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是對是錯,蘇軾為什麼反對王安石變法?他們誰對誰錯

2022-02-20 05:29:29 字數 5169 閱讀 9761

1樓:青楓流霜

其實我們後人評教是非功過,是無論如何也能說出一番理的。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就完全是站在一個文人的立場上來看,總覺得對變法的評價有失偏頗,甚至相當刻毒。但此書被奉為寫東坡的經典,可見其還是有道理。

不過,我更認為,因客觀從歷史環境偶然因素等方面來分析這個問題。

歷來非大智大慧者而不能變法。王安石自幼聰明絕頂。甚至從現代的角度來看,他的許多舉止非常像患有孤獨症的天才們。

而最主要反對他的司馬光,也固然聰明智慧,但若把司馬光用聰穎描述,那王安石則是智慧了。首先,變法本身無錯,我們可以看到,宋朝之所以短時間內富饒了起來,很大程度歸功於新法。可惜新法實施的環境太過惡劣,因其所針對的士大夫富商以及貴族階層從中沒有任何明顯的好處,宵小之輩仰荊公之權而紛紛攀附,狐假虎威打擊舊黨,剷除異己,又給新法添了很多阻力。

到新法實施的後半段,其實王安石已經退居山野了。所以新法失敗,不能說明王安石變法之錯。

再來看蘇軾為何反對王安石變法。原因之

一、蘇洵攜蘇軾蘇轍上京赴考,三蘇即刻名滿天下。而就在三蘇志得意滿之時,王安石憑著自己的觀察對皇帝說了批評蘇洵的話。而蘇洵後來又恰恰寫了一篇歷來被認為是針對王安石新法的《辯奸論》(言語尖酸,近乎人身攻擊,有點幼稚)。

雖然有人說蘇洵心裡事實上是支援變法的,那也沒辦法啦。百善孝為先,蘇軾蘇轍乃至孝之人嘛,所以就算心裡有那麼一點點支援新法,表面上也絕不可認同。所以蘇軾年輕時對新法一概否定。

這便屬於偶然因素。原因之

二、新法是宋朝全國上下渴望迅速富強收復江山而誕生的一劑猛藥,恰好迎合了當時大多數的心態。而蘇軾憑其在古書中縈浸多年的知識積累與自身的才華意識到猛藥不如溫和調理。其實從人體的角度而言,猛藥雖一時有效,也容易激起疾病被打壓一陣後的大規模反抗,不如溫和調理,慢慢殲滅。

可見蘇軾並非完全反對變法,而是不滿變法那迅速猛烈的程序。其實這一點上蘇軾是有道理的,從歷史上看確實如此。但新法則不然,所謂夜長夢多,新法也便是在後來人的拖沓中告敗,被司馬光毫不留情一掃而空。

另外,新黨被從朝野清除後,蘇軾在舊黨那裡還是沒討到任何好處。他率性天真,對於人與政治的看法都太過簡單,因批評舊黨的所作所為,又兼名滿天下,被舊黨深深畏懼,早早就把他又給貶走了,而且比新黨還狠,貶到嶺南不說,又貶到海南。

可見,政治上並非對與錯那麼簡單的。而且蘇軾在生活中和王安石一點瓜葛都沒有,而且還非常仰慕王安石的思想為人,王安石也很欣賞蘇軾的詩才,曾約他一同隱居,奈何彼時蘇軾雖心動,而皇命在身,亟需赴京呢。

若實在要分個對錯,我想可以說,王安石新法本身無錯,但其中不乏用人不當等錯,以致不能成功實施。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在歷史上的影響不大(幾乎沒有,只是提供了許多話題而已,因蘇軾雖然文采一流,才名滿天下,但政治上從來沒有什麼大的發言權……可惜了),但他遵從了自己的主張與本心,不畏強權,亦是無錯。

回顧歷史,從我們後人的角度看商鞅王安石張居正雍正等變法,他們的主張沒有錯,但當時反對的人此起彼伏,因不是所有人的目光都和敢於變法有能力變法的人相匹敵。所以,不能因一個名人的反對而評價另一個名人之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

而且,相應的,古時這些變法者除了王安石比較安逸急流勇退了,在山野間雖然鬱郁但還是暗渡了晚年,其他幾個,不是被皇帝殺就是過勞死。。唉。。變法誠然為國為民,但畢竟會有損原先的一批達官貴族的利益啊。。

蘇軾反對變法(被利用了)無錯,王安石變法亦無錯。

2樓:愁痕滿地

應該說王安石變法的初衷是好的,但王安石的想法與計劃太過幼稚,實際執行時與期望相去甚遠,未能給民眾更好的生活,但王安石堅持認為變法可行,所以蘇軾反對。

可參看《蘇東坡傳》(林語堂)

