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陶淵明的歸隱怎樣看待,對陶淵明歸隱的看法

2022-04-06 00:26:24 字數 3849 閱讀 9727

1樓:千層若水

陶淵明歸隱是對當時的官場厭倦,或者說已經失望的。所以歸隱田園,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他對於山水田園是喜愛的。在他筆下的桃花源是理想的一種生活狀態。

對陶淵明歸隱的看法

應該怎樣看待陶淵明的辭官歸田?

2樓:匿名使用者

一 陶淵明的歸隱,不為五斗米折腰是表層原因。更深層的原因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天人合一」觀,所謂「一天人,合內外」。中國古人把人看作天地萬物之一,與宇宙是一體的。

不象今天人們把人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異化於天地萬物之外。在哲學上有主體和客體之分,有自我,社會,自然幾個不同的概念。陶淵明在官場,在社會中,他感到與天地萬物的疏離,於是他要回歸故里,融於天地萬物之中。

二 陶淵明的歸隱,是道家哲學對儒家哲學的反叛。那就是脫離社會人倫,放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迴歸自然。在自然之中,他找到了真,他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對陶淵明而言,回到故鄉務農,就是迴歸自然,務農就是直接和自然打交道。

三 陶淵明的歸隱,是個體對群體的逃離。 關於群體,存在主義大師薩特作過很好的分析:我這個主體的眼裡,他人是客體;而再他人的眼裡,我又成了客體。

與他人相處,就必須把自己置於客體的地位,這就是矛盾與共在。他更說了一句名言:「他人就是地獄」。

陶淵明無法忍受這種矛盾,他選擇了逃離。農村居民散落為戶,他的自我主體保持了獨立,完整,自由。

3樓:匿名使用者

是不能面對現實,逃避的態度,自私地去安享自己的靜謐生活。不為百姓謀利

4樓:匿名使用者

厭倦了官場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想尋找一處清靜之處來安享晚年,反映了他清高,不同流合汙的品質

5樓:匿名使用者

從消極和積極方面作答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歸隱?

怎樣看待陶淵明的歸隱

6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365年,陶淵明出生在江西一個沒落官僚地主家庭。先祖陶侃曾任大司馬,後因家道中落,才生活困頓。年輕的陶淵明飽受儒家思想的浸染,立下大濟蒼生的抱負。

而在封建社會,想要實現抱負,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入仕為官,治國平天下。由此可以看出,為官,曾是陶淵明追求的夢想。但是,當時的士族門閥制度阻礙了非士族出身的陶淵明進身的機會,做一個能治國平天下的大官成了他畢生無緣的夢想,所以他一直不願為官。

直到29歲,因生活所迫,他才開始做一些小官,歷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彭澤令等官職;直到41歲,任彭澤令80天后,因為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而辭去官職,從此過著躬耕歸隱的生活,成為中國隱逸詩人之祖。 陶淵明的為官生涯一直持續了十三年,這對一個古人來說是不算短的年份,據此認為,如果陶淵明真的那麼討厭為官,他不可能持續那麼長的時間,他之所以堅持,幾次為官,是因為他沒有放棄自己的抱負,試圖為百姓謀福利;然而,官小權微,官場黑暗,再加上自己剛烈的性格,使他與那個黑暗的官場格格不入。在不容於官場和想要實現願望而這個願望在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的矛盾衝突中,他作了痛苦的抉擇,歸隱田園。

他的歸隱,是一種悲哀的淡出,看似平淡的語句中包含的是對現實深沉的憤慨。因此,他在離開後也問自己:「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他的歸隱帶著解脫的快樂,但更多的是苦難的加劇。在陶淵明歸隱後,依然為「世與吾相違」而悲哀,還會問自己「胡為忽惶惶欲何之?」 可以看出,詩人的歸隱只是被動中的主動,是對「本我」、「真我」的追求,也是放縱心靈(對於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的儲存)與山水的安慰。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歸隱

7樓:匿名使用者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時所作,以示其歸隱決心的。正文前的序言交代棄

專官的原因,因「耕植不屬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為維持生計而出任彭澤令,不久「眷然有歸歟之情」。「質性自然,非矯勵所得。

飢凍雖切,違以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原擬莊稼成熟再「斂裳宵逝」,後因「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其實,陶淵明歸隱田園,是在現實沉浮中權衡利弊後的無奈只舉,黃徹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其樂田畝,乃卷懷不得已耳」。

(《碧溪詩話》卷八)他的歸隱是社會、階級、思想潮流等諸多因素共同的結果。真正純淨的靈魂不會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不斷地濾除思想雜質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澄清的。

8樓:匿名使用者

作為一個官來說,不bai負du責任,甚至是自私,真正的父zhi母官寧可自己

dao受委屈也要為百姓謀福內

利,他為了自己快活置容一縣百姓不顧,要是當時中國品德好點的**都抱著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念頭跑去隱居,天下怎麼辦,相交與他我更喜歡李鴻章,以屈曲之道,行為民之事,何等的忍辱負重,為了百姓連自身名譽都不要才是號官嘛!一己只見,見笑見笑

9樓:

學生bai二選一回答,言之有理du即可。參考zhi答案:(1)我贊成這dao種說法。因為:「天專

下興屬亡,匹夫有責」。 (2)我反對這種說法。a.

