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總說大戰三百回合,為何常說「大戰三百回合?

2022-07-12 03:15:24 字數 5841 閱讀 4655

1樓:

表明決心,激發鬥志。

2樓:新左右

證明自己很厲害。

「你敢與俺大戰三百回合」或「呔,某要與爾大戰三百回合」,這句話讓人感覺凡是能大戰三百回合者定是厲害角色。

在這裡有必要解釋一下這個所謂「回合」是怎麼回事,古代戰爭早期使用的戰車,雙方各自架勢戰車衝鋒交戰。具體作戰方式大致為,先互相用弓箭或強弩遠端互射,而後接近對方用矛或戈相互攻擊,一番交戰之後,駕車駛離對方,在用弓箭互射。

《左傳·成公二年》有云:「自始合,而矢貫餘手及肘。吾折以御,左輪殷紅。

」,這個反覆衝鋒搏殺的過程統稱為「合」。後來,戰車改為單騎作戰,大將若是想單挑,雙方一來一往衝鋒搏殺,在交錯之時,砍上幾刀刺上幾槍,而後自行分開,調轉馬頭,反覆攻殺。一個來回,就為一「合」。

在古代戰場之上,真實的情況是大將單挑對手的事情並不多見,都是小將比劃比劃,古代將領都穿鎧甲,而且拿的兵器也很重,兩人能打上十來回合就累得受不了。而且需要數分鐘才能完成一回合,真要打三百回合,連人帶馬非活活累死不可。

**作品中雖然出現過「大戰三百回合」也只不過是咋呼咋呼而已,實質沒人能做得到。就拿《三國演義》來說,整套書打鬥超過上百回合的也就太史慈vs孫策;關羽vs黃忠;關羽vs龐德這麼有限的幾次。

而打鬥超過兩百回合的,則只有許褚vs馬超,以及張飛vs馬超這麼兩次。但需要說明的是,這兩場比鬥,中途雙方都休息過,跟現在擂臺賽一樣,中途休息休息喝點水敷敷冰再戰,而且馬匹也更換過。除此之外,「大戰三百回合」這種事,也就張飛等猛將咋呼過,但沒實現過。

為何常說「大戰三百回合?

3樓:努力

傳統文化,尤其是在**文化,常常說到說兩人交戰,偏愛「大戰三百回合」。雖說自古以來的戰爭都是以車戰為主的戰爭形勢。這便是我們在影視劇中常看到的畫面。

何謂「大戰三百回合」?首先得先從「回合」說起

古代戰爭常見車站,根據《左傳?隱公四年》記載有:「秋,諸侯復伐鄭??

諸侯之師敗鄭徒兵......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即只言車數,而不言人數。

依上可見,車戰之重要。

我們還可以從《司馬法》所說:「車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步卒就是「徒兵」。

所謂的甲士三人,就是戰車上左的「射」,中間的「御」,右面的「其右」。戰車是一車四馬,中間兩匹為「服」,左右兩邊的稱「驂」,或「?」。

御就是駕駛員,射為弓箭手,其右也稱「車右」,執戈盾防禦。

據《左傳?宣公二年》記載:「秋七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

其右提彌明知之。??提彌明死之。」裡面的「其右」就是指「車右」,而「車右」更是選孔武有力、忠誠果敢的勇士擔任,「射」「御」都是經過貴族教育的,周朝時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等。

據《公羊傳》記載:「趙盾之車右提彌明者,國之力士也。」戰車上的「甲士三人」都是貴族精英和無敵勇士。

《左傳?6?閔公二年》:

「冬十二月,狄人伐衛。衛穆公??渠孔御戎,子伯為右,黃夷前驅,孔嬰齊殿。

及狄人戰於熒澤。」「大子帥師??狐突御戎,先友為右;樑餘子養御罕夷,先丹木為右。

羊舌大夫為尉。」甲士三人的位置一般是固定的,但有特殊情況,那就是君主、主將坐在車上的時候。主將居中,御者居左,車右位置不變。

車戰開始時,戰車駛向對方,這個過程成為,如

根據《左傳?成公二年》的「?之戰」中,御者解張說:「自始合,而矢貫餘手及肘。吾折以御,左輪殷紅。」車右鄭丘緩也說:「自始合,苟有險,餘必下推車。」

「合」,就是交、交戰的意思。兩方開始交戰,先是遠端,射者對攻;戰車靠近後,車右用戈矛交戰;然後戰車擦身而過,駛向遠方,再是弓箭對射。這個過程就是「合」。

「回」,就是點頭再戰。戰車掉頭的過程,就是「回」。

所謂「回合」,戰車之間的相向駛近交戰,在掉回頭相向駛近交戰,就這樣不停的「回」、「合」的繼續交戰直到有一方敗北,直接駕車而逃,不再「回」戰。

隨著時間的推延,作戰的物件的變化,車戰也變為騎戰,,但是已經習慣了用「回」「合」形容作戰中的一次交鋒而一直流傳至今。「大戰三百回合」,就是說雙方交戰場面很壯觀,戰鬥力很持久。