3樓:匿名使用者

是對的,因為蘇軾當時不是單純反對變法,而是提出先整頓吏治再變法,也就是先對用人和管理進行肅清,再推行變法,是對的政策。烏臺詩案後,被貶,之後司馬光得權,廢除變法。蘇坡重被啟用,當時上朝時,蘇軾又反對司馬光完全廢除變法,提議保留利國利民的一些政策,當朝大罵司馬光為「司馬牛」。

這才是蘇軾關於變法的全部

由此可見,可自行定論。

蘇軾為什麼反對王安石變法?他們誰對誰錯

4樓:匿名使用者

宋神宗時期,旨在富國強兵,改變王朝積貧積弱的狀態的改革。王安石於熙寧第二年出任參知政事,又一年升任宰相,大力推行改革包括1.保證國家需要和限制商人2.

調整封建國家、地主和農民關係的政策以及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有青苗法等3.鞏固封建統治秩序和整頓加強軍隊的措施。前後歷時十五年,在收到一定效果的同時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在伊寧七年第一次罷相,以後雖復起卻已不能繼續推行新法,熙寧九年辭官,從此閒居江陵。

到司馬光當成相識新法被完全廢除。

熙寧四年,蘇軾反對變法,被謝景溫誣奏,為躲避政治旋渦自請外任,調杭州,雖是自請,但也是形勢所逼,姑且算一貶。後輾轉密州,徐州,湖州。蘇軾的政治思想較為保守,他雖不滿當時的社會現狀,但也不完全支援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法制,而在於吏治,他希望能以較緩和的方式改革,若要變法,也應逐步進行,而非如王安石的變法般地急於求利。

元豐七年,神宗下令蘇軾離開黃州,改授汝州(今河南省汝南縣)團練副使。路過金陵(今南京市)時,遇到當年政敵王安石,兩人談得很投機,這時的東坡對王安石仍不客氣,親切地責備王安石不該連年在西方用兵,又在東南造成大刑獄,而違背了祖宗仁厚的作風。這個時候的王安石已經歷盡滄桑,胸襟也開闊多了,不但不見怪,反而對別人說:

"真不曉得再過兒百年,才能出現像東坡這樣的人物!"

元豐十年,蘇軾晉升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語,同時兼任侍讀。蘇軾迸京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升了三次官,但此時的蘇軾已對做官沒有興趣了。人京以後,蘇軾發現實施了十幾年的新政,有一部分己經有相當的成果,司馬光上臺後,卻不分青紅皁白地完全廢止,他有點不以為然。

東坡本來也是反對新政的健將之一,但是他的言行和主張,是對事不對人的,現在他和王安石又有了進一步的交情,對新政也有了一定的瞭解,他的態度自然有所改變。他認為新政中的 "免役法"尤其出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力勸司馬光采用,司馬光堅決不肯。這樣一來,保守派的人便說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

可是新法派的也並不把他當作自己人,所以東坡便成為夾縫裡的人物,兩面都不討好。

5樓:匿名使用者

各自代表各自的利益,蘇軾是守舊頑固派,當然反對主張變法改革的王安石了

6樓:匿名使用者

王安石變法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但是不可避免的觸犯了原有利益集團的利益,導致他們的反對,還有改革中的用人不當,使改革變質,農民身受其害,這也是蘇軾反對王安石的主要原因。至於誰對誰錯,我認為王安石的變法措施是可取的,但蘇軾反對的是變質的改革,並沒有否定王的變法的正確性。回答完畢,謝

7樓:匿名使用者

一個保守派,一個改革派

為什麼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

8樓:同齊幸菀柳

因為王安石變法本身有問題

王安石屬於激進派,他的本意雖然是好的,但是他太過急於求成,做事講究效率,不管實際情況。以至出現了一些危害人民的現象.比如他的青苗法為了達到預期目標,竟然向地方攤派。

加上地方官腐敗,層層剝削,百姓所要交的錢比高利貸還高。出現了社會動盪的情況,所以就有很多人反對,蘇軾就是其中之一。

另外,蘇軾和司馬光是一起的,他們認為,天下錢,不在官則在民,王安石變法,雖然有效地增加了北宋**的財政收入,但人民卻受剝削過重,故他們反對。

最重要的是,由於王安石的吏治改革撤銷了許多閒散的官職和免去許多通過「推恩」受官的人的官職,觸犯了地主官僚的切身利益,他們極力反對王安石變法,這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最根本原因

9樓:匿名使用者

宋神宗時期,旨在富國強兵,改變王朝積貧積弱的狀態的改革。王安石於熙寧第二年出任參知政事,又一年升任宰相,大力推行改革包括1.保證國家需要和限制商人2.