陶淵明歸隱是對汙濁的現實社會絕望後作出的一個超脫的選擇。他不願同流合汙,堅持高尚的志趣是對黑暗官場的反叛。看法:

古有「學而優則仕」之說,本來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職。若從這個角度看,陶淵明似乎是消極避世的。然而「世與我相遺,復駕言兮焉求?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陶淵明歸隱是對汙濁的現實社會絕望後作出的一個超脫的選擇。他堅持高尚的志趣是對黑暗官場的反叛,具有積極的意義。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你對陶淵明的歸隱有何看法?

10樓:匿名使用者

陶淵明不僅是田園詩人,而且還是理想主義者。想必這位仁兄定是對陶淵明作了一番研究,才下此定論。先且不說這位仁兄對陶淵明所下定論是否正確。

咱也來先研究研究陶淵明,再說這位仁兄的定論如何。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世號靖節先生。東晉詩人,文學家。潯陽柴桑人。

他幼年失去父親,家道中落,少年的陶淵明生活在貧困之中。由於社會動盪,早年一直沒有出仕,二十九歲時開始出仕,後為貧窮所迫,陸續做過州祭酒、參軍、縣令等一些小官。任江州祭酒,不久歸隱。

後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四十一歲再出為彭澤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從這段有關陶淵明的文字中,可以看出陶淵明的仕途並不順達,可謂是坎坷。也許仕途的失意就是陶淵明歸隱的原因。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卻才是他仕途失意的根源。

誰不希望自己的仕途顯達,順風如意呢?陶淵明亦是如此。可是渾濁的官場的阿虞我詐,卻讓一心想要報效國家,施展抱負的陶淵明心灰意冷;不願同流合汙更是讓他心如死灰啊!

無可奈何只要決意不再出仕,到荒郊野嶺中去尋找屬於自己的一片樂土。

可見陶淵明的歸隱充滿了些許的無奈,幾多悲痛。

當現實的社會與自己格格不入時,任何人都會對現實滋長絕望,對理想的狀態充滿渴望。然而陶淵明的「理想主義」是否是他從來就是有的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是社會的渾濁逼迫陶淵明變成「理想主義」者,逼迫他去歸隱,逼迫他去幻化出一個個似真如幻的「桃園」;而他只是想讓自己動盪的心得到絲絲的慰安而已!

所以陶淵明並不是理想主義者,而是一個追夢者;一個苦苦尋覓屬於自己的世界的追夢者。所謂「文品出於人品」。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和他對清澈的世界的追求;也使他的作品充滿了平淡,自然,清新恰與田園的景緻相和相契。

所以我認為陶淵明頂多就是一個田園詩人,不是什麼理想主義者!當我們在吟誦「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時感覺到的只是悠然嗎?而在這「悠然」的背後又誰人能知陶淵明的無奈呢?!

倘若世態安寧,官場清澈。陶淵明真的就願意待在田園之中,飲酒作詩,賞花寫文嗎?

11樓:泰狼連長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

陶淵明是怎樣的一個人,並談談對古代歸隱現象的看法

你如何看待別人對你的評價如何看待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人要虛心的接受別人對你的評價 但是絕對不會聽取那些荒唐的評價 做最真實的自己 不要去管別人怎麼說 別人對你的評價 好的要接受,不好的也要接受 不好的就要學會改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個人立場不同看法不同因此對人對事的看法也不同。同樣的事情在不同的人眼裡看來效果都會不同,因此我們做人做事不能太過於...

怎樣看待愛豆對粉絲的態度,怎樣看待偶像與粉絲之間的關係?

愛豆在對自己粉絲的時候還是特別包容特別忍讓的,就像這幾天被爆出來某一個明星的個人手機號,很多粉絲就會從黃牛那裡買來自己明星的手機號去給對方打 每一個 號明星還是很耐心的去接了,並且告誡他們不要去打來了。粉絲和偶像都要看清自己的位置,偶像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不要做錯事,年紀輕輕不要談戀愛,談戀...

人生意義在於什麼?你對自己的人生怎樣看待

人生不過是從生到死之間發生的事的概念,人生的意義在於你完成了你想做的事。每個人對世界的看法不一樣,沒有明確的人生定義。人生就是人活著的旅程。意義是 去發現尋找自己的價值。該吃時吃,該做時做,該玩時玩,該睡時睡,這便是人生,何必追問這些問題呢 人活著並沒有意義,盡你最大力量改變世界吧 什麼是價值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