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氣旋怎樣形成,熱帶氣旋的形成原因 要詳細點的

2022-03-26 19:54:25 字數 6590 閱讀 6896

1樓:匿名使用者

百科看看看不懂的話,

簡單科普一下,氣旋首先有水汽,熱量,風和旋轉力四者合一才能出現氣旋海面被太陽很熱,水汽大量蒸發,向上空上升並聚集,在上空凝結散發大量熱量,熱量作為能量,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推動整個大團的水汽雲旋轉,然後更多的水汽蒸發,凝結散熱,旋轉就越來越快,熱量繼續推動旋轉和移動,中心區域氣流在旋轉過程中都被甩向周圍,氣流越來越少,氣壓也就越來越低。最終,形成了熱帶氣旋,開始移動,就是颱風了。

這就像抽陀螺,一開始的一鞭子,就是地轉偏向力,後面的鞭子都是熱量的推動了。一鞭子一鞭子的都是海洋中水汽攜帶的熱量作為動力的。

2樓:石田石田桑

恩,可以想象一下,在赤道離太陽最近,於是空氣受到熱量的影響向上蒸騰~蒸騰後的那部分空氣就到了上方,於是原本這些空氣所在的地方,就要由外部的空氣來補足.於是就形成了由外向內的空氣流動 就像這樣子:

↘ ↓ ↙

→ ←

↗ ↑ ↖

然後這些空氣受到了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北半球向右轉南半球向左轉~)就成了氣旋啦~寒潮和熱帶風暴的成因正好反一反~嘛...大概就是這樣子,希望對你有幫助=v=~

3樓:匿名使用者

具體見百科

熱帶氣旋的形成原因 要詳細點的

4樓:___耐撕

熱帶氣旋的產生機制尚未完全探明,按歷史統計,溫暖的大洋洋麵、初始擾動、較弱的垂直風切變和一定強度的beta效應是熱帶氣旋生成的必要條件。

在動力學方面,第二類條件性不穩定(cisk)理論能夠較好地解釋熱帶氣旋的生成和維持。此外,厄爾尼諾、mjo等週期訊號,以及全球變暖也被認為與熱帶氣旋的生成頻率有關。

5樓:我在南岸

看來高中地理正在學氣旋,到處是這個問題。

在北半球副極地低氣壓的洋流受陸地和盛行西風相互作用,以及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形成旋轉氣流,正氣旋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如北太平洋地區,冬季為副極地低氣壓,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交匯,受盛行西風影響,一部分往東形成北太平洋暖流,再往東受北美大陸阻擋,分為南北兩條洋流,向北為阿拉斯加暖流,又受陸地阻擋向西,遇千島寒流,形成逆時針迴圈。 氣旋中心氣壓低四周氣壓高,因氣壓梯度力,風向由四周吹向中心低壓,北半球氣旋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右偏,因而形成逆時針旋轉。

順時針旋轉稱為反氣旋,風向由中心高壓向四周低壓吹。

在西太平洋路徑是從東南季風(夏威夷高壓)高壓向低壓(亞洲低壓)方向運動。

熱帶氣旋(颱風)是怎樣形成的?

6樓:易書科技

熱帶氣旋是在熱帶海洋大氣中形成的中心溫度高、氣壓低的強烈旋渦的統稱。颱風會造成狂風、暴雨、巨浪和風暴潮等惡劣天氣,是破壞力很強的天氣現象。近年來,因其造成的損失年平均在100億元人民幣以上,像2023年在浙江登陸的「雲娜」,一次造成的損失就超過100億元人民幣。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

7樓:yzwb我愛我家

颱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裡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一個低氣壓中心。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了颱風。

1、颱風

颱風(typhoon),指形成於熱帶或副熱帶26℃以上廣闊海面上的熱帶氣旋。

世界氣象組織定義:中心持續風速在12級至13級(即32.7~41.4m/s)的熱帶氣旋為颱風(typhoon)或颶風(hurricane)。

日本氣象廳定義:中心持續風速118~156km/h(32.8~43.3m/s) 稱之為颱風。

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國際日期線以西,東經100度以東)地區通常稱其為颱風,而北大西洋及東太平洋地區則普遍稱之為颶風。每年的夏秋季節,我國毗鄰的西北太平洋上會生成不少名為颱風的猛烈風暴,有的消散於海上,有的則登上陸地,帶來狂風暴雨,是自然災害的一種。

