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古人在利用巖 土 水介質中,體現了哪些設計智慧

2022-06-10 13:55:20 字數 5157 閱讀 7911

1樓:西瓜2016巨蟹

「中國古建築分為最常見的木結構、石木結構(如布達拉宮等藏式古建築)、石結構(如石牌樓、石橋及部分地區的長城等)、土結構(如秦漢時期的長城、延安陝北地區的窯洞等)、磚結構(如影壁、圍牆等)、竹建築(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竹樓等)。綜上,根據不同建築的結構特點,古建築所用的建築材料主要。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古代人民開發和利用地下空間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遠古穴居時代就已利用天然崖洞作為居住處所。我國古代文獻中對上古穴居有著很多記載:

《易•繫辭》謂「上古穴居而野處」;《禮記•禮運》謂「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墨子》曰:「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這些記載都反映出原始人類在生產力很低的情況下可能採取的居住方式。

▲中國北方居住建築發展過程示意圖

在建造地面建築的技術尚未完全成熟之前,當天然洞室不能滿足居住需求時,開挖地下空間為居住所用則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例如在黃河流域生活的先祖,利用黃土層開鑿不易崩潰的特性,開挖地下或半地下的居住空間。

除居住所建的地下工程外,古人在地下陵墓、地下水利工程、地下交通隧道、地下礦井巷道、地下軍事地道、石窟寺等方方面面的地下工程建造方面都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成就。

如果用現代地下工程的視角去看待古代建造的地下建築會是怎樣的情況呢?本文嘗試做一些粗淺的分析,拋磚引玉。

地下建築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可作為建築本質之詮釋:「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即,建築的本質是搭建可以使用的空間。

地下建築作為建築之一類,也應當滿足上述屬性。以古人營建墓穴為例,上古之人儘管也做豎穴土坑、也「入土為安」,但尚未使用棺槨。逝者入坑,回填土石,即完成下葬。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樹,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路史•後紀五》羅注:

「棺槨之作,自黃帝始。」儘管不能確定棺槨就是黃帝發明的,但棺槨的使用卻是把墓葬之事提升到了地下工程的層面,或至少具備了雛形。尤其是槨室,成為為逝者營建出的一個地下空間。

後世不論豎穴、橫穴,抑或木槨、磚石地宮,都可看做將這個逝者的地下空間發揚光大的過程。

▲古代地下建築和地上建築示意圖

任何建築形式,在用有形材料構建無形空間的時候,都必然會將建築營建於周圍介質之中。地下建築與地上建築的本質區別,就在於周圍的介質是什麼。地上建築是建造在空氣當中的,而地下建築則建造在岩土當中。

從這一角度上講,有些古代陵墓儘管是建造在地面之上的(如成都前蜀永陵、吉水東吳大墓等),但墓拱券之上有覆土,建築賦存於土中,則也當歸入地下建築。

▲前蜀永陵地宮結構示意圖(永陵博物館,筆者攝)

上述賦存環境的差異,直接導致地下建築和地上建築在力學作用機理上產生明顯的區別。相比於地面建築,地下建築無論是在荷載、建築材料和結構對荷載響應的分析計算上不確定因素都更多。地下建築除了直接圍合地下空間的結構(如磚石拱券、木槨等,可將其看做是襯砌),周圍的地層(稱之為圍巖)同樣屬於地下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圍巖和支護共同作用,構成承載的體系。在極端情況下,如果圍巖能夠自穩,可以不用支護。這種例子很多:

比如西北黃土地區開挖窯洞,北京延慶古崖居,中國第一條交通隧道漢中石門隧道等,都是沒有支護,由圍巖直接承載而確保地下空間的形成。

▲海昏侯墓墓室結構示意圖(新京報高俊夫)

明挖·暗挖

今天我們在城市中修建地鐵車站時,經常採用兩種方法——明挖和暗挖。明挖也就是將地層開膛破肚,像修建建築基坑一樣,等開挖到設計標高,施作結構,最後再回填覆土。而暗挖則不然,即不挖開地面,採用在地下挖洞的方式施工。

古代的地下工程如何處理明挖和暗挖?

