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賞析

2022-07-02 02:10:28 字數 5023 閱讀 5811

1樓:一米八的脖子

賞析:這首詩的宗旨是歸復自然。而歸復自然的第一步,是對世俗價值觀的否定。

自古及今,權力、地位、財富、榮譽,大抵是人們所追求的基本物件,也便是社會所公認的價值尺度。儘管莊子早就說過,這一切都是「賓」,即精神主體的對立面(用現代語彙說,就是「異化」)。

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終究無法擺脫。而陶淵明似乎不同些。他當時剛剛從官場中退隱,深知為了得到這一切,人們必須如何鑽營取巧、裝腔作勢,恬不知恥地丟去一切尊嚴。

他發誓要扔下這些「賓」的東西,回到人的「真」性上來。

於是有了這首詩的前四句。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車馬喧」,意味著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所謂「冠帶自相索」。

因為陶淵明喜歡訴窮而人們又常常忘記貴胄之家的「窮」與平民的「窮」全不是一回事,這兩句詩的意味就被忽視了。

實在,陶家是東晉開國元勳陶侃的後代,是潯陽最有勢力的一族。所以,儘管陶淵明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門無車馬終究是不尋常的。所以緊接著有一問:

你如何能做到這樣?而後有答,自然地歸結到前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

「遠」是玄學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脫於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狀態。此處的「心遠」便是對那爭名奪利的世界取隔離與冷漠的態度,自然也就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所居之處由此而變得僻靜了。進一步說,「車馬喧」不僅是實在的事物,也是象徵。

它代表著整個為權位、名利翻騰不休的官僚社會。 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語,其實結構非常嚴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轉折,第三句承上發問,第四句回答作結。

高明在這種結構毫無生硬的人為痕跡,讀者的思路不知不覺被作者引導到第四句上去了。

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麼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稱為「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樸寡慾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一和諧。

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字宙而存在。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原來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遷變的表現。

只是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投入到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和名利的競逐中,以至喪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滿焦慮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態,只有歸復自然,才能求得。 最後二句,是全詩的總結:

在這裡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剛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

實際的意思,是說這一種真諦,乃是生命的活潑潑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體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後世禪家的味道,在這裡已經顯露端倪了。 在詩的結構上,這二句非常重要。

它提示了全詩的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同時把讀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去體悟,去咀嚼。

這首詩,尤其是詩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二句,歷來被評為「靜穆」、「淡遠」,得到很高的稱譽。然而簡單地以這種美學境界來概括陶淵明的全部創作,又是偏頗的。因為事實上,陶淵明詩文中,表現焦慮乃至憤激的情緒,還是很多,其濃烈幾乎超過同時代所有的詩人。

但也正因為焦慮,他才尋求靜穆。正像開頭說的,這是在新的困境與背謬中所尋得的理念和詩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態。也許,人們能夠在某個時刻,實際體驗它所傳達的美感,進入一個純然平和的、忘卻人生所有困擾的狀態,但這絕不可能成為任何人(包括陶淵明)的全部人生。

出自:魏晉陶淵明的《飲酒·其五》

2樓:諞見

《飲酒》詩共二十首,原序說這些詩都是醉後所寫,故總題為「飲酒」。這一首寫詩人如何從大自然裡悟出人生的真正意義,獲得恬靜的心境。

返回自然是陶淵明的人生理想,他把這一理想落實在「人境」,於樸素的田園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完滿,宅心玄虛卻不輕忽人事,精神高邁而不廢人生。「車馬喧」意謂奔競於仕宦之途的喧囂。這裡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系自賦身處人境,不廢衣食,猶能免於世俗的困擾。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詩人以「君」自指,自問自答,言語之間自豪而自足。

「爾」,作如此、如是解,概指前面二句。「心遠」謂心境高遠,有此一心境遂能免於「車馬喧」,其地得以自偏。陶淵明之居處,只是結一草廬,然而在他的周圍是蓬勃生髮、活潑寬舒的大自然,俯仰之間,物我兩忘,中情欣樂。

而陶淵明所託,亦不專在其屋與其耕。耕種之餘還讀吾書,「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又有「素心人」一同「抗言談在昔」、「登高賦新詩」、「言笑無厭時」。這些人文生活,乃使人從其短暫的百年生活之外,接觸到自有人文以來的千載人生。

陶淵明身居田園,一面親就自然,一面又能在人文陶冶中,成就了一種藝術化的人生,涵養了一個自由、高邁、充沛的心靈。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心與自然的會意和親近。「採菊東籬下」本是寫實,陶家庭院東邊有一道籬笆,籬下種著菊花。因為陶淵明愛菊、詠菊,寄託著高潔的情致,菊花幾乎成了陶淵明的化身,後人只要言菊花就會想起陶淵明。