2、颱風源地

颱風源地,指經常發生颱風的海區,全球檯風主要發生於8個海區。其中北半球有北太平洋西部和東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5個海區,而南半球有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東部3個海區。從每年臺風發生數及其佔全球檯風總數的百分率的區域分佈圖中可以看到,全球每年平均可發生62個颱風,大洋西部發生的颱風比大洋東部發生的颱風多得多。

其中以西北太平洋海區為最多(佔36%以上),而南大西洋和東南太平洋至今尚未發現有颱風生成。西北太平洋颱風的源地又分三個相對集中區:菲律賓以東的洋麵、**附近洋麵和南海中部。

在南海形成的颱風,對我國華南一帶影響重大。

颱風大多數發生在南、北緯度的5°~20°,尤其是在10°~20°佔到了總數的65%。而在20°以外的較高緯度發生的颱風只佔13%,發生在5°以內赤道附近的颱風極少,但偶爾還是有的,如福建省氣象臺就發現1970~1971這兩年中,西北太平洋共有3個颱風發生在5°n以南區域。據近十多年來衛星資料的分析,發展成颱風的擾動雲團,在幾天前即可發現,所以實際上擾動的初始位置比以前發現的位置偏東。

如北大西洋上,以前認為發展成颱風的初始擾動大多數產生在大洋的中部,而有人根據雲圖分析,認為每年有三分之二臺風的擾動起源於非洲大陸。這些擾動一般表現為倒v形或旋渦狀雲型,它們沿東風氣流向西移動,到達北大西洋中部和加勒比海時,便發展成颱風。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臺風的初始擾動位置,也要比以前發現的位置偏東。

3、颱風分類

過去我國習慣稱形成於26℃以上熱帶洋麵上的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s)為颱風,按照其強度,分為六個等級: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和超強颱風。自2023年起,我國採用國際熱帶氣旋名稱和等級劃分標準。

國際慣例依據其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分為:

熱帶低壓(tropicaldepression),最大風速6~7 級,(10.8-17.1 m/s);

熱帶風暴(tropicalstorm),最大風速8~9 級,(17.2~24.4m/s);

強熱帶風暴(severe tropical storm),最大風速10 ~11 級,(24.5 ~32.6m/s);

颱風(ty-phoon),最大風速12 ~13級,(32.7m/s~41.4m/s);

強颱風(severe typhoon),最大風速14~15級(41.5m/s~50.9m/s);

超強颱風(super typhoon),最大風速≥16級(≥51.0m/s)。

8樓:陽光光學

颱風的成因,經控制檯風路徑方面結論,分析也是來原太陽地球光學互動形成的。與海洋水面光學關係沒有關係。

9樓:匿名使用者

颱風形成的條件主要有兩個:一是比較高的海洋溫度;二是充沛的水汽。颱風常常產生在洋麵溫度超過26~27℃(60米深度)以上的地區。

在溫度高的海域內,正好碰上了大氣裡發生一些擾動,大量空氣開始往上升,這時上升海域的外圍空氣就源源不絕地流入上升區。又因地球轉動的關係,使流入的空氣像車輪那樣旋轉起來。當上升空氣膨脹變冷,冷凝成水滴放出熱量,這又助長了低層空氣不斷上升,使地面氣壓下降得更低,空氣旋轉得更加猛烈,便形成了颱風。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符合颱風形成條件的,多在緯度高於5度的熱帶洋麵或海面上。上海附近的海面溫度有時也超過27℃,但只是表層海面溫度超過27℃,所以很難提供颱風形成足夠的水汽,上海附近海面通常也就很少有颱風在這裡直接生成,但是,它卻是北上臺風經常經過地方。

10樓:匿名使用者

颱風是如何形成的?

