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022-03-12 22:37:08 字數 6430 閱讀 7572

1樓:小強品讀詩詞

李白詩集五首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2樓:黃漢雄書法

陣陣悠揚的笛聲,是從誰家中飄出的?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就在今夜,聽到令人哀傷的《折楊柳》 有誰的思鄉之情不會油然而生呢?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意思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註釋】

①洛城:洛陽(現在河南洛陽)。

②折柳:指《折楊柳》歌曲。《折楊柳》歌辭從樑至唐作者甚多,內容多寫離情別緒。

③玉笛:精美的笛。

④暗飛聲:聲音不知從何處傳來。

⑤故園:指故鄉,家鄉。

【譯文】

燈火漸熄的夜晚,誰家傳出嘹亮的玉笛聲,笛聲隨著春風,飄滿整個洛陽城。這種夜晚聽到《折楊柳》的曲調,誰不會萌發思念故鄉的深情!

【賞析】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大約作於開元二十二年(734)。當時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陽。在唐代,洛陽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稱東都。

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繁華喧鬧了一天的洛陽城已經平靜下來。李白大概正在客棧裡,因偶然聽到笛聲而觸發故園情,作此詩。

「誰家玉笛暗飛聲」,誰家的玉笛,在靜夜裡悄悄地響起?詩人或許正在讀書、閒坐,或做著其他的事,一曲笛聲不期然響起,夜深人靜,笛聲清遠而動聽。他被吸引住了,循聲望去,卻辨不清笛聲來自**。

「玉笛」,指玉製的笛,或笛子美稱,或羌笛的代稱,不確定,存疑。

「散入春風滿洛城」,春風徐徐,笛聲飄散在風中,風又吹送笛聲,飄滿了洛陽城,讓人想到「此曲只應天上有」。這一句雖帶有藝術的誇張,卻襯出笛聲的動人、夜的安靜。惟其如此,才會在詩人的聽覺與想象中飄滿洛城,似乎其他的聲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靜聽。

「此夜曲中聞折柳」,今夜,縹緲的笛樂中,我聽到了思鄉懷親的《折楊柳》。笛樂飄飄,如此動人,究竟吹的是什麼曲子呢?「折柳」,即《折楊柳》,漢代橫吹曲名,內容多寫離別之情。

如《舊唐書·樂志》載北朝流傳的一首《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歷代文人仿作的《折楊柳枝》曲辭,也都是抒發離愁別緒的。在這裡,折柳既可理解為聽到的是一首折柳曲,還可理解為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的意緒。「柳」諧音「留」。

古人送別親友時,折柳相贈,暗示留戀、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種習俗,也代表一個場景、一種情緒。古人還有折柳寄遠的習慣,是盼遠遊親人早歸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園情」,聽到這笛聲的,誰不會動思鄉之情呢?聯絡第一句看,這種遊子懷念故園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隱藏的、莫可名狀的,因偶然聽到的笛聲突然明朗、強烈起來了。笛聲來自何處,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遊子?

是樂工?是歌妓?這些都讓詩人和讀者去猜測。

而這些又都無須一一去分別,因為思鄉之情對遊子來說,都是共有的。它綿綿不絕,瀰漫在夜空中,纏繞在遊子心頭,抹不去化不開。「何人」一詞概括性極強,實則是突出詩人思鄉之情尤重。

(前部分簡析文字載自「潼江小屋」,有刪改)

熱愛故鄉歷來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我們今天常說的愛國主義情感是相通的。自己從小生長的故鄉,作為祖國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令人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雖然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僅僅限於描寫**,更重要的是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這首詩感人的地方。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4樓:雪楚葵

聽到笛聲以後,詩人觸動了鄉思的情懷,於是第三句點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

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指那個地方的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詞語。

北朝《折楊柳歌》中說:「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

所以,詩人聽到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麼,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

《折柳》為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

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鄉思之切。

5樓:舞月樓

在我國的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寄託自己的思念之情。人們以折柳來寄託自己的祝願與惜別之情。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流。何人不起故園情?翻譯。

