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能成功收復臺灣的原因

2022-03-17 23:19:39 字數 1553 閱讀 6980

1樓:野草蒼茫

鄭和是下西洋的太監,收復臺灣的是鄭成功。

2023年(明天啟四年),荷蘭殖民主義者侵佔中國臺灣。清初,鄭成功下決心趕走侵略軍。2023年(清朝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十五年)三月,鄭成功親率2.

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他們冒著風浪,越過臺灣海峽,在澎湖休整幾天準備直取臺灣。荷蘭侵略軍聽說鄭成功要進攻臺灣,十分驚恐。

他們把軍隊集中在臺灣(今臺灣東平地區)、赤嵌(今臺南)兩座城堡,還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鄭成功船隊登岸。鄭軍乘海水漲潮將船隊駛進鹿耳門內海,主力從禾寮港登陸,從側背進攻赤嵌城,並切斷了與臺灣城的聯絡。戰鬥中,侵略軍以「赫克託」號戰艦攻擊,鄭成功一聲令下,把敵軍緊緊圍住,60多隻戰船一齊發炮,把「赫克託」號擊沉。

與此同時,又擊潰了臺灣城的援軍。赤嵌的荷蘭軍在水源被切斷,外援無望的情況下,向鄭軍投降。盤踞臺灣城的侵略軍企圖負隅頑抗,鄭成功在該城周圍修築土臺,圍困敵軍8個月之後,下令向臺灣城發起強攻。

2023年(康熙元年初,南明永曆十六年),侵略軍頭目被迫到鄭成功大營,在投降書上籤了字。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中國神聖領土臺灣

2樓:

鄭和應未到過臺灣。清朝編修的《明史》記載臺灣時提到:「雖居海中,酷畏海,不善操舟,老死不與鄰國往來。

永樂時,鄭和遍歷東西洋,靡不獻琛恐後,獨東番遠避不至。和惡之,家貽一銅鈴,俾掛諸項,蓋擬之狗國也。其後,人反寶之,富者至掇數枚,曰:

『此祖宗所遺。』」 據此,有人認為鄭和到過臺灣。

其實,《明史》的記載來自明代陳第《東番記》一書。《東番記》記載臺灣說:「居島中,不能舟;酷畏海,捕魚則於溪澗,故老死不與他夷相往來。

永樂初,鄭內監航海諭諸夷,東番獨遠竄不聽約;於是家貽一銅鈴使頸之,蓋狗之也,至今猶傳為寶。」

現存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檔案都出於以下主要史料:費信的《星槎勝覽》、馬歡的《瀛涯勝覽》及鞏珍的《西洋番國志》是當事者留下來的第一手資料。原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的《鄭和航海圖》,祝允明的《前聞記》,黃省曾的《西洋朝貢典錄》和錢穀的《吳都文粹續集》屬於在鄭和下西洋後一百年間留下來的史料。

以上諸多史料,沒有一個提過鄭和曾到過東番或是雞籠或是北港等明代對臺灣的稱呼。

歷史學家一般認為,年代越早的史料越可信。後期編寫的文獻,可能滲入以訛傳訛甚至個人的想像,未必可以依靠。根據這項原則,鄭和死後一百年間的史料都沒有提及鄭和到訪臺灣,而成書於鄭和死後二百年的《東番記》,卻突然提及鄭和到訪臺灣的事蹟,可能是作者道聽途說所得知的傳聞,未必是事實。

有人認為三國時代開始,已經派人到過臺灣。這種觀點或有商榷餘地。即使正確也好,並不代表古人已經熟知臺灣。

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繪製的〈大明混一圖〉,即使畫到印度、阿拉伯甚至非洲,但地圖上面也沒有臺灣。明神宗萬曆年間,朝廷派遣將領沈有容到臺灣,陳第隨軍,返回中國大陸後撰寫《東番記》一書。他的友人陳學伊在〈讀東番記〉提到:

「東番之入紀載也,方自今始。」「假令不有沈將軍今日之巨功,吾泉人(福建人)猶未知有所謂東番也。」 福建與臺灣非常接近,如果萬曆年間的福建人也不知道臺灣,那麼鄭和沒有經過臺灣,也不難理解。

3樓:水瓶臨風

因為臺灣本來就是中國的

鄭成功收復臺灣讀後感,鄭成功收復臺灣主要講什麼事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鄭氏政權把大陸的政治 文教制度移植臺灣,重視土地開發和興修水利,發展對外 促進了臺灣經濟的發展。到鄭氏政權末期,臺灣的漢族人口已達12萬人。鄭成功是我國偉大的民族英雄,名森 字明儼 號大木,福建省南安石井人,出身於官商家庭。1624年農曆七月十四日,誕生於日本長崎縣平...

鄭成功是怎樣收復臺灣的,鄭成功是如何收復臺灣的

明國永曆十五年二月1661年3月鄭成功率領優勢兵力在臺灣登陸,圍困兩座城堡,之後打敗荷蘭援軍,城堡敵軍被迫投降,戰爭結束。鄭成功是如何收復臺灣的 1661年三月,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他們冒著風浪,越過臺灣海峽,在澎湖休整幾天準備直取臺灣。荷蘭侵略軍聽說鄭成功要進攻臺灣...

鄭成功收復臺灣這篇課文簡要說說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經過

荷蘭侵略軍聽說鄭成功要進攻臺灣,十分驚恐。他們把軍隊集中在臺灣 今臺灣東平地區 赤嵌 今臺南 兩座城堡,還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鄭成功船隊登岸。鄭軍乘海水漲潮將船隊駛進鹿耳門內海,主力從禾寮港登陸,從側背進攻赤嵌城,並切斷了與臺灣城的聯絡。戰鬥中,侵略軍以 赫克託 號戰艦攻擊,鄭成功一聲令下,把敵軍緊緊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