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為可知也本意,求為可知也 本意

2022-03-15 19:22:59 字數 4942 閱讀 8053

1樓:海王子之豬

【原文】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里仁第四 》)

【註釋】

1、患:擔憂。

2、位:職位。

3、所以立:指所以立於其位的才德。

4、莫己知:為「莫知己」的倒裝,指無人知道自己。

5、可知:可以見知之實。

【語譯】

孔子說:「不擔心沒有官位,該擔心的是自己有沒有才德擔任這項職位。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

【研析】

君子應當時刻反省自己,檢視自己有否增進德慧才識,好足以勝任自己所在的職位。當遭遇不為人所重視或忽略時,更當深切反求諸己,進修以求精進,而非歸咎他人的不知重用。真正有才德的君子,當求己不求人,求心不求位,求內不求外,求德才兼備之實,而不求徒有虛名。

2樓:

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孔子說:「不擔心沒有人瞭解自己,要謀求能使別人知道的才幹。」

3樓:

o151923496856

4樓:使命踐行者焦竣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三十)儒家的內聖,這一章所說的是根本性問題,站在終極角度,一切存在都有其「患「,「患「以「不患「的無位次而位次。

通常解釋:孔子說:「不發愁沒有職位,只發愁沒有任職的本領;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好了。」

(這章理解起來比較難,也很關鍵)

詳解:由上可見,這種解釋根本就不知道何謂「位」。前章,曾對「位」與《易經》的關係有了相應的揭示。

《易經》,中華文明之源。孔子與《易經》的關係,在《論語》中也多次提及。如果連「位」都不理解,顯然是無法明白《易經》的,當然對《論語》也只能瞎解了。

就像本章的解釋,這解釋都有其「位」,但都把「位」當職位了,其所「立」錯了,其解當然就不可能對,這真的是「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了。更重要的是,三人也是通常的「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斷句是錯的,應該是「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位」,就是位次,就是所「止」,就是所「立」。

「無所位而生其本、無所本而生其位」,即所「位」、即所「立」、即所「止」。

有所「立」,則「立」其「有」,其「有」必有其「位」,何謂「有」?用現代術語,就是「存在」。

與「有」相對的就是「無」,「有」有其「位」,「無」有其「位」嗎?兩千年後,海德格爾關於「有」的思考是以其對「無」的思考為背景的,存在與非存在,海氏提出了這樣的命題「為什麼在者在而『無』倒不在?」對於這樣一個深刻的哲學問題,孔子兩千多年前的回答是「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對於孔子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以何立」的「不患,無位;患,所以立」,而不是海德格爾的「何以立」的「為什麼在者在而『無』倒不在?」

至少對於中前期的海氏,孔子和他有著「以何立」與「何以立」的分野,海氏的「何以立」沒有參悟到何謂「無所位而生其本、無所本而生其位」,因而才有「何以立」的糾纏。而孔子悟之而擺脫「何以立」源始境界的糾纏而直抵「以何立」的當下境界。從「何立」現象境界到「何以立」源始境界再到「以何立」當下境界,對應著「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三重境界,不辯此,無以談儒學、西學。

不過要補充一句,別把這三種境界和禪宗連一起,否則一棍打你色身星散,禪宗豈是儒學、西學可思可議?

「患」,即「畏」,對於海氏來說,「畏」啟示著「無」的源始境界。海氏將「無」從「何立」現象境界對「有」的單純、抽象否定,拯救性地開拓為「何以立」的源始境界使得「有」得以而有,其對西學的功勞是大大的。

但對於儒家來說,這還不夠,困於「何以立」的源始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猶未腳跟落地。但後期海氏已經開始開啟這源始境界的大黑籠,用存在之「思」的源構域展現當下的生機,可以說,海氏最後已經觸及「不患,無位;患,所以立」的「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境界。在第六節裡,曾說「當然,西學之內也並不都是糊塗蛋,例如馬克思、海德格爾,他們所展示的就是柏拉圖以來西學完全不同的道路。