6樓:匿名使用者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翻譯:不知哪家有人在吹笛,

隨著春風傳遍洛陽城。

細聽原來在吹《折楊柳》,

怎不讓人勾起思鄉情。

7樓:樂觀寬容

翻譯:不知哪家有人在吹笛,隨著春風傳遍洛陽城。細聽原來在吹《折楊柳》,怎不讓人勾起思鄉情。

8樓:我是馨兒在

誰家的笛子偷偷傳來聲音,隨著春風飄滿洛陽城。今晚的夜曲聽到像婉轉的河流。哪個人忘不了故園的感情?

9樓:文化傳承的源與流

【原詩】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詩意】

這撩人的玉笛聲是從誰家院落暗暗飛出來的,

一時間又隨著這春風飄散入整個洛陽城?

在這客居異鄉的靜夜聽到《折楊柳》的樂曲,

誰能夠不在心裡生出思念故園的深情呢?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人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國情

10樓:徭靜楓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選自《李太白集》(中華書局2023年版)卷二十五.洛城。洛陽(現在河南洛陽)。

[編輯本段]譯文

第一種:陣陣悠揚的笛聲,從誰家中飄出?

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就在今夜,聽到哀傷的《折楊柳》,

能不勾起我的思鄉之情嗎?

第二種: 燈火漸熄的夜晚,誰家傳出嘹亮的玉笛聲,笛聲隨著春風,飄滿整個洛陽城。這種夜晚聽到《折楊柳》的曲調,誰不會萌發思念故鄉的深情!

[編輯本段]註釋

1.洛城:洛陽(現在河南洛陽).

2.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內容多寫離情別緒。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四:"《樂府雜錄》雲:'笛者,羌樂也。

古典有《折楊柳》、《落梅花》'。故謫仙《春夜洛城聞笛》……杜少陵《吹笛》詩:'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

'王之渙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皆言《折楊柳》曲也。

" 曲中表達了送別時的哀怨感情.

3.玉笛:精美的笛。

4.故園:指故鄉,家鄉.

這首詩當是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遊洛陽時所作。描寫在夜深人靜之時,聽到笛聲而引起思鄉之情。王堯衢《唐詩合解》:

"忽然聞笛,不知吹自誰家。因是夜聞,聲在暗中飛也。笛聲以風聲而吹散,風聲以笛聲而遠揚,於是洛春夜遍聞風聲,即遍聞笛聲矣。

折柳所以贈別,而笛調中有《折楊柳》一曲。聞折柳而傷別,故情切乎故園。本是自我起情,卻說聞者'何人不起',豈人人有別情乎?

只為'散入春風',滿城聽得耳。"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的意思

11樓:匿名使用者

在今夜的樂曲中,聽到故鄉的《折楊柳》,哪個人的思鄉之情不會因此而油然而生呢?出自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譯文陣陣悠揚的笛聲,從誰家中飄出?

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就在今夜,聽到哀傷的《折楊柳》,

誰能不勾起思鄉之情嗎?

詩人在客居洛陽的一個夜晚,聽到笛子吹奏《折楊柳》的曲調。此時此地聽到這首曲子,誰能不思念自己的家鄉或親人呢? 《春夜洛城聞笛》一詩創作的地點在洛城,也就是洛陽,它是唐代的東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喧譁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種喧囂至此已經平靜下來了,千家萬戶大大小小的燈盞,也漸次熄滅了,偌大的城市已經進入了睡夢。然而就在這個萬籟俱寂的、燈火闌珊的時候,不知從什麼地方突然傳出了一陣玉笛之聲。

笛子,原來是羌族的樂器,到了唐朝時,已經在廣大中原地區非常流行了。詩人在這裡著意刻畫的就是題目中的「聞」字。在一開始,詩人並沒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麼曲調,但是慢慢地細聽,這悽清婉轉的笛聲隨著春風在夜幕中聽得越來越清楚了,原來是一曲思鄉懷家的《折楊柳》呀。

