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挺簡介左右,葉挺簡介100字左右

2022-03-06 14:56:59 字數 1709 閱讀 9842

1樓:暮夏淺眠

葉挺(2023年9月10日-2023年4月8日),原名葉為詢,字希夷,廣東惠陽客家人,為北伐名將,亦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八一南昌起義前敵總指揮,新四軍軍長。

葉挺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後參加建國粵軍,參與粵桂戰爭,任工兵營副營長。2023年,調任孫中山之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警衛團第二營營長。2023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

2023年,葉挺參與指揮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但之後因在黨內受到不公正待遇脫離中共,流亡莫斯科。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曾任新四軍軍長,皖南事變時被俘。2023年,葉挺獲釋後重新加入中共,隨後因飛機失事遇難。

2樓:做自己最喜歡的

葉挺,原名為詢,字希夷,號西平,惠陽縣客家人,是中外聞名的軍事家。早年加入國民革命軍,他所在的第四軍被譽為「鐵軍」,後參與指揮南昌起義並出任前敵總指揮,廣州起義時任起義軍工農紅軍總司令,抗日戰爭中又出任新四軍軍長,皖南事變後被國民黨扣押。抗戰後獲救出獄並被中國共產黨重新接納為黨員,因飛機失事而不幸遇難。

我對葉挺將軍說的話?100字左右

3樓:

你們是一群,都是哪怕也收,也不能與你們鬥爭,你們是一團火焰,即使漂泊大雨,也不能將你們熄滅,你們是蠟燭燃燒了自己,卻照亮了別人

4樓:匿名使用者

每當我讀《囚歌》時,我不禁潸然淚下,那是怎樣的一種精神使得葉挺將軍他寧願放棄生命,也不放棄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尊嚴!詩中的每一句都無不體現出葉挺將軍的英雄氣概!一個將軍就能有如此氣概,那麼在眾多革命先輩中又有多少個有葉挺將軍這種精神的人呢?

有您們這樣的軍人,國家甚幸,民族甚幸!」為了中國,您們拋頭顱 ,灑熱血,為了國家無怨無悔。僅僅為此我們就應把你們銘記於心,更何況你們是為了我們這些後代人民的幸福生活呢?

人故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您們用生命詮釋了這句話的意義。您們是一群鬥士,哪怕野獸也不敢與您們鬥爭;您們是一團火焰,即使瓢潑大雨也不能將您們熄滅;您們是蠟燭,燃燒了自己卻照亮了別人。。。。。。

葉挺將軍的作文100字

5樓:匿名使用者

我最崇拜的就是葉挺將軍了。

葉挺原名為洵,字希夷,2023年9月10日出生於廣東省惠陽縣秋長區周田村會水樓一戶農民家庭。父親葉承恩,早年曾漂洋過海到馬來亞,給當地的種植園主打工。錢雖然沒有賺到,但因為他喜好刻苦鑽研,由此學到一手種植熱帶水果的技術。

回到故里後,除了佃耕地主的11畝農田,便開始栽培果樹。另外,他還經營祖傳的中草藥鋪,農閒時還給別人看風水,儘管如此,一家人的生活還是難以維持。後來,葉挺的兩個小妹妹只好被賣給別人做了童養媳。

這使幼小的葉挺心靈受到強烈震撼,並開始朦朧地感覺到富人跟窮人之間存在的差別。葉挺自小聰明伶俐,勤奮好學。4歲上,他一邊幫著家裡看牛,一邊跟著哥哥背誦《諸子格言》。

2023年10月,惠州發生了革命黨人鄭士良領導的三洲田起義。葉挺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的許多時光,便是在聽長輩們講起義英雄的革命故事中度過的。2023年,葉挺進入村裡騰雲私塾,跟隨先生葉友山學習古文。

後來,這所私塾由新派人物陳敬如接替,教授學生國文、算術、地理等新學科。在此期間,陳敬如指導葉挺閱讀了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正氣歌》以及章炳麟、鄒容等人的著述,使葉挺接受到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和教育。這位陳老師不僅引導葉挺逐漸走上革命道路,兩人之間的師生情也非常深厚。

葉挺後來改名,便是陳敬如送給他的,取「人要上行,葉要上挺」之意,希望學生能「挺身而出,拯救中華

辛棄疾簡介辛棄疾100字簡介

辛棄疾 1140年5月28日 1207年10月3日 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 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 人。南宋豪放派詞人 將領,有 詞中之龍 之稱。與蘇軾合稱 蘇辛 與李清照並稱 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早年與党懷英齊名北方,號稱 辛黨 青年時參與耿京起義,抗金歸宋...

求《茶花女》簡介左右,急,求《茶花女》簡介200字左右,急!!!!!!!!!!!!

劇本。法國小仲馬作於1848年。巴黎名妓瑪格麗特為青年阿爾芒的真摯愛情所感動,毅然離開社交生活,與阿爾芒同居鄉間。阿爾芒之父責備瑪格麗特毀了兒子的前程,瑪格麗特被迫返回巴黎重操舊業。阿爾芒盛怒之下,在社交場合當眾羞辱她。瑪格麗特一病不起,含淚而死。阿爾芒讀了瑪格麗特的遺書,方知真相,追悔莫及。茶花女...

朝花夕拾簡介,朝花夕拾簡介100字

此文集作為 回憶的記事 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後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後回國教書的經歷 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種種醜惡的不合理現象,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