連帶著「東籬」這個詞也有了一種象徵的意義,象徵遠離塵俗、潔身自好的品格。「南山」即廬山。廬山擁山川之靈異,歷來為高士逸民棲居之地,陶淵明亦常往來之。

又《歸園田居》雲「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南山在現實裡和陶淵明的精神上都隱然是世俗塵網的對立物。陶淵明以其高潔之情懷、悠然之情興,會心於南山,物我兩契,陶然自樂。

「山氣日夕佳」緊承上句「悠然見南山」而來,是南山的暮景。傍晚,山上的氣象愈發美好,在這從容而渾然的暮色裡,飛鳥一群群地結伴而還。陶詩的自然意趣常常寄託在對於飛鳥的吟詠之中。

飛鳥翩然來歸,既可以看作是陶淵明歸返自然、躬耕自樂的藝術的化身,又是詩人感興悟會的物態天趣。飛鳥晨出夕還,眷戀山林,宇宙萬物莫不順乎自然;人亦當返回自然,擺脫禮教的各種約束和世俗的各種機巧與虛偽,回到質樸的狀態,恢復人的自然本性。陶淵明從飛鳥悟出返樸歸真的人生真諦,不勝欣慰。

他本想說明白,卻又不可言傳。「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謂「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

蕭統《陶淵明傳》言其「任真自得」,陶淵明在田園中保全了一份質性自然的「真我」,涵養了一種適性與自得的精神境界,「真」是他的人格力量,「任真」使他能夠獨立於虛偽、汙濁的社會之外。他從大自然中領悟到的這一「真意」即是其人生理想。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賞析

3樓:酒館遇貓

賞析:描寫自己採菊東籬時無意偶見南山,南山靜穆超然的勝景與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交感融合,表現了一種超凡脫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

「採菊東籬下」既表現了田園之美,又表達了隱逸之樂;既表現了閒適之情,又表達了自勵之志。不僅內容含蘊豐富,而且意境韻味雋永。

「悠然見南山」的「見」字,十分傳神地表現了詩人在採菊之時漫不經心地偶然抬頭見山的情狀,與全詩順其自然的情調和諧一致。「悠然」二字用得妙,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

這兩句出自陶淵明的《飲酒·其五》。原文如下:

《飲酒·其五》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

這裡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厭倦官場腐敗,決心歸隱田園,超脫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4樓:逗比逗無悔

賞析:「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全詩的總結:在這裡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

實際的意思,是說人與自然的和諧,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表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

原文:《飲酒·其五》

魏晉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

這裡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擴充套件資料

註釋:結廬:構築房屋。結,建造、構築。廬,簡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爾:這樣。

見(xiàn):同「現」,出現,顯露。

日夕:傍晚。相與﹕相伴。

真意:從大自然裡領會到的人生真諦。

這首詩大約作於詩人歸田後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飲酒來抒情寫志。

表達了作者厭倦官場腐敗,決心歸隱田園,超脫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5樓:匿名使用者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有了「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會悠閒地在籬下采菊,抬頭見山,是那樣地怡然自得,那樣地超凡脫俗!這兩句以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閒適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

蘇東坡對這兩句頗為稱道:「採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見」字也用得極妙,「見」是無意中的偶見,南山的美景正好與採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

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種忘機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麼勝景,致使詩人如此讚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也是詩人無意中看見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黃昏景色中,飛鳥結伴飛返山林,萬物自由自在,適性而動,正像詩人擺脫官場束縛,悠然自在,詩人在這裡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諦。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人從這大自然的飛鳥、南山、夕陽、秋菊中悟出了什麼真意呢?是萬物運轉、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則嗎?

是對遠古純樸自足的理想社會的嚮往嗎?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嗎?是直率真摯的品格嗎?

詩人都沒有明確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問題,讓讀者去思考,而他則「欲辨己忘言」。如果結合前面「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來理解,「真意」我們可以理解為人生的真正意義,那就是人生不應該汲汲於名利,不應該被官場的齷齪玷汙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應該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賞大自然的無限清新和生機勃勃!當然,這個「真意」的內涵很大,作者沒有全部說出來,也無須說出來,這兩句哲理性的小結給讀者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想象餘地,令人回味無窮。

陶淵明的《飲酒》中,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中的 見 字能不能改成 望 字

這首詩的意境表現了作者自得其樂的隱居生活和那種悠然 恬靜 消雅的心情。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一語把這種心境的原因道破。陶潛對禪機悟透頗深,乃至使這首詩的藝術境界產生空靈之感,使人身臨其境,若在仙界上,不在五行中。所以說這首詩難就難在體會出作者當時的心境。陶潛是東晉的一偉大隱士。從客觀上看,為不願同...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出自那首詩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出自陶淵明的 飲酒 其五 飲酒 其五 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飲酒 其五 譯文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人是誰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的作者是陶淵明,詩名是 飲酒 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釋義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路,然而沒有煩神去應酬車馬的喧鬧。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東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