12樓:匿名使用者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的意思是:就在今夜的曲中,聽到故鄉的《折楊柳》,哪個人的思鄉之情不會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春夜洛城聞笛

【作者】李白 【朝代】唐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譯文是誰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發出悠揚的笛聲?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聽到故鄉的《折楊柳》,哪個人的思鄉之情不會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13樓:漆妙之司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出處: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意思是,在這樣的夜裡,聽到有人用笛吹奏著「折楊柳」的曲子,那充滿傷感、思念的聲音,又有誰聽了不會油然興起懷鄉之情呢?淪落異鄉的浪子,原本就思念故園,何況又在寂寞的深夜裡,聽到傷感的曲調,自然更加深了懷鄉情愁。

臥看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出處:陳與義《襄邑道中》

飛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

臥看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

意思是,

詩人靜臥船艙,仰看藍天白雲。咦,滿天雲朵怎麼定在那裡一動也不動呢?轉瞬之間詩人就恍然大悟了:原來白雲正默默隨我同行,和我一道向東飛去呢!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出處:元鎮《菊花》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意思是,不是我偏愛菊花,一年之中,菊花開過之後,再沒有別的花開放了,賞花的機會再沒有了。

14樓:烏韶麗邗韋

說大家。這笛聲不知是從誰家飛出來的,

何人不起故園情?

意思是,眼望著「白玉盤」似的明月,耳聽著遠處的笛聲。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楊柳》曲,它屬於漢樂府古曲,彷彿全城的人都聽到了。詩人的誇張並不是沒有生活的依據,笛聲本來是高亢的,抒寫離別行旅之苦。

古代離別的時候,往往從路邊折柳枝相送,並不準備讓別人知道他,卻不期然而然地打動了許許多多的聽眾,這就是「誰家玉笛暗飛聲」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風滿洛城」,是藝術的誇張,誰能不起思鄉之情呢,原本就思念故園;楊柳依依,正好藉以表達戀戀不捨的心情。在這樣一個春天的晚上,聽著這樣一支飽含離愁別緒的曲子,細細聽了一會兒,在詩人的想象中。

所以寫到第三句才說「此夜曲中聞折柳」。這一句的修辭很講究,不說聽了一支折柳曲,而說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僅指曲名,才知道是一支《折楊柳》?

於是,詩人情不自禁地吟了這首七絕。

這首詩全篇扣緊一個「聞」字,白日的喧囂早已平靜下來,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自己從小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它能喚起一連串具體的回憶,使人們蘊藏在心底的鄉情重新激盪起來。

「何人不起故園情」,好象是說別人,何況又在寂寞的深夜裡,聽到傷感的曲調,自然更加深了懷鄉情愁,這優美的笛聲飛遍了洛城,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此夜曲中聞折柳!

洛城就是現在河南的洛陽,在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

笛聲飛來,乍聽時不知道是什麼曲子,但第一個起了故園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嗎。折柳代表一種習俗,一個場景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他倚窗獨立。忽然傳來嘹亮的笛聲,飛呀,飛遍了整個洛城。這時有一個遠離家鄉的詩人還沒入睡,悽清婉轉的曲調隨著春風飛呀,一種情緒,折柳幾乎就是離別的同義語,作為祖國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難以忘懷,何人不起故園情,陷入了沉思。

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於描寫**,又當更深人靜之時,再加上春風助力,說它飛遍洛城是並不至於過分的,在這樣的夜裡,聽到有人用笛吹奏著「折楊柳」的曲子,那充滿傷感、思念的聲音,又有誰聽了不會油然興起懷鄉之情呢,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稱為東都。一個春風駘蕩的夜晚,萬家燈火漸漸熄滅。出處: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淪落異鄉的浪子?

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的意思

陣陣悠揚的笛聲,是從誰家中飄出的?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出自唐代李白的 春夜洛城聞笛 春夜洛陽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是什麼意思 不知從哪傳來悠揚的笛聲,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城。請問 聲 的字義怎麼解釋 誰家玉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