調整封建國家、地主和農民關係的政策以及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有青苗法等3.鞏固封建統治秩序和整頓加強軍隊的措施。前後歷時十五年,在收到一定效果的同時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在伊寧七年第一次罷相,以後雖復起卻已不能繼續推行新法,熙寧九年辭官,從此閒居江陵。

到司馬光當成相識新法被完全廢除。

熙寧四年,蘇軾反對變法,被謝景溫誣奏,為躲避政治旋渦自請外任,調杭州,雖是自請,但也是形勢所逼,姑且算一貶。後輾轉密州,徐州,湖州。蘇軾的政治思想較為保守,他雖不滿當時的社會現狀,但也不完全支援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法制,而在於吏治,他希望能以較緩和的方式改革,若要變法,也應逐步進行,而非如王安石的變法般地急於求利。

元豐七年,神宗下令蘇軾離開黃州,改授汝州(今河南省汝南縣)團練副使。路過金陵(今南京市)時,遇到當年政敵王安石,兩人談得很投機,這時的東坡對王安石仍不客氣,親切地責備王安石不該連年在西方用兵,又在東南造成大刑獄,而違背了祖宗仁厚的作風。這個時候的王安石已經歷盡滄桑,胸襟也開闊多了,不但不見怪,反而對別人說:

"真不曉得再過兒百年,才能出現像東坡這樣的人物!"

元豐十年,蘇軾晉升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語,同時兼任侍讀。蘇軾迸京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升了三次官,但此時的蘇軾已對做官沒有興趣了。人京以後,蘇軾發現實施了十幾年的新政,有一部分己經有相當的成果,司馬光上臺後,卻不分青紅皁白地完全廢止,他有點不以為然。

東坡本來也是反對新政的健將之一,但是他的言行和主張,是對事不對人的,現在他和王安石又有了進一步的交情,對新政也有了一定的瞭解,他的態度自然有所改變。他認為新政中的 "免役法"尤其出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力勸司馬光采用,司馬光堅決不肯。這樣一來,保守派的人便說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

可是新法派的也並不把他當作自己人,所以東坡便成為夾縫裡的人物,兩面都不討好。

10樓:

蘇軾一生經歷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與社會危機開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聲日益高漲的時候。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實行新法,希望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

蘇軾雖主張改革,反對因循守舊,抑制豪強,但也不同意王安石的變法理論,蘇軾認為「欲速則不達「,建議神宗特殊政策皇帝不要「求治太速,進人太稅,進言太廣「。由於這些意見和建議遭到變法派的反對,蘇軾被迫外調,先通判杭州,以後又做過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在他為官之處,注意瞭解民情,關心百姓的生產和生活,所到之處都受到人民群眾的擁戴和熱愛。

是北宋時詩壇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因譏諷朝政被貶任杭州通判;歷徙湖州、黃州、常州。

哲宗嗣位,召至京師,任中樞舍人。後又與司馬光面爭新法「不可盡改」而出知杭州。後又因晰宗親政啟用新黨,蘇軾又被一貶再貶,之貶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蘇軾北返時在常州逝世

王安石與蘇軾誰忠誰奸啊,王安石和蘇軾是政敵!他們兩個到底誰是好人?

兩個都不奸呀,只是對改革態度不同。王比較急於改革,蘇軾認為要慢慢來。司馬光才是大奸賊,為維護貴族階級的既得利益,廢除了所有新法,讓大宋積弱難返。王安石是偉大的政治家 文學家,道德學問上乘。蘇軾偏重於文學家,政治方面成就低。都是大大的忠。只是王安石偏重政治,蘇軾偏重文學。前期互相不理解而已。當然是王安...

蘇軾是宋代的什麼家?蘇軾是南宋還是北宋

文學家。蘇軾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 書畫家,散文家和詩人。父親蘇洵,弟弟蘇轍。蘇軾 1037 1101 字子瞻,又字和仲,號 東坡居士 諡號 文忠 眉州眉山 即今四川眉州 人,是北宋著名文學家 書畫家,散文家和詩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與他的父親蘇洵 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 三蘇 與漢末 三曹父子...

蘇軾是畫家嗎,與蘇軾齊名的畫家

蘇軾不僅是詩人,也是散文家 書法家。同時他的畫也畫得好,只是被其他成就淹沒。他用硃砂畫的竹子很好,至於是不是叫做畫家,仁者見仁.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中國古代十大畫家沒有蘇軾 沒有哦。親 中國古代十大畫家 顧愷之 李思訓 王詵 米芾 米友仁 李公...