11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颱風只發生在一些沿海地帶,是熱帶氣旋的一個類別。在氣象學上,將它定義為: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即每秒32.

7米或以上)稱為颶風(hurricane),這一名稱使用在北大西洋及東太平洋地區;而對於北太平洋西部地區,即是指赤道以北,東經100度以東的地區,這種災害被稱為颱風(typhoon)。

處於熱帶區域的海面由於長期受到太陽的直射而使海水溫度不斷升高,海水在蒸發的過程中又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而水汽在抬升中發生凝結,釋放大量潛熱,促使對流運動的進一步發展,令海平面處氣壓下降,造成周圍的暖溼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抬升。如此迴圈,形成正反饋,即第二類條件不穩定(cisk)機制。

在部分條件合適的海面上,這種迴圈的影響範圍更是會不斷地擴大,有時甚至可達數百至上千公里。

由於地球自轉時是由西向東做高速自轉的,致使氣流柱與地球表面不斷地產生摩擦,而且在越接近赤道的地區摩擦力就越強,這就引導氣流柱逆時針旋轉(南半球系順時針旋轉)。由於氣流柱旋轉的速度跟不上地球自轉的速度而形成一種感覺上的西行,這就形成了現在我們所說的颱風和颱風路徑。

在一些熱帶或副熱帶海洋上,由於近海洋麵的溫度過高,使得大量的空氣受溫度的影響不斷地膨脹上升,這樣就會使近洋麵氣壓降低,外圍空氣源源不斷地補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流入的空氣旋轉起來。而上升空氣膨脹變冷,其中的水汽冷卻凝結形成水滴時,要放出熱量,又促使低層空氣不斷上升。

這樣一為來,近洋麵的氣壓會下降得更快,空氣旋轉也變得更加猛烈,以致最終形成了颱風。

從颱風的結構來看,它要想產生就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高溫、高溼的大氣是首要的條件。由於熱帶海洋底層的大氣溫度與溼度主要決定於海面水溫,而颱風的形成只能在海溫高於27℃的暖洋麵上,就連60米深度的水溫也有要求,一般同樣要高於26℃~27℃。

二、除了高溫、高溫的條件外,還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輻合、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而且低層輻散必須低於高層輻合,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的上升氣流,從而低層擾動才能不斷地加強。

三、颱風要想形成,垂直方向的風速就不能相差太大,這樣才能保證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較小。只有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極小,才可以讓初始擾動中水汽凝結所釋放的潛熱能集中儲存於颱風眼區的空氣柱中,形成並加強颱風暖中心結構。

四、地轉偏向力作用必須足夠大。因為地球自轉有利於氣旋性渦旋的生成。而地轉偏向力是從赤道向南北兩極逐漸增大的,在赤道附近幾乎為零,所以颱風不會發生在赤道上,它基本都發生於約離赤道5個緯度以上的洋麵上。

颱風源都分佈在西北太平洋的低緯度洋麵上。在西北太平洋上從最初的熱帶擾動發展為颱風的初始位置,在經度和緯度方面都存在著相對集中的地帶。而在太平洋的東西方向上,最初的熱帶擾動發展成颱風多發的4個海區:

分別是中國的南海海區;菲律賓群島以東、琉球群島、**等附近海面,這也一個最重要的颱風發源地;馬里亞納群島附近的海面;馬紹爾群島附近的海面。這4個海區都是颱風集中分佈的地區,多數颱風都源於這些海區。

在國際上,颱風的強度及分級都是依據是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來確定的。

一、颱風的分級。颱風按其中心附近最大風力來分,從大小共分為6個級別。別超強颱風:

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要達到51.0米/秒以上,即16級或以上。強颱風:

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41.5~50.9米/秒,也即14~15級。

颱風: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32.7~41.

4米/秒,也即12~13級。強熱帶風暴: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24.

