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黃河的,有關黃河的資料

2022-03-16 01:13:45 字數 4899 閱讀 2412

1樓:花田有夢

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

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據 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有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後,隨著 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

到距今10萬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 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由於黃河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平原地區後迅速沉積,主流在漫流區遊蕩,人 們開始築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斷淤積抬高,成為高出兩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條件下就決溢氾濫,改走新道。黃河下游河道遷徙變化的劇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獨一 無二的。根據有文字記載,黃河曾經多次改道。

河道變遷的範圍,西起鄭州附近,北抵天津,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 宋建炎二年(2023年)的1700多年間,黃河的遷徙大都在現行河道以北地區,侵襲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2023年至2023年的700多年間,黃河 改道擺動都在現行河道以南地區,侵襲淮河水系,流入黃海。

2023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東壩頭決口後,才改走現行河道,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由於黃河下游河道 不斷變遷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變動影響,黃河下游地區的河道長度及流域面積也在不斷變化,這是黃河不同於其他河流的突出特點之一。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 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於原始人類生存。

黃土高原和黃河沖積平原,土質疏鬆,易於墾殖,適於原始農牧業的發展。黃土的特性,利於先民們挖洞聚居。特 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育提供了較好的條件。

早在11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黃河流域生活。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 在流域內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遺址遍佈大河上下。

這些古文化遺蹟不僅數量多、型別全,而且是由遠至近延續發 展的,系統地展現了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過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 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後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並融合其他部族,形成「華夏族」。

後人把黃帝奉為中華民族的祖 先,在黃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鄭市有黃帝宮,在陝西省黃陵縣有黃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 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迄今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 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 , 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

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東周遷都洛陽以後, 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位於黃河南岸的開封,古稱汴梁,春秋時代魏惠王遷都大梁, 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後歷時約200多年。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 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023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誌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 段。

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 南針、火藥,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產生在這裡。

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 ,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程序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黃河流域悠久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貴的遺產,留下了 無數名勝古蹟,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二 治理黃河,興修水利,歷史悠久。中國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黃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陝西省咸陽西南),《詩經》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記載。

到 了戰國初期,黃河流域開始出現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422年 ,西門豹為鄴令,在當時黃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築了引漳十二渠,灌溉農田。公元前246年, 秦在陝西省興建了鄭國渠,引涇河水灌溉4萬多頃(合今280萬畝)「澤鹵之地」,「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為秦統一中國發揮了重 要作用。

漢朝對農田水利更為重視,修建六輔渠和白渠,擴大了鄭國渠的灌溉面積,同時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國渠、靈軹渠等,關中地區成為全國開發最早的經濟區。

為了鞏固邊陲,從秦、漢開始實行屯墾戍邊政策,在湟水流域及沿黃河的寧蒙河套平原等地,開渠灌田,使大片荒漠變為綠州,贏得了「塞上江南」的讚譽。

為了保證長安、洛陽、開封等京都的**,黃河中下游的水運開發歷史也很悠久。

大禹治水的功績,也包括治理黃河,大河上下,幾乎到處都有大禹的「神工」。春秋戰國以後,治河的文獻記載逐漸增多,留存下來大量珍貴的史料。

2樓:御鑲之

收集關於黃河的資料

3樓:裝甲擲彈兵水瓶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長河之一,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歷史時期黃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過演變,有的變遷還很大。如內蒙古河套河段,2023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為兩支,北支為主流,走陰山腳下稱為烏加河,南支即今黃河。

4樓:赫菁華

黃河的資料

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

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據 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有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後,隨著 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

到距今10萬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 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由於黃河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平原地區後迅速沉積,主流在漫流區遊蕩,人 們開始築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斷淤積抬高,成為高出兩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條件下就決溢氾濫,改走新道。黃河下游河道遷徙變化的劇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獨一 無二的。根據有文字記載,黃河曾經多次改道。

河道變遷的範圍,西起鄭州附近,北抵天津,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 宋建炎二年(2023年)的1700多年間,黃河的遷徙大都在現行河道以北地區,侵襲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2023年至2023年的700多年間,黃河 改道擺動都在現行河道以南地區,侵襲淮河水系,流入黃海。

2023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東壩頭決口後,才改走現行河道,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由於黃河下游河道 不斷變遷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變動影響,黃河下游地區的河道長度及流域面積也在不斷變化,這是黃河不同於其他河流的突出特點之一。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 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於原始人類生存。

黃土高原和黃河沖積平原,土質疏鬆,易於墾殖,適於原始農牧業的發展。黃土的特性,利於先民們挖洞聚居。特 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育提供了較好的條件。

早在11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黃河流域生活。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 在流域內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遺址遍佈大河上下。

這些古文化遺蹟不僅數量多、型別全,而且是由遠至近延續發 展的,系統地展現了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過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 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後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並融合其他部族,形成「華夏族」。

後人把黃帝奉為中華民族的祖 先,在黃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鄭市有黃帝宮,在陝西省黃陵縣有黃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 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迄今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 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 , 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

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東周遷都洛陽以後, 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位於黃河南岸的開封,古稱汴梁,春秋時代魏惠王遷都大梁, 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後歷時約200多年。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 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023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誌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 段。

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 南針、火藥,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產生在這裡。

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 ,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程序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黃河流域悠久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貴的遺產,留下了 無數名勝古蹟,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在

有關黃河的歷史背景,黃河的歷史背景資料

早在遠古時期,中國境內的原始先民就生活 奮鬥和繁衍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在數千裡的黃河流域,由於氣候溫和溼潤,四季分明,水溫條件優越,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先民們便定居在這裡。中國文明初始階段的夏 商 週三代以及後來的西漢 東漢 魏 晉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國 宋 金等幾十個強大的王朝,其政治經濟活動的...

有關黃河的詩詞成語俗語,關於黃河的成語,俗語,詩句

鯉魚跳龍門,九曲黃河十八彎 您好!詩詞有 1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 涼州詞 2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 登鸛雀樓 3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 將進酒 4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 使至塞上 5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張養浩 潼關懷古 6...

關於黃河的古今民謠,有關黃河的古今詩詞,歌曲,民謠

民謠 黃河滾滾波浪翻,牛皮筏子當輪船 九曲黃河十八灣,寧夏起身到潼關,萬里風光誰第一?還數磧口金銀山信天游 黃河船伕曲 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哎?幾十幾道灣上,幾十幾隻船哎?幾十幾隻船上,幾十幾根竿哎?幾十幾個那艄公嗬呦來把船來搬?我曉得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哎,九十九道灣上,九十九隻船哎,九十九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