從氣質上說,馬克思走的是剛陽路子,而海德格爾是陰柔的,這方面的研究,這裡就不了」。而前面曾把馬克思與孔子來了一番對照,這裡把海氏抓來,也算把第六節中的不來了一個初步的。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患」,以「不患」的「無位」而「立」,「立」在古代是和「位」相通的,「患,所以立」,「患,所以位」也。老子說「人之大患,患其有身」,其實,凡其「有」,必有其「患」,在海氏則認為,只有「畏」、即「患」,使此在本真地能在。而「不患,莫己知求」,「求」,選擇。

「莫己知求」,不以自己「所知」來選擇。「為可知也」,「為」,就;「可」,能。後期海氏存在之「思」的源構域,與此「能知」可參照參悟。

「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不患」,不以自己「所知」來選擇,就是「能知」,就是存在之「思」在天地人境界當下大易流行、生生不息。

儒家,內聖、外王,「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的內聖,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外王和相互相成的。

這是參悟儒家之說的大關鍵,後世儒家,多於內聖入手,卻不知何謂內聖,最後拼湊了點宋明理學、新儒家,可笑可憐;至於外王之說,更被弄成漢儒的把戲,用假儒的「魯式」混雜被法家光大的「齊式」,為禍中國兩千年。這些都和孔子無關,異化本來就是一個普遍現象,這問馬克思就最清楚了。

直譯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孔子說:「不患」,無位次;「患」,以「不患」的「無位次」而「位次」。「不患」,不以自己「所知」來選擇,就是「能知」。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解釋!~~

5樓:阿飛愛發呆

出自《論語·里仁篇》———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解釋:

孔子說,不發愁沒有職位,只發愁沒有任職的本領;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好了

人活於世,誰不想成就一番事業、獲得千萬人的矚目?在這個成為更好的自己的過程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但最核心的是,我們應該想清楚,何為因何為果。

春天播種,秋天收穫,在這半年裡,陽光、雨水、肥料、護理,每一個因素都必不可少,而且必須經過一定的時間,你無法省略其中的任何一個步驟。

同理,我們從事任何一項工作,只有滿足了它的條件,才能品嚐到成功的喜悅。

身在職場,我們都想成為管理者,都想得到老闆的重用。但這個過程你急不來,當你處在3000薪水的崗位時,只有先做出8000的價值,你才能獲得相應的升職。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要擔心天下沒有你的位置,你唯一需要擔心的是有沒有坐在那個位置上的能力,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我們也想成為他人眼中的寵兒,但為了出名就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嗎?通過秀下限你或許可以換得一時的關注,但你的熱度可能只有三分鐘。

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不要擔心天下沒有認識你的人,你唯一需要擔心的是,你是否有真材實料,當別人認識你之後,還能記得住。

這兩句話看似說的是兩件事,其實是一件事,孔子想告訴我們的是:執著於果是徒勞的,你應該尋找因,並找到因與果之間的聯絡,滿足了因,果自然會來。

6樓:大哈哈多空雙殺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理解簡單說,就是在生活一切不變的前提下,人可以先改變思想,在生活中患是沒有位次的,「位」指的是順序,可以從思維的「患」先發生生活,也可以從思維的「不患」去發生生活,「患」是人心中的情感。雖然無位次,但是從有出現的那一刻開始,無論這個「有」是什麼,序列特徵就有了。這個起伏就有轉折的意味。

所以「患所以立」,這就是一個邏輯,這個世界上是先有「患」還是先有「不患」?人的心裡是先有「患」還是先有「不患」?都可以。

比如如果人的思維扭曲,那麼情感會扭曲,生活也會跟著扭曲,自己可以學會去控制。而後半段的話意味著,真理只能被領悟,無法被表達。這樣知識可以傳授,但真理和經驗只能自己領悟,也只有經驗過才能讓你真正體會到這其中的奧妙。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教人如何過好自己的一生。

7樓:小魚老師

回答您好,我是小魚老師,已經累計提供諮詢服務上百人,具有豐富的學習經驗,您的問題我已經看到了,請問您具體要諮詢的是什麼問題呢?

