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怎麼解釋,菩提心是什麼意思

2022-03-26 11:15:06 字數 5805 閱讀 5452

1樓:aaa**王

云何是五種菩提?

答曰:一者、柔順忍;二者、無生忍及三種菩提;於三菩提中,過二而住第三菩提。復有五菩提:

一者、名發心菩提,於無量生死中發心,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菩提,此因中說果;二者、名伏心菩提,折諸煩惱,降伏其心,行諸波羅蜜;三者、名明心菩提,觀三世諸法本末總相、別相,分別籌量,得諸法實相,畢竟清淨,所謂般若波羅蜜相;四者、名出到菩提,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羅蜜,滅一切煩惱,見一切十方諸佛,得無生法忍,出三界,到薩婆若;五者、名無上菩提,坐道場斷煩惱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等五菩提義,餘諸賢聖斷結義,如先說。

「五種菩提」是《大品般若經?無生品》中提到的,但該經只是提到五種菩提,並沒有具體的名字。《大智度論》是解釋《大品般若經》的,所以給出了兩個解釋。

一是指順忍、無生法忍、聲聞菩提、緣覺菩提、大乘菩提五種。忍是認可義,也可看做是智慧的別名,菩提的意思是「覺」。順忍可以理解為隨順於覺悟的智慧,無生法忍是深刻認識到一切法,包括菩提也是無生的智慧。

後三菩提,是代表三乘所證得的不同覺悟。由於當代《道次第論》廣泛地流行,以至於很多人一聽到菩提或菩提心,就以為只有大乘的才叫菩提或菩提心,其實漢地過去的譯著或註疏多是說三種菩提,小乘也可以發菩提心的哦!只不過其所希望的是所有的人都證得小乘的智慧覺悟。

如天台宗就是以實相慧發慈悲四弘誓願為發菩提心,依不同的判教發心也就有了四種區別。雖然慈悲誓願似乎都一樣,但由於在實相慧上的差別,依生滅四諦,無生四諦,無量四諦,無作四諦而分別成立藏通別圓四類菩提心。

二是把五菩提解釋成,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無上菩提。

具體的意思,《大智度論》中已經給出。但古德配合菩薩修行的階段,即有三種不同的解釋。

1、發心菩提在種性前善趣位中,以此在於無量生死求菩提故。

伏心在於種性解行,以此位中伏忍攝故。

明心菩提者,在於初地乃至六地,以此諸地得無我智破諸法故。

出到在於七地已上乃至十地,以七地上出離情相到無生忍故名出到;又七地上得方便智不著有無,能出三界到菩提,故名為出到。

無上菩提在於佛果。

2、發心菩提在於地前,以此發心求出道故。

伏心在於初二三地,以此三地修世間行伏煩惱故。

明心在四地五地六地,以此三地同修慧明順無生故。

後二如上。

3、發心菩提還在地前。

伏心在於初地已上乃至五地

明心菩提者在第六地。

後二同前。

需要提到的是,「菩提」和「菩提心」是兩個概念,前者多是從證得的果上講的,後者多是從因地的發心說的。從究竟的意義上來說,此五種菩提中,前四種菩提是因,後一才是果。那為什麼《大智度論》中只說「發心菩提」是因中說果呢?

因為伏心、明心、出到都已分證菩提。而初發心者一向未證,是故只說「發心菩提」是因中說果。

2樓:秒懂百科精選

菩提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

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

3樓:

1,菩提心

的定義: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

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2,發菩提心:居於深層潛意識的菩提心,在潛意識中創造的是求知慾,是一種慾望,其指向性變的模糊,不能專注於探求生命的真諦,容易被各種假相,假理,假自證所迷惑。求知慾進一步在顯意識中創造的是好奇心。

好奇心有了主動的分別,因而更加的模糊,變得迷茫;

但是當主動的方向找準了,又能剝開求知慾的模糊性,發現深層潛意識中的真實願望,從而下決心探求生命真諦。這種情況叫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有主動性,但從根本上講是發現。

發現本來就有的願望。

擴充套件資料

1,菩提心的由來:

在佛法的修學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的。佛法中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建立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一切法門所講的正見都是為菩提心服務。只有發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見才會有著落處。

離開菩提心,佛法的修學就會變得空洞和抽象;

不論哪一部經典都立足於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薩的修行都是以發菩提心為開始,不同的只在於願力的體現。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諸大願等等,諸佛菩薩的願力都是菩提心的體現。

2,菩提心的分類:

(1)世俗菩提心:尋求無上菩提的發心,它是凡夫相續中可以生起的相似菩提心,可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菩提心有兩種,即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

如《華嚴經》中雲:「任何眾生為無上菩提而發願亦稀罕,與之相比,為無上菩提而行持更為稀罕。」

如同想去往某地一樣為了他利而想獲得菩提的意樂即是願菩提心,如同正式啟程前往該地一般真實踏上能獲得佛果的正道並想修持此道是行菩提心。想要成辦自他二利的智者通過了知這兩種比喻的差別而依次會明白願行兩種菩提心意義的不同。

(2)勝義菩提心:證悟自心遠離戲論的法界義,也就是指無分別智慧,這在登入聖地菩薩的相續中才有。

4樓:aaa**王

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

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此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是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為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初發心、新發意,為菩提之根本。

《大智度論》卷四十一雲(大正25·362c)︰'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5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心的意思主要是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在古印度,菩提是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發菩提心,一般是指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菩提心是什麼意思

