塘版丹珠爾顯宗部函中。

9樓:金剛祕密主

你好,同修,《入菩薩行論》即《入行論》,共有十章,其核心是闡述六波羅蜜多,即何謂徹底的佈施、徹底的精進努力,徹底的守戒自律,徹底的禪定,徹底的忍辱和徹底的大智。六波羅蜜多概括了大乘佛教的基本內容。因此,千餘年來,佛教僧人以及信眾把《入行論》作為佛法必讀課本。

中國藏語系高階佛學院把《入行論》列為必修教材,是該院系列教材第八部。

佛經有沒有講到,萬事萬物是否有定數,佛講自己也難違

10樓:引經據典正法

唸佛轉變定業要念到理一心不亂,事一心還做不到。唸佛的功夫有淺深不同,但是決定轉業。功夫淺的可以轉粗重的業,功夫深的可以轉微細的業,到定業也能轉,正是百丈大師所說的:

「不昧因果」。不昧因果就是能轉定業。可是要曉得,不能夠消除定業,可以轉定業,把惡業轉變成善業,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唸佛確實有此效果。

這是講因果報應,佛是不是能真正消除?能,為什麼這樣做?做給大家看的。

告訴你冤冤相報,成了佛還是要受,何況你還沒有成佛,你就要好好謹慎。但是成佛之後報就很輕,不重,沒有成佛報得就很重,要懂這個道理。世尊是示現給我們看,定業佛都不能消除,這是特別強調不可以造惡業。

11樓:因緣法

佛教不是bai定命論。du

佛教講一切唯心,並zhi由心所控制dao的身口意造作各類專業,如同種子一般,屬結出各種善與惡的果實,這就是所謂的命,實由自己心所造作,非是老天安排。

既然命由己作,自然福也可以自己求,這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它的方法,就是諸惡莫作(免災禍)、眾善奉行(積累福報、招吉祥順利)、自淨其意(快樂之源)。富貴程度源於自己的佈施錢財或體力程度與心淨程度、壽命長短源於自己對待眾生的態度(殺生或放生)、智慧高低源於自己對眾生的知識、真理的傳播傳授多少。

佛教哪一篇是講愛自己

12樓:

請修菩薩行,在修行中既成全別人,也完善自己。不過,我們學習佛法和修行的最終目的是自度度人,這和你現在的本性相符。我相信,如果你能認真學習佛法並依教奉行,定能實現自利利他,自度度人,不會像現在這樣迷惑和迷茫了。

也會發現吃虧是正常,也能從吃虧中增長學問和智慧。畢竟,由於貪嗔痴慢的存在,你所說的「凡事都為別人著想,愛別人的人」是要打上問號的?只是你自己不覺得罷了。

為了更好的幫助別人,首先你需要修行以去掉自身中的貪嗔痴慢,並修菩薩行,發菩提心,在這個過程中,你所說的「凡事都為別人著想,愛別人的人」才會真正是「為別人著想」。否則,所謂的「為別人著想」,或多或少都夾雜著自私自利的念頭,只是你自己不具的罷了,這需要智慧來觀照,才能夠發現。當然,即便真是非常無私的為他人服務,也會遭遇挫折,為什麼?

畢竟眾生處於迷惑中,對於真假善惡有時候會辨別錯誤的。

個人以為菩薩行非常適合您,具體如何修行可以查閱《入菩薩行論》。

13樓:匿名使用者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佛法不是教你怎樣去愛自己或者愛他人,而是讓你「自淨其意」,也就是自己知道什麼是應該的,什麼是不應該的,什麼是能夠做的,什麼是不能夠做的。也就是自己因明白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自己要對自己的一切行為結果負責。

佛法的基本思想是無我、無常。因此,佛法不會講什麼愛自己,而是講要擺脫「我的慾望」「我的見解」這樣的種種「我的執著」。

愛,是緣於自我的和慾望的貪和佔有,由於得到或者得不到,從而產生痴迷、嗔恨等心理狀態。凡所有愛,即是錯誤的執著;凡是錯誤的執著,就是煩惱或者煩惱的開始。

14樓:匿名使用者

雜阿含經中提到了人身難得應該珍惜,原文是「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15樓:天下倒影

你做的很好,為人是善,為己是惡。

佛告訴我們放下,就是放下自私自利,你好像是想往回走?不明白。

其實你的境界非常高了,我們都應當向你學習。

阿彌陀佛

16樓:匿名使用者

做事要有智慧,並不是說為別人的同時就不考慮自己。

我們畢竟不是出家人,我們需要生活。

但是你也不能只為自己考慮。

不要走兩個極端。

在對自己傷害不是很大,或者沒有什麼傷害的情況下儘量幫助別人吧!