當然,明挖的例項非常多。從殷墟的商王陵,到西漢馬王堆漢墓,不同規模的豎穴墓從本質上看都是基坑開挖-營建槨室-安放棺材-回填覆土的過程,和現代明挖地下工程的步驟無異。當墓穴開挖深度過大時,會分級放坡開挖,有的時候還會用木板做臨時基坑支護。

▲殷墟亞字形大墓(劉敦楨)

▲秦公一號大墓(筆者攝)

至於暗挖,當然也是有的。

第一類暗挖,是和明挖相結合,明挖到設計標高(或許有時並沒有嚴格的設計,只是遵從經驗挖到一定深度),再橫向暗挖洞室。比如我國西北廣泛存在的早期土洞墓,就是先從地表往下先挖一長方形豎穴坑做墓道,然後在墓道的一端或長的一側橫穿掏洞作為墓室。這種土洞墓存在時間上至新時代時期,下至周代,發掘數量上千座。

這種墓穴的建造方式時至今日在西北採用土葬的農村地區還在使用。

▲甘肅武山縣東旱坪戰國墓

另一個例子是著名的窯洞地坑院。其主體結構的施作流程包括:定向、放線-挖天井院-挖入口坡道、門洞、水井-挖窯洞-砌築窯臉等。其中開挖天井院為明挖,而開挖院內窯洞則暗挖。

▲地坑式窯洞(李乾朗)

第二類暗挖,並無明挖輔助,是在山崖或山坡上開鑿洞穴。這一類暗挖絕大多數並不需要支護結構的輔助(關於支護結構的應用後文還會討論)。早在西漢時,這種技術就已經非常成熟,在長江沿線很多地方都有漢代崖墓存世,而漢王墓中也有相當一部分屬於這種型別。

其中,芒碭山的樑王及王后墓的規模就非常驚人。

▲保安山二號墓透檢視

襯砌結構

當隧道或地下空間形成後,為了防止圍巖失穩,需要建造支護或襯砌結構確保地下空間的完整和安全。但當圍巖條件非常好的時候,是可以不施作支護和襯砌的。

人們對支護結構的認知理念和技術水平是從上世紀才達到基本成熟的。在古代,明挖結構的外槨可相當於隧道的襯砌,以提供一個完整的地下空間;而暗挖的襯砌建造卻有一定難度,很多古代暗挖地下工程都是不做襯砌的——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圍巖條件足夠好。

建造於東漢永平年間的石門隧道(上世紀修建石門水庫已被淹沒)採用火燒水冷的建造方法,是世界上存世的最早的交通隧道。這種在岩石中開鑿的隧道由於巖體堅硬穩定,完全不用施作襯砌。

▲褒斜古道及石門隧道(現已淹沒於石窟水庫)

岩土體如果強度很低,但只要穩定性好,仍然可以不建造襯砌。比如西北地區的窯洞,又如北京延慶古崖居。

▲延慶古崖居(筆者攝)

古代明挖地下墓葬的棺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襯砌的作用。在西漢及以前的陵墓中廣泛採用,外槨用木材榫卯搭接,提供出內部的空間,內部空間進一步按照宮室功能分成若干小間。

▲湖南長沙戰國木槨墓結構(劉敦楨)

到東漢,空心磚的普及使得建造磚墓稱為可能。磚墓是真正意義上有完整襯砌結構的地下工程。

▲漢代磚墓墓頂結構示意圖(劉敦楨)

暗挖地下工程施工支護結構的做法遠在商代就已經非常成熟。2023年在江西瑞昌發現了商代中晚期的銅礦遺址,其採選方法既有露天採場,也有坑採井巷和選礦槽井。2023年在安徽銅陵縣發掘除了金牛洞古採礦遺址,清理出了從春秋到西漢的多處古代採礦井巷和一批採掘生產工具,目前已經清理出了豎井、幹巷、斜井為半框式和方框式木支撐結構。

建築學考研方向選擇 建築設計及其理論 建築歷史及其理論?

3樓:君山玉

我覺得你想太多了,

考研主要選好導師,選一個最接近你目標方向的導師才是真的能控制好以後研究方向的,

其他的你憑空想那麼多,但是現在不存在這樣的方向或者導師,這樣你還是難以做判斷。

4樓:吃燕窩

不會。我認為會更有好處。瞭解歷史,才能更好地服務現代。向王澍學習吧。

5樓:匿名使用者

不會的。其實樓主陷入了一個誤區,認為學建築歷史就不能做設計了。不是這樣的。

學建築歷史也是可以做設計的。你讀研的話要看你老師手上的專案了,很多歷史的老師手上都有現代專案,而且把傳統空間和現代建築結合是個不錯的選擇啊。我老師就是鄉土建築這方面的專家,他也一樣帶建築設計及其理論,而且他已畢業的學生都去的大院。

我是學建築設計的,以後也打算研究這個方向,我認為我們在感知到西方建築帶給我們的華麗的同時一定要結合傳統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俗話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老師經常跟我說你拿專案出去一定要有特色的人家才會覺得眼前一亮。樓主加油,我挺你!