6樓:一米陽光婷婷

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定位菩提心的人格定位

菩提心是指人類的深層潛意識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諦的願望,在三層人格分類法中,顯意識,潛意識,集體潛意識。菩提心屬於第三層的集體潛意識。對比佛學的唯識分類法,集體潛意識是指第七識,末那識。

佛學中末那識是由第八識阿賴耶識創造產生的。阿賴耶識中有相分,理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菩提心的緣起是其中的證自證分在第七識中的體現。

菩提心的心理過程

居於深層潛意識的菩提心,在潛意識中創造的是求知慾,是一種慾望,其指向性變的模糊,不能專注於探求生命的真諦,容易被各種假相,假理,假自證所迷惑。求知慾進一步在顯意識中創造的是好奇心。好奇心有了主動的分別,因而更加的模糊,變得迷茫,但是當主動的方向找準了,又能剝開求知慾的模糊性,發現深層潛意識中的真實願望,從而下決心探求生命真諦。

這種情況叫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有主動性,但從根本上講是發現。發現本來就有的願望。

由來在佛法的修學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的。佛法中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建立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一切法門所講的正見都是為菩提心服務。只有發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見才會有著落處。

離開菩提心,佛法的修學就會變得空洞和抽象。不論哪一部經典都立足於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薩的修行都是以發菩提心為開始,不同的只在於願力的體現。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諸大願等等,諸佛菩薩的願力都是菩提心的體現。

7樓:名相非名相

菩提心,菩提是梵語,翻議成中文,覺悟,智慧。菩提心很廣泛的,歷代祖師的說法也不同回。答

《觀無量壽佛經》講,菩提心即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大乘起信論》也講三心,即真心、深心、大悲心,三心合而齊發為菩提心。義趣同《觀無量壽佛經》完全相同。

當代佛門大德黃念祖老居士在《淨宗心要》說,菩提心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三個一體這樣的心。

藕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中,一語驚天地:「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大師以前的祖師大德們,從來沒有這樣說過。

8樓:free我是你浩哥

菩提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

菩提心是啥意思求解?

9樓:誠實可靠大郎君

漢語解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

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菩提心在《大智度論》中的解釋是這樣: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

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

此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是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為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初發心、新發意,為菩提之根本。

《大智度論》卷四十一雲︰『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菩提心是指人類的深層潛意識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諦的願望,在三層人格分類法中,顯意識,潛意識,集體潛意識。菩提心屬於第三層的集體潛意識。

對比佛學的唯識分類法,集體潛意識是指第七識,末那識。佛學中末那識是由第八識阿賴耶識創造產生的。阿賴耶識中有相分,理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菩提心的緣起是其中的證自證分在第七識中的體現。

居於深層潛意識的菩提心,在潛意識中創造的是求知慾,是一種慾望,其指向性變的模糊,不能專注於探求生命的真諦,容易被各種假相,假理,假自證所迷惑。求知慾進一步在顯意識中創造的是好奇心。

好奇心有了主動的分別,因而更加的模糊,變得迷茫,但是當主動的方向找準了,又能剝開求知慾的模糊性,發現深層潛意識中的真實願望,從而下決心探求生命真諦。這種情況叫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有主動性,但從根本上講是發現。

發現本來就有的願望。

在佛法的修學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的。佛法中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建立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一切法門所講的正見都是為菩提心服務。

發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見才會有著落處。離開菩提心,佛法的修學就會變得空洞和抽象。不論哪一部經典都立足於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薩的修行都是以發菩提心為開始,不同的只在於願力的體現。

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諸大願等等,諸佛菩薩的願力都是菩提心的體現。

此菩提心之內容,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之四弘誓願,前一為利他之願心,後三為自利之願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願心,其體廣大,其德無邊。

故諸經論廣嘆其德以勸發行者。舊譯《華嚴經》卷五十九雲(大正9·775b):『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

菩提心者,則為淨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為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

菩提心者,則為淨日,普照一切眾生類故。菩提心者,則為明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

什麼是菩提心戒,受持菩提心戒對菩提心的堅固有什麼作用

菩提心抄是利他 願一切眾生同證佛果的發心,是大乘修行人所應具備的發心菩提心戒也是大乘修行人所受持的,在領受 菩提心戒 前,要發起菩提心,方能得戒 菩提心戒,分為 願菩提心 與 行菩提心 要 為利益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而成就佛道,這是願菩提心的部份 為了成就圓滿這樣的願菩提心,要具備 行菩提心 所謂行菩...

對大乘修行人而言,為什麼菩提心如此重要?誰能從教證 舉例 比

教證 舉例 比喻 推理等方面具體闡述?佛法有那麼費勁嗎?一念直入如來地,搞什麼花樣。菩提心就是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的心。修行人為什麼修行啊?不就是為了成佛嗎?發菩提心就是,發要成佛的心願。不能發菩提心就是不願成佛,那你還修佛幹什麼?這就是菩提心的關鍵處,重要性在這,道...

菩提是什麼意思,菩提代表什麼意思?

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譯覺 智 知,舊譯又翻為道。意思是覺悟 智慧 大徹大悟 明心見性。菩提共有三種 聲聞菩提 緣覺菩提 佛菩提。後者 佛之菩提 是最高的覺悟和智慧。聲聞菩提,就是如實觀行 五蘊空 十八界空 而斷除 我見 不以意識心我為真常不壞。確認這個 我 的虛妄性。因而能夠無我,乃至能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