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時候是怎樣過元宵節的,宋代怎麼過大年 鬧元宵

2022-06-08 11:15:22 字數 3910 閱讀 4312

1樓:匿名使用者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宋代則長達五天。宋代元宵除了「婦女出遊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的狂歡外,還有**派發利是、君王與百姓同賞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獄機構會利用燈飾、影象演繹獄戶故事或陳列獄具等。

元宵節在宋代發展成最熱鬧的世俗狂歡節,[燈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五天,燈的樣式繁複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詩人辛棄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說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

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

2樓:曉秋槓槓

《水滸傳》就描繪對宋代時元宵放燈時的熱鬧場面,第六十六回:「依照東京體例,通宵不禁,十三至十七,放燈五夜。」「北京大名府是河北頭一個大郡,衝要去處,卻有諸路買賣,雲屯霧集,只聽放燈。

都來趕趁」。在三十三回宋江因為清風寨鎮要放燈才欲去**。七十一回,也正是因為皇上大張燈火,與民同樂,慶賞元宵,才吸引宋江、柴進等人到東京**元宵燈火。

放花燈要有燈棚。燈棚也稱「山棚」,高大的結紮各式花燈的綵樓或百戲藝人獻藝的戲棚。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

「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昨汴京大內前縛山棚,對宣德樓,悉以彩結,山沓上皆畫群仙故事,左右以五色彩結文殊、普賢,跨獅子、白象,各手指內五道出水。其水用轆轤絞上燈棚高尖處,以木櫃盛貯,逐時放下,如瀑布狀。

又以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之狀。」

宋代怎麼過大年、鬧元宵?

3樓:year我不餓

宋代過元宵節主要有放燈、猜謎、吃圓子等習俗。但宋代婦女元宵節還有縞衣淡服、剪紙燈及迎祭紫姑的習俗。宋太祖時把上元放燈時間定為五夜,京都開封,滿城燈火,熱鬧非常。

同時到了南宋,元宵節前還有試燈預賞,逛夜市,逛燈市是古人元宵節的重要活動,各式各樣的花燈是元宵節的一大標誌。

宋代臨近新年時,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以備除夜之用。到了除夕夜,爆竹如山呼,爆竹之聲通宵不絕。無論是官宦之家,還是百姓,皆圍爐團坐,通宵不睡。

這是宋代人的守歲方式。新年開始,更是熱鬧。有各種比技藝比賽、歌舞演藝;城裡到處都是綵棚,銷售各式好玩好吃的商品;還有間列的舞場歌館,以及車馬交馳,盛況空前。

唐朝是怎麼過元宵節的?

4樓:匿名使用者

唐代不僅在花燈的製作上推陳出新,燈下的歌舞百戲更是令人目不暇給。宮中所選出的歌女,頭戴花冠,身穿霞帔。每一名歌女的服裝就要花費三百貫,整個元宵慶典的豪奢也就不難想像了。

同時,民間在元宵也盛行「牽鉤」之戲。牽鉤即拔河。封演(七五六年進士)的《封氏聞見記》中記述唐代元宵拔河的盛況:

「兩鉤齊挽,大中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輸,名曰拔河」。

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 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於後代的炸元宵。

唐朝的元宵節食是面蠶。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只是應節食品較唐朝更為豐富。

唐代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朝人慶祝節日有哪些方式

元宵節是怎樣的得來的?

5樓:喜腦弓子

節是我國最為傳統盛大的節日,從初一到十五,每天都是各種活動慶祝節日。那麼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怎麼來的呢,相傳和漢武帝有關。

6樓:敬疇魚永壽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

7樓:白柏亢泰清

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的大節,頗為顯要。元宵節的得名,因其節俗活動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元)的十五日夜(宵)舉行而來。

元宵節也叫"燈節"、"燈夕",因為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是夜晚放燈,故名。此外,元宵節也叫"上元"、"上元節",這是從道教借來的說法。

過元宵節有什麼講究呢?

8樓:詮釋

燈可以說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標誌,燈籠也很有講究。正月十五晚上的打燈叫做「鬧燈。打上燈籠,走遍全家所有角落,進行照明,以趨邪免災。

有些地方孝男孝孫會在自己家的祖墳上,懸掛一盞紅燈,名曰「掛墳燈」,以示祭祀祖宗之意。在剛娶了新媳婦的人家,正月十五門前是要掛大紅宮燈的。元宵(湯圓) 米麵茶 伴燈饃 拉魂面 老鼠饃等等。

過元宵節當天,早晨吃粽子、麻花,午飯時興吃「餃子面」(有面條和餃子),俗稱「銀線吊葫蘆」,晚上才吃「元宵」。所製作的元宵,除自食外,還要連同麻花、粽子贈給親友品嚐。十五元宵日和各地飲食不同的地方,還有油茶泡麻花的習俗,覺其香、膩、酥,還可就上生蔥節伴食,這算是三原名食。

三原縣馬額、陵前等鄉間,正月十五晚上,還有吃「拉魂面」的食俗。所謂「拉魂面」,即俗傳一年開始,人們為了爭名爭利或什麼糾紛,往往丟魂失魄,不顧及性命。現在坐下來全家人吃一頓「團圓面」,敘敘家常,老輩人叮嚀晚輩人生要旨,吃麵就像「拉魂」一樣,要使他回心轉意。

故民間俗稱其為「拉魂面」,寓意拉住丟失的魂,祈求福佑。

9樓:手機使用者

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複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

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眾事。

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所以民間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 走百病 也叫遊百病,散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

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偷菜節 流行於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也是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萊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

所他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現,被份的人家並不責怪。大家把愉來的榮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

據說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巴烏節 彝族的傳統節日巴烏節在農曆正月十五。「巴烏」意為「打獵歸來」。

見於雲南鶴慶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區。時此節原本是歡慶狩獵歸來的習俗話動,無固定節日。舊時人們狩獵歸來收拾獵物,獸頭給狩獵的指揮,獸皮給獵獲人,肉則燒烤,其間獸頭前、獸皮跟、眾人從,圍火堆重現打獵動作。

肉熟以後,眾人分食。後來逐漸演變成固定的節日。節日中的巴烏舞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鉈鑼和十二支嗩吶(閏年各用十三件)組成樂隊伴奏,由三十六名年輕女子披上虎、豹、熊、鹿、虎子、兔、狐等的毛皮或者頭插錦雞和各種鳥雀的羽毛。

裝扮成飛禽走獸,圍繞火推踏歌起舞,表現各種動物的姿態,模仿各種動物的叫聲。獵手們則手持弓弩或鋼叉,將「獵物」圍住,朝「獵物」們旋轉的相反方向,表演各種獰獵動作。節日期間,還要進行耍龍燈、獅燈、白鶴燈等活動。

10樓:聖空甘露

元宵節有哪些習俗呢?

元宵節是怎樣由來的,元宵節的由來是什麼?

節是我國最為傳統盛大的節日,從初一到十五,每天都是各種活動慶祝節日。那麼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怎麼來的呢,相傳和漢武帝有關。元宵節的由來是什麼?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開燈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開始 試燈 十五日夜為 正燈 民間要點燈盞,又稱 送...

北方過元宵節的說法,北方人過元宵節的風俗習慣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 元夜 燈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 宵 所以稱正月十五為 元宵節 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 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

元宵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最早出現元宵節是什麼時候

據資料與民俗傳說記載,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元宵節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 太一 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但這時還不普遍,只是一種祭祀活動。漢魏之後元宵節成為真正的民俗節日,正月十五燃燈的習俗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