不過有必要提醒樓主,建築歷史專業發的文憑是工學文憑,不是建築學文憑,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考註冊的話就必須比別人多幾年工作經驗,如果你不在乎這個的話就無所謂了。

6樓:建築設計諮詢

建議你選擇 建築設計及其理論。

清華大學建築系的歷史

7樓:全能清道夫

從樑思成先生為之終身奮鬥的理想――「居者有其屋」,到吳良鏞先生孜孜以求、不斷實踐的目標――「安得廣廈千萬間」;從樑思成先生提出的「體形環境論」,到吳良鏞先生開創的「廣義建築學」和「人居環境科學」,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經過了六十年的發展歷程。 六十年來,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理論創新、創作實踐和國內外交流等方面,始終保持領先地位。目前,建築學院已經形成完善的「教學•科研•實踐」三結合的育人模式,「建築•規劃•景觀」三位一體、交叉融貫的學科架構,以及六年制本碩統籌培養方案及教學計劃。

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城市規劃與設計、供熱供燃氣通風與空調工程三個二級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建築學院也是清華大學實施國家「211工程」、「985工程」的重點建設單位。在2023年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建築學一級學科被評為第一名。

從2023年至2023年,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共培養了4300餘名畢業生,他們在國家建設崗位上、在國際建築舞臺上辛勤耕耘,湧現出了一批建築大師、兩院院士、學術名家,造就了一批中國建築事業各個時期的領軍人物和各相關單位的骨幹人才。六十年中,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如中國古代建築理論及文物建築保護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北京菊兒衚衕新四合院設計實踐、清華大學圖書館新館設計、廣義建築學理論、人居環境科學、《北京憲章》等,已經成為中國建設史上的重要成果乃至世界建築界的標誌性事件。二十一世紀是中國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也是中國建設事業迅猛發展的**時代,建築學科與建築教育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

面對未來,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在國家「十一五」規劃和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戰略目標的總體部署下,制定了建設兼具中國特色和世界水平建築院系的發展計劃。第一,在廣義建築學和人居環境科學指導下,從科學和文化兩個方向深入探索新時代建築規律,力爭在理論建設和創作實踐兩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使學院成為未來建築發展的「智庫」和高階建築人才的培養基地;第二,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城市規劃與設計、景觀規劃與設計、建築技術與設計、建築歷史理論與文物建築保護、建築環境與裝置工程等領域均衡發展,保持特色、積極進取、多出成果,使學院成為一流的教學和科研示範案例;第三,以解決中國建築文化和城鄉建設的重大問題為目標,加強國際交流合作;以建立中國特色建築教學、科研和創作實踐為發展方向,全面提升學院在世界建築舞臺的空間和影響。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將隨著中國社會經濟和城鄉建設的發展,隨著二十一世紀世界建築學科的發展,保持特色,開拓創新,為鞏固國內領先地位,躋身於世界一流建築院校而努力奮鬥!

中國古代建築主要結構是什麼,中國古代建築結構及特點是什麼?

具體的結構形式的記錄,是宋代 營造法式 中的殿堂結構 廳堂結構 簇角樑結構三種。根據現存例項,可以推斷這三種結構至少在唐初即已普遍應用。它們的特點如下所述。殿堂結構 全部結構按水平方向分為柱額 鋪作 屋頂三個整體構造層,自下至上逐層安裝,疊壘而成。如造樓房,只須增加柱額和鋪作層 平坐 即可。應用這種...

中國古代建築大師有哪些中國古代建築大師有哪些

1.有巢氏 中國第一名建築師與他的 原始屋 2.姬旦 彌牟 中國第一對都城規劃師與建造師搭檔3.魯班 中國民間匠師 建築師 的總代表4.贏政 蒙恬 集權國家建築文化的開創者5.蕭何 楊城延 劉徹 西漢建築風格的奠基者6.曹操 拓跋 元 巨集 穆亮 李衝 曹魏鄴城和北魏洛陽城的規劃 建造 者 7.綦母...

中國古代建築經典之作有哪些,中國古代建築有哪些代表作

古代建築的主要型別有宮殿 壇廟 陵墓 園林 府第 衙署 民居 寺觀 回 石窟 塔 城垣 橋答樑 樓臺亭閣等。中國古代建築經典之作有 北京故宮 天壇 頤和園 圓明園 長城 盧溝橋 趙州橋 承德避暑山莊 曲阜孔府 曲阜孔廟 大雁塔 小雁塔 河南少林寺 南京明孝陵 武漢黃鶴樓 湖南岳陽樓 蘇州園林 嘉興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