如果學了佛教的人,過的都不快樂,對佛教也不是什麼好的影響。

17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是讓我們真正的認識宇宙人生的教育,你要學習佛教,真的,首先恭喜你。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而且你本人的性格方面也很適合來學佛。學佛會讓你真正的離開迷惑,讓你對這個宇宙人生的真相會有一個更透徹的瞭解和認識。

18樓:匿名使用者

愛眾生才是愛自己。

眾生不就是自己嗎?

19樓:鬱悶de呆瓜

你這是在逃避現實,不要把這個事情轉交到佛教上,有一顆平常心是最重要的

佛教人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20樓:匿名使用者

世間萬物的存在,都有各自存在的價值!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樹木,所有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沒有一樣東西可以單獨的獨立,世間萬物皆是相互依存!是一個整體!

以前看到那些作惡多端的人會心生不屑,認為這些人是社會的渣滓,不該生存於世,其實,正是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才給了我們一面鏡子,讓我們引起警覺,我們不該像他們那樣唯利是圖,破壞和平,他們的價值就是用他們的悲劇給我們警告,讓我們分清是非!珍愛自己的人身!讓我們不斷提高完善我們自己的品質境界!

一個人,有父母兄弟,姊妹親朋,我們一個微笑,一句溫暖的話,幫親人做一點家務,分擔一點痛苦,給他們一份關懷,讓他們感到一份溫暖,這都是我們存在的價值!我們盡我們的責任,兒女盡孝道,父母盡責任,丈夫妻子互相照料,互相關懷,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心盡力的工作,我們出門買一樣東西,哪怕是給別人付一角錢,積少成多,讓別人有了生存的資本,都是我們存在的價值!每個人為了自己生存,付出勞動,付出智慧,在自己得到利益的時候,也為別人創造利益,為社會創造了利益!

大家互惠互利,才構成了社會的繁榮,社會的人間百態!社會的多姿多彩!

也許會有人說,有一樣人活著沒價值,那就是那些沒有勞動能力,連自己生存都需要別人照顧,沒有思想意識有智障,也不知道什麼是痛苦,什麼是快樂的人,他們活著是社會的負擔,其實,正是因為有他們的存在,他們的示現,讓我們知道我們能健康的活著就是幸福,正是因為有他們的存在,給我們提供了奉獻愛心,修集福報的機會,沒有一個人沒有存在的價值!有情眾生也好,無情眾生也好,相互依存,才有了生態的平衡!大家互相為彼此提供著生存的空間!

所以,不要感嘆,不要悲傷,無論平凡也好,偉大也好,都應該感到驕傲,任何一個人都有生存的價值!

為你有生存的價值而感到欣喜吧!看那些花草,有無人關注它們,只要它們活著,它們就努力地展示自己的生命,讓生命傲放!我們每個人是不是更應該積極向上,努力發掘自己的潛能,讓自己的生命更加燦爛!

因為我們有生命,就讓我們為自己美麗一次!努力開放一次!為我們的存在綻放一次吧!

21樓:匿名使用者

超越萬劫不復的輪迴,得道成仙……

22樓:匿名使用者

解脫,寂滅常樂,自渡渡他。

佛教中說的『無明』是什麼?

佛教中的輪迴是怎麼回事?

23樓:匿名使用者

希望下面引用的兩段話能幫到你:

一般的宗教講到輪迴時都有一個主體,而佛教不講靈魂,也不講神我。所以在這一問題上,的確會使人產生很大的困惑:既然」無我「,又是什麼在促使我們生生世世地流轉六道?