您要諮詢的是不是 論語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這句話的意思啊

劉秀雖然出身高貴,但他並沒有多大的志向。他喜歡務農,希望過著簡樸的生活。有一次,年輕的劉秀在新野見到有名的美女陰麗華,便為其傾倒。

後來,他到長安太學讀書,見到執金吾出行很威風,便感慨地說:「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可見,劉秀立業與成家的理想也不過如此而已。

王莽篡位後,多次變革律令,因不合實際而給民眾造成嚴重傷害。再加上連年天災,很多**離失所,紛紛揭竿而起,其中規模較大的是綠林起義。劉秀追隨自己的大哥劉,也在舂陵起義,不久即加入綠林軍。

不願坐視滅亡的王莽,調動大軍鎮壓綠林軍。莽軍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尋率軍圍困綠林軍重鎮昆陽。而劉秀當時正作為一個不起眼的將領與其他將軍駐守昆陽城。

看到莽軍幾十萬大軍的浩蕩聲勢,昆陽的守將們嚇壞了,不少人想逃跑。劉秀向將領們冷靜地分析形勢,指出逃跑是死路一條。大家聽後,都認為有理,便決定堅守。

之後,劉秀提議其他人堅守,自己出城求救。劉秀只帶著十幾個人,衝出重圍,搬來救兵,與昆陽城守軍裡應外合,打敗莽軍,殺掉王邑。昆陽一戰,劉秀名震天下,後來,許多名士猛將都聚到他的麾下。

最終,劉秀在群雄之中脫穎而出,掃平各路諸侯,統一天下。

劉秀本不想成名,但因為有才能,有策略,有品行,不僅揚名天下,而且成就霸業。可見,一個人只要有才能,不用擔心自己沒有地位,也不用擔心沒有名望。相反,一個人如果不加強自身修養,不鍛鍊自己的才能,即便得到機會和地位,最終還是守不住。

與劉秀同時的皇室劉玄,在昆陽大捷後被綠林軍擁立為皇帝,但是,因為德行能力不足,舉措失當,任用小人,賢士離心,民眾叛逃,最終成為劉秀的階下囚。

通過劉秀和劉玄的對比,我們不難發現,一個人最應該擔憂的是自己有沒有才德,而不是有沒有名位。有才有德,最後必得名位;不修德,不成才,縱有名位,最後也會失去。

更多6條

求高手解答,本卦為坤卦,變卦為剝卦,問婚姻

這個卦是怎麼得來的?是自己搖的,還是電腦幫忙的?這關係到怎麼解卦。本卦是坤卦,變卦為剝卦,問姻緣,卜卦時間為2012.2.22 21 50 手搖 20 以你占卜的卦來看抄,占卜襲得到坤卦,坤卦取象於地。坤 元,亨,利牝馬之貞。說明要像雌馬一樣堅守,如果貿然前往,會有所迷。坤卦都是陰爻,變卦為剝卦,說...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 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內 可也。容 註釋 季氏富於周公 季氏比周朝的公侯還要富有。聚斂 積聚和收集錢財,即搜刮。益 增加。譯文 季氏比周朝的公侯還要富有,而冉求還幫他搜刮來增加他的錢財。孔子說 他不是我的學生了,你們可以大張旗鼓地去攻擊他吧!評析 魯國的...

求大師給看看我這卦,求愛情。本卦為謙卦,互卦為解卦,變卦為坤卦,錯卦為履卦,綜卦為豫卦

本卦,就是事物的開始,地山謙,山為體,為少男,指你,地象寬厚,暗示你的另一半比較豐滿,或是你本身 而且心向高山,而處平地,故為謙,是說你不要好高騖遠,她就在你身邊,是你的下屬,互卦雷水解,雷為動,水為險,走出險境故為解,應在你身上,意為只有行動,才能擺脫單身,變卦坤卦,上坤是指你為人宅心仁厚,下坤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