5~32.6米/秒,也即風力10~11級。熱帶風暴:

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17.2~24.4米/秒,也即風力8~9級。

而對於熱帶低壓,是指其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為10.8~17.1米/秒的颱風,也即風力達6~7級。

颱風的動力分為內力和外力兩種,它又決定了颱風的移動方向和速度。內力是颱風範圍內因南北緯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轉偏向力差異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合力,颱風範圍愈大,風速愈強,內力愈大。外力是颱風外圍環境流場對臺風渦旋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南側基本氣流東風帶的引導力。

內力主要在臺風初生成時起作用,外力則是操縱檯風移動的主導作用力,因而颱風基本上自東向西移動。由於受副熱帶高壓的形狀、位置、強度及其他因素的影響,致使颱風移動的路徑變得多種多樣。下圖是北太平洋西部地區颱風移動的路徑示意圖,其路徑大致可以分為三條:

(1)向西移動的颱風自菲律賓一直向西移動,穿過南海在我國的海南島、廣西或越南的北部地區登陸,這種颱風多發生在北半球冬、春兩季。當時北半球副高偏南,所以颱風生成緯度較低,路徑偏南。該路線颱風一般只在北緯16度以南的地區便進入到南海,最後會在越南登陸,波及的國家有泰國、柬埔寨、緬甸等國,有時甚至會進入到孟加拉灣。

(2)登陸型的颱風,一般都是自東南向西北方向移動,先在臺灣登陸,後穿臺灣海峽,在中國的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再次登陸,並逐漸減弱為熱帶低壓。而這種登陸型的颱風也是對我國影響最大的一種颱風。

(3)拋物線型颱風先向西北移動,當快到中國的東部的沿海地區時,並沒有登陸而是轉而向東北移動,即向日本附近轉去。這種颱風所移動的路徑大致呈拋物線形狀,它多發生於5~6月和9~11月份。

颱風從形成到消亡也是要經歷一個相對漫長的演變。它們在形成後,一般都會移出源地並經過發展、成熟、減弱和消亡的演變過程。一個發展成熟的颱風,氣旋半徑一般為500~1000km,最高也可達15~20km。

颱風也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從外至內,分別為外圍區、最大風速區和颱風眼。外圍區的風速從外向內增加,有螺旋狀雲帶和陣性降水;而最大風速區會產生最強大的降水,平均寬8~19km,它與颱風眼之間有環形雲牆;颱風眼位於颱風中心區,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10~70km不等,平均約45km。颱風眼區的風速、氣壓都是最低,天氣表現為無風、少雲和乾暖。

隨著颱風的不斷加強,颱風眼就會逐漸縮小、變圓。而在衛星雲圖上觀察那些弱颱風、發展初期的颱風通常是沒有颱風眼的,都是因為它們勢力較弱的原因。

熱帶低氣壓氣旋的旋轉為什麼是在北半球是逆時針旋轉,怎麼樣給別

畫出抄講解是最好的。根本原因是地襲轉偏向力的影響,地轉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先畫出低壓的等壓線,然後畫水平氣壓梯度力,向裡,北半球向右偏轉即可出現逆時針向裡旋轉的結果圖。圖中虛線表示水平氣壓梯度力,實線表示風向。為什麼北半球的氣旋是逆時針而南半球的氣旋是順時針 科里奧利力或又簡稱為科氏...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是怎樣形成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季節性活動與我國東部雨帶的推移有什麼關係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西北側的西南氣流恰恰是向暴雨區輸送水汽的重要通道,而其南側的東風帶則是熱帶降水系統活躍的地區。這麼一來,副高位置的變動與我國主要雨帶的分佈就變得息息相關。我國雨季周而復始的迴圈,都可以看到副高的 長情 陪伴。隨著它的位置自南向北移動,從每年三四月份開始,我國會陸續出現華南前汛期 ...

泰國緬甸柬埔寨為什麼沒形成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佈在南亞次大陸和中南半島北部一帶,其形成原因與巨大的海陸熱力差距和氣壓帶的季節性移動有關 冬季亞洲大陸存在一個強大的冷高壓,為蒙古高壓,而印度次大陸和中南半島處於蒙古高壓底部,加上青藏高原冬季的冷源作用,促使東北季風的形成 夏季在印度塔爾沙漠附近存在一個低壓為印度低壓,而印度次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