「大戰三百回合」是怎麼回事

4樓:天明丶晚安

「大戰三百回合」是一種戰爭時較為誇張的說法,是用來形容雙方交戰往來頻繁,用於形容戰鬥的激烈程度。

「回合」本意是指古代交戰時的一來一往。合就是交、交戰的意思,起初「回」與「合」指的是車戰中的一次交戰。商朝到西漢初期都是以車戰為主的,當車戰開始的時候,交戰雙方的戰車駛向對方,先是二者距離較遠,用箭互相擊射;隨後戰車靠近,改用戈矛交戰;使戰車擦身而過,駛向遠方,並再次用弓箭對射。

這個過程稱為「合」。等戰車駛遠之後,必須各自再轉過頭來,準備第二次對攻。這個戰車掉頭回轉的過程,就是「回」。

然後兩車再駛近而合。所以交戰的順序是先「合」後「回」,而一個「回」,必有一個「合」與之對應。在這過程中,一方失敗,才算是戰爭結束。

到了西漢之後,作戰的物件變為北方的匈奴人,作戰的形式也從車戰變為騎馬而戰,古戰場上「回」與「合」交替的作戰場面也就不再出現,但是用一個「回合」來說明作戰中的一次交鋒,卻沿用下來。

5樓:匿名使用者

那麼,這裡出現的「回合」是什麼意思呢?在古代,有一個時期,人們在打仗的時候,都使用馬拉著的戰車。如果你看過描寫春秋戰國時期的***和影視劇,那麼對這種戰車一定就不陌生啦:

這是一種非常輕便的車子,一般是用青銅製成的。由兩匹或四匹馬拉著,賓士的速度非常快。車上通常可以乘坐兩到三個人。

一個人是車伕,負責駕馭(yù)馬匹,另一個人是武士,負責用弓箭或**向敵人發起攻擊。有時,車上也會配備兩名武士,一人負責射箭,殺傷遠處的敵人;另一人負責用矛或戈去進攻靠近的敵人。呵呵,這樣的「超強組合」,在那個時代真是所向披靡(mí)呢!

慢著,那時的兩國交戰,你有戰車,我也有啊。那麼,這戰爭又是怎麼打的呢?根據史書的記載,當車戰開始時,雙方的戰車都駛向對方,然後開始交戰:

先是兩輛車上的射手互相向對方的車馬射箭,等戰車靠近後,負責近戰的武士會用戈或矛互相交戰。但在這時,戰車還是在行駛的。因此,它們會彼此擦身而過。

這個過程在古書中就稱為「合」。這個「合」不但是「會合」的意思,而且還有「相交、交戰」的意思。當戰車駛遠之後,各自必須再掉過頭來,準備第二次對攻。

這個戰車掉頭的過程,就被稱為「回」。然後兩車再次彼此駛近而「合」。一個「回」,必有一個「合」。

就這樣,戰爭在這樣不停地一「回」一「合」中持續下去。直到有一方車上的人受傷或被殺死,宣告失敗,直接駕車而逃。這樣,在「合」之後,就不再有「回」,戰爭也就可以結束了。

有意思的是,因為逃跑的一方是在「合」完之後逃跑的,所以他們的戰車不用減速,直接就衝出了戰場,有一定的速度上的優勢;而勝利的一方,在「合」完之後,必須要把頭轉過來,再來一個「回」,才能發現對方已經逃跑了,從而再加速追趕。當然這就很難追上啦。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古代的車戰中,即使分出了勝負,得勝的一方也很難活捉失敗一方的主將。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左傳》中就曾記載,晉國的武公跟翼侯作戰,翼侯失敗、逃跑,結果在逃跑途中,駕車的人不小心,四匹馬中有一匹靠邊上的馬被樹枝掛住了。這樣一來,武公就沒能跑掉,被活捉了。

看來,那時駕駛戰車的水平,比我們今天開車的技術可重要多了。另外還有一個小知識,古代的時候,車輪都是在地上合著車輪形成的印子裡走的。這是因為古代的地上可不像現在,鋪的都是柏油馬路。

那時的地面都是泥土的。有的地方泥土在雨後太溼、太軟,車子就會被陷住,不能行駛了。這種印子,在古書中就被稱為「轍」(zhé)。

在車戰時,駕駛戰車的高手都會讓車沿著前一次進攻時留下的車轍跑,否則就會發生戰車對撞、或者「回」的時候「合」不到一塊兒的情況。而當失敗逃跑的時候,就不用再沿著前一次的車轍印了。有經驗的將領一看對方留下的車印亂七八糟,就知道對方已經戰敗了。

西漢以後,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不再有諸侯混戰的局面出現。這時的戰爭,作戰的物件變成了北方的少數民族——匈奴。由於匈奴人擅長騎馬射箭,作戰時比坐在戰車上要靈活得多。

漸漸地,中原人也開始學習騎射。這樣,戰車和「回」「合」的作戰方式都被淘汰了。可人們卻一直習慣用「回合」一詞來指代作戰中的一次交鋒。

「大戰三百回合」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但用來形容交戰的激烈程度,還是非常形象的。

古人常說「大戰三百回合」,什麼是「回合

6樓:匿名使用者

來回,就是你來我往的各佔一次優勢

什麼是大戰三百「回合」?