佛法認為,生命就像流水一樣。江河中的流水看似沒有什麼變化,其實,每一刻的水都不是原來的水:前面的水不是後面的水,後面的水也不是前面的水。

但無論是哪部分的水都有它的一貫性和相續性。生命的延續也是同樣,它不是永恆的,也不是斷滅的,它相似相續而不常不斷。

在唯識宗裡,對這一問題還有更為詳盡的說明,提出阿賴耶識作為生命延續的主體。或許有人會說:阿賴耶識和靈魂又有什麼區別呢?

靈魂是永恆的,而阿賴耶識則念念生滅,相似相續。具體來說,作為生命主體而存在的阿賴耶識,其內涵會隨著我們的行為不斷改變。當然,將阿賴耶識作為生命延續的主體並不是非常精確的說法,如果我們一定要設想有個主體的話,不妨如此解釋。

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人死了會去投胎,故有生死輪迴。那麼,人死後到底是什麼東西去投胎呢?難道是佛教以外的外道所說的靈魂去投胎嗎?

人死後的那個靈魂在佛教中叫中陰身,存在的時間最長只有四十九天,四十九天內必然會去投胎。那麼輪迴的主體是什麼呢?能從過去世來到今世,又能從今世去到未來世,能貫通三世的主體就是人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又叫法身、真如、如來藏、本來面目等等)

佛教唯識學謂人有八個識,這八個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前六識中眼識能見、耳識能聞、鼻識能嗅、舌識能嘗、身識能觸、意識能知能覺能分析。

前六識能見聞覺知卻不做主,處處做主的是第七識——末那識。能見聞覺知的六識再加上處處做主的末那識,就是凡夫眾生所謂的「我」。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無形無色,離見聞覺知,也不思量一切法,其體恆不變,亦不前後生滅,它能存集人所做的各種善惡業、無記業的業種,它能藉緣生出人的身體和外界的山河大地。

前六識只有一生,人死了也就斷滅了。但是在每一世中,第七識末那識不斷的在處處作主,第七識對自我的執著性非常的堅強,他不停地貪著世間六塵諸法,不停地在造業。它造的善、惡業,無記業的種子業完成以後,業的種子落謝又回到第八識之內。

第七識具有極強的自我執著性,再加上第八識記憶體「後有」的種子,使得人死了以後,第七識就會帶著第八識又去投胎,這就又有了來世。比如這一世的「張三」死了以後,「張三」的第七識末那會帶著他的阿賴耶識再去投胎,「張三」的阿賴耶識藉著未來的父母和合所產生的受精卵及母體的營養又生出下一世的「李四」,由「李四」去承受上一世的「張三」所做的善惡業的業報,於是就有了輪迴,因此說因果報應非「自作自受」。這一世的「張三」只有一世——「張三」的這個覺知心只有一生,當「張三」的身體及中陰身死掉以後,這一世的覺知心就永遠的滅失了,不能去到未來世。

未來世的「李四」會有重新再出生另外一個覺知心。如果覺知心是可以從今生去到未來世,那麼人一出生就應該能記得上一輩子的事,就應該像今天早上醒來時一樣,記得昨天的事情;可是現見你並不知道。所以說覺知心不能去到未來世。

但是這一世「張三」的第八識本體和下一世的「李四」是同一個,這個第八識本體它沒有死、也沒有出生,它還是原來的那一個。可是因為它不生不死,才有「張三」的生死。所以說因果報應亦非「異作異受」,這也是中道。

當七轉識對自我的執著完全斷除的時候,就是我執斷盡;我執斷盡後,阿賴耶識中就沒有了我執現行的種子,舍報就不會再有中陰身出生,就不再受生死。只剩下阿賴耶識,它無形無色,離見聞覺知,就消失於三界,不再有生死,這就是涅盤。涅盤就是前七識滅掉,只剩下阿賴耶識獨自存在。

涅盤就是阿賴耶識。涅盤是每一個眾生本自具有的功能,不是修來的,只是在自我的執著斷盡後顯現出來的。

所以修行要用這前七識去修行,只有七識能夠轉變自己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當七轉識開始修行,把那些業種修除掉,回到第八識內的種子就轉變成清淨無漏的法種,就不輪迴了。所以你在修行時是要修你自己,不是修阿賴耶識;也不是教阿賴耶識去修行、去轉變它自己。

而你自己解脫道修行完成時,自我的執著完全滅盡了,卻是阿賴耶識入涅盤,不是覺知心的你、思量心的你去入涅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