**中總是描述大戰三百回合,「三百回合」是怎麼算出來的?

7樓:高中賀老師

當然**中多是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這樣比較容易吸引讀者。

8樓:gin且聽風吟

就是彼此交戰一次的話算一回合,就兩個人相互打一次,一回合。所謂的大戰300回合應該都只是一種誇張的表達。

9樓:伊美爾之歌

這就是嚇唬人的感覺,這麼說顯得更有氣勢,三百回合怎麼算出來的不知道,到這有點誇張。

10樓:大王不巡山

看過電視都知道兩軍交戰雙方會派出一名將士騎在馬上對打一番,一次衝鋒就是一回合。三百回合是誇張手法。

11樓:我沒在時你有他

回合應該就是有輸贏就叫一回合吧。至於真的能不能打上三百回合,我覺得肯定是誇張了,這誰頂得住啊?

12樓:匿名使用者

三百回合是一個形容詞吧,顯的自己厲害一點,能否打戰三百回合不知道,但古代人肯定有,要不也不會出這個詞

13樓:清裝

**中描述的肯定都是誇張的,那隻能形容兩個人實力都很強大,而且不分上下。

14樓:高中陳老師

這是**裡一張誇大其詞的說法,來吸引讀者的興趣,讓讀者愛上**裡的人物。

15樓:咫尺天涯

這個是誇張的手法了,真打那麼久得累死。一般都是三五招之內就決定生死了!

16樓:11熊

在古代,「三」多表示「多」的意思,所以,三百回合不是具體的次數,而是表示希望能夠和對方打盡興的意思。

17樓:職場小蔣

現在書裡都沒有明確記載這個東西,而且只是出現在電視還有書籍中,並沒有解釋,我懷疑根本沒有這個計量單位。

某賤男對我說大戰三百回合是什麼意思

《三國演義》中動不動就大戰三百回合,三百回合得打多久?

18樓:冷侃娛文

《三國演義》中,燕人張飛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與吾大戰三百回合?你來!我和你鬥三百合!這個三百回合是怎麼算的,這得打多久?

三國時期,雙方將領在戰場上都特別愛說「某與你大戰三百回合」,這其實是一種吹牛的心態,正常來說,人和馬都不累的話,一分鐘可以打兩三個回合,但是古代將領們拿著的兵器和身穿的鎧甲,哪樣都是很重的存在,實戰中雙方一個回合至少的幾分鐘以上,要是真打三百回合,沒12個小時,壓根就沒戲,對手聽完這人能大戰三百回合後,內心中自然也有點畏懼,這人得多厲害。

在三國演義裡,太史慈和孫策、關羽和黃忠、關羽和龐德單挑的時候,都有打過100回合且中途沒休息;許褚和馬超,張飛和馬超單挑的時候,打過兩百多回合,且雙方中途得休息和換馬,至於說超過300回合的單挑,壓根都沒有過任何記載。

現在看來,古代的大戰三百回合,無非是一種戰爭時較為誇張的說法罷了,是用來形容雙方交戰往來頻繁,用於形容戰鬥的激烈程度的,敵我雙方吹吹牛罷了,真打三百回合的話,估計打不完人也就累死了,古代的這些大將其實更傾向於一回合就斬殺敵方的招式,畢竟戰爭瞬息萬變,再厲害的武將也幹不過群毆,殺完人家的武將就趕緊回撤這才是上上策。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三百這是一個虛指,不是真實的實數。例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就有這樣的名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三千尺,就是一個虛指,不是實數!表示很多的意思。為何用三?

三為滿!也就是最多的意思!所以才用了三百回合這樣的說法!

為什麼花總是在春天開,為什麼人們總說春天花會開難到只有春天才會開花嗎

春季是一個花芽萌發的好時期,因為溫度 溼度等環境條件都合適花芽開花 希望採納 對於植物來說,只要達到適宜的溫度,溼度,光照,及土壤條件就會開花。植回物之答所以在春天開花並不是她知道春天來了,而是她感到條件適宜,可以開花啦。其實,植物和人一樣,人不也是麼,如果外界的環境使他滿足,也同樣會心花怒放?因為...

為什麼人們喜歡,為什麼人們喜歡分享?

因為分享能讓人們有認同感,當你跟別人分享你獲得的成功的時候,其實是想要別人認同你的成功,你想得到別人的認可,當你跟別人分享你的快樂的時候,其實是想要別人和你一起快樂 因為有時候你把自己的快樂與別人分享的話,別人也會與你一起快樂,而且分享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情,有時候你與別人分享,別人也會與你分享這樣子...

為什麼人們總說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我們來看一看歷史上的那些文化名人,讓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有什麼竹林七賢唐宋八大家還有江南四大才子這些人裡面大部分都是南方人,而且南方他們在科考上的競爭力度,一直都要比北方大。古代的科舉版也要分南榜和北榜,甚至還有這樣的說法叫滿朝盡操吳儂軟語,還有些南方人會跑到北方去考試。而北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